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玄幻 武侠 都市 历史 科幻 灵异 游戏 书库 排行 完本 用户中心 作者专区
小米阅读 > 其他 > 水浒:水泊梁山今天反了 > 第157章 清州城

水浒:水泊梁山今天反了 第157章 清州城

作者:姜向春 分类:其他 更新时间:2025-07-04 04:17:31

……

青州城内。

午时已过,原本混乱的青州城如今渐渐平静下来。

梁山军队进城后,自然要设立公审台,惩治了一些恶霸污吏,抄没的财物悉数分发给城中的贫苦百姓。

那些趁火 ** 的歹徒也被抓住,青州城内一阵血雨腥风。

梁山军秋毫无犯,对于百姓而言无疑是好事,更何况他们还清理了恶霸,发放粮食,很快就赢得了民众的拥戴。

梁山泊的大名,青州百姓虽有所耳闻,但不像济州、东平的百姓那般有切身体会,心中难免有些忐忑。

如今看来,梁山泊确实是一群替天行道、锄强扶弱的好汉。

虽然城池被占据,但青州百姓并未受太大影响,反而得到了些许实惠,于是安心下来,生活迅速恢复正常。

府衙内,徐悟锋正注视着登莱二州的局势,忽然亲兵来报,说扈三娘返回,还带回了李清照。

“李清照!”

徐悟锋目光微动,露出一丝惊异。

这位被誉为千古第一才女之人,他在往昔的学习中早已熟悉。

教科书里总少不了她的词句。

扈三娘不是领命前往寿光了吗?怎会在此遇见李清照?

