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玄幻 武侠 都市 历史 科幻 灵异 游戏 书库 排行 完本 用户中心 作者专区
小米阅读 > 其他 > 水浒:水泊梁山今天反了 > 第150章 古骨龙城

水浒:水泊梁山今天反了 第150章 古骨龙城

作者:姜向春 分类:其他 更新时间:2025-07-04 04:17:31

刘仲武行事极为谨慎,为掩盖过错,他以重金贿赂童贯,同时依靠东京城中的高俅为其掩饰,致使赵佶对此事毫不知情。

刘仲武战败后,西夏军队趁机大肆劫掠,但童贯对此并不在意,认为死的不过是些普通百姓,大宋并不会因此受损。

然而,古骨龙城作为深入西夏腹地的据点,与陕北、陇右方向的宋军形成了对西夏的战略包围,严重威胁着西夏的安全。

对此,西夏自然不会坐视不理,整个冬天都在积极备战,准备开春后向古骨龙发起进攻。

随着寒冬过去,童贯也下定决心,二三十万经过冬训的西军将士士气高昂,正是出击的最佳时机。

于是,他决定与西夏决一胜负。

然而,此时朝廷内部却发生变动,蔡京被罢免 ** 职务,经过一番争议,最终王黼接任此职。

与此同时,高俅率军二十万征讨梁山泊的消息传来,不久便传来了失败的噩耗:高俅指挥的大军与梁山正面交锋,惨遭重创。

当晚,梁山大军夜袭济州城,高俅不幸被俘,随后遭到严刑拷问,并在济州城内被斩首示众。

得知这一消息后,童贯先是震惊,继而冷笑。

他已经确认,所谓二十万大军实际不足十万,且多为京畿禁军。

童贯心中感慨,高俅此举无异于自寻死路,梁山势力强大,京畿禁军的战斗力实在难以匹敌。

童贯曾因误信禁军的实力,导致自己陷入险境,从此对这些军队心生轻视。

此次返回京城,一方面是为了巴结新任 ** 王黼,另一方面也是为了取悦赵佶,献上珍贵礼物。

童贯计划与西夏决战,首先要稳固后方,既要讨好皇帝,又要协调好与朝中重臣的关系。

京城传来消息,高俅命丧草寇之手。

赵佶闻讯,悲从中来,对童贯召见询问。

童贯踏入宫门,小太监毕恭毕敬地引路至御前。

赵佶放下手中笔,示意童贯起身回话。

“高太尉忠心耿耿,劳苦功高,如今却遭不幸,实在令人痛惜。”赵佶叹息,“二十万大军溃败,朝廷颜面扫地,此事若传扬出去,恐遭天下耻笑。”

童贯心中明白,这场灾祸牵连甚广,但他并不愿亲自出征。

于是,他装作伤感,伏地叩首,说道:“高太尉德才兼备,平日里任人唯贤,此役折损大将,实乃国之不幸。”

赵佶听罢,沉默片刻,随即吩咐童贯暂且退下,静候下一步旨意。

这一番刻意表演,连赵佶都觉得不忍,便道:“童爱卿快请起吧,你多年奔走西北,此事与你有何关系?”

稍作停顿后,赵佶继续说道:“高俅虽执掌殿帅府已久,早年在西北也立下不少功劳,但他此次出征尚属首次,经验自然有所欠缺。”

童贯心知肚明,这分明是赵佶在替高俅开脱。

尽管高俅此役惨败,甚至丢了性命,但赵佶绝不会承认这一点。

毕竟,高俅是他亲手提拔起来的,从街头无赖一路升至殿帅府太尉。

若说高俅无能,岂不是暗指自己用人不明?

于是,赵佶不得不说道:“小高此次表现得还不错。”

童贯随即附和:“行军布阵并非易事,高太尉虽才智过人,但指挥十万大军,确实有些勉为其难。”

“即便西军中那些久经沙场的名将,也未必都能做到如此规模的调度。

此番失利,实因高太尉过于轻敌所致,致使国家折损良将。”

童贯对高俅战败的具体情形已有所耳闻,心中更是嗤之以鼻。

在他看来,打仗本就是将领的责任,而他只需坐镇后方享受成果即可,从不亲自冲锋陷阵。

置身战场,岂不是自寻死路?

赵佶听罢颇为满意,又开口道:“童爱卿,梁山贼寇罪孽深重,必须彻底清除。

朕思虑再三,此事非你莫属。”

如今高俅大军惨败,徐海已攻占济州、东平、齐州、兖州等地,势必会趁机扩张势力。

胶州一带恐将陷入危机。

以赵佶的智慧,此刻也只能将希望寄托给西军了。

童贯闻言眉头微皱,他最不愿面对的就是这种情况。

去年西夏战败,古骨龙城成为他们的心腹之患,必须尽快解决。

可以预见,今年与西夏必有一场恶战。

在这关键时刻,童贯怎么可能为了剿灭一伙草寇而放弃更大的功劳?

