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玄幻 武侠 都市 历史 科幻 灵异 游戏 书库 排行 完本 用户中心 作者专区
小米阅读 > 玄幻 > 洪荒之我是盘古斧 > 第76章 姜子牙颁布推恩令

洪荒之我是盘古斧 第76章 姜子牙颁布推恩令

作者:阿泽你选的吗 分类:玄幻 更新时间:2025-07-04 07:17:36

于是,姜子牙便随着帝辛一同返回了朝歌城。因其才华出众、见识非凡,帝辛龙颜大悦,当即册封姜子牙为大夫,委以重任。

一日,帝辛于朝堂之上突然想起姜子牙与盘锐的交集,心中不禁充满好奇,遂开口询问姜子牙:“爱卿,朕听闻你与那盘锐相识,不知你二人是如何结识的?”

姜子牙闻此,微微欠身,神色恭敬地开始讲述:“陛下,臣与盘锐的相识,实属机缘巧合。臣与他交谈甚欢,方知他有着非凡的智慧和一颗正直淳朴之心。在后续的日子里,臣与他多次相遇,或探讨世间万象,或交流人生感悟,久而久之,便结下了深厚的情谊。”

帝辛听着姜子牙的讲述,时而微微点头,似乎若有所思,对姜子牙与盘锐的相识过程也有了更为清晰的了解。

帝辛目光炯炯,凝视着姜子牙,饶有兴致地问道:“先生既与盘锐仙长相熟,可曾有幸拜读过仙长的着作?”姜子牙闻言,不禁一怔,脸上满是疑惑之色,心中暗忖:“我与那盘锐相处之时,怎从未听闻他有什么着作?”但见帝辛目光殷切,便拱手如实答道:“陛下,臣实不知那道友还有着作存世。”

帝辛嘴角上扬,微微点头,神色中透露出几分自豪与赞赏,缓缓说道:“爱卿有所不知,那仙长的着述,实乃治国安邦的不世经典,其中所蕴含之智慧谋略、理政之法,若能悉心研习推行,必能使我大商国力昌盛,雄踞天下!”说罢,帝辛眼神中流露出一丝对国家未来的憧憬与期待,仿佛已看到大商在盘锐仙长着作的指引下走向辉煌的景象。

姜子牙心中暗忖,面露惊愕之色:“真是未曾料到,那盘锐道友竟着有作品,这可得找机会好好瞧瞧。”

思索罢,姜子牙朝着帝辛拱手,坦言道:“大王,贫道着实未曾涉猎。”

帝辛听后,缓缓摇头,目光中满是遗憾,继而劝说道:“子牙,盘锐仙长之作,蕴含非凡智慧,无论是修身齐家还是治国安邦,皆有精妙之理。你若能研读一番,定能受益匪浅,收获诸多独到见解。其文辞精妙、内涵深刻,还望你切莫错失这等学习良机。”

话说姜子牙在朝歌城当官的消息不胫而走,传至马氏耳中。马氏听闻后,欣喜若狂,逢人便炫耀自己的丈夫如何了得,言语间尽是得意之色,仿佛在说自己当初慧眼识珠,早早便相中了姜子牙这颗“潜力股”。

待姜子牙回到家中,马氏立刻收敛了平日的泼辣,强装出一副温婉贤淑的大家闺秀模样,轻声细语道:“老爷,您可算回来了,此番出门在外,想必极为辛劳,累着了吧?”姜子牙见状,先是一愣,随即像是见了什么不可思议之事一般,瞪大了眼睛,高声呵斥道:“呔!何方妖孽,竟敢附于我妻子之身,还不速速现形!”马氏一听,顿时火冒三丈,那伪装的温柔瞬间烟消云散,双手叉腰,怒目圆睁地吼道:“好你个姜子牙!老娘这般对你,你竟说我被妖魔鬼怪上身了?哼,看来今日是对你太过客气了!”姜子牙见状,心中却暗自松了一口气,暗道:“如此这般性情火爆、毫不做作,这才是我熟悉的那个妻子啊。”这般情景,从二人的表情变化到言语冲突,细节之处尽显夫妻间独特的相处模式,从姜子牙的惊愕到马氏的愤怒,多角度地展现了这一场充满生活气息又带着诙谐色彩的家庭小风波。

