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玄幻 武侠 都市 历史 科幻 灵异 游戏 书库 排行 完本 用户中心 作者专区
小米阅读 > 其他 > 重回14岁,不做乖女,嘎嘎乱杀 > 第24章 盟约断裂与政权重构:新时代的权力博弈

第二十四章 盟约断裂与政权重构:新时代的权力博弈

第一节 盟约裂痕:对日交易的政治陷阱

1945年9月的柏林,残垣断壁间漫着焦土与硝烟的气息,新落成的临时政府大楼在废墟中显得格外突兀。汉斯站在楼办公室的落地窗前,望着远处正在重建的街道,耳边回响着窗外起重机的轰鸣声和卡车的行驶声。停战协议签订已两月有余,德表面的平静下暗流涌动,而此时一份来自远东的密电,彻底打破了短暂的宁静。

日本政府通过中立国瑞士的秘密渠道,向德军提出履行德日盟约的要求。东京方面态度强硬,援引希特勒时期签订的《**产国际协定》及后续补充条款,要求德国立即向日本提供先进军事技术与战略物资支持,甚至提出派遣军事顾问团协助扭转太平洋战场颓势的请求。在他们看来,德国作为曾经的盟友,在日本陷入战争泥潭时伸出援手是理所应当之事,这份诉求中充满了傲慢与理所当然。

汉斯收到这份诉求时,冷笑一声,将文件重重甩在会议桌上。会议室里,一众内阁成员、军事将领和智囊团成员围坐一圈,气氛瞬间变得凝重。\"告诉日本人,第三帝国早已随着柏林战役终结,希特勒签署的盟约与我们无关。\"他眼神冰冷,扫视着参会人员,语气中带着不容置疑的威严,\"现在的德国政府,只对当下的国家利益负责。\"

外交部迅速行动起来,连夜拟定官方回应。法律顾问们翻遍国际法典,寻找可以支撑立场的条款;笔杆子们字斟句酌,求每一个措辞都精准有力。最终形成的声通过中立国瑞士的电台向全球广播:\"当前德国经历政权更迭,原政府签订的一切国际协议均需重新评估。日本所提及的盟约,属历史文件,不在本届政府责任范畴之内。\"这份声明如同投入平静湖面的巨石,瞬间在国际政坛激起千层浪。

日本军部高层得知消息后暴跳如雷。在东京的御前会议上,参谋总长梅津美治郎拍案而起,咆哮道:\"德国背信弃义!我们必须采取报复行动!\"日本国内的激进派势力也纷纷鼓噪,要求对德国进行经济制裁、断绝外交关系,甚至策划军事报复行动。一时间,远东局势骤然紧张,战争的阴云似乎又有重新聚集之势。

但德军早有准备。情报部门早已在日本安插了庞大的情报网络,通过双重间谍、商业往来等渠道,提前获悉了日本可能采取军事报复的情报。汉斯立即召开紧急军事会议,在地下作战指挥室内,巨大的电子沙盘上闪烁着红色与蓝色的光点,代表着双方可能的军事部署。\"加强远东贸易路线的防御,绝不能让日本人破坏我们的生命线。\"汉斯用指挥棒重重敲击着沙盘上的贸易路线,下达命令。

在伊朗与阿富汗边境,德军迅速行动。用积分兑换的防空导弹系统被秘密部署,60套\"毒刺\"便携式防空导弹隐藏在山体洞穴中,雷达系统24小时不间断扫描空域。技术人员日夜调试设备,确保每一套防空系统都处于最佳作战状态。为了防止被敌方发现,导弹阵地进行了精心伪装,洞穴入口被巧妙地用岩石和植被覆盖,表面还安装了干扰装置,以迷惑敌方的侦察和侦察机。

同时,运输车队全部进行了升级改造,更换为伪装成民用商队的装甲车辆。每辆车都配备了烟雾弹发射器与伪装网装置,车身加装了厚重的装甲板,车窗采用防弹玻璃。驾驶室内,驾驶员和护卫人员配备了先进的通讯设备和自动武器,随时准备应对突发情况。车队在行驶过程中,采用分散行进、定时变换路线的策略,还安排了侦察车辆在前方探路,后方设置巡逻车辆防止被敌方尾随。

日本方面,尽管叫嚣着报复,但在实际行动上却面临诸多掣肘。太平洋战场的节节败退让其兵力捉襟见肘,国内资源匮乏,工业生产也因盟军轰炸而陷入停滞。军方高层在经过激烈讨论后,不得不暂时放弃军事报复的激进计划,但仍对德国怀恨在心,暗中策划着其他形式的报复行动,如在国际舆论上对德国进行抹黑,煽动中立国对德国的不满情绪等。

