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发展历史:迷雾与洞穴中的野蛮演化
归墟痕地穴猪人是这片被永恒迷雾笼罩的土地上最古老的原生种族之一,其演化轨迹深深烙印着归墟痕独特的生态印记。作为与归墟痕共生的族群,他们的先祖本是适应地表生活的中型哺乳生物,却在归墟痕被厚重迷雾彻底吞噬的漫长过程中,为求生存被迫迁入幽暗的地底洞穴,开启了与黑暗、潮湿、腐臭为伴的演化之路。
在洞穴环境的严苛筛选下,猪人的生理结构发生了根本性改变:体表演化出厚实如毡的粗硬黑毛(每根毛发直径约0.3毫米,根部密布皮脂腺,可分泌抗寒防潮的油脂),足以抵御洞穴内常年10℃左右的低温与岩壁的摩擦;口鼻前凸,嘴角獠牙从最初的角质突起逐渐硬化、加长,最终形成15-30厘米的锋利武器(外层覆盖珐琅质,硬度接近钢铁),既能挖掘洞穴通道,也能撕裂猎物皮肉;鼻腔内褶皱增多,黏膜增厚,可过滤洞穴中弥漫的腐菌孢子与硫磺气体,使其在常人难以忍受的恶臭环境中自由呼吸。
与外界文明的接触是猪人演化的另一重要转折点。当外界商队(以携带香料、茶叶的远方行商为主)首次踏入归墟痕,这些外来者携带的“光亮之物”(金属器皿)、“芳香之物”(茶叶、香料)与“坚韧之物”(布料、绳索),彻底唤醒了猪人对“异质资源”的原始渴望。最初的接触充满血腥——商队的铁器与弩箭让猪人付出惨痛代价,但他们也通过掠夺获得了第一批“外界战利品”。茶叶的苦涩与兴奋感、铁器的坚硬与锋利,让猪人逐渐形成“劫掠即生存”的族群共识,活动范围从封闭洞穴扩展至商队必经的迷雾小径,从“穴居觅食者”彻底转变为“商道掠食者”。
如今的地穴猪人,仍保留着原始的生存本能:对光亮既好奇又警惕(篝火会让他们暂时退缩,却会吸引他们在暗处窥视),对茶叶有近乎成瘾的依赖(茶碱能缓解洞穴生活导致的关节僵硬与精神萎靡),对铁器则视若珍宝(即使无法理解其原理,也会将其镶嵌在木棍或自身皮毛上作为“力量象征”)。
二、人口数量与势力分布:洞穴网络中的部落星群
地穴猪人从未形成统一的族群政权,而是以血缘与领地为纽带,散落在归墟痕纵横交错的洞穴网络中,形成数十个独立部落。每个部落的规模严格受制于栖息地的资源承载力——洞穴空间、猎物密度、水源稳定性,以及与其他种族的冲突烈度,共同决定了种群数量的上限。
- 总规模与结构:全归墟痕地穴猪人总量约只,其中成年雄性(壮丁)约4000只,成年雌性约4500只,幼崽约2500只。成年个体的性别比例略偏雌性,这与雄性在劫掠与领地冲突中的高死亡率直接相关(雄性年均死亡率约20%,雌性约8%)。幼崽存活率约60%,主要夭折原因包括洞穴疫病、食物短缺与部落内部的淘汰机制。
- 核心部落与领地特征:
1. 黑毛岭部落:归墟痕最具威慑力的猪人部落,栖息于黑毛岭主峰下的“千骨洞”——一座纵深近千米的多层溶洞,底层连通地下暗河,中层为成年猪人栖息区,顶层(最接近地表)是幼崽哺育与食物储存地。部落规模约190只,成年雄性平均肩高1.4米,皮毛呈深黑色(含高浓度黑色素,可抵御洞穴内微弱的辐射)。其领地西至迷雾浅滩,东至白骨隘口,控制着归墟痕最繁忙的“茶香小径”,每月平均发动5-7次劫掠,目标多为携带茶叶的商队。部落标志性景观是洞口的“战利品墙”——镶嵌着数百片从商队掠夺的金属碎片、布料残片与断裂的武器,既是威慑外敌的象征,也是部落荣耀的记录。
2. 九龙潭部落:依托九龙潭峡谷的喀斯特溶洞群而居,由7个小型子洞穴组成(彼此通过地下暗河连通),部落规模约130只。因临近水源,该部落猪人演化出略优于同类的水性:趾间有半透明蹼膜(展开后可增加20%划水面积),鼻腔可自主闭合(潜水时防止呛水),能在潭水中潜伏1-2分钟。他们擅长利用溪流设伏,常将身体半浸在水中,只露出鼻孔与眼睛,待商队靠近时突然冲出,用獠牙拖拽目标入水。部落有独特的“獠牙献祭”习俗——每只猪人成年时需在潭边岩石上磨利獠牙,并用自己的鲜血涂抹岩石,形成暗红色的“血纹石”,目前峡谷两侧已布满近300块这样的岩石。
3. 石缝部落:栖息于归墟痕东部“一线天”的狭窄石缝中,部落规模仅85只,是最小的猪人部落。因领地内洞穴空间逼仄(最宽处仅容3只猪人并行),该部落猪人体型略小(成年雄性肩高约1.2米),但肌肉密度更高(同体型下力量比黑毛岭部落强15%),且擅长在狭窄空间内辗转腾挪。由于领地贫瘠,他们常冒险深入归墟痕核心区,与影爪狼人争夺猎物,甚至敢袭击小型探险队。部落的生存智慧体现在对“声音”的极致利用——他们能通过石缝的回声判断远处的动静,甚至能分辨商队与狼人的脚步声差异。
本小章还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