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玄幻 武侠 都市 历史 科幻 灵异 游戏 书库 排行 完本 用户中心 作者专区
小米阅读 > 都市 > 一颗偏离轨道的灵魂 > 第147章 数学课(16)

一颗偏离轨道的灵魂 第147章 数学课(16)

作者:爱吃汉堡排的秦逍 分类:都市 更新时间:2025-10-09 22:18:38

历史老师走进教室,踏上讲台后,将手中的历史课本放在教学电脑旁,随后将教学U盘插入电脑;他打开了一个名为《青铜器与甲骨文》的教学ppt。

在ppt加载的过程中,历史课老师那温和而富有感染力的声音在教室里响起:

“学生们,在正式开始这节课之前,老师先带着你们复习巩固一下上节课所学的知识!请一位学生站起来说说上节课《夏商周更替》中学习了哪些知识点?”

“老师,我来回答这个问题!”

权三金迅速举手,站起身来,清晰地列举了夏商周的更替顺序、重要事件及其历史意义,言简意赅,条理分明,赢得了老师和同学们的赞许目光。

历史老师满意地点头,微笑道:

“很好,权三金同学总结得非常到位。”

随后,历史老师点击ppt,屏幕上展现出精美的青铜器图片和甲骨文拓片,教室里顿时充满了浓厚的历史气息;权三金目不转睛地盯着屏幕,心中对古代文明的敬畏之情愈发强烈,仿佛穿越时空,与千年前的智慧对话。

“本节课地学习目标是要结合史料图片,说出商朝青铜器的典型代表,知道甲骨文是已知最早的文字,并说出甲骨文的造字特点。”

历史老师继续讲解:

“在郑州商城遗址,考古学家发现了刻有‘黾’字的青铜尊,以及刻有‘又土羊乙贞从受十月’的牛肋骨,这些珍贵的文字遗存为我们揭示了商代早期文字的形态和演变过程。”

“同学们,通过这些考古发现,我们可以看到商代早期文字的丰富性和系统性。”

“学生们,青铜器是铜、锡、铅的合金,青铜器的出现是在原始社会末期,在黄河和长江流域,发展是等到商朝以后,此时青铜器数量增多,种类逐渐丰富,商周日渐繁荣!”

“青铜器主要用于饮食、祭祀、军事。其功能由食器转变为礼器,”如斝、爵、觚、盉、尊、卣等,造型各异,纹饰精美,反映了商代宗教祭祀的重视。”

“考古学家通过研究这些青铜器和文字遗存,进一步揭示了商代社会的宗教信仰和文化传承,为后世留下了宝贵的历史遗产。”

“商代青铜器的制作工艺和纹饰设计,不仅展示了古人的高超技艺,更反映了他们对自然和神灵的深刻理解;这些青铜器不仅是礼器,更是商代社会文化的重要载体,承载着古人对天地万物的敬畏与祈愿。”

“所谓‘国之大事,在祀与戎’,这句话的大致意思就是”国家的重大事务在于祭祀和战争,祭祀体现了对神灵的敬仰,战争则关乎国家的存亡。”

“商代青铜器的纹饰不仅是艺术表现,更是文化符号,传递了古人对宇宙和生命的认知;这些纹饰中的鸟、虎、龙等形象,既是神灵的象征,也反映了商代人对自然力量的崇拜。”

“古人认为祭祀和打仗是国家头等重要的事情,目前青铜器中最多最重要的也是宗庙中使用的器物,即礼器;在西周的青铜器大量用于祭祀。”

“按照周礼,贵族使用鼎和簋的种类、数量都有严格规定,周天子用“九鼎八簋”,诸侯用“七鼎六簋”,大夫用“五鼎四簋”,士“三鼎一簋”。这说明了什么?”