晨曦初露,姜子牙便匆匆进宫,向帝辛恭敬地告假一天。帝辛见他神色急切,心中虽有疑惑,但念及姜子牙平日的勤勉,便准了他的请求。

得了准假的姜子牙,马不停蹄地直奔盘锐所在的道观。那道观隐匿于青山翠影之间,四周云雾缭绕,清幽静谧。姜子牙踏入道观,只见观内静谧祥和,弟子们往来穿梭,各司其职。

此时,盘锐正手持钓竿,静坐在观前的溪边,悠然自得地享受着垂钓之趣。他远远瞧见姜子牙匆匆赶来,心中暗忖自己的清闲时光恐要被扰,眼珠一转,便向一旁的申公豹使了个眼色。申公豹心领神会,立刻迎上前去,脸上挂着一丝意味深长的笑容,对姜子牙说道:“姜道长,我家师父正忙于修炼,不便见客,特命我引您去书房等候。”

姜子牙虽心有疑虑,但也不好多说什么,只得跟随申公豹前往书房。一路上,他仔细观察着道观的布局,只见庭院中花草繁茂,布置精巧,墙壁上绘有一些晦涩难懂的符文图案,似乎在诉说着这里深厚的道家底蕴。

进入书房,姜子牙环顾四周,只见屋内摆满了各类书籍、卷轴,案几上笔墨纸砚摆放整齐,一旁的香炉中袅袅青烟升腾而起,散发着淡淡的檀香气息。申公豹简单寒暄了几句后,便借口有事离开了,留下姜子牙一人在书房中。

姜子牙无奈地摇了摇头,开始在书房中踱步,目光在那些书籍上扫过,心中对盘锐的着作愈发好奇,同时也在思索着今日盘锐此举的深意。他心想:“这盘锐道友究竟在搞什么名堂?为何如此不愿见我?难道他的着作中藏有什么不可告人的秘密?”

时间缓缓流逝,阳光透过窗户的缝隙洒在地上,形成一片片光斑。姜子牙等得有些不耐烦了,但又不想空手而归,于是决定自行寻找盘锐的着作。他小心翼翼地翻阅着书架上的书籍,逐本查看,不放过任何一个可能的线索。有的书籍纸张泛黄,字迹模糊,显然年代久远;有的则崭新如初,墨香犹存。

就在他几乎要放弃的时候,突然在一个角落里发现了一本没有署名的古朴册子。册子的封面有些破旧,微微泛黄,但隐约能感觉到它的不凡。姜子牙轻轻拿起册子,翻开第一页,只见上面写着一些晦涩难懂的文字和奇怪的图案,似乎是一种古老的道家密文。他心中一动,意识到这本册子或许就是盘锐的着作,于是迫不及待地研读起来。

随着阅读的深入,姜子牙的表情逐渐变得凝重起来。这册子中的内容博大精深,涵盖了天文地理、阴阳五行、治国理政、修身养性等诸多方面的知识,而且见解独到,观点新颖,与他以往所学所悟大不相同。他时而皱眉沉思,时而点头称赞,完全沉浸在了这奇妙的知识海洋中,不知不觉忘记了时间的流逝和周围的一切。

姜子牙踏入盘锐的书房,瞬间被眼前的景象所震撼。只见一排排高大的书架矗立其中,直抵屋顶,足有九层之高。每层书架上都摆满了竹板书,这些竹板被擦拭得干干净净,整齐地排列着,散发着淡淡的竹香与墨香交织的气息。