徐悟锋不及细想,他对这位才女充满兴趣。

能亲眼见到这般人物,他绝不会错过机会。

李清照生于士大夫之家,其父李格非乃苏轼门生,宋神宗年间的进士;其母则为王珪长女。

出身显赫且才华横溢,她于某年元宵赏灯时偶遇赵挺之之子赵明诚。

赵明诚早闻李清照诗词之美,心生仰慕。

见面后更是倾心不已。

回家后,他通过委婉方式告知父亲,赵挺之领悟其意,派人至李家提亲。

赵佶即位次年,李清照与赵明诚成婚。

两人情投意合,常以收藏金石书画为乐。

然而好景不长。

婚后次年,朝中党争再起,李家卷入其中,李格非因被列入元佑党籍,失去京城职务。

元佑党籍牵连十八人,李格非位列第五,被罢去京东路提点刑狱之职。

党争愈演愈烈,李格非的罪名甚至波及李清照,赵佶颁布诏令,禁止宗室与元佑党人后代联姻。

这对恩爱夫妻不仅面临分离危机,汴京城也再无李清照容身之处。

无奈之下,她只得独自离京返乡,投靠被遣返的家人。

崇宁五年(公元1106年),蔡京失势,赵挺之暂摄大权,废除元佑党籍碑并大赦天下。

李清照终于得以重返东京,与赵明诚重聚。

然而好景难续。

大观元年正月,蔡京再度执政,赵家厄运降临。

三月,赵挺之遭罢官,不久病逝。

随后蔡京诬陷,东京城内所有赵氏家属、亲友均被捕入狱。

赵家因缺乏实证很快获释。

当时赵明诚初入官场,虽其父赵挺之在与蔡京的争斗中失利,但宋徽宗仍念及他的功劳,追封他为司徒,谥号清宪。

若仅限于此,赵明诚凭借自身能力以及父亲遗留的影响,本可在朝廷有所作为。

然而,蔡京此人怎会善罢甘休?即便赵挺之已逝,蔡京仍向徽宗进谗言,再次诋毁他。

徽宗犹豫不决,之前还追封赵挺之,听信蔡京之言后,立即下诏剥夺了他的封号。

满怀抱负的赵明诚因此被革职,降为平民,京城内又有蔡京党羽横行,赵家难以在京师久留。

从此,李清照与赵明诚返回青州的宅邸,过起了隐居乡野的生活。

这段时期,赵明诚沉迷于收藏古董文物,常常外出探访遗迹,游历山水,家中多半时间只剩他妻子。

按正史记载,这对夫妇在青州度过整整十三年。

但如今,徐悟锋的介入使情况发生变化。

直到今年蔡京被罢免,王黼继任 ** ,并废止了蔡京推行的所有政策。

王黼依靠梁师成扶摇直上,但他在朝中根基薄弱,缺乏有力助手。

曾任 ** 的赵挺之门生众多,王黼抓住机会,希望借助赵明诚重新进入政坛,以争取赵挺之旧部的支持。

青州府衙的大堂上,徐悟锋终于见到传说中的李清照。

她刚满三十三岁,在青州的几年里,生活平静,虽谈不上富裕,却也无太多烦恼。

她常以笔墨抒怀,研究学问,搜集古籍,且未生育,显得格外年轻。

论容貌,李清照算得上佳人,加之饱读诗书,气质出众,令人眼前一亮。

温婉知性,内外兼修。

这是徐悟锋见到李清照时的第一印象。

他对她颇为好奇,而李清照对徐悟锋同样充满兴趣。

梁山势力日渐壮大,山东、河北一带,徐悟锋的名字广为人知。

花荣遇险时,徐悟锋亲自赶赴青州,此事在青州掀起了不小的波澜,李清照难以不知。

自徐悟锋 ** 以来,短短三年间,就在朝廷的眼皮底下搅动风云,从最初的数百草寇发展至数万大军,多次击败官军,许多元老宿将亦败于其手,致使天子威信大损。

大宋立国百年,未曾有过这般巨寇,令人惊叹。

更令人感慨的是,这样的人才本是富家子弟,因括田法所迫,才被迫落草为寇。

因此,许多人认为,若无括田法,朝廷不会陷入今日困境。

古语说苛政猛于虎,这话犹在耳边。

在李清照看来,徐悟锋出身草莽,纵横齐鲁,不过数月便攻至青州,占据胶东也是早晚的事。

不论他结局如何,李清照认为徐悟锋确是奇才。

初次见到徐悟锋,李清照十分惊讶,这位传闻中的巨寇,不仅容貌英俊,年仅二十出头,且不似想象中那般凶狠。

徐悟锋请李清照坐下,让人送上茶水,略作寒暄后,便将话题转到赵明诚身上。

徐悟锋对赵明诚本人并不重视,但对其背后家族的实力却不敢小觑。

赵挺之去世近十年,人死如灯灭,如今朝堂之上已无太多影响,但在山东地区,其影响力依然存在。

赵明诚是密州诸城人,赵氏在当地为大族,李清照家同样如此,李家为齐州望族,只是在梁山军逼近齐州时,不少李家人都已逃离。

虽然徐悟锋对这些世家大族颇有微词,甚至带些偏见,但他明白,要治理国家,离不开这些儒家士大夫。

有人建议复兴百家之学。

徐悟锋冷笑一声,如今是宋朝,非汉代可比。

两汉时期尚能捕捉到诸子百家的余韵,然而到了宋朝,历经近千年的变迁,再提及诸子百家岂非荒诞。

当下现实是,“百家”即是“儒家”,“儒家”便是“百家”。

农学、工学、法学、兵法等领域,已被儒家全面吸收,表面皆披着儒家的外衣。

徐悟锋与李清照交好,其意图在于招揽赵明诚,此人为前朝显贵之后,若能归附,影响不容小觑。

徐悟锋看重赵明诚的出身,与王黼的想法一致,皆欲拉拢赵挺之的门生故旧,甚至赵家、李家之人。

如今李清照已至,只待能否将赵明诚纳入麾下。

徐悟锋并不担忧赵明诚不从,因其印象中,此人并非刚毅之辈,更非舍身取义的志士。

赵明诚的前半生平淡无奇,但在靖康之变后,却做出了一件遗臭万年的事。

彼时他任江宁知府,下属将官发生叛乱,城中有知情者察觉并告知赵明诚。

然而赵明诚并未重视,也未采取措施,果然当晚叛乱爆发。

赵明诚闻乱即弃城而逃,城中将官则自发平定叛乱。

此事传至朝廷,赵明诚自然难辞其咎,随即被罢官。

当时李清照仍在城中,她万万没想到赵明诚会独自逃离。

李清照悲痛之余,对赵明诚临阵脱逃深感羞辱,遂写下名篇《夏日绝句》:

生当作人杰,死亦为鬼雄。

至今思项羽,不肯过江东。

后人解读此诗,以为李清照意在讽喻南宋朝廷的退缩。

然而当时南宋并未偏安,岳飞等将领正积极抗金。

赵明诚读此诗后,郁郁寡欢,不久病逝。

在徐悟锋看来,这诗极可能是李清照对赵明诚的讽刺。

不过后世多爱抬高名人地位,仿佛李清照讽刺赵明诚便失了格调,非要解释为讽刺南宋朝廷。

李清照听徐悟锋提及丈夫,略作沉吟后问:“若是我夫被擒,不知贵方将如何对待?”

