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玄幻 武侠 都市 历史 科幻 灵异 游戏 书库 排行 完本 用户中心 作者专区
小米阅读 > 历史 > 朕真的不务正业 > 第921章 大明皇帝再次回到了忠诚的顺天府

第921章 大明皇帝再次回到了忠诚的顺天府

公审公判公开处决,是大明推行法治建设的最强工具,但凡是涉及到了大案要案,都要进行公审,除此之外,所有命案,都要对案情进行张榜公告,对万民说明如此做的理由。

连朱翊镠都觉得难如登天,但不做一下,谁知道不能成呢?最重要的是出发,只要出发,可能会有很多的坎坷,但一定会抵达彼岸。

万历十七年九月二十三日,上海机械厂的轰然解体,在公审中落幕,徐永寿、徐永民为首的这二十五人脑袋落地后,原厂匠人,最终各奔东西。

按照既定的南巡行程,大明皇帝该回北衙了,也确实如此,在上海县呆了将近一个月的时间,朱翊钧已经收拾好了行囊,缇骑已经开始清道,驿卒们开始沿驿路晓谕地方,皇帝通过的时间,番子们已经在安排沿途下榻行苑。

一切都准备就绪,连松江巡抚、知府、府丞等,都已经在积极准备欢送。

朱翊钧在二十四号接见了上海地面的势要豪右、富商巨贾,这次的接见,气氛倒是比南衙要融洽一些,但还是彼此说着一些言不由衷的话,大抵就是深入友好的交流,也就是各说各话。

皇帝希望富商巨贾们能够肩负一些社会责任,尤其是劳动报酬、劳动保障、劳动契约等;

富商巨贾们不怎么回答,反而希望朝廷能够继续保持现在的局势,持续优化营商环境,官船官贸以环球贸易为主等诉求。

在所有人都在等待着皇帝离开的时候,一条消息传到了大明,阻止了皇帝北归的脚步。

安南四大家族,黎、莫、阮、郑四家居然放下了搁置,悍然对老挝发动了进攻,如果以前,大明没有深入干涉麓川局面,大明朝廷顶多下道圣旨调停一下。

之前大明都是关起门来过自己的日子,下道圣旨,已经是大明朝廷多看一眼的结果了。

但这次完全不同,老挝南掌刚刚朝贡大明,请求内附,大明皇帝答应了下来,并且给了一些安全上的承诺,只要老挝好好的挖精绝盐,大明就保护他的周全。

而且这次,在安南对老挝进攻的时候,苟延残喘的东吁缅贼,也同时对老挝发动了进攻。

老挝的局势看起来格外的困难。

“如果东吁拿下了老挝,云南布政司就面对着三面受敌的窘境。”戚继光站在堪舆图前,手里拿着一根长杆,点在了老挝的位置上,告诉皇帝此地的重要性。

地理位置而言,一旦老挝被安南、东吁缅贼控制,大明就会失去在中南半岛的主导权,中南半岛,就是中国南方的半岛,也就是大明传统语境中麓川地面。

戚继光的长杆连点了三下说道:“自开辟以来,洪武肇始,到正统年间,大明一直在对西南麓川用兵,但迟迟无法奏效,就是因为大明一旦用兵,但凡是军队深入,就会陷入三面受敌的被动之中。”

洪武到正统年间,连年对麓川用兵,收效甚微,原因很多,转饷万里,粮草不济;朝中对征伐麓川并不热切,蛮夷之地连种地都费劲的地方,劳师动众;大明对云南的王化时间尚短,人心启疑,生苗作乱,熟苗反复无常。

还有一个原因,就是戚继光所言,大明干涉中南半岛,中南半岛的普遍共识是抵抗,造成了进军的路上,总是三面受敌,十分危险。

万历十年起,大明平定缅贼的过程如此顺利,和安南国四大家族内斗有很大的关系,安南国可是中南半岛小霸王,各国都要对安南朝贡,东吁也是在莽应龙手里,才停止了对安南的朝贡。