然而,他并不知道,在这书房之下,还隐藏着同样规模的九层空间。那里也摆满了书籍,与地上的有所不同,皆是一本本装订成册的书籍。这些书籍被妥善地安置在特制的书架上,每一本都仿佛承载着岁月的智慧和秘密。但要进入地下九层,非得有盘锐的手令不可,这是一道严格的禁制,守护着那些珍贵的典籍。

帝辛与姜子牙以往前来观书时,通常都在第一层活动。这一层的书籍大多是关于民生的论着,从如何开垦荒地、兴修水利,到发展商业、改善百姓居住条件等方面应有尽有。书中对于各种民生问题的探讨极为细致入微,不仅列举了大量详实的数据和实际案例,还从不同的阶层、地域等多个角度进行了全面深入的分析阐述,无论是地方官吏还是朝堂重臣,都能从中获取到有价值的知识和启发,从而为国家的繁荣发展、百姓的安居乐业出谋划策。

姜子牙心怀好奇,拾级而上,步入书房二层。刚一落脚,一卷竹板书便映入眼帘,其名曰《如何打压诸侯国》。他心下一动,暗忖这会是怎样的奇书,遂轻轻拿起,缓缓展开。

细细研读,方知这竟是盘锐所着的类似“推恩令”之策,只是换了个名目。书中言辞犀利,观点独到,其中一句“若想帝国强大,必须削弱各个诸侯国的力量,等诸侯国削弱过后,就可以发兵进行统一了”,让姜子牙心中一震。他不禁微微点头,暗自赞叹:“未曾想这位道友竟有如此深谋远虑,这般计策,角度新颖全面,细节处尽显其智慧,若真能施行,确有奇效。”

念及此处,姜子牙愈发专注地沉浸于书中内容,只见书中对于诸侯国的现状剖析入微,从兵力部署、经济来源,到内部势力分布、各诸侯之间的微妙关系等,皆有详尽阐述。所提策略也充分考虑到各方可能的反应与应对之法,无论是怀柔分化,还是利用矛盾制衡,种种手段环环相扣,逻辑严密,看得姜子牙连连称是,对盘锐的才学又高看了几分,同时也陷入了对这些策略在当下局势中可行性的深深思索之中。

申公豹蹑手蹑脚地跟在姜子牙身后进了书房,待姜子牙专注于书架上的书籍时,他侧身闪进了一条隐蔽的通道,七拐八绕之后来到了地下三层。

这里静谧昏暗,空气仿佛都凝固了一般,四周弥漫着陈旧的气息。高大的书架沿着墙壁排列,上面摆满了各类古籍,只是由于长久无人问津,每一本书都被厚厚的灰尘所覆盖,像是一层岁月的纱幔,将这些书籍的秘密深深掩埋。

申公豹皱了皱鼻子,从一旁的角落里找出一支鸡毛掸子,开始小心翼翼地清扫着书架上的灰尘。随着他轻柔的动作,灰尘如轻烟般缓缓飘散,一本本书籍的封面逐渐清晰起来。他的目光在这些书籍上扫视着,突然,一本名为《如何玩转双面间谍》的书吸引了他的注意。

申公豹轻轻拿起这本书,吹去封面上残留的灰尘,手指轻轻摩挲着略显粗糙的书页,心中涌起一股莫名的兴奋。他缓缓翻开书,只见里面的内容详细而精妙,从如何精准物色潜在的双面间谍人选,依据其性格、背景和动机进行巧妙的策反和布局;到怎样巧妙地掌控间谍在对立双方之间的活动,通过巧妙的信息传递和误导,让敌人陷入混乱和错误的决策;甚至细致到如何建立安全可靠的联络渠道,以及在遭遇危机和意外时的应急处置方法等,各个方面都阐述得条理清晰、全面深入,其独特的视角和详实的细节让人不得不佩服作者的深谋远虑和丰富经验。

申公豹的眼睛越发明亮,他迫不及待地想要深入研读这本书中的内容,仿佛已经看到了自己凭借这些精妙的间谍之术,在复杂多变的局势中纵横捭阖、掌控全局的画面,嘴角不自觉地上扬,露出一丝得意的笑容。

