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玄幻 武侠 都市 历史 科幻 灵异 游戏 书库 排行 完本 用户中心 作者专区
小米阅读 > 都市 > 粤语诗鉴赏集 > 第841章 《方言的抵抗 与 诗意的栖居》

《方言的抵抗与诗意的栖居》

——论树科粤语诗《风景》中的存在之思与语言政治

文\/元诗

在当代汉语诗歌的版图中,方言写作始终是一条若隐若现的暗流,它既是对标准化书面汉语的补充,更是一种有意识的抵抗。树科的粤语诗《风景》以其看似简单的语言外壳,包裹着深邃的存在主义思考与尖锐的语言政治意识。这首诗通过粤方言特有的韵律与词汇,构建了一个关于\"思\"与\"在\"的哲学空间,同时又不失对日常生活经验的忠实记录。当我们深入剖析这首短诗的三个诗节,会发现其中蕴含着海德格尔所谓\"诗意的栖居\"的现代诠释,以及本雅明笔下\"讲故事的人\"对地方性知识的坚守。

一、谂与捱:存在困境的方言表达

诗的开篇\"日谂夜谂,日捱夜捱\"立即确立了全诗的基调与节奏。\"谂\"(想)与\"捱\"(忍受)这两个粤语常用动词的重复使用,不仅创造了声音上的回环效果,更在语义层面勾勒出主体被思维与生存双重压迫的境况。值得注意的是,标准汉语中\"想\"与\"思考\"更多带有中性或积极的色彩,而粤语\"谂\"则常与\"忧思\"相连,暗含无法摆脱的困扰意味。这种方言词汇的微妙差异,恰好对应了海德格尔在《存在与时间》中描述的\"被抛\"状态——人总是已经被抛入思与在的纠缠中,无法抽离。

第二句\"谂嚟谂去,捱去捱嚟\"通过粤语特有的方向补语\"嚟\"(来)\"去\",将静态的思维活动动态化,形象地展现了主体在思想牢笼中的往复运动。这种语言形式本身就成为存在困境的隐喻——思维不是直线前进的理性过程,而是无目的的徘徊与循环。法国哲学家德勒兹在《差异与重复》中曾指出,真正的思考往往表现为\"游牧\"状态,而非目的明确的进军。树科的诗句恰好以方言的独特结构,具象化了这种哲学认知。

诗节末尾\"嘟甩唔到谂返个度……\"中的\"嘟\"(都)\"甩唔到\"(摆脱不了)以双重否定强化了主体的无力感,而\"个度\"(那里)作为未指明的空间,成为精神困境的象征性坐标。这种表达方式令人联想到策兰诗歌中反复出现的\"无处\"(Nirgends)意象——一个既具体又抽象的存在场所。粤语指示词\"个\"与标准汉语\"那\"相比,带有更强的口语亲近感,使得这种哲学焦虑不是被高高在上的思考,而是日常生活中的切身体验。

二、他者凝视下的价值迷思

第二诗节\"个度有冇乜嘢好?\/个度人哋蹴话好!\"以设问与回答的形式,揭示了价值判断的主体性危机。\"有冇乜嘢\"(有没有什么)这一粤语特有的疑问结构,通过\"乜嘢\"(什么)的不确定性,暗示了价值客体的模糊性。而回答中\"人哋\"(别人)的判断成为唯一的参照标准,凸显了主体性的丧失。法国哲学家萨特在《存在与虚无》中描述的\"他者即地狱\"情境,在此以方言的日常表达获得了新的诠释。

尤其值得注意的是\"蹴话好\"中的\"蹴\"(就)字,这个粤语副词表达了一种不容置疑的确定性,暗示社会共识的暴力性。标准汉语中难以找到完全对应的词汇,这种细微差别恰恰体现了方言在表达特定心理状态时的独特优势。当多数人的判断以如此强势的方式呈现时,个体的怀疑与反抗显得尤为艰难。诗中\"话好\"(说好)与实际上\"好不好\"的疏离,构成了拉康镜像理论中所指出的自我与他者判断之间的永恒裂缝。

第三行\"好唔好,啱唔啱心度……\"通过\"好\"与\"啱\"(合适)的并置与否定,展现了价值判断的双重标准。\"心度\"(心里)这一粤语表达比标准汉语的\"心中\"更具身体性与空间感,暗示了判断不仅是理性的产物,更是情感与身体的整体体验。阿多诺在《否定辩证法》中强调的非同一性原则,在此得到了诗意化的表达——社会公认的\"好\"与个人感受的\"啱\"永远无法完全重合。粤语通过其丰富的形容词系统,精确地捕捉了这种现代性困境。

