首页 玄幻 武侠 都市 历史 科幻 灵异 游戏 书库 排行 完本 用户中心 作者专区
小米阅读 > 游戏 > 院士之路 > 第159章 从江苏兴化走出来的工程院院士、着名水产资源专家薛长湖

院士出生地

薛长湖院士,1964年11月出生于江苏兴化。

兴化市位于江苏省中部、里下河腹地,它东邻大丰、东台,南接姜堰、泰州,西与高邮、宝应毗邻,北与盐城隔界河相望。

兴化古称昭阳,又名楚水,历史悠久。

南荡遗址文物证明,在4000多年前的新石器时代就有人居住。

春秋、战国时期为吴楚之地,周慎靓王时为楚将昭阳食邑,秦为九江郡地。

兴化建县始于公元920年,即五代吴武义二年,划海陵县北设招远场,不久改招远场为兴化县。

故有“昭阳古邑”“海陵旧址”之称。

历史上,兴化曾隶属多个行政区域,包括扬州、泰州、高邮州等。

1987年12月,兴化撤县建市,仍属 扬州市。1996年,兴化隶属新设立的地级泰州市。

兴化诞生了众多世界知名文豪和书画家,如中国四大名着之一《水浒传》的作者施耐庵、扬州八怪之首郑板桥等。

此外,还有明代三任宰辅高谷、李春芳、吴甡,明“嘉靖七子 ”之一宗臣,“东海贤人”韩乐吾,清代着名书画家李鱓,文艺理论家刘熙载,经学家任大椿、顾九苞,国学大师李详,江淮名医赵海仙等。

兴化拥有丰富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如茅山号子、林湖栽秧号子、大营捏面人、竹泓船艺、麦草编织等民间艺术。

这些文化遗产不仅体现了兴化的历史文化底蕴,也丰富了当地人民的精神文化生活。

兴化全市拥有文物古迹230多处,其中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3处(上池斋药店、蒋庄遗址和兴化垛田),省级文物保护单位12处(包括李园、兴化城墙、万兴大典、杨家大院、成氏宅第、施耐庵墓、郑燮墓等),市级文物保护单位77处。

此外,还有国家AAAA级旅游景区如郑板桥一范仲淹纪念馆和李中水上森林,以及国家历史文化名镇沙沟镇等。

总之,江苏兴化是一个地理位置优越、自然环境优美、历史底蕴深厚、人文资源丰富的城市。

出生地解码

薛长湖院士的出生地江苏兴化,对他后来成为院士产生了一定的影响。

兴化地处江淮之间、苏中里下河腹地,境内湖荡棋布,河网稠密,水产资源极为丰富。

这种自然环境为薛长湖院士后来从事水产生物资源高效利用的研究提供了得天独厚的条件,使他能够从小就对海洋资源产生浓厚的兴趣和认识。

江苏作为中国的教育大省,一直以来都重视教育的发展。

兴化市也不例外,其文化底蕴深厚,教育氛围浓厚。

这种环境为薛长湖院士的成长提供了良好的教育资源和支持,使他能够接受到优质的教育,为日后的科研工作打下坚实的基础。

薛长湖院士的出生地使他有机会初步接触和了解海洋资源,这种早期的接触可能激发了他对海洋资源利用的兴趣和好奇心。

这种兴趣和好奇心是推动他后来深入研究水产生物资源高效利用的重要动力。

由此可见,薛长湖院士的出生地江苏省兴化市,为他后来成为院士提供了多方面的积极影响。

院士求学之路

1980年9月—1984年7月,薛长湖就读于山东海洋学院水产品加工专业。

1984年9月—1987年7月,薛长湖就读于山东海洋学院,毕业后获得水产品加工与贮藏专业硕士学位。

1987年9月—1990年7月,薛长湖就读于青岛海洋大学(现中国海洋大学),毕业后获得水产品加工与贮藏专业博士学位。

求学之路解码

薛长湖院士的求学之路,对他后来成为院士产生了深远而积极的影响。

薛长湖院士自本科起就选择了水产品加工专业,并在此后的硕士和博士阶段持续深耕于水产品加工与贮藏领域。

这种连续且专注的专业学习为他打下了坚实的学科基础,使他对该领域的知识体系和技术前沿有了深入的理解和掌握。

这种专业选择和学科基础为他日后在该领域的科研工作和成就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薛长湖院士不仅系统地学习了专业知识,还积极参与了科学研究项目,培养了良好的学术素养和创新能力。