徐悟锋含笑答道:“赵明诚出身名门,如今又是莱州知州。

若他愿意归顺,那是再好不过;若不愿,我也无意为难于他。

你们可继续居于青州,只是未经许可,不得外出。”

李清照听罢,心中稍安。

即便赵明诚执意不肯归降,最多不过是被软禁,性命无忧。

而她对守卫莱州并无十足把握,毕竟梁山泊兵精械利,尤其是那威力巨大的飞石炮。

即便战败被俘,也算尽了忠义之心。

只要不失气节,即便被囚,亦能接受。

此时,李清照对徐悟锋竟产生些许好感。

青州失守后,杜充与马政虽侥幸逃脱,但已无翻盘之力。

官员们只顾逃命,下属更是毫无斗志。

梁山军在青州整顿三日后,即向潍州进发。

李清照担忧赵明诚安危,遂求见徐悟锋,希望同行前往潍州。

徐悟锋本欲婉拒,因行军不宜携带女子,但想到赵明诚或可为己所用,便答应了她的请求。

杜充与马政逃至潍州稍作停留后,再度仓皇逃离。

潍州官员见状,纷纷弃城向东逃窜。

短短十余日间,梁山军从齐州推进至潍州,继而兵锋直指莱州。

同时,杨志统领的南路军也顺利攻克沂州。

过程相当简洁,杨志率军进攻徐州之际,陈希真便派遣范成龙与真祥麟带领一百名山寨精英,伪装成乞丐、商人或者街头艺人,顺利潜入沂州城。

杨志的大军攻入沂州,首先夺取了承县,使得沂州的官员们惊恐万分,仿佛双腿有了自主意识,随时准备逃离。

就在这个时候,颜树德、史进和陈达率领一支队伍假扮成官军,手持密州府的公文,声称前来支援沂州。

这份公文由萧让和金大坚精心伪造,堪称完美无瑕,连官军都难以分辨真伪。

加之梁山大军就在附近,此刻密州派兵救援,无疑是雪中送炭。

“密州知州真是讲义气啊!”

沂州知州感慨之余,下令放下吊桥,打开城门,迎接这支密州部队进城。

史进、颜树德等人趁机发动突袭,配合范成龙、真祥麟的内应行动,内外夹击之下,沂州城如何能不陷落?

沂州一失守,登莱官员的陆上退路就被彻底切断,徐悟锋若继续攻打莱州,无异于瓮中捉鳖。

更何况,这头“猎物”几乎没有还手之力。

掖县,这里是莱州的州治所在。

赵明诚上任后虽然清廉自持,但因长年居住青州,沉迷于金石研究,即使如今担任知州,对政务仍不够用心。

杜充抵达掖县后迅速掌控军政大权,对此赵明诚并无异议,反而乐得轻松,每日只顾与小妾饮酒作乐。

书房里,赵明诚正抱着一位美妾,手里拿着一封信,那是李清照寄来的。

这封信是在梁山军队逼近青州前由李清照派人送来,直到现在才送达。

信中提到青州不太平,她打算前往莱州。

当时赵明诚并不知晓,李清照已经成了徐悟锋的座上宾。

这位美妾依偎在赵明诚怀中,听说李清照又要来找赵明诚,便在他怀里扭动身体,撒娇说道:“相公,别让她过来。”

这位美妾只有十七岁,是赵明诚上任后新纳的小妾,正值青春年华,娇艳动人。

赵明诚对美妾的顺从十分受用,尤其是她那小鸟依人的姿态,总能让他感到满足。

他轻轻捏了捏美妾柔嫩的脸颊,笑着说:“你该不会真以为能独占我吧?”

