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玄幻 武侠 都市 历史 科幻 灵异 游戏 书库 排行 完本 用户中心 作者专区
小米阅读 > 历史 > 朕真的不务正业 > 第1009章 货币问题,不能仅仅看货币本身

第1009章 货币问题,不能仅仅看货币本身

“大司徒,有个情况,需要告知大司徒。”朱翊钧面色凝重的说道:“大明宝钞已经严重超发了,所以需要用五年时间,停止一切发钞,将这些宝钞收回,再发行新的宝钞。”

“陛下每年收储黄金一百二十万两,每年发行宝钞,不过六百万贯,至今不过发行两千四百万贯,六百万两黄金,发不了三千万银的宝钞吗?”

“臣不觉得宝钞超发了。”张学颜此刻的表现,比骨鲠正臣还要骨鲠,皇帝说一句,他顶一句。

朱翊钧详细的解释道:“是在南洋发行的南洋通行宝钞,为了方便,凡是在松江府兑现的南洋宝钞,也统一兑换成了银币,而后宝钞局和宝源局,前往松江府库兑换足够的赤铜和铜钱。”

万历年间,大明一共发行了三样宝钞。

倭国宝钞质量最差,不能兑现,只能在倭国内部流通;其次是南洋通行宝钞,这些宝钞可兑现,但只能兑赤铜或者铜钱;

最后才是万历十五年发行的黄金宝钞,可以直接兑现白银。

前两种宝钞的发行,有许多的原因,比如南洋通行宝钞是因为吕宋、旧港、元绪群岛等地缺少货币,而吕宋十二个铜镇,缺乏铸钱的能力,大明又需要大量的货币补充,最终朝廷发行了南洋通行宝钞。

自万历十五年开始发行黄金宝钞之后,南洋通行宝钞很快就和黄金宝钞享受了同等待遇,可以直接在五大市舶司的宝源局、宝钞局直接兑换白银。

这种同等待遇,是为了方便,方便朝廷内部衙司局协调,也是一种必然,否则南洋通行宝钞就失去了意义,一文不值了,最终良币驱逐劣币,导致南洋无钱可用。

“南洋通行宝钞每年六百万贯,总共发行了九年,所以宝钞实际超发了五千四百万贯,大司徒,纸钞的本质是债,朕不把这五千四百万贯超发的宝钞收回,一旦发生挤兑,宝钞信誉立刻崩塌。”朱翊钧讲明白了为何要停发宝钞。

“如此,不知大司徒还有什么疑问?”朱翊钧看张学颜完全理解了自己的想法,询问大司徒意见。

张学颜左右看了看,颇为感慨的说道:“陛下圣命,收回所有宝钞,而后将黄金宝钞和南洋宝钞合为大明通行宝钞,可力保大明宝钞信誉。”

“但是,陛下,自从陛下上次严惩武清伯一家以宝钞牟利后,宝钞的信誉已经非常坚挺了。”

面对上位者的想法,要先赞同,然后再陈述自己的意见。

大司徒听懂了皇帝的意思,目的是维护宝钞信誉,但当下宝钞信誉不会破产。

张学颜不认为大明宝钞的信誉有破产的可能,自从李太后的亲生父亲、亲哥哥、亲弟弟遭到了严惩之后,没有人会再怀疑宝钞的信誉了,这也是松江府敢直接将南洋宝钞一并兑换的根本原因。

只要陛下发的钞,所有人都认可。

皇帝的每一个举动,都是万众瞩目、亿万瞻仰,皇亲国戚都不能破坏宝钞发行,这一政治正确建立后,越来越多的人认可大明宝钞。

纸钞,从头到尾都是信誉,大明没几个人真的见过通和宫金库里的黄金,其实也没多少人真的关切,陛下到底收储了多少黄金,有没有,有多少,都不影响宝钞的发行。

张学颜这番话里还有深层的含义,当下停发宝钞,反而是对宝钞信誉的破坏。

朝廷的政令就像是下山的马车,一旦开始,就没有停下的可能了,要么车毁人亡,要么平稳下山,准备攀爬下一座高山,中途停止,才是把国事当儿戏。

就连最难的还田令,虽然缓慢,但也在坚定的执行。

始作俑者,其无后乎,一旦开始,哪里还有中途停下的可能。

“容朕缓思。”朱翊钧拿起了桌上的铅笔写写画画。

黄金宝钞的信誉基石是通和宫金库,南洋通行宝钞的基石是吕宋十二个铜镇,黄金和赤铜,共同构筑了宝钞信誉,之所以没有白银,是因为大明贫银,没有足够的银矿。

理论上,两个宝钞总量没有超发,黄金是真金,皇帝没有撒下弥天大谎,真的在收储黄金,赤铜源源不断抵达松江府。

实际执行中,南洋宝钞可以直接兑现银币,享受一致待遇,张学颜说破天去,就是超发了。

“陛下,臣以为,大司徒所言,颇有道理。”申时行左看看右看看,没有廷臣愿意说话,他站了出来。

作为全楚会馆坐馆党魁,作为张党话事人,作为首辅备选,在张居正不方便直接表态的时候,他要出来表态。

“哦?爱卿仔细说说。”朱翊钧停下了笔,看着申时行,让他详细说说。

在文华殿廷议的时候,朱翊钧是从来不会认为臣工在顶撞忤逆,很多架这里吵了,下面具体负责执行的人,就不会打架了。

令出多门,就是让基层执行人员打架,一件事,基层人员收到了四份指示,他听谁的?最后的结果,就是他谁都不听,自己执行自己的,因为没人知道,到底谁的指示才是对的。

作为治人者君子,作为上位者,最基本的道德操守,就是不折腾下面基层执行人员。

虽然文华殿廷议是因为许多微妙平衡,才能顺利运行的草台班子,但也比之前,令出多门,要强太多了。

“陛下,宝钞是可以超发的。”申时行侃侃而谈,从另外一个角度阐述了自己的看法,申时行说了很多很多,归根到底,其主旨就一个:

超发了,又如何?