“这说明周代礼制森严,鼎簋不仅是饮食器具,更是身份地位的象征,体现了“礼分权责”的思想;周礼文化中,青铜器不仅承载饮食祭祀之用,更通过鼎簋数量明确等级,彰显社会秩序与道德规范。”

“下面老师给学生们看几张有关青铜器的酒器和食器,先看看青铜酒器,分别有觚饮酒器、斝温酒器、盉盛酒器等,这些酒器不仅造型各异,功能明确,还蕴含着深厚的文化内涵。”

“觚的细长身躯象征节制,斝的稳重造型体现庄重,盉的流口设计彰显实用与美观的结合。每一件酒器都是古人智慧的结晶,反映了他们对礼仪的重视和对生活的热爱。”

“再来看青铜食器,鼎、簋、簠等各具特色,鼎的厚重象征权威,簋的圆润代表和谐,簠的方正如矩寓意秩序,这些食器不仅是饮食工具,更是礼制文化的生动体现,彰显了古人严谨的道德观念和深厚的历史底蕴。每一细节都蕴含着深刻的文化意蕴,通过这些青铜器,我们能窥见古人对生活仪式感的追求和对社会秩序的坚守,它们不仅是历史的见证,更是中华文明传承的重要载体。”

“青铜器还会制作成兵器,用于军事方面,如西周虎纹青铜戈、商目雷纹铜刀、商青铜勾戟、商铜马首剑(刀)、钺、殷墟青铜矛;这些兵器不仅展示了高超的铸造技艺,更体现了商周时期军事力量的强大和对战争艺术的深刻理解。”

“这些兵器上的纹饰同样寓意深远,虎纹象征勇猛,雷纹代表威严,勾戟寓意坚韧,马首剑彰显力量,钺象征权威,矛则代表锐利;每一纹饰都是古人对战神信仰与力量崇拜的体现,映射出他们对战争胜利的渴望与对勇士精神的赞美。”

“青铜乐器有:商兽面纹铙、鼓、铙、商兽面纹铃,这些乐器不仅音色悠扬,造型独特,更蕴含着古人对音乐的热爱和对和谐生活的追求,反映了他们对天地自然的敬畏与礼赞,是礼乐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彰显了中华文明的深厚底蕴。”

“青铜器农具有:商青铜锸、商青铜耒、商青铜凿、商西周青铜铲,这些农具不仅提升了农业生产效率,还反映了古人智慧的结晶,体现了他们对土地的尊重和对农耕文化的深厚情感。”

“青铜器的镜子有:‘商光芒纹镜’和‘西周黑漆古铭文青铜镜’,这些镜子不仅映照容颜,更映射出古人对美与自我认知的追求,蕴含着丰富的审美观念和文化内涵,是古代生活美学的重要体现;它们见证了古人生活的精致与智慧,成为连接古今的文化桥梁,展现了中华文明的独特魅力与深厚底蕴。”

“利簋(青铜食器)高28厘米,口径22厘米重7.95公斤;利簋器侈口,兽首双耳垂珥,垂腹,圈足下连铸方座。器身、方座饰饕餮纹,方座平面四角饰蝉纹。此种方座青铜始见于西周初年。器内底铸铭文4行33字,记载了甲子日清晨武王伐纣这一重大历史事件。”

“利簋为圆形两耳方座,这是西周出现的新式样。利簋铭文内容与中国古代文献记载完全一致。作器者名“利”,他随武王参加战争,胜利后受到奖赏,铸造这件铜器以记功并用来祭奠祖先。利簋是迄今能确知的最早的西周青铜器。”

“利簋采用上圆下方的形制,是西周初期铜簋的典型造型,同时也是中国古人对天圆地方这种古老观念的体现。”

“四羊方尊(青铜酒器)高58.3厘米,边长52.4厘米重34.5公斤;四羊、四龙相对的造型展示了酒礼器中的至尊气象,是商代方尊中现存最大的一件。”

此时历史老师讲的有些口干舌燥了,就暂时性放下手中的课本,拿起放在教学电脑旁边的水杯,轻轻抿了一口水,润了润喉咙,继续说道:

“四羊方尊的精湛工艺和独特设计,不仅体现了商代青铜铸造技术的高超,更彰显了古人对礼仪文化的重视和对神灵的敬畏。”

“司母戊鼎重832.84千克,每个坩埚(gān guo用来熔化金属的器皿)能冶炼铜12.5千克,铸造该鼎需要70多个坩埚。铸造的时候需要两三百人同时操作,你们知道这说明了什么?请郭丘成同学来回答一下。”郭丘成站起来,思考片刻后回答:“这说明商代已有高度发达的社会组织和协作能力,反映了当时生产力水平和科技成就。”老师点头微笑,继续讲解。