盘锐于静室之中安然打坐,却分出一缕神识悄然探向书房方向。当感知到姜子牙与申公豹皆沉浸于书中世界时,他面上露出一丝欣慰之色,暗自点头,心想:“此二人倒也算勤勉向学,日后必能有所作为。”

然而,当他的神识轻轻扫过二人所观之书时,盘锐的表情瞬间变得有些古怪。他先是微微一怔,随即嘴角不自觉地抽了抽,心中暗忖:“怪道前世听闻封神诸事,言及一人谋国,一人谋己。如今看来,姜子牙所读乃是关乎治国安邦、权谋策略之书,恰似那谋国之举;而申公豹手中的《如何玩转双面间谍》,这分明是精于算计、谋求私利之法,可不就是谋己之径嘛。”

想到那“道友请留步”的典故,盘锐更是一阵无语。听闻前世封神一役,只因申公豹这一句“道友请留步”,竟引得 365 位神仙中多达 350 余位与之产生瓜葛,搅得天下风云变幻、动荡不安。“如此看来,这二人今日所读之书,可不就早早预示了他们日后的行事风格与命运走向?当真是一饮一啄,莫非前定啊。”盘锐不禁在心中暗叹世事奇妙,因果循环之理。

盘锐着实未曾料到,自己平日里闲来无事、随心而作的那些书籍,竟会在日后成为关乎利国利民的关键所在,犹如一块块坚固的基石,悄然影响着天下大势。

他微微摇头,暗自感叹:“罢了罢了,既然他们有心钻研,那就随他们去吧。这书既已写出,如何解读、怎样运用,终究还是要看他们自己的造化呀。”盘锐双手抱臂,面上一派淡然,心中却思绪万千,“正所谓‘师傅领进门,修行在个人’,我不过是将这些想法、策略记录下来罢了,至于能否发挥作用,又会催生出怎样的结果,都得由他们自行去权衡、去抉择了。这世间诸事,自有其发展脉络,我又何必过多干预呢。”

念及此处,盘锐便不再纠结,重新将心思放回眼前之事,只留姜子牙与申公豹还在那书房之中,沉浸于书中所蕴藏的奇妙世界,浑然不知自己的命运或许正随着书页的翻动,悄然发生着改变。

夕阳的余晖渐渐隐没于西山之后,天色由昏黄转为暗沉,暮色悄然笼罩。此时,姜子牙和申公豹缓缓从书房中走出,行至盘锐所在之处。

姜子牙神色恭敬,朝着盘锐拱手行礼,诚挚说道:“如此便多谢道友了。”言罢,他深深地鞠了一躬,身姿挺拔而谦逊,而后转身,稳步朝着自己与马氏的居所走去,背影在暮色中渐渐远去,似带着几分若有所思的凝重。

这边申公豹却突然扭捏起来,面上露出一丝犹豫与期待交织的神情,期期艾艾地开口:“老师,我……我……”盘锐见状,眉头微微一皱,眼中闪过一丝不耐,直言道:“有事但说无妨,何必这般忸怩作态,像个小女儿家一般。”

申公豹听闻,连忙挺直身子,急切说道:“老师,我想借用一下您的一本书,以便闲暇时能细细研读揣摩。”盘锐目光一凝,思索片刻后摇头拒绝:“书是断然不能让你拿走的,不过若是你有心,可去抄录一本带走。”申公豹一听,眼睛顿时亮了起来,连忙谢道:“多谢老师!多谢老师!”他的声音中难掩兴奋与欣喜,似乎已经迫不及待地想要去抄录那心仪的书籍,好探寻其中深藏的奥秘与智慧。那本书对于局势、人心等方面的剖析极为深刻,无论是从理论的阐述,还是实际案例的引用,都展现出丰富的细节与全面的思考角度,也难怪申公豹如此渴望研读。

姜子牙一路心事重重地回到家中,径直走进书房,“砰”的一声便将房门紧闭,把自己与外界隔绝开来。马氏在门外又是呼喊,又是敲门,可姜子牙仿若未闻,沉浸在自己的思绪中,根本无心去理会她。

