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玄幻 武侠 都市 历史 科幻 灵异 游戏 书库 排行 完本 用户中心 作者专区
小米阅读 > 都市 > 粤语诗鉴赏集 > 第795章 《论艺术完美性的辩证与超越》

《论艺术完美性的辩证与超越》

——以树科《艺术嘅完美》为考察中心

文/袖子

艺术创作中关于完美性的探讨,始终是困扰创作者的核心命题。粤语诗人树科在《艺术嘅完美》中,以独特的方言表达和哲学思辨,对艺术完美性这一永恒话题进行了富有张力的解构与重构。这首看似简短的诗作蕴含着对艺术本质的深刻思考,其价值不仅在于方言写作的在地性表达,更在于触及了艺术创作中那个永恒的悖论:人类既追求完美,又永远无法抵达完美。

诗作开篇即以反诘句式直指问题核心:"人性嘟有完美嘅?"这个设问本身就包含着否定性的预设。柏拉图在《理想国》中构建的完美理念世界,在这里被诗人用日常化的粤语表达消解了形而上的沉重。第二行"冇得完美嘅人性"与第三行"点会有得完美嘅技巧"构成严密的逻辑递进,暗示艺术技巧作为人性外化,必然携带人性的不完美基因。这种观点与法国思想家卢梭在《论人类不平等的起源》中关于人性本真的论述形成跨时空呼应。

诗中"黄梁"意象的运用极具东方智慧。这个出自《枕中记》的典故,在粤语语境中获得了新的生命力。诗人将艺术完美性比作黄粱一梦,既承接了传统文学中"人生如梦"的母题,又赋予其现代艺术批评的维度。北宋苏轼在《赤壁赋》中"哀吾生之须臾,羡长江之无穷"的慨叹,在此转化为对艺术永恒性的质疑。而"人心不足蛇吞象"这句粤语俗语的化用,则巧妙地将《山海经》中的神话意象民间化,形成雅俗交融的审美效果。

诗歌第三节的设问将讨论引向更深层面。诗人否定"琴棋书画"这些传统艺术形式能够承载完美,这种反叛姿态令人想起达达主义对传统美学的颠覆。但更耐人寻味的是"面部手脚"这个出人意料的答案选项。在这里,诗人可能暗指艺术完美性不在技艺的炫耀,而在于身体感知的真实表达。这种观点与梅洛-庞蒂的身体现象学不谋而合,也呼应了岭南文化中重视实用理性的传统。

从诗学传统看,这首作品体现了现代粤语诗歌的典型特征:既保持古典诗歌的凝练,又融入现代主义的碎片化表达。诗中重复出现的"完美"一词形成语义上的自我消解,这种修辞策略与德里达的解构理论形成有趣的互文。而粤语特有的语气词"嘅噈"等,不仅赋予诗歌独特的音乐性,更在语义层面强化了质疑与不确定的基调。

在艺术哲学层面,这首诗揭示了完美性的双重悖论。一方面,完美作为理念永远悬置在前方,如同康德所说的"物自体"不可企及;另一方面,对完美的执着追求反而可能成为艺术创造的桎梏。这种辩证关系令人想起老子"大巧若拙"的智慧,也暗合现代艺术中"不完美美学"的潮流。诗人通过方言的在地性表达,成功地将这个普遍性命题植根于特定的文化土壤。

从创作心理学角度解读,这首诗展现了艺术家在追求完美过程中的焦虑与释然。首节的否定、次节的解构到末节的转向,构成完整的心灵轨迹。这种心理过程与荣格所说的"个体化"历程相似,都是通过对理想化形象的祛魅,最终达成与不完美的和解。诗中"人心不足蛇吞象"的意象,恰如其分地表现了创作**与实现能力之间的永恒张力。

在文化地理学的视野下,这首粤语诗作具有特殊意义。它打破了标准汉语对诗性表达的垄断,证明方言同样能够进行深刻的哲学思考。诗中"琴棋书画"与"面部手脚"的对比,暗示了精英艺术与民间生活的张力,这种张力在岭南文化中表现得尤为突出。诗人通过方言写作,既扞卫了地域文化的独特性,又参与了普遍性艺术命题的讨论。

从接受美学的角度看,这首诗邀请读者共同思考艺术完美性的界限。开放式结尾"唔定噈喺面部手脚"中的不确定性,为读者留下了广阔的阐释空间。这种创作策略符合伊瑟尔所说的"召唤结构",使文本在不同读者处获得不同解读。粤语特有的模糊性表达,更强化了这种多义性特征。

纵观全诗,树科以简练的方言表达,完成了对艺术完美性这个宏大命题的祛魅与重构。他既承认完美作为理念的引导价值,又清醒地认识到其虚幻本质;既批判盲目追求技巧完美的误区,又暗示真实可能存在于最朴素的感知之中。这种辩证思考使这首诗超越了地域限制,成为探讨艺术本质的普遍性文本。在当代艺术日益陷入技术主义迷思的背景下,这首诗犹如一剂清醒剂,提醒我们回归艺术最本真的状态:不完美的真实胜过完美的虚假。

喜欢粤语诗鉴赏集请大家收藏:(www.071662.com)粤语诗鉴赏集小米免费小说网站更新速度全网最快。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