而德国这边,通过果断切断与日本的盟约联系,不仅避免了卷入远东战场的泥潭,还成功将精力集中在自身的重建与发展上。这一决策在国内赢得了广泛支持,民众们厌倦了战争,渴望和平与重建,政府拒绝履行旧盟约的行为被视为明智之举。在国际上,尽管引发了日本的强烈不满,但也让其他国家看到了新德国政府独立自主的外交姿态,为德国在战后的国际舞台上重新定位奠定了基础。

这场围绕德日盟约的风波,本质上是一场政治博弈。德国在其中展现出了审时度势的智慧,巧妙地避开了日本这个即将沉没的\"巨轮\",转而专注于构建符合自身利益的战略布局。而日本则在愤怒与无奈中,继续在战争的泥潭中挣扎,其命运也在这一系列事件的冲击下,走向了不可预知的未来。

第二节 新政府架构:权力体系的彻底重塑

摆脱历史盟约束缚后的德国,迎来了前所未有的变革机遇。汉斯深知,若想在战后的世界格局中站稳脚跟,必须对原有的政治体系进行彻底重塑。他凭借着敏锐的洞察力和果断的决策力,利用积分兑换的先进管理系统,在短短三个月内,完成了德国政府架构的惊天重组,一场影响深远的政治变革在废墟上悄然展开。

新政府的组建工作从核心部门的确立开始。汉斯召集了来自政治、经济、军事等各个领域的精英人才,组成了一个庞大的智囊团。他们在临时搭建的会议室里,日夜讨论,参考了世界各国的政治制度,结合德国的实际情况,最终确立了五大核心部门:战略资源部、军事重建局、经济复兴委员会、情报安全总局和民众事务署。每个部门的设立都经过了深思熟虑,有着明确的职责和目标,共同服务于德国的复兴大业。

战略资源部被视为新政府的\"心脏\",统筹着积分的使用、物资的调配与工业的发展,直接向汉斯汇报工作。部门负责人由经验丰富的经济学家兼工程师卡尔·施密特担任。施密特有着敏锐的经济头脑和卓越的资源管理能力,他上任后,立即组建了多个专业小组。资源评估小组利用积分兑换的先进探测设备,对德国占领区内的资源进行全面勘察,绘制出详细的资源分布图;积分规划小组则根据国家发展的优先级,制定积分使用的长期和短期计划;物资调配小组负责协调国内物资的生产、运输和分配,确保每一份资源都能得到最合理的利用。在施密特的带领下,战略资源部高效运转,为德国的重建提供了坚实的资源保障。

军事重建局承担着军队整编、武器研发及防御工事建设的重任。局长由在战争中表现出色的装甲师指挥官海因茨·古德里安担任。古德里安上任后,首先对德军进行了大规模的整编。他将残余部队进行重新组合,裁汰老弱病残,保留精锐力量,按照现代化战争的需求,组建了装甲部队、机械化步兵部队、空军部队和防空部队等多个兵种。在武器研发方面,他设立了多个实验室,投入大量积分,组织顶尖的科研人员,研发新型武器装备。防御工事建设小组则奔赴全国各地,利用积分兑换的建筑材料和设备,修建坚固的防线和地下掩体。在古德里安的努力下,德军逐渐从战争的废墟中恢复元气,战斗力稳步提升。

经济复兴委员会负责管理占领区经济、对外贸易与黑市调控。主席一职由平民出身的经济学家弗里德里希·李斯特担任。李斯特深知德国经济的困境,上任后,他推出了一系列大胆的改革措施。在国内经济方面,他鼓励私人企业参与重建,为企业提供贷款和税收优惠政策,刺激工业生产和商业活动。对外贸易小组积极拓展海外市场,与各国建立贸易关系,将德国的工业产品推向世界。对于黑市,李斯特没有采取简单的打压方式,而是进行合理调控。他设立了专门的监管机构,对黑市交易进行规范,将部分黑市资源引导到合法渠道,既稳定了物价,又增加了政府税收。在他的努力下,德国经济逐渐走出低谷,开始复苏。

情报安全总局整合了原德军情报机构与特工网络,并增设反间谍部门,由传奇女特工艾琳·冯·施陶芬贝格担任副局长。艾琳有着非凡的情报收集和分析能力,以及出色的领导才能。她上任后,对情报系统进行了全面改革。建立了统一的情报数据库,利用积分兑换的先进加密技术,确保情报的安全;加强了对特工的培训,提高他们的侦察、伪装和反侦察能力;反间谍部门则积极开展工作,在国内和国外展开调查,破获了多个敌方间谍组织,有效地保障了国家的安全。