三、粤语诗学的抵抗政治

从更宏观的视角看,《风景》不仅是一首关于存在困境的诗,更是方言写作抵抗文化同质化的典型案例。粤语作为汉语族中保留古汉语元素较多且具有完整书面体系的方言,其诗歌传统可追溯至清代广东木鱼书。在普通话作为国家通用语日益强势的今天,粤语写作本身就具有文化保存与抵抗的意义。美国语言学家费什曼提出的\"语言忠诚\"理论在此得到验证——方言写作是对抗语言帝国主义的重要方式。

树科这首诗的独特之处在于,它并非简单地使用方言词汇来增加地方色彩,而是通过粤语的语法结构与节奏特点,构建了一种不同于标准汉语的思维方式。例如\"谂嚟谂去\"这样的表达,在普通话中很难找到既简洁又富有韵律的对应翻译。这种语言特异性印证了沃尔夫-萨丕尔假说——语言结构影响思维模式。粤语诗歌因此不仅是一种表达工具,更是一种认知世界的独特方式。

从诗歌形式看,《风景》虽短小却包含了丰富的口语韵律。\"谂\"(sam1)与\"捱\"(ngaai4)在粤语中形成押韵,而\"好\"(hou2)与\"度\"(dou6)则构成另一组韵脚,这种交错押韵的方式是传统粤语民歌的常见手法。诗人将这种民间智慧与现代主义诗歌的碎片化表达相结合,创造出既根植于地方传统又具有现代感的诗学形式。俄罗斯形式主义者什克洛夫斯基所倡导的\"陌生化\"效果,在此通过方言的运用自然达成。

四、风景的辩证法:可见与不可见

回到诗题\"风景\",我们会发现其中蕴含的深刻反讽。传统意义上的风景是视觉可见的自然或城市景观,而这首诗呈现的却是完全内化的\"思想风景\"。法国思想家列斐伏尔在《空间的生产》中指出,现代社会中真正的风景往往是权力关系建构的不可见空间。树科通过将\"谂\"与\"捱\"转化为可感知的诗意元素,恰恰揭示了那些被日常视野忽略的精神景观。

诗中反复出现的\"个度\"(那里)作为一个不确定的所指,既可以是记忆中的某个具体地点,也可以是心理状态的隐喻性空间。这种模糊性创造了丰富的解读可能,正如德国接受美学家伊瑟尔所强调的\"文本的召唤结构\"。粤语指示词的灵活使用,使得这种不确定性更加自然而不造作,避免了标准汉语可能带来的刻意晦涩。

从文化地理学角度看,诗末标注的创作地点\"粤北韶城沙湖畔\"与诗中虚拟的\"个度\"形成有趣对照。现实中的粤北地区正处于普通话推广与粤语保存的前沿地带,这一地理背景为诗歌增添了另一层文化政治的解读维度。英国文化研究学者威廉斯提出的\"情感结构\"概念,在此可以理解为一种方言群体面对文化变迁时的集体心理状态。

结语:作为生存策略的诗意栖居

树科的《风景》通过粤语这一特定方言,成功地将日常经验提升至哲学高度,同时又避免了概念化的抽象。诗中\"谂\"与\"捱\"的辩证关系,实际上提出了一个存在主义式的解决方案——正是在不断的思考与忍受中,人得以确认自己的存在。海德格尔晚期思想强调\"语言是存在之家\",而方言或许是这个家中最为亲切的居所。

在全球化与文化同质化日益加剧的当代,方言诗歌如同本雅明所说的\"微弱救世主力量\",保存着那些即将消失的生活经验与思维方式。树科这首诗的价值不仅在于其艺术成就,更在于它展示了一种抵抗的文化姿态——通过最本土的语言表达最普遍的人类困境。这种\"在地性\"与\"普遍性\"的辩证统一,正是当代汉语诗歌发展的重要方向之一。

《风景》最终告诉我们,诗意的栖居或许不在于寻找遥远的乌托邦,而在于学会用自己最熟悉的语言,命名那些日谂夜谂、日捱夜捱的日常时刻。在这种命名中,存在得以照亮自身,而方言则成为抵抗遗忘与同化的诗意堡垒。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