童贯眼中闪过一丝狡黠,心中已有了对策。

童贯立刻跪拜道:“陛下,去年臣率西军分三路攻打西夏,攻克仁多泉城,斩杀敌军数千,还修建了坚固的古骨龙城,让西夏人寝食难安。”

今年开春,西夏人必定不会甘心失败,肯定会大举进攻。

陛下命我前往 ** 地区,我虽赴汤蹈火也在所不辞,只是那西夏人……”

赵佶听罢,立刻皱眉。

古语云:“攘外必先安内”,此话虽流传已久,却并非出自他手。

这句名言最早源于 ** 赵普对赵光义所说,“中guo既安,群夷自服。”意思是想要对外有所作为,必须先稳定内部。

这可算是赵家家训,赵佶对此自是耳熟能详。

赵佶思索片刻后道:“梁山泊距东京不过五百余里,若沿五丈河行船,几日便至。”

“如今这伙匪寇嚣张跋扈,已占据多处州县,若不尽早派遣精锐将其剿灭,难道要朕步唐玄宗后尘吗?”

赵佶提及的是安史之乱时,唐玄宗仓皇逃离长安,最终避难蜀地之事,也是大唐由盛转衰的关键节点。

童贯连忙说道:“陛下明察,高太尉此次惨败,不仅因缺乏实战经验,也因京畿禁军久未经历战事。”

“这些贼寇异常凶猛,一旦鼓噪而起,难免会有士兵胆怯退缩,从而导致全军溃败!”

“臣认为,这批匪寇不足为惧,只需挑选几位经验丰富的大将,再选出数万精锐之师,清除水泊匪患易如反掌。”

赵佶含糊其词道:“既然如此,你可有合适人选?”

童贯答道:“陛下是否记得那十位节度使?他们麾下的军队经过严格训练,战斗力远胜京畿禁军。”

“而且这十位节度使昔日皆出身草莽,后经招安得以封官晋爵,无不是英勇善战之辈,并非徒有虚名。”

“这些人武艺超群,精通兵法,多次为国家立下功勋,无论是征战鬼方还是讨伐西夏,亦或参与河湟拓边,陛下何不调动他们?”

赵佶蹙眉说道:“之前项元镇征讨梁山,不仅损兵折将,还最终投敌,朕怎能信任这些人?”

童贯说道:“陛下无需多疑,项元镇之所以投敌,主要是兵败被擒,迫不得已才与贼寇虚与委蛇。”

“陛下若调动其他九位节度使,项元镇感念皇恩深重,加上与各节度使的情谊,定会幡然醒悟。”

“臣听闻梁山贼众中多为前朝官兵,陛下不如颁布诏书,赦免项元镇等人之罪。”

“但凡知错能改、弃邪归正者,一律既往不咎,此举足以动摇贼心,待朝廷大军抵达,荡平水泊指日可待。”

赵佶听罢眼前一亮,点头称是:“爱卿所言甚是!”

在他看来,梁山水寇虽是隐患,但西夏更为棘手,西军若非必要,绝不可轻动,以防西夏趁虚而入。

……

高俅兵败身亡的消息,如暴风骤雨般迅速席卷东京城。

权贵阶层震惊不已,顾不上享乐,纷纷开始筹划如何应对皇上的雷霆之怒。

次日早朝,赵佶面色铁青,目光冰冷地扫视群臣。

众人屏息凝神,生怕惹来杀机。

殿头官未按惯例宣读奏章,许多大臣虽已准备妥当,却见平日温和的皇帝变得冷峻,无人敢贸然开口,只垂首站立。

少保、太宰兼门下侍郎王黼见无人应答,硬着头皮出班奏报:“启禀圣上,殿帅府太尉高俅率军征讨梁山贼寇,不幸失利,高大人亦遭擒获。”

“数日前,梁山匪徒于济州公然杀害高大人,此乃大逆不道之举,严重挑衅朝廷威严,恳请圣上发兵平定梁山贼寇。”

