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玄幻 武侠 都市 历史 科幻 灵异 游戏 书库 排行 完本 用户中心 作者专区
小米阅读 > 历史 > 朕真的不务正业 > 第995章 民乱如火,民如薪

朕真的不务正业 第995章 民乱如火,民如薪

作者:吾谁与归 分类:历史 更新时间:2025-11-03 15:06:02

第995章 民乱如火,民如薪

权轻而任重,就是当下大明文渊阁大臣制度的弊端。

大明阁臣现在拢共有五位,张居正总领吏部,凌云翼总领刑部,沈鲤总领礼部,张学颜领户部,陆光祖领都察院,这是万历年间特有格局,按理说,他们做了阁臣,就该去掉这些差事,专心做阁臣了。

事实也是,他们在文渊阁坐班,各部差事,都是由本部尚书或者左侍郎做堂上官。

但是,话说回来!

皇帝和元辅玩了心眼,大明实际决策制定是文华殿廷议,这是万历年间,主少国疑形成的特殊议政共决制。

按理说这种特殊时期的特殊制度,在皇帝亲政后,就该变回原来的样子,毕竟文华殿廷议共决,有些冒犯皇权。

主少国疑时,文华殿廷议是为了防止大臣欺辱皇帝,这种共议制,是在保护年少皇帝,那时候冯保整天骂这个,骂那个,威风的很。

皇帝亲政后,这种共议制,就有些冒犯皇权的权威性了,毕竟大臣们共决,等同于皇帝被大臣们联手架空了,大臣们私底下商量好了,那皇帝的决策,岂不是会被完全封驳?

这个弊端,又因为皇帝权威日重,没有展露出来,在万历十九年,朕意已决,是没有人敢反对的。

这都是皇帝每日操阅军马,掌控京营,奏疏不过夜勤勉如太祖高皇帝、尚节俭内帑皆付诸于国事换来的。

这个共议制仍然能运转的十分流畅,都是在卡着bug运行。

但凡是皇帝的权威军财政三方面,少那么一点,皇帝就会被架空;

但凡是没有共议制,皇帝的威权就无人可以抗衡,大臣就变成了纸糊三阁老、泥塑六尚书;

但凡是大臣们心怀鬼胎、无能之辈多一点、皇帝懒惰一点,这种共议制就会变成扯皮大会,无能又低效。

正因为恰好相互形成了制衡,这种共议制,反而成了当下的最优解。

世界是个巨大的草台班子,天朝上国的文华殿,权力至高殿堂,也不例外。

缺了任何一个环节,就会不稳定,造成巨大政治风暴,席卷整个大明。

皇帝托付国事给大臣能省点心、大臣们也能有个扯皮的地方,不至于彻底撕破脸,政策也可以快速决断,并且得到执行。

朱翊钧不知道这个制度还能稳定运行多久,但他知道,叶向高的担忧是对的,权轻任重,就是当下阁臣们的困局。

在原来的时间线里,万历年间甚至说大明,申时行是最后一个敢于做事的阁臣了,哪怕他端水,哪怕他想要大家都周全,但每次都弄得谁都不周全,看起来有些滑稽,但他还在艰难的维持着这个烂摊子,希望大明能好起来。

等申时行走了,大明就彻底陷入了党争之中。

没有权威人物,也没有政治强人,所有人都在泥潭里挣扎,然后慢慢腐烂,没有人愿意站出来承担责任,也没有人愿意振臂一呼,革去旧弊,从新更化,都在和光同尘,都在相忍为国。

朱翊钧思索无果,下章内阁询问亦无果。

夜已深,月隐,天空群星璀璨,全楚会馆文昌阁内,张居正坐在窗边,看着窗外的朴树,金榜题名所手植,如今已经亭亭如盖也,枝叶映照着文昌阁内石灰喷灯的光芒,摇曳生姿。

陛下今天下章到内阁的询问之事,其实阁臣们早就意识到了,只是这层窗户纸一直无人捅破而已,叶向高很聪明,但,能走到阁臣一步,每一个都很聪明。

叶向高发现了,历代阁臣也发现了。

比如万历初年张居正要推行考成法,吏部尚书杨博拼命阻拦,张居正无法推行,等到王景龙大案爆发,彼时,张居正用王景龙案息事宁人,换来了考成法的推行,还被皇帝亲自询问过。

后来张居正一咬牙,一狠心,把吏部自己兼领,才彻底推动了考成法,而后和王国光形成了同盟,推动了清丈之事。

那时候文华殿廷议共决制度还未形成,这个制度彻底形成,要到万历六年,首辅逐渐开始还政于上,才慢慢建立起来。

张居正知道这个制度不稳定,但他毫无办法,文华殿廷议,就是权力漩涡的正中心。

这个中心,到底该怎么运行才能稳定、高效、不互相掣肘、不互相攻讦,自古以来就没有一个标准答案。

张居正起笔,而后将笔放下,最后,留下了一本空白的奏疏,对于当下权力中心制度设计,他无计可施。

“先生,明天陛下要大驾亲至,内外都打扫干净了。”游守礼走进了文昌阁的书房,汇报了府中打扫的情况,明天又是每月二十三号,陛下又要来全楚会馆蹭饭了。

这也是文华殿廷议微妙平衡之一,皇帝陛下和元辅帝师的关系极好,而且皇帝本人非常乐意展示这种亲密关系,这雷打不动的每月蹭饭,也让大臣们清楚的知道,离间皇帝和元辅真的很难。

