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玄幻 武侠 都市 历史 科幻 灵异 游戏 书库 排行 完本 用户中心 作者专区
小米阅读 > 游戏 > 院士之路 > 第125章 从宁波鄞州走出来的工程院院士、植物病理学专家陈剑平

院士出生地

陈剑平院士,1963年4月8日出生于浙江省宁波市鄞州区。

鄞州区位于浙江省东部沿海,是宁波市的核心城区。

它东接北仑区,西部与海曙区接壤,南部紧邻奉化区,东南临象山港与象山县隔海相望 ,北部与江北区、镇海区隔江相望。

鄞州区原为鄞县,具有千年悠久历史。

早在新石器时代的母系氏族公社时期,境内就有原始人类居住。

约在原始社会末期,至迟在夏朝初,“鄞”已成为确定的地名。

秦灭楚后,于公元前222年置鄞、鄮、句章三县。隋初三县合一,总称句章县。

唐时改为鄮县,五代初改为鄞县。直至2002年2月,国务院批准撤销鄞县,设立为宁波市鄞州区。

2016年9月,经国务院批准调整行政区划,奉化江以西9个镇乡(街道)划归海曙区管辖,奉化江以东区域与原江东区合并,成立新的鄞州区。

鄞州区拥有丰富的文化遗产,如阿育王寺,这座始建于西晋武帝太康三年的古刹,已有1700多年历史,是中国现存唯一以印度阿育王命名的千年古寺,素有“东南佛国”之称。

此外,东钱湖作为浙江省最大的天然淡水湖,不仅是风景名胜区,也承载着丰富的历史文化。

总之,浙江省宁波市鄞州区是一个集自然美景、悠久历史、丰富文化和强劲经济于一体的地区,是宁波市乃至浙江省的重要组成部分。

出生地解码

陈剑平院士的出生地浙江省宁波市鄞州区,对他后来成为院士产生了一定的影响。

浙江省作为中国的教育大省,拥有众多高等院校和科研机构,这为陈剑平院士的成长提供了浓厚的学术氛围。他能够接触到最前沿的科学技术知识,培养了对科学研究的浓厚兴趣和严谨态度。

鄞州区历史悠久,文化底蕴深厚,这种文化熏陶对陈剑平院士的人格塑造和学术追求产生了积极影响。

他可能在成长过程中受到了家乡文化的启发,形成了坚韧不拔、勇于探索的精神品质。

陈剑平院士在浙江省鄞县中学(现宁波市鄞州中学)接受了良好的基础教育,为他后来的学术生涯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该校可能为他提供了优质的师资力量、丰富的教学资源和良好的学习环境,培养了他的学习能力和科学素养。

院士求学之路

1981年,陈剑平毕业于浙江省鄞县中学(现宁波市鄞州中学)。

1985年,陈剑平毕业于浙江农业大学植物保护系。

1989年11月-1990年11月,陈剑平在英国洛桑试验站做访问学者。

1992年11月-1995年12月,陈剑平在英国邓迪大学苏格兰作物研究所学习并获博士学位。

1996年8月-1996年10月,陈剑平在德国科隆马普植物遗传育种研究所 做高级访问学者。

1998年6月-1998年11月,陈剑平在英国洛桑试验站做高级访问学者。

求学之路解码

陈剑平院士的求学之路,对他后来成为院士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陈剑平院士在浙江省鄞县中学(现宁波市鄞州中学)和浙江农业大学的学习经历为他打下了坚实的学术基础。这些学校为他提供了优质的教育资源,培养了他的学习能力和科学素养,为他日后的科研工作奠定了重要基础。

陈剑平院士在英国洛桑试验站、英国邓迪大学苏格兰作物研究所、德国科隆马普植物遗传育种研究所的访学与深造经历,使他能够接触到国际前沿的科学技术和研究方法,拓宽了他的学术视野。

同时,他也与国际同行建立了广泛的联系,为日后的学术交流和合作奠定了基础。

高级访问学者的身份使陈剑平院士能够更深入地参与国际科研项目,与顶尖科学家合作,共同解决科学难题。这种经历不仅提升了他的科研能力,也增强了他在国际学术界的影响力和地位。

