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玄幻 武侠 都市 历史 科幻 灵异 游戏 书库 排行 完本 用户中心 作者专区
小米阅读 > 历史 > 朕真的不务正业 > 第942章 秩序,斗争和妥协的产物

朕真的不务正业 第942章 秩序,斗争和妥协的产物

作者:吾谁与归 分类:历史 更新时间:2025-11-03 15:06:02

第942章 秩序,斗争和妥协的产物

戚继光作为奉国公,大明武勋第一人,自从万历元年被封为迁安伯后,就开始和文官保持足够远的距离。

在他被封伯后,张居正让游守礼在大庭广众、众目睽睽之下去请戚继光,就是让戚继光和过去文官门下的身份做切割。

戚继光把全楚会馆的腰牌还给了游守礼后,就再没自己一人去过全楚会馆。

在主少国疑的时候,戚继光和张居正这对文武没有篡位,那之后就再没可能。

戚继光和太子现在的接触,非常良性,万一皇帝有什么意外,大将军和元辅就是大明帝国最好的辅国大臣。

而皇帝有可能会发生一些没人想看到的意外,比如疾病、比如刺王杀驾、比如落水、比如怠惰。

朱翊钧回到通和宫开始处置今日的奏疏,他先是翻动了一下奏疏上的浮票,有些疑惑的问道:“朕给熊大记了功,言官上奏反驳了没?”

“没有,陛下,熊廷弼在密疏里提到了他为什么要杀俘,但在奏疏里、捷报全都没有提及。”

“这科道言官知道为什么要杀这些畜生,自然就没人再缠着不放了。”冯保解释了下其中的原因。

言官也不是倭人出身,阻止熊廷弼记功,主要是为了杀俘不祥,是为了劝君上仁恕之道,而不是为倭人说话。

在文华殿上,戚继光突然提前离开,这场风波,引起了很多人的关注,当了解到事情的原委后,言官们立刻选择了闭嘴。

不是识时务,要是熊廷弼早点说明原因,言官不会阻拦给熊廷弼记功,杀一群畜生和杀俘是有区别的。

大明言官经过了十八年的整顿和不断的人才遴选,已经有了非常明显的变化。

食人的畜生不是人,杀也就杀了。

熊廷弼和石见银山的文官之所以语焉不详,没有说的那么清楚明白,也是不想勾起大明痛苦的回忆,这很容易导致情绪上激化,引起群情激奋。

熊廷弼不想给朝廷带来麻烦,在不合适的时间,发动一场不太合适的灭倭战争。

朱翊钧处置着各项奏疏,山东、江左、江右、广东、湖广,所有规划驰道已经全部开工,朝廷的白银已经开始洒向各地,朱翊钧觉得这次驰道的修建,非常不顺畅,远不如之前京师五龙驰道、绥远驰道、陇开驰道修建顺畅。

很快,朱翊钧处理了数本奏疏后,就找到了问题的症结:工党目前没有权威人物居中协调各方利益,导致了哪怕是朝廷给银子,驰道修建也是诸事不顺。

“宋神宗发动了三十五万大军,五路伐夏,西夏已经陷入绝境,因为争功,五路分歧不断,彼此拆台,甚至派兵阻拦彼此的前进,最后缺少统一指挥,最后弄了个虎头蛇尾,草草收场。”朱翊钧看着桌上的奏疏,面色凝重。

没有了王屠户,朱翊钧要吃一段时间带毛猪了。

宋神宗五路伐夏,是北宋国势巅峰时候的远征,留下了许多的历史教训,明明足够强,甚至可以平推的战争,打成了一个笑话。

一个让人啼笑皆非的事实,五路伐夏的五路将军,全都是平级,因为重文轻武的原因,才这么做,就是为了彼此制衡。

这么干,别说打仗了,光吵架都吵不完。

在之前王崇古身后事的风波中,有一部分人总觉得:不是王崇古,也可以是别人,这官厂,离了王崇古,还不转了吗?!

情况比预计的还要糟糕一些,皇帝没了王崇古这个肱股之臣,就是银子,这驰道修起来,也是磕磕绊绊。

冯保看着面前的奏疏,低声说道:“陛下,李世达的反水,他带着人,对王家屏、文成公的攻讦,影响非常的恶劣,本来文成公走后,工党就必然会陷入一段混乱的时间。”

“李世达这么一闹,分歧更加严重,甚至有人人自危的趋势。”

朱翊钧的手在桌上不停的敲动着,思考了良久,朱翊钧坐直了身子对着冯保说道:“下章刑部,给李世达办个加急,其余案犯秋后问斩,从速。”

“臣遵旨。”冯保俯首领命,他赞同陛下的做法。

工党现在的混乱,有极大原因是人人自危,没人知道自己会不会被李世达案所影响,所牵连,而从速从快对李世达进行斩首,代表着到此为止,不会过分瓜蔓连坐,有利于工党的快速稳定。

