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玄幻 武侠 都市 历史 科幻 灵异 游戏 书库 排行 完本 用户中心 作者专区
小米阅读 > 都市 > 粤语诗鉴赏集 > 第400章 《历史回响与文化认同》

粤语诗鉴赏集 第400章 《历史回响与文化认同》

作者:汉字靓仔 分类:都市 更新时间:2025-07-26 15:28:05

《诗性场域中的历史回响与文化认同》

——论树科《张公公》的时空叙事策略

文/诗学观察者

在韶州广场张九龄雕像前,当代诗人树科以粤语为媒介,完成了一场跨越千年的诗学对话。《张公公》以特有的语言肌理构建起多维时空交叠的场域,在岭南烟雨迷蒙的现代空间里,历史人物的青铜塑像与当代诗人的精神镜像形成微妙共振。这种用方言激活古典记忆的创作实践,恰如宇文所安所言:"每个时代都在重构自己的传统"(《追忆》),诗作通过对"公公"这一称谓的语义增殖,实现了对中华文明谱系中"士"文化基因的重新编码。

一、称谓的褶皱:解构与重构的权力诗学

"张公公"的称谓在粤语语境中具有双重褶皱。表层褶皱指向张九龄作为韶州乡贤的历史身份,其开凿大庾岭的功绩在《新唐书》中早有定论,但诗人故意摒弃"曲江公文献公"等传统尊称,代之以市井化的"公公"。这种降格处理暗合罗兰·巴特"作者之死"的理论,将历史伟人从神坛拉回人间,与"毛爷爷周公公"形成平民视角的对话场。深层褶皱则指向岭南宗族文化中的"公太"崇拜,《广东新语》载"粤人重祠堂,每岁春秋必合族祭其先",诗人通过称谓的在地化改造,将个体记忆升华为集体无意识。

诗中人物序列的编排颇具深意。从现代政治领袖到商界巨擘,再到盛唐名相,这种时空错置的名单学(Prosopography)消解了线性史观的桎梏。霍生(霍英东)作为番禺胥江代表,与张九龄共享"开凿者"身份:前者疏通珠江水系商贸网络,后者劈山开道连接岭南北。诗人以蒙太奇手法将不同时空的开拓者并置,正如本雅明在《历史哲学论纲》中描绘的"星座图景",让历史的碎片在当下瞬间产生星丛式光芒。

二、雨幕的辩证法:在场与缺席的视觉政治

"细雨蒙蒙/天上朦胧"的物候描写,构成了现象学意义上的知觉场。岭南特有的霪雨模糊了雕像的轮廓,这种视觉阻隔恰恰成为诗性想象的催化剂。张九龄在《感遇》中曾写"江南有丹橘,经冬犹绿林",此刻他的青铜塑像在雨中泛着青苔,自然物候与人文景观形成跨时空互文。诗人用"心度空空,冇星穹"制造感知悖论:当物质性的雕像在雨中隐没,精神性的历史记忆反而在心灵显影。

这种视觉辩证法在第三诗节达到**。"人头拥"的现世喧嚣与"天涯共此时"的古典意境形成张力结构。张九龄原诗中的明月意象被置换为雨幕,但"共此时"的时空共同体意识却得以延续。正如柄谷行人在《日本现代文学的起源》中指出,风景的发现总是伴随着记忆的重构,雨中的广场既是物理空间,更是文化记忆的储存器。诗人通过天气现象学,将谢朓"余霞散成绮"的古典意境转化为现代性的忧郁书写。

三、声腔的抵抗:方言写作与文化主体性

粤语入诗带来的不仅是语音层面的陌生化效果,更是文化主体性的宣言。"嘟喺佢哋"等方言词汇构成语言飞地,抵抗着普通话书写的文化霸权。这种策略令人想起黄遵宪"我手写我口"的诗界革命主张,但树科的突破在于将俚语提升为诗性语言。诗中"诗宠"二字堪称神来之笔,既指历代文人对诗歌的尊崇,又暗含粤语"宠"与"捧"的谐音双关,形成对文化传承机制的隐喻。

这种方言诗学与张九龄的文学实践形成跨代呼应。作为岭南首位宰相诗人,张九龄在《感遇》组诗中开创的比兴传统,实则是中原诗学与南越文化的融合产物。千年后树科的粤语写作,恰似钱钟书所谓"东海西海,心理攸同"(《谈艺录》),在语言形式的创新中延续着文化基因。诗中"史嚟天涯共此时"的结句,巧妙化用张九龄"海上生明月"的典故,将原诗的物理空间并置升华为历史时间的共在。

在全球化语境下,《张公公》的创作实践具有文化标本意义。诗人通过方言叙事、时空拼贴与物候书写,构建起岭南文化的记忆之场。这种创作既是对"岭海孤忠"张九龄的精神回应,也是对现代性进程中文化认同危机的诗意解答。当雨幕中的青铜雕像与电子屏幕里的历史影像在诗中相遇,我们看到的不仅是韶关广场的物理场景,更是中华文明在语言褶皱中不断重生的精神图景。

喜欢粤语诗鉴赏集请大家收藏:(www.071662.com)粤语诗鉴赏集小米免费小说网站更新速度全网最快。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