此刻的姜子牙,脑海里不断回想着在盘锐道观中所看到的那些书籍内容,越想越觉得震撼,心中那原本稳固的人生观、价值观、世界观,仿佛遭遇了一场剧烈的地震,开始摇摇欲坠,几近崩塌。尤其是那本《如何打压诸侯国》里所阐述的策略,从宏观的天下局势把控,到细微处的各方势力权衡,其观点之大胆、谋划之精妙,远超他以往的认知。

他不禁暗自咋舌,心想:“这世间权谋之术、治国之道竟还有这般别样的思路与手段,若真依此施行,天下局势必将发生翻天覆地的变化啊。”姜子牙眉头紧皱,在书房中来回踱步,陷入了深深的思索与纠结之中,全然没察觉到门外马氏早已等得不耐烦,正骂骂咧咧地准备去拿扫帚来敲门呢。

在书房内,烛火摇曳,姜子牙面色凝重地坐在桌前,手中紧握着毛笔,久久未动。他的脑海中不断浮现出盘锐着作中的精妙语句和独到见解,那些文字似有千钧之力,沉甸甸地压在他的心头,令他既兴奋又忧虑。

终于,他深吸一口气,挥笔蘸墨,在竹简上奋笔疾书起来。随着笔锋的游走,一份奏折渐渐成形。奏折中,他详细阐述了从盘锐着作中汲取的治国安邦之策,既有对当下国情的深刻剖析,如指出商朝在军事部署、民生发展、诸侯关系等方面存在的潜在隐患;又有针对这些问题提出的具体措施,如借鉴书中关于均衡诸侯势力、加强中央集权的方法,提议帝辛采取更为灵活多变的策略来处理与诸侯国的关系,通过经济手段和政治谋略逐步削弱那些心怀不轨的诸侯,同时大力发展农业、手工业以增强国家的经济实力,改善民生以稳固民心。

他还引用了书中诸多详实的案例和数据,从不同角度论证这些策略的可行性和必要性,行文逻辑严密,条理清晰,字里行间尽显他对国家命运的关切和对帝辛的忠诚。每写完一段,他都会停下片刻,审视自己的言辞,确保这份奏折既能准确传达书中的智慧精髓,又能符合商朝的实际国情,具有切实的操作性。

直至窗外天色渐明,晨曦透过窗棂洒在案几上,姜子牙才缓缓放下手中的笔,揉了揉疲惫却又充满期待的双眼,看着那写满字的竹简,心中默默祈祷这份奏折能为商朝的繁荣带来新的转机。

晨曦微露,姜子牙便已穿戴整齐,小心翼翼地捧起昨夜精心撰写好的奏折,神色匆匆地朝着朝歌城的宫廷赶去。一路上,他步伐虽快,心中却在不断思忖着待会儿该如何向帝辛进言,怎样才能让奏折里的内容更好地被理解与接纳。

待他踏入宫廷,只见朝堂之上庄严肃穆,群臣分列两旁,帝辛高坐于王座之上,自有一番威严气象。左右侍者高声喊道:“有事起奏,无事退朝。”那声音在空旷的朝堂中回荡,姜子牙定了定神,上前一步,朗声道:“陛下,臣有本要奏。”说罢,双手将奏折高高举过头顶,眼神中透着坚定与期待,只盼帝辛能重视这奏折里关乎国家兴衰的良策啊。

