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玄幻 武侠 都市 历史 科幻 灵异 游戏 书库 排行 完本 用户中心 作者专区
小米阅读 > 历史 > 朕真的不务正业 > 第1024章 朕做事,何需向旁人解释!

第1024章 朕做事,何需向旁人解释!

皇帝做出了一个让人惊恐的决定,那就是维持了二十年的文华殿廷议,被取消了。

这代表着大臣们如果不主动前往通和宫,只能在每月初三这天的大朝会,才能见到陛下,可大朝会不议事。

文华殿廷议被取消后,引起了轩然大波,大明内外上下,对廷议这个制度还是非常认可的。

这个制度有效的限制了皇帝的胡闹,尤其是怠政。

大明皇帝怠政的现象极其严重,从明宪宗的时候,彭时、商辂等大臣,想要见皇帝一面就是千难万难。

成化七年,宪宗皇帝刚刚登基七年,就已经开始怠政,彭时看天上流星划过,才趁机以‘天变可畏’为由,见了皇帝一面,处理一些政务,后来就再也见不到了。

即便是被士大夫十分尊崇的明孝宗,在登基仅仅五年,也就是弘治五年的时候,也逐渐表现出了‘视朝渐晏’的怠政,之后更是视朝渐迟、批复章奏稽缓、留中极多、疏见大臣、不议国事、大肆册封传奉官。

孝宗除了孝之外,其他方面都不算是明君。

弘治八年,内阁首辅徐溥等人,终于忍无可忍,跑到了左顺门伏阙,请孝宗再开早朝,徐溥上了一篇很长很长的奏疏,孝宗在一个月后,才召见了内阁首辅徐溥等人,但就这么一次。

孝宗就一个皇后,再无后宫,孝宗在后宫做什么,不见大臣,不理国事?答案是炼丹,有个宦官李广天天哄着孝宗在后宫里修仙。

所以,大臣们每天都能见到皇帝,是万历维新的特殊情况。

对于大臣们而言,他们早就习惯了有事当着皇帝的面讲清楚,而且文华殿廷议更是让大臣们成为了实际的国策决策者。

皇帝虽然明旨说以后会恢复,但大臣们没有那个信心。

京城的百姓听闻后,都在骂大臣们没有恭顺之心,才引得陛下降下了雷霆之怒,百姓们对于廷议这个制度,也是认可的。

因为文华殿上决定的事儿,殿里吵翻天,百姓们也听不到,但殿外执行,不得阳奉阴违、不得破坏的好处,百姓们可是结结实实的感受到了。

对于百姓而言,他们最害怕的就是朝令夕改,朝堂政令跟翻烧饼一样,因为朝令夕改的结果,就是各衙门按着自己的意思来,那受苦的就是百姓了。

廷议停罢,和过去的怠政还不同。

对于怠政,大臣们也算是总结出了一些斗争经验,再有怠政,就派一个类似于海瑞的人,抬着棺材上谏,但凡是皇帝要点脸,就会处理国事。

陛下这次不是为了怠政,因为政如流水,仍然非常高效,陛下仍然不会让奏疏过夜,名为国家的机器,还在高效运转。

这次的停罢,是皇帝收回了赋予大臣参与决策的权力。

这种情况,大臣们很快就想到了把张居正请回来,凌云翼作为次辅,带着新阁老申时行、阁老沈鲤,前往宜城侯府把张居正请回朝廷。

十月二十三日,是皇帝最后一次去全楚会馆蹭饭,次日,张居正就从全楚会馆完全搬了出来,把全楚会馆留给了申时行。

日后蹭饭就是宜城侯府,而不是全楚会馆了。

凌云翼、申时行、沈鲤三位阁臣,前往了宜城侯府,张居正闭门谢客不见,凌云翼往门前石狮子一坐,说今天见不到就不走了。

堂堂次辅,耍这种无赖,张居正只好出门相迎。

“凌次辅,不是我不想回朝,是我身体真的撑不住了。”张居正让游守礼看了好茶,才说明了原因。

“那文成公,七十五岁高龄,依旧主事,元辅不过六十八岁,怎么就无法理事了呢?我今年也七十三了,虽然一副残躯,但还能为陛下分忧,元辅说笑了,元辅要回朝,陛下还能拦着不成?”凌云翼看了看自己,他七十三,大了张居正五岁,他觉得自己精力还很旺盛。

那王崇古一直在任上去世,临到了还去官厂处置了一些庶务。

“我和二位不同。”张居正摇头说道:“我很少离京,也从不参与戎事,体力不济了。”

王崇古在扬州打倭寇,在大同打北虏,一把七星环首刀舞的犹如武将;凌云翼在广州平倭、平定瑶乱,到山东斗马匪,在河南杀豪强,在朝鲜搜捕倭寇、朝鲜废王余孽,可谓是一生都在奔波。

张居正是典型的士大夫,长期久坐不动,长期亚健康的状态,身上早就有各种毛病,颈椎病、肩周炎、肝肾两亏,之前国事繁重,他也顾不得,这一次偶感风寒,这些平日里不会注意的小病,就一起爆发了。

虽然得天幸康复了,但身体已经大不如前。

人活一口心气,张居正自己清楚,他那口心气散了,他最最看重的万历维新,陛下可以让万历维新继续持续下去,他自然有些懒散了下来,养养身体,安度晚年,就成了他急不可耐想要做的事儿。

而陛下最终还是允许了他安度晚年,这是陛下至情至性。

凌云翼连连甩了三下袖子说道:“元辅不在朝中,陛下把廷议都给停了。”

“我知道,陛下跟我说了。”张居正面色有些奇怪的说道:“这还不是你们,非要故意做票,让申时行稳稳当当的入阁不就完了?非要把申时行架起来,那是架申时行?那是把陛下架了上去!”