由此可见,陈剑平院士的求学之路,为他后来成为院士提供了坚实的学术基础。

院士从业之路

1985年7月-1989年11月,陈剑平任浙江省农业科学院研究实习员。

1989年11月-1991年10月,陈剑平任浙江省农业科学院助理研究员。

1991年10月-1993年3月,陈剑平任浙江省农业科学院副研究员。

1996年7月-1996年10月,陈剑平任浙江省农业科学院院长助理、研究员。

1996年10月-2002年4月,陈剑平任浙江省农业科学院副院长、研究员。

2002年4月-2017年3月,陈剑平任浙江省农业科学院院长、研究员。

2007年,陈剑平获乌克兰国家农业大学荣誉博士。

2011年,陈剑平当选为中国工程院院士。

2012年,陈剑平当选发展中国家科学院院士。

2017年3月-2017年12月,陈剑平任浙江省农业科学院研究员。

2017年12月,陈剑平任宁波大学植物病毒学研究所所长、研究员。

从业之路解码

陈剑平院士的从业之路,对他后来成为院士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陈剑平院士在浙江省农业科学院的多年工作中,从研究实习 员起步,逐步晋升为助理研究员、副研究员,并最终成为研究员。

这一过程中,他深入参与了多项科研项目,积累了丰富的科研实践经验,为他在植物病毒学领域的深入研究奠定了坚实基础。

在担任浙江省农业科学院副院长、院长期间,陈剑平院士不仅继续从事科研工作,还承担起了科研管理和领导的重任。

这些经历锻炼了他的组织协调能力、战略眼光和领导能力,为他后来在科研领域发挥更大的作用提供了有力支持。

院士科研之路

陈剑平院士是我国着名的植物病理学专家,长期从事植物病害致病的分子基础和病害流行预警及其综合防治的研究,以及植物脱毒和抗性种苗的创制与推广。

陈剑平院士首次在禾谷多黏菌体内发现大麦和性花叶病毒和大麦黄花叶病毒,这一发现为真菌传播植物病毒提供了直接证据,揭示了真菌与其传播病毒的内在关系。

陈剑平院士深入研究了病毒与禾谷多黏菌等介体的关系,阐明了病毒在介体内的传播机制,为病害的防控提供了理论依据。

陈剑平院士团队发现多种不同类型的RNA病毒侵染水稻后共同靶标赤霉素信号通路中重要的负调控因子SLR1。

通过调节植物体内SLR1的稳态直接削弱茉莉酸(JA)介导的广谱抗病毒通路,进而更有利于病毒自身的侵染与传播。

陈剑平院士在水稻和小麦等重要作物病毒病害的发生规律及预测预报方面取得了大量创新进展,为病害的及时防控提供了科学依据。他致力于病害抗源筛选及综合防治技术的研究,通过培育抗病品种、优化种植结构、推广生物防治等措施,有效降低了病害的发生率和危害程度。

院士科研之路解码

陈剑平院士的科研之路,对他后来成为院士产生了深刻的影响。

陈剑平院士在短短8个月内,成功发现了植物病毒与真菌介体的内在关系,解决了困扰世界30年的难题,这一成果获得了国家科技进步一等奖。

这一发现不仅彰显了他的科研实力,也为他日后的科研生涯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在随后的科研生涯中,陈剑平院士继续深耕植物病毒学领域,不断取得新的突破。

他发现了土传小麦花叶病毒的一种病毒突变体,并揭示了其突变的环境条件、突变过程和机理,这一成果再次展示了他在植物病毒学领域的深厚造诣。

在科研工作的同时,他也非常注重团队建设。他带领团队完成了54种不同病毒的基因组全序列测定,并发现了12种新病毒,这些成果不仅丰富了国际基因数据库,也提升了中国在该领域的国际影响力。

由此可见,陈剑平院士的科研之路,对他后来成为院士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后记

从陈剑平院士的出生地、求学之路、从业之路和科研之路,对他后来成为院士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浙江省宁波市鄞州区作为东南沿海的重要城市地区,其地域文化和家庭背景可能对陈剑平院士的成长产生了潜移默化的影响,培养了他勤奋、坚韧不拔的品质。

陈剑平院士进入大学深造,并赴英国邓迪大学留学,让他接触到了国际前沿的科研技术和方法,拓宽了他的学术视野,并培养了他严谨求实的科学精神。

回国后,陈剑平进入浙江省农业科学院工作,从事植物病毒学研究

曾任浙江省农业科学院院长。

在浙江省农业科学院的工作经历使陈剑平院士积累了丰富的实践经验,为他的科研工作提供了有力支持。

陈剑平院士在植物病毒学领域取得了多项重大发现,如发现大麦和性花叶病毒、揭示病毒与真菌介体的内在关系等。

陈剑平院士在科研领域的卓越成就和持续创新为他赢得了国内外同行的广泛认可,为他后来成为院士奠定了坚实的学术基础。

总的来说,陈剑平院士的出生地、求学之路、从业之路和科研之路,都对他后来成为院士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温馨提示:下一位院士更精彩!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