民众事务署主要负责处理民生问题、舆论管控及占领区民众安抚工作。署长由社会学家兼政治家奥托·海因里希担任。海因里希深知民心的重要性,他上任后,首先致力于改善民众的生活条件。利用积分兑换的物资,为民众提供粮食、衣物和医疗用品;修建学校、医院和公共设施,提高民众的生活质量。在舆论管控方面,他组建了专业的宣传团队,利用广播、报纸等媒体,宣传政府的政策和重建成果,引导民众树立信心。对于占领区的民众,海因里希采取了安抚和同化的政策,尊重当地文化,提供就业机会,逐渐赢得了民众的支持。

在人事任命上,汉斯打破了传统贵族与军官集团垄断权力的局面。他秉持着任人唯贤的原则,选拔了一大批有能力、有抱负的人才进入政府高层。除了前面提到的几位负责人,还有许多来自不同背景的人才在新政府中崭露头角。这些新面孔为政府带来了新的思想和活力,推动着各项改革措施的顺利实施。

新政府还推行了激进的法律改革。颁布《新德国宪章》,废除了纳粹时期的种族主义法律,强调人人平等,保障公民的基本权利。建立全民选举制度,虽然初期选举仍在军方监督下进行,但这一举措无疑是德国政治民主化的重要一步。司法系统也进行了重大改革,引入积分奖励机制,法官公正裁决疑难案件可获得系统积分,这极大地提高了司法效率与公正性,使法律更加公平、透明。

新政府架构的建立,标志着德国在政治上的一次重大转型。它摆脱了过去的独裁和**,朝着民主、法治和现代化的方向迈进。尽管在改革过程中面临着诸多困难和挑战,如旧势力的抵制、民众的不信任等,但新政府凭借着坚定的决心和有效的措施,逐步稳定了局势,为德国的复兴奠定了坚实的政治基础。在这个权力体系彻底重塑的过程中,德国正以全新的姿态,迎接未来的挑战与机遇。

第三节 军工暗战:秘密兵工厂的疯狂扩张

借助远东贸易带来的丰厚积分,德军开启了一场史无前例、充满神秘色彩的军工扩张计划。在德国的腹地,一场不见硝烟却惊心动魄的军备竞赛悄然上演,而巴伐利亚山区的地下深处,成为了这场暗战的核心舞台,巨型地下兵工厂——\"诸神黄昏\"计划在此秘密推进。

为了确保兵工厂的绝对隐秘性,选址工作可谓煞费苦心。情报部门和地质专家组成的团队,在巴伐利亚山区进行了长达数月的勘察。他们翻山越岭,利用积分兑换的高精度探测设备,对每一寸土地进行检测。不仅要寻找足够坚固的地质结构以支撑庞大的地下建筑,还要确保周边环境有利于隐蔽。最终,在一片茂密森林覆盖的山谷中,他们找到了理想的地点。这里远离城镇,地形复杂,空中侦察很难发现异常,而且山体岩石坚硬,非常适合挖掘地下工事。

兵工厂的建设工程堪称浩大。用积分兑换的盾构机日夜轰鸣,这台庞然大物直径达到惊人的8米,前端的刀盘布满了合金钢刀具,每分钟可旋转数十圈,轻松切割岩石和土壤。施工人员三班倒,24小时不间断作业。挖掘出的土石方通过特制的运输轨道,源源不断地运送到远处的隐蔽地点进行处理,为了避免引起外界怀疑,这些土石方被伪装成普通的山体滑坡堆积物。

兵工厂采用模块化设计,每个车间都配备了伪装系统。地面上,一片宁静的牧场呈现出祥和的景象,牛羊悠闲地吃草,农夫赶着马车在田间穿行,这些画面都是通过制造的假象。从空中俯瞰,这里与普通的乡村别无二致,骗过了盟军无数次的空中侦察。即使是最先进的侦察机,也只能捕捉到虚假的地面图像,无法发现地下隐藏的军事机密。

走进兵工厂内部,仿佛进入了一个钢铁与科技的王国。全自动生产线高速运转,机械臂上下翻飞,发出有节奏的轰鸣声。

在航空车间,工程师们围在新型喷气式战斗机he-178b的原型机旁,神情专注而兴奋。这架战斗机是根据系统解锁的技术图纸研发的,其搭载的脉冲发动机是航空技术的重大突破。脉冲发动机通过周期性的燃烧和排气产生推力,让飞机时速突破900公里,远远超过当时盟军的战斗机。工程师们不断对发动机进行调试和优化,测试各种飞行参数,确保其性能稳定可靠。同时,飞机的机身采用了轻质高强度的复合材料,机翼设计也经过了风洞试验的反复验证,以提高飞行的机动性和稳定性。