他通过实践和研究,不断提升自己的科研能力和水平,为日后的科研工作积累了宝贵的经验。

这种学术研究与创新能力的培养为他后来成为院士提供了重要的支撑。

在求学期间,薛长湖院士遇到了多位优秀的导师和团队成员。

他们不仅在学术上给予了他指导和帮助,还在人生观、价值观等方面对他产生了积极的影响。

这种导师与团队的影响使他在科研道路上更加坚定和自信,也让他学会了如何与人合作、如何面对挑战和困难。

薛长湖院士在求学过程中逐渐培养了对水产品加工与贮藏领域的浓厚兴趣。

这种兴趣成为他日后科研工作的强大动力,推动他不断探索和创新。

同时,他也意识到该领域的重要性和潜力,更加坚定了自己为该领域做出贡献的决心和信念。

由此可见,薛长湖院士的求学之路,对他后来成为院士产生了深远而积极的影响。

院士从业之路

1990年7月,薛长湖任教于青岛海洋大学。

1994年10月—1995年10月,薛长湖在日本京都大学做访问学者。

1995年,薛长湖获评为水产品加工与贮藏工程学科“泰山学者”岗位特聘教授。

1998年,薛长湖遴选为博士生导师。

1999年1月—2000年1月,薛长湖在日本农林水产省中央水产研究所从事博士后研究工作。

2006年—2010年,薛长湖获聘为水产品加工与贮藏工程学科“泰山学者”岗位特聘教授。

2010年,薛长湖任中国海洋大学食品科学与工程学院院长。

2023年11月,薛长湖当选为中国工程院院士。

从业之路解码

薛长湖院士的从业之路是一条充满挑战与成就的旅程,这段经历对他后来成为院士产生了深远而积极的影响。

薛长湖院士在从业初期即投身于教育事业,同时兼顾科研工作。

这种教育与科研的紧密结合不仅使他能够将所学知识传授给学生,还能够在实践中不断检验和提升自己的科研能力。

这种双重角色的扮演为他日后的科研工作积累了丰富的教学经验和研究基础。

薛长湖院士在从业过程中多次赴日本进行学术交流和合作研究,这为他提供了宝贵的国际视野和合作机会。

通过与国外顶尖科研机构和专家的交流与合作,他能够及时了解国际上的最新研究成果和技术动态,拓宽自己的研究思路和方法。

这种国际交流与合作不仅提升了他的科研水平,还增强了他在国际学术界的影响力和地位。

薛长湖院士在担任中国海洋大学食品科学与工程学院院长期间,展现出了卓越的学术领导能力和团队建设能力。

他带领学院师生在科研和教学方面取得了显着成绩,推动了学院乃至整个学科的发展。

同时,他还注重培养年轻人才,为学科的长远发展储备了力量。

这种学术领导与团队建设的经验为他后来成为院士提供了重要的支撑。

由此可见,薛长湖院士的从业之路是一条充满挑战与成就的旅程。

这段经历不仅为他积累了丰富的教学和科研经验、拓宽了国际视野和合作机会、提升了学术领导与团队建设能力,这些都为他后来成为院士提供了坚实的支撑和有力的支持。

院士科研之路

薛长湖院士是我国着名的水产生物资源高效利用专家,长期从事水产品加工基础理论与技术研究工作。

薛长湖院士带领团队系统研究了大宗水产资源中蛋白质、糖类及脂质绿色加工的科学基础,开创了我国海产品脂质化学与营养学研究的新领域。

他创新了海水鱼、海参、南极磷虾等大宗水产品和远洋战略性资源的多项精深加工与品质控制关键技术,构建了海洋水产品现代化加工技术体系。

薛长湖院士牵头完成了多个国家级和省部级重大科研项目,如“海洋水产蛋白、糖类及脂质资源高效利用关键技术研究与应用”项目。

该项目显着提升了我国海洋水产品加工行业的技术水平与效益,获得2010年度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

他主持的“海参功效成分解析与精深加工关键技术及应用”项目,构建了海参产品质量标准技术体系,技术成果已在多家企业进行产业化示范,并在全国大中型海参加工企业推广应用,荣获2020年度国家科学技术进步奖二等奖。

