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玄幻 武侠 都市 历史 科幻 灵异 游戏 书库 排行 完本 用户中心 作者专区
小米阅读 > 其他 > 重回14岁,不做乖女,嘎嘎乱杀 > 第286章 澳大利亚的最终沦陷与战略伏笔

作为德军在这片广袤区域的最高指挥官,我伫立在军事指挥中心,目光冷峻地凝视着大幅作战地图,澳大利亚的每一处地形、每一条道路都烙印在我心中,我深知这片土地对我们宏大战争布局的关键意义。在成功登陆澳大利亚,并以摧枯拉朽之势迅速瓦解澳大利亚政府军的抵抗后,我们已初步在这片大陆上建立起统治秩序。然而,那些如顽强野草般的民间抵抗组织,虽暂未形成大规模的军事威胁,却似隐藏于暗处的荆棘,不时刺痛我们,给德军的统治带来诸多棘手难题。

德军在占领区内全面推行铁血政策,以确保对这片土地的绝对掌控。各地严格实施宵禁制度,每当夜幕如墨般笼罩大地,整个澳大利亚瞬间陷入死寂。曾经热闹繁华的城市街道与宁静祥和的乡村小径,刹那间空无一人,宛如荒弃的鬼域。德军巡逻队迈着整齐而冰冷的步伐,在街头巷尾穿梭,任何敢于在宵禁期间现身的身影,都会在瞬间被无情射杀。这一严苛制度,不仅如绳索般紧紧束缚澳大利亚民众的行动自由,更似高悬于他们头顶的达摩克利斯之剑,让恐惧的阴影在每个澳大利亚人心中挥之不去。

同时,大规模搜捕行动如狂风骤雨般频繁展开。德军士兵如猎犬般挨家挨户进行地毯式清查,不放过任何一个可能藏匿抵抗组织成员或武器的角落。他们粗暴闯入民居,肆意翻箱倒柜,将百姓原本平静的生活搅得支离破碎。一旦发现抵抗组织的蛛丝马迹,德军便迅速调集重兵,如乌云压顶般向目标地点合围,展开残酷无情的围剿。在围剿过程中,德军手段之残忍令人发指,全然不顾平民死活,许多无辜百姓惨遭池鱼之殃,被无情卷入这场残酷的战争风暴,成为德军残暴统治的牺牲品。

然而,在应对这些抵抗组织的同时,我凭借多年军事经验与对战场局势的敏锐洞察,深知澳大利亚独特的地形地貌对德军装甲突击群而言,宛如一把双刃剑。广袤的平原与相对开阔的地形,为装甲部队提供了绝佳的驰骋空间,使我们能充分发挥装甲突击的强大威力,迅速突破防线、分割敌军。但另一方面,若美国等盟军利用澳大利亚作为反攻跳板,我们也可能陷入多线作战的困境。

经过深思熟虑,我亲自做出一项具有深远战略意义的重要部署:刻意留下达尔文港周边区域未进行全面封锁。达尔文港,这座位于澳大利亚北部的重要港口城市,地理位置得天独厚。港湾宽阔且水深适宜,具备优良的停泊条件,无疑是理想的登陆地点。我精心策划,意在引诱美国援军从此处登陆澳大利亚大陆。这看似冒险的举动,实则是我为美军精心编织的一张大网,一个致命的陷阱。

此外,我还制定了分化澳大利亚民众的策略。对于那些愿意和德军合作的人,我们给予丰厚的福利待遇。为他们提供宽敞舒适的住所,内部装饰精美,家具一应俱全;给予充足且优质的食物供应,包括各种新鲜的肉类、蔬果以及精致的糕点;还为他们安排稳定且高薪的工作,让他们在德军控制的企业或机构中任职,确保他们能拥有良好的生活。我们希望通过这种方式,拉拢一部分澳大利亚民众,削弱抵抗组织的群众基础。而对于抵抗者,无论其抵抗强度如何,我们都坚决打击,绝不留情,以彰显德军统治的权威。

