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玄幻 武侠 都市 历史 科幻 灵异 游戏 书库 排行 完本 用户中心 作者专区
小米阅读 > 都市 > 粤语诗鉴赏集 > 第866章 《<诗嘅可能>的诗学解构与方言的审美突围》

《<诗嘅可能>的诗学解构与方言的审美突围》

——论树科粤语诗的先锋性

文\/诗学观察者

引言:疯癫作为诗学的入口

树科的《诗嘅可能》以粤语为载体,以“癫佬傻婆”为意象,直指诗歌创作的本质——一种近乎疯癫的精神状态。这种表述并非贬义,而是对诗人身份的重新定义。福柯在《疯癫与文明》中指出,疯癫在西方文化史上曾是真理的另一种表达方式,而树科的诗句“睇到癫佬傻婆 \/ 你噈知道 \/ 点样嘅人 \/ 喺诗人……”恰恰呼应了这一观点,即诗人往往被视为社会中的“异类”,因其语言和思维模式超越常规逻辑。

这首诗的独特之处在于,它不仅是关于“诗是什么”的探讨,更是关于“诗如何可能”的追问。通过粤语的音韵、词汇和语法,树科构建了一种既扎根于岭南文化,又具有现代诗学实验性的语言体系。本文将从疯癫叙事、方言诗学、语音政治、通灵诗学四个维度,解析《诗嘅可能》的诗学价值。

一、疯癫叙事:诗人的社会身份与语言越界

“癫佬傻婆”这一意象,在粤语文化中带有强烈的社会边缘色彩。树科并非在贬低诗人,而是借用这一标签,揭示诗人与主流社会的疏离。这种疏离并非被动,而是一种主动的“语言越界”——诗人必须打破常规表达,才能抵达诗的本质。

这种疯癫叙事可追溯至尼采的“酒神精神”,即艺术创作需要某种癫狂状态。海德格尔在《诗人何为?》中也指出,真正的诗人是“在语言中冒险的人”,他们必须偏离日常语言,才能让存在自身显现。树科的诗句“佢哋讲啲 \/ 吟吟寻寻 \/ 话系歌诗 \/ 天知地知……”正是这种冒险的体现——“吟吟寻寻”既是声音的徘徊,也是思维的漫游,诗人无法用清晰逻辑表达诗,只能让语言自行生成意义。

二、方言诗学:粤语作为抵抗标准化的武器

《诗嘅可能》的先锋性,很大程度上源于其对粤语的极致运用。粤语的声调(九声六调)、词汇(如“噈”“冚唪唥”)和语法(如“可唔可能”)使其在语音和语义层面具有独特的张力。

1. 语音的政治性

? “吟吟寻寻”(jam4 jam4 cam4 cam4)通过叠词制造回旋感,模拟诗人思维的混沌状态。

? “冚唪唥神”(ham6 baang6 laang6 san4)的爆破音组合,形成语音暴力,冲击标准汉语的平滑语调。

2. 词汇的陌生化

? “噈知道”(zek1 zi1 dou3)中的“噈”是粤语特有的副词,强调“瞬间领悟”,这种表达在普通话中无法精准对应,使诗歌的节奏更具顿挫感。

? “诗冇不能”(si1 mou5 bat1 nang4)用“冇”代替“无”,强化否定语气,使诗句更具口语冲击力。

这种方言写作,实际上是一种“语言的地方性抵抗”。德勒兹在《千高原》中提出“少数文学”概念,认为边缘语言能打破主流语言的规训。树科的粤语诗正是如此,它拒绝被标准汉语收编,坚持用方言的“野蛮生长”挑战诗歌的既定范式。

三、通灵诗学:疯癫与神性的辩证

“行近花痴 \/ 诗通灵智……”这两句诗将“花痴”(粤语中常指精神恍惚、痴迷某物的人)与“通灵”并置,形成强烈的语义反差。这里的“花痴”并非贬义,而是指诗人进入某种超验状态,类似于兰波的“通灵者”宣言:

“诗人应当使自己成为通灵者……通过长期、广泛和理性的感官错乱,使自己成为先知。”

树科的诗句“珍珠梗真 \/ 诗冇不能 \/ 上天入地 \/ 冚唪唥神……”进一步强化了这一观点——诗歌的终极目标是超越现实逻辑,抵达神性领域。这里的“冚唪唥神”(所有神灵)并非宗教意义上的神,而是指诗歌本身的无限可能性,即马拉美所说的“世界的终极书页”。

四、结论:方言诗的现代性突围

《诗嘅可能》通过疯癫叙事、方言实验和通灵诗学,构建了一种全新的诗歌语言。它既扎根于粤语的文化土壤,又具有世界诗歌的先锋性。这首诗的价值不仅在于其内容,更在于其形式——它证明了方言可以成为现代诗的有力载体,甚至比标准语更具爆破力。

在全球化语境下,方言诗的崛起(如粤语诗、闽南语诗、吴语诗)代表了一种文化自觉。它们拒绝被同质化,坚持用地方性语言探索普遍性诗学。树科的《诗嘅可能》正是这一浪潮中的典范之作——它用“癫佬傻婆”的疯言疯语,道出了诗歌最深刻的真理:真正的诗,永远在语言的边界之外。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