“现在好了,遂了你们的愿,陛下力排众议让申时行入阁了,廷议停罢这件事,凌次辅,你们做票的时候,就没想过会这样?还是大臣们都觉得陛下好糊弄,看不出来你们在做票?”

张居正请了半个月的病假,这帮大臣居然敢做票了!简直是胆大包天!

看起来是给申时行上了压力,但其实是逼皇帝投出关键一票,日后申时行犯什么错,也是皇帝用人不明,和大臣们没什么关系,这个前提成立,就可以对政令大做文章了!

毕竟政令执行出现了问题,都是申时行的错,是陛下的识人不明。

张居正抿了口茶,看着凌云翼说道:“大臣想的什么,我很清楚,不就是想着文张武戚,陛下失了文张这条臂膊,陛下好欺负吗?”

“陛下好欺负…戚帅从万历四年从大宁卫凯旋的时候,就知道陛下不好欺负了,只有陛下欺负大臣的份儿!”

戚继光从大宁卫凯旋,朱翊钧装可怜说大臣们欺负皇帝,戚继光怒不可遏,但仔细一想,思之可笑。

谁能欺负皇帝?皇帝的主意比张居正还多。

戚继光十六年前就看明白的道理,大臣们却看不明白,还想着张居正不在了,臣权就可以稍微往前迈一步了,丝毫不知道,是他张居正在前面拦着,皇权才没有往前迈步。

现在好了,都老实了。

人就这样,不长记性,不长教训。

其实也正常,戚继光和张居正能看明白,是因为他们是皇帝真正的心腹,皇帝从来不会对他们二人隐瞒,但在大臣们看来,就是皇帝倚仗两位大臣实施政令。

张居正叹了口气说道:“就以吏举法为例,你们觉得是我的主意?那是陛下的主意,我不是过代为执行而已。”

“试吧,你们就试吧,当真陛下脾气好?”

吏举法包括了官厂匠人转岗在内,这个可以和考成法相提并论的政令,根本不是张居正本人的谋划,而是来自陛下的授意。

但在大臣们看来,这就是张居正有本事有才能。

所以大臣们这次才会做票试探皇帝,这一试,就试出事儿来了。

“那现在该如何是好?”凌云翼一摊手,询问张居正怎么办。

张居正一脸幸灾乐祸的说道:“你们怎么办?那只有天知道咯。”

“哈哈,让你们私底下天天骂我荆人狂悖,擅权夺政,威权震主,祸萌骖乘,罔以宠利居成功!现在知道难受了?”

张居正虽然没有致仕,还领着首辅的职位,但他事实赋闲了,所以思考说话,都可以站在一个局外人的立场去说了。

他当国这二十年,虽然大明百官表面上不敢骂,但私底下胡言乱语的可不少。

现在,皇帝陛下一个**斗下去,全都老实了。

“哎。”凌云翼无奈的说道:“其实举手的时候,我就觉得不对,我是不认可申时行此时入阁的,他要是入了阁,元辅还怎么回朝?但我一看人不够,就赶忙举手,但也来不及了。”

凌云翼本来不赞同,但票不够,他就赶紧举手,为时已晚,他不是这次做票的串联者,或者说,这次做票,没有串联者,就是一种普遍默契,不希望朝中,再出一个说一不二首辅。

“也不必过分忧虑,等我一命呜呼,陛下自然会重开文华殿廷议的。”张居正倒是颇为感慨的说道:“我这么一个糟老头子,陛下没必要下这么大的本钱,师生情谊吗?只要不人亡政息,就足够了。”

“嗯?”凌云翼一拍扶手反应了过来,惊讶的说道:“元辅的意思是,就是没有这次做票,陛下还是要停罢廷议?!”

“嗯。”张居正点头。

做票这种事,其实属于君臣朝堂缠斗的范围内,陛下又不是十岁孩子了,早有预料,不会如此雷霆大怒,训诫朝臣只是捎带手的事儿,真正的目的,还是要保张居正的身后名。

张居正和王崇古不同,张居正是万历维新的发起者,王崇古的官厂制,是万历维新的一部分,这就有了差别。

保王崇古身后名简单,因为是有着非常具体的斗争目标,那就是官厂,发动匠人下山,就是陛下的警告。

但要保张居正的身后名,就麻烦多了。

张居正看着申时行略显迷茫、沈鲤若有所思的模样,才开口说道:“这从何讲起呢?就从《战国策》讲吧,《战国策秦一》:孝公行之八年,疾且不起,欲传商君,辞不受。”

商鞅变法八年后,秦孝公重病,卧床不起,召见了商鞅,打算把王位传位给商鞅,商鞅辞谢不敢接受。

秦孝公死后,秦惠文王继位,这件事就成了君臣之间的心病,很快商鞅就以年老为由,告别了君王回到了自己的封地,才有了后来的五马分尸。

秦惠文王用商鞅的死,给了旧贵族一个交代,但并没有废除商鞅的新法。

说要传位给大臣,看似荒谬,但这件事刘备也干过,白帝城托孤,刘备告诉诸葛亮,若是刘禅不行,就取而代之,但刘禅和诸葛亮完全没有闹到这个地步。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