“郭丘成的回答非常准确。这不仅展示了商代青铜铸造工艺的规模与复杂,更揭示了当时社会组织的高度协作与分工,体现了古人对工艺技术的极致追求和对国家象征的重视。”

“现在老师来讲讲青铜器的制作过程:”

“(1)工匠先用1000c的烈火,把混合在陶钵中的铜、铅、锡按一定比例熔化;”

“(2)熔化后的金属液体被倒进泥造的模型里;(3)金属冷却变成固体后,便打破模型进行加工、修整,这样,便制成了各种青铜器。这就是青铜器的泥范铸造法。”

权三金和其他同学听到历史课老师的讲述,心里不禁对古人的智慧和技艺深感敬佩,仿佛穿越时空,亲眼见证了那些辉煌的铸造场景;青铜器的每一个细节,都凝聚着无数工匠的心血和汗水,令人叹为观止。

“讲完青铜器,现在老师来讲讲甲骨文。”

“甲骨文,是我们已知中国最早的文字,它主要出现在商朝的龟甲或兽骨上,用于记录占卜、祭祀等活动。这些文字虽然形态各异,但都有着独特的造字特点,如象形、指事、会意、形声等,为我们揭示了古人对世界的认知和表达。”

“甲骨文中的象形字,如‘日’、‘月’、‘山’、‘川’,直接模仿自然物象的形态,生动直观;指事字,如‘上’、‘下’,通过抽象符号指示意义;会意字,如‘休’,由‘人’和‘木’组合而成,表示人靠在树下休息;形声字,如‘河’,由‘水’作为形旁表示意义类别,‘可’作为声旁提示读音,这种造字方式大大提高了文字的表意功能和适应性。”

“甲骨文的发现和研究,不仅让我们得以窥见商代社会的宗教信仰、文化传承和社会生活,更为我们提供了宝贵的文字学资料,对汉字的发展和演变产生了深远影响;它是中华文明的重要源头之一,承载着古人的智慧和信仰,见证了中华民族的悠久历史和灿烂文化。”

“同学们,通过今天的学习,我们不仅了解了商朝青铜器的制作工艺、纹饰设计及其文化意义,还深入探讨了甲骨文的造字特点和历史价值;这些珍贵的文化遗产,不仅展示了古人的高超技艺和深厚文化底蕴,更激发了我们对中华文明的自豪感和探索精神。”

“下面,请同学们结合今天所学的内容,思考并讨论:青铜器与甲骨文在商代社会中的作用和影响是什么?它们又是如何体现古人对自然、神灵和生活的认知与态度的?”

随着历史老师的话音落下,教室里顿时热闹起来,同学们纷纷展开热烈的讨论,分享着自己的看法和见解:

“青铜器承载着礼制与权力象征,甲骨文则记录了信仰与智慧,二者共同构建了商代社会的精神基石;通过这些文化遗产,我们得以窥见古人对自然界的敬畏、对神灵的虔诚以及对生活的热爱,深刻反映了他们独特的世界观和价值观。”

下课铃声响起,同学们意犹未尽地整理笔记,心中涌动着对古代文明的敬仰与好奇;教室外的阳光洒进窗棂,仿佛穿越千年,照亮了那段辉煌的历史。

窗外,秋风轻拂,柳枝摇曳,仿佛在诉说着古老的故事。那片片落叶,如同甲骨文的碎片,承载着历史的厚重,随风飘散,却永远铭刻在同学们的心间;它们不仅是知识的载体,更是文化的桥梁,连接着过去与未来,启迪着后人对文明的传承与创新,激发着无尽的探索热情,让历史的智慧在新时代焕发新的光彩。

当上课的铃声在校园里响起,同学们迅速地从操场、走廊或是休息区回到各自的教室,他们有序地坐在自己的座位上,目光齐刷刷地聚焦在前方的黑板上,每个人的心中都充满了期待,期待着老师即将在黑板上书写的新的知识篇章,期待着能够从这些知识中汲取智慧,拓展自己的视野。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