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桌面快捷
            桌面快捷
         加入收藏
            加入收藏
         小米阅读 >
            都市 >
            粤语诗鉴赏集 >
            第797章 《破执之思与诗性追寻》
        
            小米阅读 >
            都市 >
            粤语诗鉴赏集 >
            第797章 《破执之思与诗性追寻》
        
    《破执之思与诗性追寻》
——论树科《艺术嘅完美》中的诗学悖论与生命哲思
文/一言
树科《艺术嘅完美》以粤语方言为诗性载体,在看似戏谑的诘问中,构建起一个关于艺术、人性与存在的多重思辨场域。这首作品以"完美"为诗眼,通过解构与重构的辩证运动,将岭南文化中特有的生存智慧与后现代语境下的艺术焦虑熔铸一体,在粤北韶城的沙湖畔激荡出超越地域的诗性回响。
一、解构的锋芒:完美神话的祛魅仪式
诗作开篇即以"人性嘟有完美嘅?"的质问直指核心,将完美主义的神话置于人性论的显微镜下。这种质疑并非简单的否定,而是深谙海德格尔"此在在世"的存在论洞见——人性作为被抛入世的有限性存在,其本质便是未完成的、敞开的。诗中"冇得完美嘅人性/点会有得完美嘅技巧"的推论,恰似庄子"道进乎技"的逆向书写,将艺术技巧的终极追求拉回人性的本真维度。当完美从技艺的神坛跌落为"黄梁"之梦,这种解构恰如尼采"上帝已死"的宣言,宣告了艺术乌托邦的破产。
"人心不足蛇吞象"的俚语入诗,是岭南民间智慧对西方理性主义完美观的辛辣反讽。此句既暗合《山海经》中巴蛇吞象的原始意象,又与《红楼梦》"好了歌"的虚无哲思形成跨时空对话。在粤语特有的九声六调中,"蛇吞象"的音韵转折犹如蛇类蜿蜒的轨迹,将人性贪欲的荒诞性以声律的形式具象化。这种将方言韵律与哲学思辨熔铸的技艺,恰似苏轼"腹有诗书气自华"的现代转译,在语言的褶皱中藏匿着文化的基因密码。
诗中对艺术载体的否定式列举("唔系琴棋书画/唔定噈喺面部手脚"),实则暗合禅宗"不立文字"的破执精神。琴棋书画作为传统艺术的象征系统,在此被解构为完美的虚假载体;而"面部手脚"的身体指涉,既延续了《庄子·德充符》中残缺之美的哲学传统,又预示着后现代身体转向的先声。这种解构策略与德里达"延异"理论形成隐秘的互文,在符号的能指链中撕开裂隙,让被遮蔽的真实得以显影。
二、诗性的突围:缺陷美学的建构路径
在解构的废墟上,诗人以"完美嘅喺人心"的悖论性陈述开启重建。这种重建并非回归柏拉图式的理念完美,而是深植于《周易》"一阴一阳之谓道"的辩证思维。人心作为存在的深渊,其不完美恰是艺术创造的源泉。就像希腊神话中残缺的维纳斯激发无限想象,中国文人画中的"残山剩水"承载家国之思,诗中的"人心"实则是维特根斯坦"语言游戏"的诗性变体,在意义的空白处生长出新的艺术可能。
"琴棋书画"与"面部手脚"的并置,构成传统与现代、精神与肉身的张力场。这种并置让人想起苏轼"论画以形似,见与儿童邻"的美学宣言,却以更彻底的解构姿态颠覆了形神之辩。当艺术从庙堂走向市井,从精神修炼降格为身体符号,这种转变暗合着本雅明"机械复制时代"的艺术嬗变。但诗人并未止步于批判,而是在解构中保留了"面部手脚"作为存在印记的诗性可能,犹如罗丹《行走的人》以残缺之躯展现生命动能。
方言作为诗性载体,在此成为重构的重要维度。粤语特有的虚词"嘟噉噈"不仅是语法结构,更是思维方式的视觉化呈现。这些虚词如水墨中的飞白,在语义的留白处激活读者的想象。正如海德格尔所言"语言是存在的家",树科以方言筑造的诗性居所,既是对全球化同质化的抵抗,也是对地域文化基因的活化。这种语言实践与赵元任"国语罗马字"的现代性追求形成有趣对照,在方言的褶皱中保存着汉语的诗性活力。
三、存在的诘问:艺术与生命的共生图景
诗中"完美嘅喺边度"的终极诘问,将艺术思辨引向存在论的深渊。这种追问与屈原《天问》的宇宙关怀一脉相承,却以更个人化的视角切入。当完美成为"此在"永远在途的追寻,艺术便从结果论的祭坛降格为过程论的修行。这种转变暗合着海德格尔"诗意栖居"的生存哲学,将艺术创作视为对抗异化的生存策略。在沙湖畔的书写现场,艺术与生命的界限变得模糊,正如陶渊明"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的玄妙境界。
"人心不足"的辩证呈现,揭示出完美主义的精神困境。这种困境在西方表现为浮士德式的永恒追寻,在东方则化作禅宗"本来无一物"的顿悟。诗人以粤语特有的诙谐化解这种困境,将贪欲转化为创造的动能。这种转化策略与王阳明"心即理"的心学智慧形成共鸣,在**的暗流中打捞出存在的光亮。当"蛇吞象"的荒诞转化为艺术创造的隐喻,人性缺陷便升华为存在的诗性。
诗作结尾的开放性,恰似中国园林的"借景"手法,将思考引向无限的阐释空间。这种开放性与德里达"延异"理论中的意义滑移形成共振,却以更东方的姿态保持"言有尽而意无穷"的审美境界。在沙湖的涟漪中,完美的幻影与存在的实相相互映照,构成一幅动态的诗性图景。这种图景既是对传统"天人合一"的现代转译,也是对海德格尔"世界图像时代"的诗意回应。
小主,这个章节后面还有哦,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更精彩!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