对抵抗组织的持续打击与资源掠夺

尽管为了战略布局留下了达尔文港这个看似“破绽”,但德军对抵抗组织的围剿力度丝毫未减,反而变本加厉。

在悉尼,由约翰领导的抵抗组织犹如一颗顽强的钉子,深深扎在我们统治的版图中。他们巧妙利用城市错综复杂的地下排水系统和废弃工厂作为隐秘据点,这些据点阴暗潮湿,弥漫着腐朽的气息,但对于抵抗组织而言,却是他们对抗德军的坚固堡垒。他们通过一系列精心设置的秘密联络点传递情报,这些联络点散布在城市的各个角落,有的隐藏在破旧杂货店中,有的则设在废弃仓库的暗室里。抵抗组织成员如鬼魅般在这些联络点之间穿梭,小心翼翼地传递着至关重要的信息,确保行动协调一致。

他们频繁发动突袭,给德军造成了不小的损失。其中,对我们小型弹药库的那次袭击堪称经典。在一个月黑风高的夜晚,抵抗组织成员如幽灵般悄然接近弹药库。他们事先对弹药库的防御布局进行了详细侦察,摸清了德军巡逻队的巡逻规律。趁着巡逻队换岗的间隙,他们迅速突破外围防线,如敏捷的猎豹般潜入弹药库内部。随后,他们巧妙安置炸药,随着一声巨响,弹药库瞬间火光冲天,巨大的爆炸声响彻夜空,滚滚浓烟直冲云霄。这次袭击不仅摧毁了大量珍贵弹药,还引发了连锁爆炸,让周边的德军设施也遭受重创,给我们的军事行动带来极大困扰。

然而,德军不会坐视这种情况持续下去。我们加大了对悉尼地区的监控力度,利用先进的通讯监听设备和大量的线人网络,对抵抗组织的一举一动进行严密监视。经过长时间的情报收集与分析,我们逐渐掌握了他们的活动规律。随后,一场精心策划的围剿行动悄然展开。德军部队如潮水般涌入抵抗组织的据点周边,将其团团包围。约翰和他的同伴们奋起反抗,凭借着简陋的武器与德军展开激烈枪战。但在德军强大的火力面前,抵抗组织渐渐难以支撑。约翰在战斗中表现得极为英勇,他手持武器,身先士卒,带领着同伴们一次次向德军发起反击。然而,最终寡不敌众,约翰不幸被俘。德军对他严刑拷打,试图从他口中获取其他抵抗组织的情报,但约翰宁死不屈,最终惨遭德军杀害。悉尼的抵抗组织遭受重创,大部分成员在战斗中牺牲或被俘,剩余成员被迫转入更加隐秘的地下活动,组织的活动陷入前所未有的低谷。

在墨尔本,由一群热血工人组成的抵抗小组同样让德军头疼不已。这些工人深知工厂对于德军战争机器运转的重要性,于是他们以工厂为战场,发动了一场独特的战争。他们在工厂内部发起罢工行动,工人们团结一致,放下手中的工具,拒绝为德军生产战争物资。同时,他们利用对工厂环境的熟悉,巧妙破坏生产设备。他们或是在机器关键部位动手脚,或是破坏电力供应系统,使得工厂生产陷入瘫痪。此外,他们还在工厂周边精心设置各种陷阱,如尖刺陷阱、绊雷等,专门伏击德军巡逻队。每当德军巡逻队经过,这些陷阱便如潜伏的猎手般发动攻击,给德军带来意想不到的打击。

面对墨尔本的抵抗小组,德军同样采取了强硬措施。我们增派大量兵力对工厂周边进行巡逻和搜查,加强对工人的管控。同时,对工厂实施更加严格的戒严,安装更多的监控设备,试图彻底铲除这股抵抗力量,确保我们对澳大利亚工业资源的顺利掠夺与整合。