帝辛听闻,眼中闪过一丝惊讶与好奇,微微前倾身子,目光紧紧地盯着姜子牙,点头示意他继续说下去。

姜子牙清了清嗓子,神色镇定且自信地说道:“大王,如今诸侯国势力虽在表面上臣服于王,但实则暗流涌动,各自拥兵自重,长此以往,必成心腹大患。臣所言之计,乃是借鉴先代贤能之法,推行一种类似‘推恩令’之策。可下令让各诸侯国的诸侯将封地分封给其子弟,使其内部势力分散,相互制衡,无法再凝聚成强大的对抗力量。如此一来,诸侯国内部纷争渐起,自顾不暇,对朝廷的威胁自然就会减弱。待其势力削弱至一定程度,大王便可凭借我朝之精锐兵力,逐一征服,进而实现天下一统的大业,成就不世之功!”姜子牙言辞恳切,每一个字都掷地有声,眼神中闪烁着智慧的光芒,仿佛已经看到了商朝在这一策略下走向辉煌的未来景象。

帝辛道,不知子牙有何计策啊?姜子牙顿了顿,继续说道:“大王,臣之良策乃是‘分地乱局’之计。咱们可颁下政令,允许诸侯将封地分封给子弟,美其名曰恩赏,实则分化其势力。比如,规定诸侯除嫡长子继承主要封地外,其余子弟皆可分得一定疆土,且这些新分封之地的赋税、军事等事务需定期向朝廷报备,由朝廷派遣官员协同管理,表面是协助,实则掌控关键权力。

如此一来,诸侯国内部原本集中的权力被分散,各子弟为争权夺利,必然产生内斗,无心发展国力。而且,朝廷介入封地管理,能逐步削弱诸侯对封地的绝对控制权,从根基上破坏其发展壮大的可能。

再者,对于那些因分封出现激烈矛盾的诸侯国,咱们可隔岸观火,待其内乱消耗实力后,再以调解之名行掌控之实,不动声色地将势力渗透其中,让其在不知不觉中为朝廷所制。

此计不费一兵一卒,却能从内部瓦解诸侯国,为大王的霸业奠定根基。”姜子牙目光炯炯,言语中充满自信,静候帝辛的定夺。

姜子牙微微抬起头,眼神中闪烁着睿智的光芒,接着说道:“大王,且看那各诸侯国现今的继承之法,长子继承制使得权力与财富高度集中,次子、三子等其他子嗣往往一无所获,长此以往,家族内部矛盾虽隐而未发,却如暗潮涌动,只需一点契机,便可掀起波澜。

臣以为,陛下乃天下共主,当以公正仁爱之名行变革之事。陛下可颁布此《论如何打压诸侯国》之法令,明确诸侯王位继承之余,其余子女皆有权参与封地分配。如此一来,诸侯国内部必将陷入权力与土地的纷争漩涡。

原本稳定的封地统治将被打破,各子女为争得更多封地,定会明争暗斗,或拉拢国内权臣,或借助外部势力,其内部团结之势将土崩瓦解。随着封地不断细分,各小封邑之间势力分散,难以凝聚成强大力量对抗朝廷。

从长远来看,每一次的王位更替都将成为诸侯国实力削弱的契机。陛下则可坐观其变,在其内部矛盾最为激烈之时,巧妙运用外交、军事手段,逐步加强对各诸侯国的掌控,进而实现天下一统的宏图伟业。

此法令看似平常,实则直击诸侯国要害,不动声色地从根本上动摇其根基,为我朝的长治久安与开疆拓土奠定坚实基础。”姜子牙言辞恳切,向帝辛详细阐述着这一计策的精妙之处与潜在影响。

帝辛坐在王座之上,眉头紧锁,陷入了深深的思索之中。文武百官们也面面相觑,交头接耳地小声议论着,每个人的脸上都满是凝重之色。

这计策,乍一听仿佛只是在遵循公平的原则,让诸侯子嗣皆能分得好处,可细细琢磨,却着实厉害非常。它打着公正的旗号,让诸侯国根本找不出反对的理由,若公然违抗,那便是罔顾王室宗亲,在道义上就先输了一截,定会引得国内人心离散。

可要是依从施行,那原本铁板一块的诸侯国势力,必将随着一次次的分封,如同一整块巨石被不断敲碎成诸多小石块,再也凝聚不起强大的力量来对抗朝廷。内部争权夺利的纷争会此起彼伏,内耗不断加剧,国力自然日益衰落。