王黼说完,低头静候赵佶回应。

然而久等未果,他不由自主地将目光转向刚升任太尉的梁师成。

梁师成身为太尉,与高俅自不可同日而语。

太尉高俅因是殿帅府长官,众人习以为常地称其为太尉,而梁师成则是由皇上亲封此职,位列正二品。

尽管王黼如今官至一品,接替蔡京的地位,但他根基尚浅,对梁师成依然如同对待长辈般恭敬。

梁师成也不清楚赵佶的真实想法,当他们得知梁山公开处置高俅的消息后,便明白此事难以隐瞒,只能将实情上报。

赵佶听闻消息后十分震怒,据身边的侍从透露,他当时砸了不少物品,但之后渐渐平复下来,只是脸色铁青,沉默不语。

随后童贯自西北归来,赵佶立刻召见了他,具体谈了什么无人知晓。

起初,梁师成认为赵佶的愤怒源于对高俅去世的悲痛。

高俅不仅是位受宠的大臣,更是赵佶早年潜邸时期的玩伴,在赵佶担任端王时就已成为其贴身随从,日日相伴。

赵佶即位后,逐渐提拔高俅,直至他成为从二品官员,掌管禁军,可以说将大宋半数的安全交托于他。

高俅的离世让赵佶震怒数日实属正常,梁山这伙无视王法的匪徒必将承受赵佶的雷霆之怒。

梁师成原以为赵佶上朝后会迅速下令征讨梁山,可上朝时赵佶依旧未发一言,这令梁师成意识到,赵佶的愤怒并非仅因高俅之死。

经过多次权衡,梁师成低声劝道:“陛下节哀,高大人忠心报国,虽死犹荣,请勿伤及龙体。”

“不如再调遣大军,剿灭梁山匪徒,以此告慰高大人英灵。”

赵佶瞥了梁师成一眼,神情稍显柔和,这些宦官确实对他忠心耿耿。

若宫中能再多几位如梁师成、童贯这般能干的内侍,那该多好,省得被朝廷大臣所蒙蔽。

赵佶心中感慨一番后,沉声道:“徐悟锋在京东之地轻易击败二十万禁军,想必实力不容小觑。”

长久以来,朕所听闻的尽是四海升平、黎民安泰。

朕问诸位,难道是因为去年突发天灾,致使百姓难以维生,才不得不随波逐流?此刻众人才察觉,皇帝为何如此震怒。

宿元景等忠正之士见圣上渐有明辨是非之心,皆面露欣慰之色。

当前朝廷大权旁落,若陛下此次能够整治奸佞,任用贤良,国家复兴亦指日可待。

宿元景思忖片刻,出班启奏:“近年来政令更迭频繁,百姓苦不堪言,各地盗匪猖獗,梁山草寇更是祸乱多年。

尤其自徐悟锋为匪首后,其势力愈发嚣张,近两载肆虐济州,朝廷屡次征讨均未果。”

赵佶冷眼相视,心中自有一番考量。

蔡京、高俅、王黼等人虽为弄权之辈,却因行事风格与己相近,且具备一定的治政才能。

他们既可助理政务,又能遏制朝中直言规劝者,使朕得以从容于书画雅趣间。

尽管身为天子,朕对书画艺术及逸乐之事仍抱有极大热忱。

若清廉正直之臣掌控朝纲,则朕恐难有闲暇沉浸其中。

蔡京等人深知朕意,常以太平盛世、民生无忧之说取悦于朕,以便朕安心游乐。

然朕并未全然信赖他们,故多次贬黜蔡京,日前又将其罢免。

朕非愚钝之人,深知大宋基业百多年,前代君主亦皆勤勉治国。

朕并不天真到以为国家如蔡京所言那般繁荣,但百姓生活也不至于困顿至此,因此暂且欲享一时欢愉。

为防蔡京等独揽大权,朕亦保留宿元景等清流之臣,使其偶尔进言,以资参考。

赵佶未曾察觉,由简入奢容易,由奢返简却难。

一旦沉溺于奢靡生活,再回归节俭实属不易。

赵佶失望地望着宿元景,质问:“你既然知晓诸多内情,为何未向朕呈奏?”

宿元景急忙回应:“臣已多次上奏,陛下亦有御批。”

赵佶回忆起之前征讨梁山时的事,确实因疏于朝政而遗漏了不少奏章。

然而,赵佶并不清楚,即便亲自审阅,梁师成也会筛选性地呈递奏折,有关匪患的奏折他根本无法得见。

赵佶并未将此归咎于自己,只是一瞬愣神后便继续说道:“你可知朕的江山已岌岌可危?”

宿元景连忙回答:“梁山贼众虽多,百姓虽苦,然臣以为不至于动摇国本。”

“只是臣万万没想到禁军如此不堪,致使徐悟锋之事愈演愈烈。

若早知如此,臣即便赴死,也会进言劝阻。”

赵佶这才稍显释怀,若宿元景直言天下将乱,他定会追问为何不以死相谏。

在他心中,宿元景是他信赖的忠臣,理应为其尽忠。

若宿元景无法做到这一点,便无存在的必要,他毫不在意将其作为警示之例。

环顾朝堂,赵佶突然发现张克公不在场,便询问:“张克公今日缘何缺席?”