美妾扭动身子,说道:“官人成婚十几年,夫人一直未育子嗣,官人不休掉她已是宽容,怎能继续纵容。”

“上次回信让她安守乡间,谁知她又来信闹腾。

官人不如写信斥责,若还不服管束,就写休书给她。”

李清照的固执让赵明诚有些恼火。

尽管梁山贼寇攻陷青州,但他认为只要她安分,就不会有危险。

多年以来,夫妻俩住在青州,生活平静和谐,共同喜好收藏金石书画。

在外人看来他们是佳偶,但其中的困扰只有赵明诚知道。

十余年来,赵明诚在诗词歌赋上不及李清照,在金石研究上也不敢自称胜过妻子。

他虽表面不在意,内心却常感失落。

比如在现代,若丈夫收入高于妻子,人们会觉得正常,因为男人是家庭支柱。

但若妻子更强,一些男人会难以接受。

这不仅关乎面子,也影响家庭地位。

李清照少年成名,被称为着名女词人。

而提到赵明诚,人们只记得他是李清照的丈夫。

不久前,一件令赵明诚备受打击的事发生了。

刚上任时,李清照寄来一首《醉花阴》,他读完赞叹不已,却又不甘心,闭门苦思三昼夜,写下五十首词。

他请来莱州名士,把李清照的词混入其中,请他们评判。

名士们读过之后,一致认为其中三句最为出色。

赵明诚原以为这三句出自他的词作,没想到竟是:莫道不 ** ,帘卷西风,人比黄花瘦。

这正是《醉花阴》的最后一段。

赵明诚当时的心情可想而知,输得毫无话说。

然而,这也让他更加不愿意见到李清照。

从此,在妻子面前他连头都抬不起来,更不用提其他。

实际上,结婚多年,两人初时的那份情谊早已消失殆尽。

在青州居住期间,只要赵明诚不出门,就会与李清照一同研究金石,校对古籍。

他们更像是学术上的同伴,而非普通的夫妻。

赵明诚在李清照面前颜面尽失,只能去别的地方寻求慰藉。

因此,在青州的这些年,他也陆续纳了几房妾室。

对此,李清照内心嫉妒,但她顾及身份,未表露出来,只是常在词作中流露幽怨之情。

赵明诚听闻美妾之言,确实有些心动。

然而,想起这些年来夫妻共同研习诗文、考证金石的日子,他最终摇摇头说:“她是我的正妻,怎能轻易休弃?”

新纳的小妾听后,立刻在赵明诚怀中撒娇耍赖,纠缠不休。

她说道:“官人,难道您没听过‘不孝有三,无后为大’?她未曾为您诞下子嗣,您为何还要留着她?”

赵明诚对这位新纳的小妾颇为喜爱。

尽管她才学不高,却善于取悦他,满足了他的男子虚荣心,因此他听信了她的挑唆,不愿李清照回来。

只是无子嗣的问题,一直困扰着赵明诚。

他今年三十六岁,再过几年就要四十不惑了。

虽然他先后纳了几房妾室,但均未能生育。

他从未怀疑过自己,反而认为是那些女子身体不争气。

赵明诚望向窗外,说道:“罢了,别再说这些了。

天色已晚,我去安排些酒菜,你陪我共饮几杯。”

那小妾抛了个媚眼,娇嗔道:“官人,咱们说好只喝酒,可不准乱来。”

赵明诚朗声一笑,“这事,你做不了主。”

片刻后,夜幕降临,赵明诚便将小妾拥入怀中,在屋内饮酒作乐,言辞戏谑,显得十分惬意。

正在此时,一名差役突然闯入。

赵明诚立刻板起脸,斥责道:“大胆,何人让你进来的!”

差役见到赵明诚正揽着小妾,两人的衣衫凌乱,举止 ** ,忙低下头,说道:“大人,梁山匪军已逼近城下。”

“杜大人与马大人让我来请您前去商议应对之策。”

赵明诚和那小妾闻言,皆变了脸色。

赵明诚急切地问:“贼寇人数几何?”

差役答道:“据城头守军所言,恐有数万之众。”

赵明诚额头渗出冷汗,心想青州尚且抵挡不住,掖县恐怕也难以支撑,必须尽快定下对策。

他略一思索,已有打算,随即站起对小妾道:“你在此稍候,我去与两位大人商议要事。”

那小妾有些惊慌,急忙拉住赵明诚,道:“相公,莫要抛下我!”

赵明诚笑着安慰:“无妨,我很快便回。”

说完,他头也不回地离去。

莱州府衙。

杜充到此,立刻抢占府署,令赵明诚迁出。

大堂之中,杜充、马政及莱州文武官员齐聚,只待赵明诚到场,便商讨抗敌之策。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