真可谓是杀人不见血的阳谋啊,把各个诸侯国的路都给堵死了,让它们明知是陷阱,却也只能无奈地往里跳,眼睁睁看着自己的势力一点点瓦解,却毫无招架之力,着实是诛心至极。良久,朝堂之上仍是一片寂静,众人都还沉浸在这计策带来的震撼之中,权衡着其中利弊。

确实如此啊,帝辛和文武百官越想越觉得姜子牙这计策妙处无穷。若依此施行,朝歌城与诸侯国之间那潜在的矛盾可不就迎刃而解了嘛。以往诸侯国势力渐强,对朝歌城的号令总有阳奉阴违之时,双方关系犹如绷紧的弦,一触即发。

可如今这《论如何打压诸侯国》的法令一旦推出,诸侯国忙着处理自家内部因分封引发的诸多纷争,哪还有精力和心思去跟朝歌城叫板呀。而且,各个诸侯国之间原本相对稳定的权力格局也会被彻底打破,那些原本觊觎王位却因长子继承制而无缘的王室成员,此刻都有了逐鹿的机会,内部必然陷入争权夺利的混乱局面。

如此一来,诸侯国内部王权争斗不断,自顾不暇,既无力联合起来对抗朝歌,又在这一轮轮的内耗中渐渐削弱了自身实力,朝歌城反倒能稳坐钓鱼台,坐收渔翁之利,轻松化解诸多棘手难题,真可谓是一举多得的绝妙之计啊。

如果当这道命令颁布之后,诸侯王们便陷入了两难的困境。若执意遵循旧制,将领地全部传给长子,那其余几个儿子必定心生不满。毕竟,谁愿意眼睁睁看着本应属于自己的一份丰厚家业被兄长独占呢?

在这种情况下,这些心怀不甘的儿子们极有可能采取极端行动。起兵造反便是其中之一,他们会拉拢国内对长子继承制同样不满的势力,试图通过武力夺取自己认为应得的封地。然而,造反之路艰难且充满风险,成功的几率往往难以预料。

于是,另一个选择便具有了相当的吸引力——向大商寻求帮助。对于这些王子们而言,帝辛作为天下共主,拥有强大的兵力和权威,向其求助似乎是一条可行的捷径。他们会纷纷派遣使者前往朝歌,向帝辛诉说自己的委屈和诉求,恳请帝辛出兵干预,助其拿回那份“应得”的封地。

而这正落入了姜子牙计策的精妙之处。帝辛便可名正言顺地介入诸侯国的内部纷争,以仲裁者的身份出现,实则进一步削弱诸侯的势力。当某个诸侯王一死,大商便可静待其国内局势的演变,一旦出现抢夺封地的大战,便以维护王室血脉权益、稳定诸侯国内部秩序为由,出兵干预。

在出兵过程中,大商既能展现自己作为宗主国的权威,又能巧妙地控制战争的走向和结果。比如,通过扶持相对弱小、易于掌控的王子,让其登上王位,从而在该诸侯国建立起亲商的政权。或者,借机在诸侯国内部安插自己的眼线和势力,加强对其政治、军事等方面的渗透和监控,使诸侯国在不知不觉中逐渐丧失独立性,更加紧密地依附于大商。

如此这般,大商不费吹灰之力,便在诸侯国之间制造了混乱与矛盾,又利用这些矛盾,不动声色地强化了自身的统治地位,将诸侯国玩弄于股掌之间,巧妙地化解了潜在的威胁,同时还为日后的大一统局面奠定了坚实的基础,真可谓是深谋远虑、环环相扣的绝妙阳谋。

帝辛一边微微点头,一边在心中暗自赞叹,脸上满是对这计策的认可与赞赏之色。他深知这一计若是施行得当,那诸侯国那些潜在的威胁可就能被巧妙化解,大商的江山也能愈发稳固了。

