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玄幻 武侠 都市 历史 科幻 灵异 游戏 书库 排行 完本 用户中心 作者专区
小米阅读 > 都市 > 粤语诗鉴赏集 > 第457章 《市井俚语中的生命图谱》

粤语诗鉴赏集 第457章 《市井俚语中的生命图谱》

作者:汉字靓仔 分类:都市 更新时间:2025-08-23 01:07:20

《唱首鸡歌畀佢听》(粤语诗)

文/树科

白话佬嘟钟意鸡嘅

捞鸡,噈整得出嚟百味……

鸡啊鸡,有啲钟意你嘅鲜嫩

鸡哈鸡,有啲钟意你嘅靓汤

鸡骨呢,有啲噈喺钟意呷味……

仲有屋企个二撇鸡

佢噈系钟意佢嘅银鸡

银鸡一叫,噈召集到一队细路鸡……

食鸡好话,千祈咪甩鸡

鸡冇骨?,鸡有鸡嘅鸡味

发瘟鸡噈快啲丢咗佢

赖菢鸡乸噈要心度锡住佢……

话鸡唔系鸡,鸡佢系凤

系凤喺鸡,先睇睇乜水鸡……

《树科诗笺》2025.3.30.粤北韶城沙湖畔

《市井俚语中的生命图谱》

—— 论树科《唱首鸡歌畀佢听》的粤语诗学建构

文/阿蛋

在当代诗歌的多元图景中,树科的《唱首鸡歌畀佢听》犹如一帧鲜活的岭南市井画卷,以粤语方言为笔墨,勾勒出独特的语言肌理与文化意涵。这首诗打破传统诗歌的典雅范式,将粤语俚语、市井俗语熔铸一炉,构建起别具一格的诗歌美学体系。其以 “鸡” 为核心意象,在日常物象与文化符号的交织中,展开对生命、社会与人性的多维审视。

一、粤语方言的诗性重构:语言狂欢与文化突围

诗歌开篇 “白话佬嘟钟意鸡嘅 / 捞鸡,噈整得出嚟百味”,以极具口语化的粤语表达,瞬间将读者拽入岭南市井的烟火气息之中。“白话佬” 指代说粤语之人,“嘟”(都)、“噈”(就)等方言虚词的运用,赋予诗歌鲜活的生活质感,使文字仿佛裹挟着早茶铺的人声鼎沸与厨房飘出的鸡汤香气。这种语言选择并非简单的地域标识,而是诗人对主流诗歌语言的一次勇敢突围。

在中国诗歌史上,方言入诗自古有之。刘禹锡的《竹枝词》“东边日出西边雨,道是无晴却有晴”,巧妙运用巴楚方言,将民间情歌的质朴与灵动展现得淋漓尽致。树科对粤语的运用,同样延续了这种传统,却又在当代语境下进行了创造性转化。粤语中丰富的俚语与俗语,如 “二撇鸡”(警察)、“细路鸡”(小孩子)、“甩鸡”(失约)等,在诗中构成独特的语言密码。这些词汇不仅具有地域文化标识性,更在诗歌的语境中产生了新的语义增殖。“二撇鸡” 与 “银鸡”(警哨)的双关运用,既描绘了警察的职业特征,又暗含对社会秩序维护者的调侃与理解,使诗歌在诙谐中蕴藏着对现实的观照。

方言的运用还带来诗歌节奏与韵律的革新。粤语九声六调的语音系统,使诗歌呈现出不同于普通话诗歌的独特音乐性。“鸡啊鸡,有啲钟意你嘅鲜嫩 / 鸡哈鸡,有啲钟意你嘅靓汤”,重复的 “鸡” 字与错落的声调,形成类似民谣的回环节奏,增强了诗歌的传唱性与感染力。这种语言策略,让诗歌在保持文学性的同时,更贴近大众的语言习惯与情感体验,实现了诗歌从 “小众艺术” 到 “大众表达” 的跨越。

二、“鸡” 意象的多维解构:从日常物象到文化符号

诗中 “鸡” 的意象贯穿始终,却在不同语境下呈现出丰富的语义层次。从 “鲜嫩” 的鸡肉、“靓汤” 的鸡汤、“呷味” 的鸡骨,到 “二撇鸡”“细路鸡” 等俚语化表达,“鸡” 完成了从单纯食物到文化符号的蜕变。这种意象的多维解构,暗合了艾略特在《荒原》中对意象运用的理论 ——“客观对应物” 的构建。诗人通过将 “鸡” 与各种社会现象、生活场景相联结,使这一日常物象承载起复杂的情感与思想。

在中国传统文化中,“鸡” 向来具有丰富的象征意义。《韩诗外传》记载 “鸡有五德:头戴冠者,文也;足傅距者,武也;敌在前敢斗者,勇也;见食相呼者,仁也;守时不失者,信也”,赋予鸡以道德化的人格特征。而在树科的诗中,“鸡” 的象征意义更具现代性与民间性。“发瘟鸡噈快啲丢咗佢 / 赖菢鸡乸噈要心度锡住佢”,将 “发瘟鸡” 比喻为有害之物,“赖菢鸡乸”(抱窝的母鸡)象征需要呵护的对象,这种比喻既源于生活经验,又暗含对社会现象的隐喻。它提醒人们在面对不同事物时应采取不同的态度,体现出一种朴素的处世哲学。

诗中 “话鸡唔系鸡,鸡佢系凤 / 系凤喺鸡,先睇睇乜水鸡” 的表述,将 “鸡” 与 “凤” 的关系进行辩证思考。在中国文化中,“凤” 向来是高贵、祥瑞的象征,而诗人却打破这种等级观念,提出 “鸡” 与 “凤” 的身份可以相互转化。这种思想与庄子 “齐物论” 中 “天地与我并生,万物与我为一” 的哲学观念相呼应,消解了事物之间的绝对界限,展现出一种豁达、包容的生命态度。

三、诗性智慧的民间书写:生活哲学与人性洞察

《唱首鸡歌畀佢听》本质上是一首充满生活智慧的诗歌。诗人以看似随意的笔触,记录下市井生活中的点滴感悟,却在不经意间揭示出深刻的人生哲理。“食鸡好话,千祈咪甩鸡”,前半句写吃鸡的乐趣,后半句借 “甩鸡”(失约)的俗语告诫人们要信守承诺,将饮食文化与道德准则巧妙融合。这种将生活经验升华为哲学思考的方式,与苏轼 “人间有味是清欢” 的诗句有着异曲同工之妙,都在平凡的生活细节中发现生命的真谛。

本小章还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精彩内容!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