皇帝和户部,都走入了一个怪圈,总是围绕着到底是否超发讨论,而申时行跳了出来,他认为,超发也没关系。

申时行认为,宝钞基石的确是陛下的信誉,更是大明的军力、土地、粮食、白银、黄铜、煤炭、布、驰道、海权,如果从这个角度去看,大明宝钞的发行量,其实根本不够。

申时行出了这个头儿,站了出来说了自己的看法,很快,其他廷臣们都陈述了自己的看法。

除了申时行提出的锚定物不仅仅是信誉之外,主要有三个意见。

第一,宝钞的流动性高于银币和铜钱,是最好的交易媒介,一般等价物。

大家拿到宝钞,第一时间都是拿去交易,而不是留在手里,如果想要储蓄的话,黄金白银更加合适,而非宝钞,这就造成了宝钞流动性最强的特征,停发造成的经济停滞,是大明很难接受的。

第二,宝钞停发收回,会让大明立刻马上陷入钱荒的状态,这些年,随着大明在海上和西班牙的矛盾加深,白银流入减少,宝钞就是补充流动性的最强工具,钱荒会严重削减万民对万历维新的信心。

人们思考政治,从来不是从脑子出发,而是从肠胃出发,一旦肠胃受损,万民一力,就有了分歧。

第三,停发宝钞,要停就一定是都停,也就是说,南洋宝钞也要停发。

南洋就会货币不足,南洋可不是大明腹地,大明腹地勒一勒裤腰带,紧巴巴的过几年,也没什么关系,毕竟皇威正盛,一点小挫折很容易就忍过去了,毕竟过去都是这么苦过来的,可是南洋呢?

一旦大明停发了宝钞,大明在南洋的吕宋总督府、旧港总督府、元绪群岛,就会陷入统治危机。

不能片面看待问题,而是考虑全盘影响,这是陛下做决策必须要考虑到的问题。

“诸位爱卿所言都有道理。”朱翊钧等到廷臣们各抒己见后,才略显无奈的说道:“但这么超发下去,五年后,宝钞就会跟费利佩的金债券一样,轰然倒塌了。”

“朕就是看到了这个局面,才拿出了壮士断腕的决心,防止宝钞和金债券一样,弄得一地鸡毛。”

朝臣们说的问题,朱翊钧在第二思的时候就想到了,甚至他想的更多。

大明停发宝钞,就要更加依赖海外白银输入,代表着大明不得不在东太商盟,对墨西哥和秘鲁总督府让利,让他们把更多的白银送到大明。补充抽掉的流动性。

朱翊钧已经不是十岁小孩了,宝钞的确是兹事体大,牵一发而动全身,他舍得壮士断腕,大臣们不认同。

实际宝钞发行过程中,超发的杠杆真的太大了,金债券在七倍超发这个临界点,一共破产了三次,最终费利佩失去了所有的信誉。

大明跟西班牙体制不同,大明是无法承受宝钞三次破产的。

为什么朱翊钧断定会在五年内发生?这是当年王国光估计的。

理由非常的简单,大明的贵金属储备不足,更加直接说,白银不足。

这么增发下去,大明宝钞兑现的压力会越来越大,最终导致挤兑和信誉破产。

按照当年王国光在《宝钞锚定疏》里的论断,一旦准备的贵金属低于两成,大明宝钞就不可能挺过挤兑,而且这个贵金属还不是黄金、赤铜,而是白银,大明货币是银本位货币。

流入大明的白银是有数的,倭国银山一年最多450万银,墨西哥总督府承诺了200万银,秘鲁总督府承诺了450万银,环球贸易商队一年为650万银,而绝洲银矿,一年不足百万,短时间内可以忽略不计。

流入大明的白银一年只有1300万到1700万银之间,根据王国光当初的计算,即便是最乐观,大明最多流通1.45亿贯宝钞,朝廷就无法将纸钞兑现了,这已经是最乐观估计。

贫银,就是大明的老大难,也不怪金山国会对墨西哥总督府三个银山矿群,虎视眈眈了。

按照当下的一年1200万贯的规模去计算,到了万历二十五年,就正好过了这个危险线。

“停发宝钞,压力给到了朝廷,朝廷得想尽办法获得白银补充不足;不停发宝钞,压力给了万民,一旦宝钞崩塌,对百姓而言,就是天崩地裂了。”朱翊钧更进一步表明了自己的态度。

一旦宝钞这座高楼塌了,相信朝廷的百姓,多年积蓄全部毁于一旦,会造成极大的震荡,是真正的国失大信,人心启疑。

这也是自洪武之后,再没有大明皇帝胆敢轻易尝试推行宝钞的原因,其代价和后果,连皇帝都无法承受。

政治,都是取舍,代价由朝廷承受和由万民承受的取舍,朱翊钧点明了根本矛盾所在。

“先生有何看法?”朱翊钧看向了一直眼观鼻鼻观心一言不发,装糊涂的张居正,元辅自始至终一直没有表态。

“陛下,臣觉得陛下考虑的对,臣也觉得,大臣们考虑的也没错,这听了半天,臣觉得都对,臣真的是老了,有些糊涂了。”张居正听闻陛下叫他,像是刚回过神来一样,赶忙出班俯首说道。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