宿元景答曰:“陛下,张介仲身染疾病,卧床已有半月余。”

赵佶追问:“张克公病情究竟如何?如今京东局势不稳,正需他这样的忠臣。”

宿元景回禀:“臣日前探望,其家人称病情不容乐观。”

赵佶眉头深锁,京东巨寇作乱,一向刚正敢言的张克公竟也病倒不起,令他心生不安。

赵佶继而提及:“济州知州张叔夜乃张克公族兄,眼下贼寇肆虐济州,不知张叔夜近况如何?”

中书侍郎侯蒙出列,向皇帝禀报:\"启奏陛下,高太尉战败后,贼寇攻陷济州,张叔夜与其二子均遭俘虏,至今生死未卜。”

赵佶叹息,对张克公的忠诚印象颇佳,得知张叔夜父子如今一个病重,一个被俘,心中满是感慨。

环视群臣,赵佶觉得这班大臣无一人令他满意。

王黼察觉到赵佶的目光,虽新任此职,却深知一旦被追究,他也难辞其咎。

于是他急忙说道:\"陛下,据逃回的溃军所述,梁山贼寇不过四五万之众,皆因高太尉用兵不当,致使大军失利。

如此小股贼寇,绝不可能动摇我大宋根基。”

王黼意在安抚赵佶,避免追究天下动荡的责任,这样他便能免于罪责。

故而将责任归咎于高俅,试图让赵佶认为是高俅无能,而非天下真乱。

其他奸臣随即附和王黼之言。

梁师成亦在一旁说:\"陛下不必忧虑,天下大致安稳,不过是一些小股匪寇作乱,实不足为患。”

宿元景见奸臣再次哄骗赵佶,深感忧虑,若不制止,恐赵佶懈怠,仍沉溺享乐。

宿元景毅然道:\"陛下,臣有本奏。”

梁师成、王黼等人见宿元景突然发话,皆投以警告眼神。

赵佶心情稍缓,问:\"爱卿有何事,但讲无妨。”

宿元景明白那些警告之意,但为了大宋江山,今日不得不直言。

宿元景道:\"臣听闻河东有巨寇田虎,聚集数万叛民,现已攻占晋州数城。”

京城西部的房州,有个人叫王庆,他公开占领了房州和均州,朝廷多次派遣军队前去平定叛乱,但全都失败了,此事恐怕已经闹得很大。

赵佶刚有所好转的心情瞬间跌入谷底,他的脸色从红变成紫再转黑,眼中只剩下愤怒。

听闻宿元景所说的话后,众人意识到情况不妙,纷纷低下头,不敢直视赵佶。

一时间,大殿内寂静无声,只能听见赵佶沉重的呼吸声,这更让其他人不敢抬头。

只见赵佶怒不可遏地喊道:“这些叛逆之徒!为何四处都有逆贼?为何你们隐瞒不报?难道要让他们肆意妄为,你们也要随波逐流不成?”

“如此大事居然敢欺瞒朕。

来人,将文武百官拉出去斩首示众。”

殿外负责守卫的侍卫听到赵佶的命令,立刻涌入大殿,将文武百官团团围住,但无人敢轻举妄动。

王黼等人见赵佶如此震怒,急忙跪倒在地,哭喊着求饶。

赵佶见侍卫迟迟不动手,怒斥道:“你们没听见朕的旨意吗?难道你们也想违抗圣命?”

这些侍卫是皇帝的近卫军,由宿元景和陈宗善指挥,他们对赵佶忠心耿耿。

见赵佶决心已定,侍卫们不再犹豫,开始驱赶文武百官。

众人见到这阵势,心中恐惧,若真被押出去,难保不会真的被处死,于是不顾颜面,痛哭流涕地求饶。

就连宿元景、陈宗善等人也被吓得不轻。

梁师成灵机一动,突然跪倒在地,连连磕头,悲切地说:“陛下请珍重龙体,老奴这就去处理。”

说完,便毅然决然地向外走去。

赵佶见状,皱眉喝止梁师成:“你还有什么要说的?”

梁师成泪流满面,哽咽着道:“老奴承蒙皇恩,身为宦官得以升任二品官职,本当为陛下鞠躬尽瘁。”

“老臣愚钝,原以为那些草寇只是跳梁小丑,陛下既已收复燕云十六州,达成太祖、太宗遗志,自当随后剿灭这些匪患。”

“不想竟惹得圣颜大怒,老臣无地自容,唯愿一死以表忠心。”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