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玄幻 武侠 都市 历史 科幻 灵异 游戏 书库 排行 完本 用户中心 作者专区
小米阅读 > 都市 > 粤语诗鉴赏集 > 第468章 《阴阳的辩证法》

粤语诗鉴赏集 第468章 《阴阳的辩证法》

作者:汉字靓仔 分类:都市 更新时间:2025-08-24 02:30:20

《阴阳的辩证法》

——论《巫嘅睇法》中的粤语诗学与宇宙观

文/元诗

在当代汉语诗歌的版图中,粤语诗歌以其独特的语言质地和文化内涵占据着特殊位置。树科的《巫嘅睇法》以短短六行构建了一个完整的宇宙图式,通过粤方言的语音特质与汉字的本源意义,展现了"巫"这一古老文化符号的现代诗学转化。这首诗表面上简约至极,实则蕴含深厚的文化密码与哲学思辨,其"天一横,地一横/心度一道桥"的意象构造,既是对《周易》"一阴一阳之谓道"的现代诠释,也是对岭南巫文化中天地人三才关系的诗意重构。当我们深入解析这首诗的语言肌理与文化基因,会发现其中暗藏的是一套完整的阴阳辩证法和宇宙平衡术。

粤语作为汉语最古老的方言之一,保留了中古汉语的入声系统和大量古汉语词汇,这使得粤语诗歌具有独特的音韵质感与文化承载力。树科选择以粤语书写《巫嘅睇法》,绝非仅是方言实验,而是对语言本源性的追寻。诗中"天一横,地一横"的"横"字,在粤语中读作"waang4",与"衡"("hang4")形成微妙的和声关系,这种语音上的相近性暗示了"横"与"衡"在意义上的内在联系。从文字学角度看,"横"本义为门前的栏杆,《说文解字》释为"阑木也",后引申为与"纵"相对的空间概念;而"衡"从角从大,本义为绑在牛角上的横木以防触人,后衍生出平衡、衡量之意。诗人通过粤语发音的相近性,将这两个字在语义上勾连起来,完成了从"横"的空间描述到"衡"的价值判断的过渡。

这种语言选择彰显了诗人对汉字本源意义的敏感,恰如海德格尔所言"语言是存在之家",粤语在此成为接通古今的诗歌媒介。诗中"睇"字的使用同样意味深长——这个粤语常用词比普通话的"看"更具凝视与洞察的意味,《说文》释"睇"为"目小视也",带有细察、审视的内涵。标题《巫嘅睇法》因此可理解为"巫的观法"或"巫的洞察方式",暗示诗歌将展现一种源自巫文化的特殊世界观。这种对古语词的运用,使诗歌获得了人类学意义上的厚度,将当代诗思与古老智慧连接起来。

《巫嘅睇法》的核心意象体系建立在"天—地—心"的三维结构上,这个结构明显源自《周易》的宇宙观。《周易·说卦》言:"立天之道曰阴与阳,立地之道曰柔与刚,立人之道曰仁与义。"树科的诗句"天一横,地一横/心度一道桥"正是对这一传统宇宙模型的诗意简化。值得注意的是,诗人用"横"而非"衡"来描述天地状态,这种用字选择颇有深意。"横"暗示的是一种原始、本真的存在状态,而"衡"则指向人为的调节与平衡。从"横"到"衡"的转变,反映了从自然秩序到文化秩序的过渡,这与列维-斯特劳斯关于"生食"与"熟食"的神话学分析有异曲同工之妙——文化始于对自然的加工与调节。

"心度一道桥"的意象尤为精妙,"度"字既有"测量"之意,又有"渡过"之解,暗示心作为连接天地的桥梁,具有测量与沟通的双重功能。这与《中庸》"天命之谓性,率性之谓道,修道之谓教"的思想形成对话,将儒家心性论转化为视觉意象。桥的意象在东西方文化中都具有连接此岸与彼岸的象征意义,但树科将其置于"心"的主语之下,强调了主体意识在宇宙认知中的中介作用。这种处理方式使古老的宇宙观获得了现代心理学的维度,与荣格关于"自性"作为心理整合中心的论述遥相呼应。

诗歌下半阕"天平衡,地平衡/灵知上下衢/好和你我佢"展现了从静态描述到动态平衡的转变。"灵知"(gnosis)一词的选择颇具匠心,这个源自诺斯替主义的概念在此被赋予新的内涵,指代那种贯通上下的超越性认知。"衢"指四通八达的道路,《尔雅·释宫》云:"四达谓之衢",诗人用"上下衢"形容灵知的通达状态,暗示天地之间的垂直维度与人类社会的水平维度在此交汇。这种交汇最终导向"好和你我佢"的和谐境界,"好和"二字既是对《论语》"和为贵"的呼应,也是对粤语口语中"好和味"(非常和谐)这一表达的化用。

"你我佢"的人称序列值得玩味,这个粤语特有的第三人称"佢"(相当于普通话的"他/她")的使用,强化了诗歌的方言特质。从"你"到"我"再到"佢"的排列,构成了一种由近及远的人际关系图谱,最终实现的是主体间性的和谐。这与马丁·布伯"我—你"关系的哲学思考形成对话,但树科通过加入第三人称"佢",将二元关系扩展为多元共生的网络,体现了岭南文化注重社群和谐的价值取向。

《巫嘅睇法》的巫文化背景赋予诗歌特殊的人类学价值。岭南地区的巫文化传统悠久,这种传统在诗中转化为"巫嘅睇法"——一种融合直觉与理性的认知方式。法国人类学家列维-布留尔在《原始思维》中描述的"互渗律"在此得到诗意的体现:天地人通过"心桥"相互渗透,阴阳通过"平衡"达成转化。诗人将巫者作为天地中介的角色转化为"心"的隐喻功能,实现了从原始思维到诗性思维的升华。

小主,这个章节后面还有哦,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更精彩!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