“宣凌次辅、周良寅和王家屏来。”朱翊钧又下了一道命令,工党这三巨头,不能自己掐起来。

王家屏没有在王崇古死后立刻就抢位置,他在等,等工党和晋党完全切割。

工党身上的晋党底色实在是太浓郁了,王崇古走了,王家屏要等着切割完成,才会走马上任。

凌云翼年纪很大了,他是回京救火的,王家屏等得起,王家屏又不是李世达那样的蠢货。

朱翊钧和三个臣工开了个小会,时间不长,不到半个时辰,就把事情确定了下来。

三人之中,凌云翼最适合做那个权威人物,快刀斩乱麻,快速稳定局面,梳理、协调各方关系。

凌云翼现在的主要任务,就是沟通湖广和广东地方官员沟通,让京广驰道动起来,在修建的过程中,听取各方的诉求,解决各方利益冲突。

周良寅的主要任务管理北方这些营建的官厂,而王家屏的主要任务是安抚正在失去权力的晋党旧人。

失去了王崇古的庇佑后,旧人哭,新人上,历来如此。

在这段时间,王家屏要协调人事关系,更加明确的讲,他负责狗斗。

朝廷做事的逻辑和民坊不同,朝廷做事的逻辑是先搞定人,再去做事;而民坊、公司、企业这些集体,是先做事,自然就把人搞定了。

之所以会有前后差别,是因为朝廷更加臃肿,更加复杂,是你中有我、我中有你。

无数的个人利益和诉求、无数的群体利益和诉求,千丝万缕盘根交错,让人理不清、捋不顺、剪不断,稍有动作,就会触及到一大群人的利益。

凭什么让个人或者集体,为了‘更加伟大的利益’放弃自身利益?

而且每个人、每个群体的立场不同,哪些利益,是更加伟大的利益,各自的看法完全不同。

在朝中做事,但凡是先做事,最终的结果往往是做着做着,自己就从多数派变成了少数派,最后被打倒,被清算,被扣一堆的屎盆子。

而且不搞定人,就想做事,很难很难,有些人他做事的本事不大,但坏事的本事可一点都不小。

比如武清伯李伟、李文全、李文贵,他们折腾宝钞,没折腾多少银子,险些把宝钞的信誉击穿。

所以朝廷做事,是一定要先搞定人,在搞定人的过程中,找到最普遍的共识为切入点,团结一切可以团结的人。

张居正在开启新政考成法之前,也是先把杨博搞定,逼着杨博同意了考成法后,才开始推行。

当民坊的规模足够庞大,牵扯到的利益相关方足够多,个人、群体的利益和诉求,多到错综复杂不好梳理时,这种臃肿和臃肿带来的种种问题,也会在民坊身上快速爆发出来。

朝廷的官厂有人贪,民坊就没人贪了?

朝中确定了座次后,下面人才方便站队,工党有些风波,但问题并不严重,仔细梳理,这次的风波会慢慢平息。

朱翊钧等到三位重臣离开后,才继续处置奏疏,他看着面前这本奏疏,犹豫了下,最终还是朱批准许了。

自从王国光致仕后,户部一直只有张学颜一个人挑大梁,本来少司徒这个位置,是留给侯于赵的,等侯于赵忙完了浙江还田就回京做少司徒,可是侯于赵自己不回来。

从去年冬天起,关于少司徒谁来做,朝中就廷推了数次,最终确定了四川巡抚何起鸣。

何起鸣是嘉靖三十八年进士,四十年从知县开始做起,剿过匪、办过学、治过黄河,在隆庆二年何起鸣成为了顺天府丞,这个位置很关键,但这一年,何起鸣上疏弹劾高拱‘京察大计’名为京察,实则排除异己。

倒高派没斗赢,何起鸣只能致仕归乡。

万历元年,他被起复去了贵州,万历五年又去了湖广,万历十年去了山东,万历十五年去了四川,这十几年时间,何起鸣一直在做一件事,那就是清丈、计亩均粮、厘清赋税。

自万历十五年起,他在四川搞营庄,搞得风生水起。

这是一个很有才能的循吏,而且没有非常明显的党派,如果有的话,也不至于在地方兜兜转转十八年了。

“那就让何起鸣做少司徒吧。”朱翊钧朱批了这次的人事调动,侯于赵有的等了。

朝廷的坑就这么多,你不进步,其他人就会进步,再等,不知何时。

奏疏不过夜是朱翊钧对自己的要求,奏疏处置完之后,朱翊钧伸了个懒腰,才懒散的靠在椅背上,看起了各色杂报,《逍遥逸闻》的南洋游记,又一次更新了。

这次,南洋游记没有讲道理,而是讲故事。

种植园是个等级森严的封闭小社会。

最底层的是各种奴仆、力役,这些力役一天要干七个时辰的活儿,天不亮就开始,没有劳动报酬,只有勉强吃饱的口粮,农闲的时候甚至只有土豆炖豆子,动辄被打骂。

懒惰鞭,偷盗主人断手。

管理这些奴仆的是把头,管这些把头的是大把头,能做到把头、大把头,基本就能见到庄园主了。

力役里面有一种很特殊的力役,地位高于普通奴仆,和把头相当,那就是马倌,这些马倌管畜生,这种植园里,牛马驴骡的待遇,可比奴仆要强得多。

把头、大把头、马倌,通常都用汉人,实在缺人缺的厉害,才会用夷人,用夷人,对庄园主不安全。

吕宋兰老岛有个种植园主叫崔世友,此人是福建人,在老家时候也是穷苦出身,这出了海,十几年时间终于和同乡一起在兰老岛立足,有了一万亩地的种植园。

这一朝得势不饶人,崔世友平素里对下人极其狠厉。

崔世友的一匹好马病死了,崔世友怒不可遏,打死了马倌,马倌的儿子接替了这位置,钉马掌的时候,故意少钉了钉子,崔世友乘车出行,马失前蹄,车翻了,崔世友也死了。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