安南的内斗,让安南格外的虚弱,安南没有能力干涉明缅之战,再加上大明拉拢了老挝南掌刀氏,老挝成为了大明和安南在中南半岛的缓冲区。

“也就是说,一旦老挝失守,大明这六年来吃下去的地盘,都要吐出去。”朱翊钧看着堪舆图,手指在桌上敲动。

大明有精算之风,这种精算之风,也不完全是胡说八道,打,不好打,守,守不住,的确是劳师动众。

大明六年时间重新设立了三宣六慰,就这样,因为老挝的丢失,又变得岌岌可危了起来。

“是也不是。”戚继光摇头说道:“陛下,车里府、勐养府、陇川府、孟艮府、木邦府这些地方,短期内,他们已经无法脱离大明了,大明加重了对他们的羁縻。”

“但长期去看,人心向背,恐怕还是要丢的。”

是也不是,一个比较矛盾的答案,大明新开辟的麓川五府,已经是大明的形状了,政治军事经济文化,全面羁縻,让这五府短时间内,无法彻底摆脱大明的统治。

可是长期去看,大明如果无法解决老挝问题,保证不了老挝的安全,人心离散,最终还是要得而复失。

你大明天朝上国也不过如此,那一些野心之人,立刻开始蠢蠢欲动,熟苗变生苗,生苗无休无止的袭扰大明军驻地、驿路,最终大明在权衡利弊后,只能收缩。

朝廷要防止平定缅贼之战变成了烂仗,云南地方养寇自重,也要防止过多的战争投入,让大明陷入穷兵黩武的恶性循环。

戚继光面色凝重的说道:“老挝单独面对东吁或者安南任意一方,就已经是非常困难了,而且恼怒于老挝对大明的彻底投献,恐怕,这次东吁、安南入寇,老挝人会被屠戮殆尽。”

“广西总兵戚继美上奏,已经云集三万军兵于镇南关,等待朝廷征伐调令,而两广巡抚刘继文、广州府知府万文卿已经带军粮火器等物,前往镇南关。”

这次东吁缅贼和安南打出的旗号,可是要报世仇,绝其苗裔。

大明在明缅之战中,展现出了强悍的武力,让东吁面贼和安南意识到再不联手,就会被大明各个击破了。

这一战里,甚至有暹罗的影子,暹罗拒绝了老挝人的避难。

战争的本质是强迫敌人屈服于我方意志,显然在中南半岛有一股共识,阻止大明过多深入干涉。

朱翊钧眉头紧蹙的说道:“朕不通军务,但朕知道一个道理,远水解不了近渴,大明的支援固然有效,但老挝南掌刀揽胜的儿子刀示恭,撑不到大明军赶到。”

刀揽胜入朝后,留在了大明,让儿子刀示恭回到了老挝,让老挝和琉球一样并入大明。

刀示恭刚刚回到了老挝,还没开始做,东吁缅贼和安南人就打上门了,大明军固然强横,可是刀示恭撑不到大明军到,那一切都是虚妄了。

“陛下圣明。”戚继光俯首说道。

在戚继光心里,这个他看着长大的陛下,是非常非常宽仁的。

刀示恭一个蛮夷,顶多算是个熟苗,死就死了,死了正好作为宣战的借口,但陛下宽仁,还是希望刀示恭能够争气点,扛到大明军抵达。

就像当初大明希望朝鲜王李昖能多抵抗一段时间,结果李昖连一个月都没抗住,就被赶到了大明和朝鲜交界的义州。

刀示恭能扛得住,大明和老挝都体面,否则会留下交趾旧事的隐患。

老挝并入大明也是以土司的形式存在,王化最少也需要五十年之功。

“刀示恭手下一共就两千兵,一百头大象,东吁莽应里最起码有三万兵马,三千象兵,缅贼虽然不是大明军的对手,但在麓川,还是十分强横,安南也有四万军兵,东西对进,两千对七万。”戚继光面色凝重的说道。

