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
本文基于地下种族联合探索队(地穴人石肤族、银狐族银刃队、豺狼人473部落、星斗门外派修士及第三方探索者黄昭昭团队)的实战记录、古籍考证及现场勘察结果,系统梳理深渊章鱼的种族全貌。相较于初版报告,本次新增种族发展历史(含起源、进化阶段与关键事件)、敌我势力格局(含地下各族立场、实力对比与冲突脉络)、内部派系分布(含核心圈、战斗集群、后勤体系及变异分支),并补充各要素的细节案例与数据支撑,力求全面呈现这一地下黑暗生态的顶级掠食者族群。
第一章 种族起源与发展历史
深渊章鱼并非地下原生生物,其演化轨迹与“地下深渊裂隙”的能量波动、古地下文明的兴衰深度绑定,可追溯至三千年前的“深渊纪年”初期。以下结合《地穴族古卷·绿水篇》《星斗门秘录·地下异闻》及最新发现的“黑岩溶洞铭文”,分四个阶段详述其发展脉络。
第一节 起源:深渊裂隙的“异化之种”(深渊纪年1-300年)
地下世界的“深渊裂隙”位于大陆板块断层深处,常年溢出含“幽绿晶能”的地下水——这种能量具有强腐蚀性与生物诱变能力,最初仅滋养着洞穴中的荧光苔藓与小型甲壳生物。
深渊纪年57年,一场剧烈的地下地震导致裂隙扩大,大量海水通过地壳暗河倒灌至裂隙周边的“古绿水潭”(今黑岩溶洞中央水潭的前身),随海水而来的,是一批深海小型章鱼(古生物学家推测为“盲眼蛸”的分支)。这些章鱼在幽绿晶能的持续辐射下,开启了快速异化:
- 生理变异:眼部逐渐退化(适应黑暗环境),头部吸盘进化出“晶能感知器”(可捕捉生物体温与魔力波动),触手分泌的粘液中融入晶能毒素,腐蚀性提升10-15倍;
- 生存模式转变:从独居转为集群,依赖“晶能共鸣”传递简单信号,以古绿水潭为核心,捕食周边的地穴蠕虫与石虾;
- 文献佐证:《地穴族古卷》记载,初代地穴人“石牙”曾见“绿水之中有软足生物,触之皮烂,近之则呕”,印证了早期异化章鱼的毒性特征。
这一阶段的深渊章鱼尚未形成“母巢”,族群规模不足百只,仅能威胁小型生物,未引起地下各族的重视。
第二节 觉醒:母巢体系的建立(深渊纪年301-800年)
深渊纪年321年,古绿水潭底部的幽绿晶能浓度突然飙升(推测为裂隙能量喷发),一只体长不足半米的雌性章鱼在晶能富集区完成“终极异化”——其头部褶皱中形成“晶能核心”,可通过高频振动操控其他章鱼的神经,成为首个“母巢个体”。
母巢的出现彻底改变了族群结构,开启了“集权化演化”:
1. 等级分化:母巢通过分泌“母巢素”标记个体,将族群分为“核心层”(直接受母巢神经控制的精锐触手兵)、“外围层”(负责捕猎与巡逻的普通个体)、“基础层”(负责筑巢与繁殖的工蜂型个体);
2. 栖息地扩张:母巢指挥族群分泌粘液加固水潭周边岩壁,挖掘出多条“触手通道”(今黑岩溶洞的裂缝网络前身),将活动范围从水潭扩展至周边3公里的洞穴区域;
3. 首次冲突记录:深渊纪年473年,地穴人“掘地族”为开采水潭周边的“黑铁石”,与深渊章鱼发生首次大规模冲突——30名掘地族矿工携带铁镐进攻,结果21人被拖入水潭,仅9人带伤逃回,尸体被发现时“皮肉消融,骨骼泛绿”(毒素腐蚀所致)。此战被地穴人称为“绿水灾变”,此后百年无人敢靠近古绿水潭。
至深渊纪年800年,首个母巢已发育至体型3米(堪比野猪),族群规模突破500只,成为黑岩溶洞区域的区域性威胁。
第三节 扩张:地下生态的霸权争夺(深渊纪年801-2000年)
这一阶段,深渊章鱼进入“主动扩张期”,核心驱动力是母巢对“晶能资源”的需求——随着族群壮大,古绿水潭的幽绿晶能逐渐不足,母巢开始指挥族群向其他富含晶能的地下区域进军,与地下各族爆发持续冲突:
- 对抗星斗门前身“玄石派”:深渊纪年912年,章鱼族群挖掘通道至“玄石派”的“晶能矿脉”,玄石派修士动用“土系法术”筑墙阻挡,却被母巢粘液腐蚀墙体,最终派中长老“墨尘子”以“烈火符”烧毁大量触手,才逼退章鱼。此战记录于《星斗门秘录》,首次证实“火焰是章鱼的弱点”;
- 压制豺狼人“黑牙部落”:深渊纪年1567年,豺狼人黑牙部落为争夺“暗河航道”(通往地下贸易站的关键路线),与章鱼在“石桥峡谷”(今暗河石桥前身)激战——黑牙部落出动80名战士,携带骨刃与火把,虽烧毁部分触手,但母巢率精锐个体卷断石桥,导致40余名豺狼人坠入暗河,黑牙部落从此放弃暗河航道;
小主,这个章节后面还有哦,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更精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