当下,帝辛便下定决心,准备着手去实施这绝妙的计策。他先是召集了几位心腹重臣,将姜子牙所献之计详细地说与他们听,君臣几人凑在一块儿,细细商讨起具体该如何一步步推行。

先是安排能言善辩且熟知各诸侯国情况的使者,带着这道关乎分封的法令,去往各个诸侯国宣读,务必让每一位诸侯王都清楚知晓大商的这一旨意。同时,让使者暗中留意诸侯王以及其诸子的反应,及时回朝歌汇报,以便能根据各方态度灵活应对。

而后,帝辛又吩咐下去,让朝中负责军事调度的官员提前做好准备,一旦有诸侯国因这法令闹出内乱,或是有王子前来求援,便可迅速调兵遣将,确保大商能及时介入其中,掌握局势的主动权。

对于国内的舆论引导,帝辛也没落下,他命人在朝歌城中宣扬这一法令的“公平”与“大义”所在,营造出大商此举皆是为了维护天下稳定、保障王室宗亲权益的氛围,让百姓们也觉得这是理所应当之事,从侧面给诸侯国施压,让他们难以公然违抗。

就这样,帝辛按照计划,有条不紊地开启了这一场不动声色却又影响深远的“削弱诸侯国”之局,满心期待着后续能如预想那般,让大商的统治更加牢不可破。

各地诸侯王拿到这推恩令后,脸色皆是一变,心中瞬间警铃大作。他们本就靠着长子继承制维持着国内权力的稳固传承,将封地牢牢掌控在自己一脉手中,如今这帝辛搞出的推恩令,无疑是给他们平静的日子投下了一颗重磅炸弹。

这些诸侯王哪个不是在尔虞我诈、权谋争斗中一路摸爬滚打过来的,精明着呢。他们一眼就看穿了这推恩令背后隐藏的深意,哪里是什么为了公平让诸子都能分得封地呀,分明就是帝辛想要借此来分化他们的势力,削弱他们的力量,好让朝歌能更加轻易地掌控全局。

以往大家虽各怀心思,但在表面上还算相安无事,维持着一种微妙的平衡。可如今帝辛这一手,简直就是**裸的背刺,打得他们措手不及。他们心里又气又恨,却也明白不能贸然行事,毕竟公然违抗帝辛的法令,那在道义上就先站不住脚了,容易引得国内人心惶惶,那些本就对权力和封地有所觊觎的儿子们说不定会趁机联合起来闹事。

于是,诸侯王们纷纷私下召集亲信谋士,聚在一起商讨应对之策,有人提议联名上书向帝辛陈情,试图说服帝辛收回成命;也有人觉得得先稳住国内诸子,许以重利,让他们不要轻举妄动;还有人想着干脆联合其他诸侯王一起抵制,只是这联合之事又谈何容易,各有各的盘算,一时之间,整个诸侯之地都笼罩在一片紧张又暗流涌动的氛围之中。

确实啊,这推恩令一出,诸侯王们着实被打了个晕头转向、措手不及。他们平日里小心谨慎,对朝歌那可是毕恭毕敬,每年该上缴的税收、各类珍贵资源都是按时按量,丝毫不敢有所懈怠,自觉没做什么触怒帝辛的事儿呀。

这下可好,冷不丁就来了这么一道政令,任谁都会觉得莫名其妙,心里满是疑惑,搞不懂帝辛这葫芦里到底卖的什么药。可疑惑归疑惑,那随之而来的巨大危机感却是实实在在压在心头,让他们寝食难安。

他们深知一旦这政令真的实施开来,自己苦心经营多年的诸侯国可就要变天了。原本集中的权力会被分散,国内势必陷入诸子争权夺利的混乱局面,到时候内耗不断,哪里还有精力去应对外部的种种情况,更别说维持如今在一方称霸的地位了。

所以,诸侯王们虽满心无奈与愤懑,却也不得不强打起精神,绞尽脑汁地去想办法应对,都想在这突如其来的危机中,尽可能保住自己的势力,不让自家的地盘就这么被一点点瓦解了啊。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