也因为皇帝和文官头子如此亲密关系,才让文华殿廷臣无法形成合力,架空皇帝。

“宫里可来了消息?”张居正想了想,问了一句。

游守礼不知道先生问的是什么消息,如实回答道:“宫里来了消息,明日照旧。”

“知道了。”张居正点了点头。

次日,皇帝的大驾玉辂在下了早朝后,又出现在了全楚会馆门前,皇帝不仅自己来蹭饭,还带着皇后、太子朱常治、次子朱常潮一起来蹭饭。

朱常治和朱常潮一起习武,感情极好,朱常潮身体不好,朱常治就让着他,二人亲密无间。

当然,能少祸祸全楚会馆里的观赏鱼就好了。

二人正值年少,又都善用无尾箭,现在正在比着射鱼,全楚会馆雁回池里的鱼,被两位皇子祸祸的不轻。

少年皇子在射鱼,皇后坐在池边亭中避暑,宫人们立侍左右,文昌阁内传来了一阵阵的争吵声。

王夭灼看了眼文昌阁,觉得非常正常。

一个少壮派的头子,一个保守派头子,不吵架才是怪事,这种争吵隔两三个月就要来一次,王夭灼最开始还胆战心惊,但后来发现次数没有增多,也没有失和,也懒得多关注了。

话说回来,吵一吵也好,吵架的时候,都是心直口快,心里话都往外说。

皇帝和元辅帝师这次争吵,也有些好玩,还是皇帝年少时候的话题,君国、君父一体,能不能切割,君是君,国是国的问题。

皇帝还是觉得能切割,元辅觉得皇帝幼稚,说着说着就吵起来了,吵着吵着就停了。

“行了行了,朕知道了。”朱翊钧选择了妥协,张居正说得对,真的切割,皇帝的权力和责任,也就不对等了,权力太大,责任太小。

张居正当然要反对,世宗焚修、先帝神隐,好不容易出了个勤勉君上,张居正无论如何都要阻止皇帝权责失衡。

大明真的不能再有个摆烂的君王了。

“陛下圣明。”张居正看陛下认可了他的观点,见好就收,没有乘胜追击。

“这阁臣权轻任重,先生可有良策?”朱翊钧说起了叶向高的问题。

张居正认真思索了一番,最终摇头说道:“陛下,现在就挺好,陛下在哪儿,朝廷就在哪儿。”

阁臣们领着六部衙门或者都察院,权轻的问题得到了解决,又因为皇帝足够权威,加上文华殿廷议公决议政制,不用担心僭越问题,只要能够稳定运行,不要擅动为妙。

而且,朱翊钧做了这么些年皇帝,发现越是想要尽善尽美,越是想要做到周全,就越是把事情搞得一团糟,做事必然要有取舍,但凡是不想取舍,最终都是做不成。

有的时候,什么都不做,也是一种智慧。

“先生所言有理,还是不要乱动的好。”朱翊钧和张居正在这件事上,达成了共识,他倒是想要精益求精、尽善尽美,但现实告诉他,做不到,那就维持现状。

“二皇子的身体怎么样了?”张居正看向了窗外射鱼的朱常潮,问起了二皇子身体情况。

“朕险些害了他,好在大医官陈实功医术精湛,堪称起死回生。”朱翊钧说起了朱常潮的病情,已经完全好了。

之前朱翊钧一直有些侥幸心理,他觉得孩子长大点,就会好起来,能避免手术,就避免,反倒是让病越拖越重。

朱翊钧看着窗外,满是笑意的说道:“现在潮儿,一个月能长一寸,快跟他哥一样高了,也壮了好多。”

“非常好。”张居正听闻如此消息,心情真的很好。

世宗皇帝一心焚修,也和后来皇子接连夭折有关,在嘉靖十六年到嘉靖十九年,短短三年时间,先后出生的四位皇子,接连夭折。

张居正很担心朱常潮的身体状况,因为有些事儿,一旦起头,就会接连不断。

夭折在这年头比较常见,但一连四个皇子都不满一岁夭折,问题就变得有些诡异起来。

朱常潮重病时候,张居正还担心,又要开始了,但现在打闹的兄弟二人,让张居正松了一口气,这代表着通和宫的防卫,仍然是水泼不进,滴水不漏。

“先生在担心什么?”朱翊钧敏锐的察觉到了张居正心情变得好了起来。

“担心申时行能不能任事,确切地说,能不能保护好陛下。”张居正在自己家里,旁边无人,说出了自己的担忧。

“哈哈哈。”朱翊钧笑了起来,笑的声音很大,张居正年纪大了,六十八岁,开始了固有的疑心病,甚至连相识多年的弟子,都不太信任了。

“朕会保护好自己的。”朱翊钧不会把自身安全,寄托于别人身上,哪怕是张居正。

皇权在三丈外是无敌的,但在三丈内,要自己保护自己,寄托于任何人,都不可靠。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