然而,军工扩张的道路并非一帆风顺,原材料瓶颈成为了摆在面前的巨大难题。战略资源部部长施密特紧急召开会议,与矿产专家、贸易代表共同商讨解决方案,最终提出了\"全球资源网络\"计划。

在非洲,德军通过与当地部落建立合作关系,雇佣他们开采铀矿与金刚石。为了赢得部落的信任,德军不仅提供了丰厚的报酬,还帮助他们修建学校、医院,改善生活条件。同时,派出军事顾问,训练部落武装,增强他们的自卫能力。在德军的支持下,部落武装控制了当地的矿产资源,大量的铀矿和金刚石被开采出来,通过秘密运输渠道运往德国。

在南美洲,德军的贸易团队积极与各国政府和企业接触,利用德国先进的工业技术和产品,换取橡胶、钨矿等战略物资。他们与巴西的橡胶种植园主签订长期合作协议,为种植园提供先进的种植和加工设备,换取稳定的橡胶供应;与玻利维亚的矿业公司合作,用精密机床和工业机械换取钨矿。这些贸易活动不仅满足了德**工生产的需求,也促进了当地经济的发展。

在中东,德军与沙特阿拉伯、伊朗等国家签订了石油长期供应协议。为了保障石油运输线的安全,德军组建了\"黑色方舟\"护航舰队。这支舰队由积分兑换的驱逐舰、潜艇组成,配备了先进的声呐和雷达系统与新式火炮。声呐系统能够在复杂的海洋环境中准确探测敌方潜艇的位置,新式火炮则具有射程远、威力大的特点,能够对敌方舰艇进行有效打击。在大西洋与印度洋上,\"黑色方舟\"护航舰队多次击退盟军潜艇的袭扰。有一次,在大西洋中部,一支盟军潜艇狼群试图袭击德军的石油运输船队,护航舰队的声呐系统及时发现了敌情。驱逐舰迅速前出,利用新式火炮和深水炸弹对潜艇进行攻击,潜艇发射的鱼雷则被舰队的反鱼雷系统成功拦截。经过一番激烈的战斗,盟军潜艇被迫撤离,运输船队安全抵达港口。当成功护送首批2万吨石油抵达汉堡港时,系统奖励积分2.3万,并解锁了核潜艇研发权限,这为德军的海军力量提升带来了新的契机。

随着军工扩张的推进,德军的军事实力得到了飞速提升。秘密兵工厂不断生产出先进的武器装备,这些装备被悄悄地运往前线部队和战略储备仓库。然而,德军的这些行动也引起了盟军的高度警惕。情报部门传来消息,盟军开始加强对德国的侦察和监视,试图找出军工扩张的证据。一场围绕着军工秘密的情报战和反情报战,在看似平静的表面下激烈展开,而德国的军工暗战,也将在未来的战争中发挥至关重要的作用,深刻影响着世界的格局。

第四节 舆论攻防:信息战线上的激烈较量

新德国政府深刻认识到,在战后复杂的国际环境中,舆论的力量足以影响战争的走向和国家的命运。因此,民众事务署成立了专门的\"真理之声\"宣传部门,一场没有硝烟的舆论攻防战就此拉开帷幕。

\"真理之声\"宣传部门的首要任务,便是重塑德国在国际上的形象。他们利用积分兑换的先进广播设备,建立起了覆盖全欧洲的广播网络。在柏林的广播中心,巨大的发射塔矗立在城市边缘,发射着强大的无线电波。每天清晨,当第一缕阳光洒在德国的土地上,广播里便会响起悠扬的音乐,随后是播音员充满活力的声音,向听众播报德国的新闻。

宣传内容主要围绕占领区的重建成果展开。广播中,详细介绍柏林新落成的医院,这些医院配备了先进的医疗设备,从积分兑换的高精度手术器械到现代化的检测仪器一应俱全。医生们在广播里分享救治患者的成功案例,讲述着德国如何在废墟上建立起完善的医疗体系。对于汉堡重新开业的工厂,广播则聚焦于工人们忙碌而有序的生产场景,介绍工厂生产的产品不仅满足国内需求,还远销海外,为德国经济复苏注入动力。慕尼黑修复的学校里,孩子们朗朗的读书声通过电波传递出去,展示着德国对教育的重视,以及新一代的希望。这些宣传内容向世界展示了一个\"和平重建、摒弃纳粹\"的新德国形象,试图改变国际社会对德国的固有看法。

然而,盟军并不会坐视德国在舆论战线上占据上风。bbc广播率先发起攻击,每天都会播出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