老挝十分的弱,人口少、军兵少、人心不稳,这两年也就是傍上了大明这个大树,因为精绝盐赚了点银子,才算是过了五年的安稳日子,人心才逐渐平稳。

人心不稳,代表着投降派是主流,敌人来犯,第一时间不是想要抵抗,而是投降。

莽应里被大明打的嗷嗷叫,看似不堪一击,可缅贼在中南半岛十分强悍,和大明血战六年,都是百战精兵。

“老挝的局势已经十分危险了,下诏到北衙,安抚好刀揽胜,刀示恭,是不会白死的,安南国是想死了,上次阻挠大明对老挝修路,这次直接动手,已有取死之道。”朱翊钧深吸了口气,看着堪舆图,语气里带着寒意。

大明不找安南国的麻烦,是因为当初莫登庸率领安南投降,安南名义上属于大明的属地。

但现在,安南对老挝进攻,这就是造反了。

如果站在公正的立场上,大明的商船,在岘港如同吸水泵一样抽着安南的粮食,让本就内部矛盾重重的安南,各种无法调和的矛盾彻底激化。

安南这次兵发老挝,是无奈之举,再不对外纾解矛盾,安南的内部矛盾,就会酿出巨大的民乱,最终摧毁统治阶级的统治。

当然,大明也可以说,这是自由贸易,舶来粮又不是大明跑到安南抢的,是安南的势要豪右、田主们自己送到大明船上的,怪不到大明的头上。

自万历六年王家屏履任两广后,舶来粮就开始免税,有的时候,读书人使坏,是不显山不露水的。

“刀揽胜还有儿子吗?”朱翊钧看向了张居正问道。

张居正无奈的号索道:“刀揽胜一共有三个儿子,只有刀示恭还算成器,长子嗜杀人,国人厌恶,幼子怯懦,不能持干戈。”

刀揽胜这个南掌,三个儿子,第一个儿子过于暴戾,勐主们反对这个长子继位,还有个小儿子,胆小如鼠,跟着刀揽胜来到了大明,入了国子监就学。

“刀示恭一死,老挝这碗饭也会变成夹生饭了。”朱翊钧摇了摇头,老挝地理位置极为重要,精绝盐大明也绝对不会放弃,有刀示恭这个土司居中调节矛盾,大明可以慢慢来,刀示恭一死,大明只能硬吃了。

“报!”一名缇骑急匆匆的冲到了御书房西厅内,俯首说道:“陛下,东吁、安南先锋折戟万象,已然退兵!”

“嗯?”戚继光猛的抬起头来,战报让所有人出乎意料之外!

“谁赢了?刀示恭赢了?”朱翊钧大感惊奇,他不通军务,戚继光可是百胜大将军,戚继光都不看好刀示恭能活,更别说赢了。

“刀示恭难不成是雄主不成?”王崇古本来眼观鼻鼻观心如同老僧入定,听到了战报,猛地睁开了眼,眼中凶光一闪而过!

没有刀示恭,大明可以硬吃老挝,如果刀示恭是个雄主,大明就吃不下了,那就只能让刀示恭死了。

刀示恭不能太强,太强不听话;也不能太弱,太弱就是背靠大明,他也摁不住老挝的土司。

天降猛男,通常用来形容国朝陷入困境时出现的强大领导者,他能够力挽狂澜,带领国朝走出危局,走向兴盛。

当然,通常这类的人还有另外一个最大的共同特点,那就是下场极其凄惨,而且不会被感恩戴德。

朱翊钧检查了海防巡检的火漆,战报从岘港传来,是九月十七日最新的战报,由海防巡检水上飞操水翼帆船日夜不歇,送到了松江府。

皇帝打开了战报,看了许久,露出了个笑容,将战报递给了戚继光,让大臣们传阅。

大体而言,刀示恭就是个躺赢狗!

刀示恭回朝的时候,带走了两百军兵,这两百军兵,是大明京营护送刀示恭回老挝的军兵,到云南后,黔国公府给了一千军,老挝也不太平,这一千二百军兵,刚到万象,就赶上了东吁、安南来犯。

莽应里、安南四家在万象扔下了三千四百人命,丢盔弃甲的撤兵了。

没办法,面对大明全火器作战,冲锋的军兵如同麦茬一样被收割,士气完全不可用,缅甸先锋打了三仗,安南军先锋打了四仗,七战皆负,只能撤退了。

大将军、元辅、次辅相继看完了战报,多少有点惊讶。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