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玄幻 武侠 都市 历史 科幻 灵异 游戏 书库 排行 完本 用户中心 作者专区
小米阅读 > 都市 > 粤语诗鉴赏集 > 第847章 《亡口月贝凡》

粤语诗鉴赏集 第847章 《亡口月贝凡》

作者:汉字靓仔 分类:都市 更新时间:2025-10-31 01:20:47

《亡口月贝凡》

——论《赢前赢后》中的生存辩证法与粤语诗学的抵抗性书写

文\/元诗

在当代汉语诗歌的星丛中,粤语诗歌以其独特的语言质地与文化立场,构成了对标准汉语书写的某种抵抗性存在。树科的《赢前赢后》以看似简单的粤语口语为表,却暗藏着一个关于\"赢\"字的生存辩证法——当我们拆解这个汉字的构成(亡、口、月、贝、凡),便发现诗人早已将关于胜利的哲学思考编码在语言的肌理之中。这首短诗以游戏性的方言表达,完成了对当代成功学话语的祛魅,在\"亡\"与\"凡\"的辩证关系中,重新定义了何为真正的生存智慧。

一、字形解构:作为存在隐喻的\"赢\"

\"赢字噈喺亡带头……\"——诗人对\"赢\"字的结构洞察,无意中呼应了海德格尔\"向死而生\"的存在哲学。在《存在与时间》中,海德格尔指出唯有直面死亡这一最本己的可能性,人才能获得本真的存在。诗中\"亡\"作为\"赢\"的起笔部首,恰似这种哲学的形象注解:任何真正的胜利都必须首先承认失败的必然性。北宋苏轼在《留侯论》中言\"天下有大勇者,卒然临之而不惊,无故加之而不怒\",正是这种\"赢前噈输咗\"的先验认知,构成了东方智慧与存在主义哲学的隐秘对话。

从文字学角度看,\"赢\"由\"亡、口、月、贝、凡\"五部构成,诗人虽未明言却处处呼应:

\"亡\"指向危机意识(\"赢先要谂忧患\")

\"口\"对应语言能力(\"又要识讲嘢\")

\"月\"隐喻时间维度(\"把握紧时间\")

\"贝\"暗示物质基础

\"凡\"则归于平常心态(\"有得平常心\")

这种拆解令人想起德里达的解构策略——在看似稳定的能指中寻找意义的裂缝。诗人通过粤语的音韵游戏(\"赢前\"与\"赢后\"的呼应,\"谂梗\"与\"谂忧患\"的叠韵),完成了对主流成功话语的符号学颠覆。

二、音义张力:粤语作为抵抗的诗学

粤语特有的九声六调为这首诗赋予了独特的音乐性。\"哎呀呀\"的感叹与\"见怪唔怪\"的叠词运用,形成了一种介于口语与歌谣之间的韵律节奏。这种语言选择本身就是一种文化立场的宣示——在普通话作为\"国语\"的霸权下,粤语写作构成了霍米·巴巴所说的\"文化杂糅\"实践,通过方言的\"第三空间\"抵抗单一文化的殖民。

诗中\"嘟\"、\"噈\"、\"咗\"、\"?\"等粤语特有虚词的运用,创造了标准汉语无法复制的语气效果。这些语气助词不仅传递信息,更构建了一种独特的言语主体姿态——既非精英主义的说教,也非完全市井的粗鄙,而是一种智性的平民立场。巴赫金的\"杂语性\"理论在此得到验证:粤语诗歌通过吸收市井生活的鲜活词汇,打破了标准语的诗学垄断。

特别值得注意的是\"赢后哈\"中的\"哈\"字,这个拟声词同时具备多重功能:

模拟胜利后的喘息声

表达看透世事的豁达

作为语气缓冲,消解说教的严肃性

这种一词多效的语言经济性,正是方言诗歌的魅力所在。

三、时间辩证法:赢前与赢后的双重镜像

诗歌通过\"赢前\"与\"赢后\"的时间划分,构建了一个关于成功的环形结构。赢前需要\"谂忧患\"、\"识讲嘢\"、\"把握时间\"、\"行正道\";赢后则需要\"平常心\"。这种结构暗示着:真正的胜利不在于结果的获取,而在于过程中主体性的确立。

\"赢前噈输咗\"的悖论表述,令人想起老子\"知其白守其黑\"的辩证智慧。明代思想家王阳明在《传习录》中言\"人须在事上磨,方立得住\",与诗中强调的过程哲学不谋而合。诗人将\"赢\"分解为多个行动要素(思考、言语、时间、道路),实际上是将静态的名词动词化,这与怀特海过程哲学中\"存在即生成\"的观点形成跨时空呼应。

诗中\"行嘅路要喺正道\"一句,表面看是道德说教,实则暗含对当代急功近利风气的批判。在资本逻辑主导的现代社会,\"成功\"往往被简化为物质积累,而诗人通过\"正道\"的强调,重新将伦理维度注入成功概念。这种思考与阿多诺对工具理性的批判形成互文——当一切都被量化为可计算的收益时,诗意的\"正道\"便成为抵抗异化的最后堡垒。

四、平常心:作为终极胜利的失败哲学

诗歌结尾\"难怪一个赢字咁难写?……\"的感叹,将全诗提升至存在主义的高度。这里的\"难写\"既是字面意义上的笔画复杂,更是隐喻意义上的生存困境。诗人通过这种双关,完成了从具体到抽象的思维跃迁。

\"赢后有得平常心\"的表述,体现了典型的东方智慧。宋代慧开禅师有诗云\"春有百花秋有月,夏有凉风冬有雪;若无闲事挂心头,便是人间好时节\",与树科的诗句形成跨时空对话。这种对\"平常心\"的推崇,实际上是对消费社会不断制造**、不断定义\"成功\"标准的抵抗策略。

从精神分析角度看,诗中\"见怪唔怪\"的态度,近似于弗洛伊德所说的\"日常生活的精神病理\"的接纳。拉康认为主体总是被符号界的能指所异化,而诗人通过接受\"赢字难写\"的荒诞,反而获得了一种超越性的自由。这种态度与加缪笔下西西弗斯的幸福遥相呼应——承认荒诞并与之共处,本身就是对荒诞的超越。

五、粤语诗学的现代性可能

《赢前赢后》的文本实践,展示了方言诗歌在现代性语境中的独特价值。粤语作为汉语族中保留古音韵最完整的方言之一,其诗歌创作既是对文化记忆的保存,也是对现代性单一叙事的挑战。诗人通过\"赢\"这个字的解构与重构,完成了一场微型的思想实验:

语言上:证明方言可以表达抽象哲学思考

文化上:构建不同于北方话语的南方诗学

思想上:提供替代主流成功学的生存智慧

这首诗的文学史意义或许在于:它证明了边缘话语同样能够参与重大哲学命题的讨论。就像沃尔特·本雅明所说,真正的翻译应该展现语言之间的亲缘关系,粤语诗歌正是通过展现与标准汉语的亲缘与差异,丰富了汉语表达的多元性。

《赢前赢后》表面轻松幽默,内里却暗藏锋镝。在消费主义将一切价值量化为\"赢输\"的当代社会,树科用粤语的市井智慧,拆解了\"成功\"这个宏大能指,将其还原为具体的生存实践。当诗人感叹\"赢字咁难写\"时,他实际上是在说:真正的困难不在于获得世俗意义上的成功,而在于如何在追求成功的过程中保持人的本真性。这种思考,使这首方言小诗获得了超越地域的普遍意义。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