在对抵抗组织进行残酷打击的同时,德军对澳大利亚资源的掠夺也在紧锣密鼓地进行着,且规模不断扩大。澳大利亚丰富的矿产资源成为我们重点开发的对象,无数澳大利亚矿工在德军的威逼下,被迫在恶劣到极点的环境中日夜劳作。矿井内阴暗潮湿,弥漫着刺鼻气味,通风设备几乎形同虚设,安全设施更是简陋到令人心寒。但德军为了满足战争对矿产资源的巨大需求,全然不顾矿工生死,驱使他们像奴隶般挖掘矿石。一车车珍贵的矿石被源源不断地运往德军的军事基地和欧洲本土,为德军的战争机器注入源源不断的动力。

粮食方面,德军对产量进行了严格的控制和调配。大片肥沃的农田被德军强行接管,农民们辛苦劳作的成果大部分被无情运往德军的军事基地和欧洲本土,以维持德军庞大军队的运转和国内的需求。而澳大利亚当地人民却因此面临严重的粮食短缺,许多人食不果腹,生活陷入极度困境。孩子们饿得面黄肌瘦,老人和妇女们在饥饿和恐惧中挣扎求生。

澳大利亚的工业设施也在德军的铁蹄下被全面改造,完全服务于德军的战争需求。原本生产民用产品的工厂,如今机器日夜轰鸣,生产着各种武器、弹药和军需物资。工厂里弥漫着刺鼻的硝烟味,工人们在德军的监视下,如同行尸走肉般被迫为侵略者制造杀戮的工具。德军还通过傀儡政府建立了一套严密得如同牢笼般的经济统治体系,发行新的货币,完全控制物价。他们以极低的价格收购澳大利亚的物资,又以高价出售生活必需品,将澳大利亚的财富源源不断地转移到自己手中。澳大利亚的经济在德军的残酷剥削下,如同一个被榨干的柠檬,濒临崩溃边缘,人民生活困苦不堪,进一步削弱了抵抗力量的生存土壤。

战略伏笔与未来展望

我站在指挥室的窗前,望着远方,心中勾勒着未来的战略蓝图。达尔文港,这个看似被我们“遗漏”的地方,实则是我为美军精心设下的致命陷阱。我仿佛已经看到,美国援军在收到澳大利亚抵抗组织或其他情报误导后,误以为达尔文港是他们反攻澳大利亚的突破口,从而调集大量兵力从此处登陆。

一旦美军踏上澳大利亚大陆,他们将不得不深入内陆。而澳大利亚广袤的内陆地区,对于熟悉地形且拥有装甲优势的德军而言,无疑是一个绝佳的战场。我们的装甲突击群将如猛虎下山般从四面八方合围美军,以逸待劳地对其进行围歼。想象一下,当美军疲惫不堪地深入内陆,却遭遇德军强大的装甲部队的突然袭击,他们将陷入怎样的绝境。德军的坦克将如钢铁洪流般冲向美军,枪炮声震耳欲聋,硝烟弥漫天际。美军在我们的猛烈攻击下,将无处可逃,只能在这片陌生的土地上挣扎求生。

消灭这股美军力量,不仅能大幅削弱美国在太平洋战场的有生力量,让他们在短时间内难以组织起有效的反攻,还能为我们后续进攻日本或菲律宾时减轻巨大的压力。当我们在进攻这些重要战略目标时,将不再担忧美军从澳大利亚方向的增援,可以更加从容地部署兵力,集中优势火力突破敌军防线。我仿佛已经看到,在我的指挥下,德军在太平洋战场上势如破竹,一路高歌猛进,进一步扩大战果,为德意志帝国赢得最终的胜利。而澳大利亚,这片历经战火洗礼的土地,将成为我们迈向胜利的坚实基石,见证德军在这场世界大战中的辉煌。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