薛长湖院士的相关技术成果在全国百余家水产品加工和海洋保健食品企业得到推广,显着提升了海洋水产品加工行业的技术水平与综合效益,为引领海洋渔业产业转型升级做出了重要贡献。

他的技术成果在近百家水产品加工龙头企业转化,新增产值超500亿元,有力推动了海洋经济的发展。

为深化海洋食品领域基础研究,加速成果转化,薛长湖院士牵头创立了新型研发机构——青岛海洋食品营养与健康创新研究院。

该研究院已建成一万余平方米的科创基地,构建起多个海洋产业相关板块,加速海洋科技成果熟化开发和技术转移转化。

薛长湖院士已培养博士57名、硕士110余名,其中多人已成长为学科或行业领军人才,为我国水产品加工领域的发展储备了宝贵的人才资源。

科研之路解码

薛长湖院士的科研之路,对他后来成为院士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薛长湖院士的研究成果在国际上产生了重要影响,提升了我国在水产品加工与贮藏工程领域的国际地位和影响力。

这为他后来成为院士提供了坚实的学术基础和广泛的认可。

在长期的研究过程中,薛长湖院士不仅积累了丰富的科研经验,还培养了一支高水平的科研团队。

这种科研能力与团队建设的强化为他后来成为院士提供了重要的支撑。

薛长湖院士的研究成果紧密围绕国家重大战略需求展开,为我国海洋强国和健康中国战略的实施做出了重要贡献。

这种服务国家重大战略需求的科研方向为他后来成为院士提供了重要的加分项。

由此可见,薛长湖院士的科研之路,为他后来成为院士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后记

薛长湖院士的出生地、求学之路、从业之路和科研之路,都对他后来成为院士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江苏兴化地处江淮之间,境内湖荡棋布,河网稠密,这种水乡环境孕育了薛长湖对水的深厚感情和独特理解。

他常言“水是我的血液”,这种对水的亲近感可能激发了他对海洋及水产品的浓厚兴趣。

在兴化这样的水乡环境中成长,薛长湖从小就与水结下了不解之缘,这种经历可能促使他在选择专业时更倾向于与水相关的领域,为日后从事水产品加工研究奠定了情感基础。

薛长湖自1980年起,先后在山东海洋学院(现中国海洋大学)攻读本科、硕士和博士学位,专攻水产品加工与贮藏专业。

这一过程中,他打下了坚实的理论基础,并积累了丰富的研究经验。

在攻读研究生期间,薛长湖有幸跟随国内水产品加工工艺、加工设备及其综合利用研究方面的奠基人之一——陈修白先生学习。

陈先生的教诲和榜样力量对薛长湖的科研道路产生了深远影响。

薛长湖还曾赴日本京都大学做访问学者,并在日本农林水产省中央水产研究所从事博士后研究工作。

这些经历拓宽了他的国际视野,使他能够站在更高的平台上审视和推动水产品加工领域的发展。

薛长湖自1990年起任教于青岛海洋大学(现中国海洋大学),并长期致力于水产品加工理论、工程技术研发和应用研究。

他在实践中不断积累经验,逐步构建起水产品现代加工技术体系。

薛长湖注重将科研成果转化为实际应用,他的多项技术成果在近百家水产品加工龙头企业转化,新增产值超500亿元。

这种科研与产业的紧密结合不仅提升了企业的经济效益,也推动了整个行业的转型升级。

薛长湖长期专注于大宗海洋水产品资源高效利用的理论与技术研究,形成了明确的研究方向和目标。

他通过创新水产品加工专用酶高通量挖掘、理性设计与工程化制备等技术手段,实现了水产品的高质化加工利用。

薛长湖不仅个人科研能力突出,还注重团队建设和人才培养。

他已培养博士57名、硕士110余名,其中多人已成为学科或行业领军人才。

这些人才为水产品加工领域的持续发展提供了有力支撑。

薛长湖在海洋生物资源利用方面取得了显着成绩,包括获国家科技进步奖二等奖2项、省部级科技奖励5项等。

这些成果不仅提升了我国水产品加工行业的技术水平与综合效益,也为全球海洋食品产业的发展做出了贡献。

总的来说,薛长湖院士的出生地、求学之路、从业之路和科研之路,共同构成了他成为院士的坚实基础和丰富经历。

这些经历不仅塑造了他的学术品格和科研能力,也推动了他在水产品加工领域取得了一系列重大成果。

温馨提示:下一位院士更精彩!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