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玄幻 武侠 都市 历史 科幻 灵异 游戏 书库 排行 完本 用户中心 作者专区
小米阅读 > 都市 > 粤语诗鉴赏集 > 第210章 《搔痒的哲学》

粤语诗鉴赏集 第210章 《搔痒的哲学》

作者:汉字靓仔 分类:都市 更新时间:2025-07-26 15:28:05

《搔痒的哲学》

——论粤语诗《反正喺咁》中的时间焦虑与语言抵抗

文/元诗

在当代汉语诗歌的版图中,粤语诗歌以其独特的语言质地和文化立场,构筑了一道抵抗语言同质化的防线。树科的《反正喺咁》以看似随意的口语节奏,实则精妙地编织了一个关于时间、存在与语言本体的多维思考网络。这首诗表面上在"搔头"这个日常动作中嬉戏,实则通过粤语特有的音韵和词汇,将个体面对时间流逝的焦虑转化为一种语言层面的抵抗仪式。当普通话写作日益成为汉语诗歌的主流表达时,这首粤语诗坚持用方言的"肉身"思考,用地方性的语言姿态质疑普遍性的时间霸权,展现出方言诗歌在当代语境下不可替代的思想价值。

《反正喺咁》开篇即以两个设问直指现代人最根本的生存困惑:"乜嘢有用?乜又冇用/你竟然得闲仲问阿贵……"。诗人巧妙地利用粤语中"阿贵"这一常见人名,与"问"字搭配形成"问阿贵"这一粤语特有表达,既暗示问题的无解性,又通过方言特有的幽默感消解了问题的沉重。这种语言策略令人想起维特根斯坦在《哲学研究》中的论断:"哲学问题的形态是:'我不知道出路何在'。"诗人不是要给出答案,而是通过方言特有的表达方式,将问题本身陌生化,让读者在语言的褶皱中重新感受问题的重量。诗中"有用"与"冇用"的对比,呼应了庄子"无用之用"的哲学思辨,但树科将这一思辨彻底日常化、地方化,使之脱离抽象玄思,扎根于粤语文化的具体语境。

诗歌第二节将时间这一抽象概念具象化为"搔头"动作的观察:"乜系光阴?光唔光阴/搔头搔白,搔头唔黑……"。这里,"光阴"被拆解为"光"与"唔光"(亮与不亮)的文字游戏,同时与"搔头"这一生理动作形成奇妙的互文关系。头发由黑变白是时间最直观的肉身印记,而"搔"这个动作既是对时间痕迹的无意识回应,也是一种试图改变或至少干扰时间进程的微小抵抗。这种表达方式与普鲁斯特在《追忆逝水年华》中描写玛德琳小饼干的着名段落异曲同工——都将抽象的时间感知转化为具体的身体经验。但树科的独特之处在于,他通过粤语特有的叠词和音韵(如"搔白"与"唔黑"的押韵),赋予这一经验以方言特有的节奏感和幽默感,使时间焦虑不再沉重,反而呈现出一种游戏性的轻盈。

诗歌的第三、四节将"搔头"动作推向极致:"搔下搔下,搔嚟搔去/搔下光阴,搔下光阴……"。这些看似简单的重复实则构建了一个精妙的诗歌仪式。从现象学角度看,"搔下搔下"的重复动作构成了一种"时间的肉身化"——诗人将不可见的时间流逝转化为可见的身体动作,将抽象概念具象为可感的经验。这种表达方式与梅洛-庞蒂关于"身体是我们在世界中的锚点"的论述不谋而合。但树科的方言表达又赋予这一哲学思考以特殊的文化维度:粤语中特有的动词重叠形式("搔下搔下")和方向性补语("搔嚟搔去"),使得这一动作既具体又抽象,既个人化又具有某种普遍性。这种语言选择本身就是对标准汉语时间表达的一种抵抗,用方言特有的语法和词汇重构了时间经验。

从诗歌形式上看,《反正喺咁》采用了看似松散实则严谨的结构。全诗四节,每节两行,形成一种对称的视觉节奏。而粤语特有的音韵系统(如"乜"、"冇"、"嚟"等字的入声韵尾)赋予诗歌独特的音乐性。这种音乐性不是普通话的四声平仄所能完全再现的,它根植于粤语方言的音韵土壤。诗人通过方言特有的拟声词和叠词(如"搔下搔下"),创造出一种近乎咒语般的语言效果,使诗歌在表面的随意中暗藏精心的设计。这种形式上的特点令人想起美国诗人威廉·卡洛斯·威廉姆斯"观念只在物中"的主张,但树科将这一主张进一步发展为"观念只在方言的物中",坚持用粤语特有的词汇和语法思考存在与时间的问题。

从文化政治的角度解读,《反正喺咁》的粤语写作本身就是一种文化抵抗行为。在普通话日益成为文学创作标准语的今天,选择用方言写作意味着对语言多样性的坚持,对文化同质化的拒绝。诗中"搔头"的动作可以视为这种抵抗的隐喻——就像搔头是对头皮刺激的回应一样,方言写作是对文化单一化刺激的回应。法国思想家德勒兹曾提出"少数文学"的概念,指那些在主流语言内部创造异质性的写作实践。树科的粤语诗正是这种"少数文学"的杰出代表,它通过方言特有的表达方式,在标准汉语内部开辟差异化的思考空间。诗中"搔头搔白"的意象,恰如方言文化在主流文化压力下的处境——既在变化(变白),又坚持自身特质(通过搔的动作保持活力)。

从存在主义视角看,《反正喺咁》展现了现代人面对时间流逝的典型焦虑。诗中反复出现的"搔"动作,类似于加缪笔下西西弗斯推石上山的荒诞行为——明知无法改变结局(头发终将变白),却仍坚持不懈地"搔"。这种荒诞的英雄主义在树科笔下通过方言特有的幽默感得到升华,使存在困境不再令人绝望,反而呈现出一种游戏性的智慧。海德格尔认为人是"向死而生"的存在,而树科的粤语诗将这一哲学命题转化为日常生活中的微小抵抗——"搔头"既是对时间流逝的无奈接受,也是对它的戏谑反抗。诗人通过方言特有的节奏和词汇,将沉重的存在之思转化为轻盈的语言游戏,展现出粤语文化面对生命困境的特殊智慧。

本小章还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精彩内容!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