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玄幻 武侠 都市 历史 科幻 灵异 游戏 书库 排行 完本 用户中心 作者专区
小米阅读 > 其他 > 水浒:水泊梁山今天反了 > 第129章 真才实学

水浒:水泊梁山今天反了 第129章 真才实学

作者:姜向春 分类:其他 更新时间:2025-07-04 04:17:31

徐悟锋淡然一笑,为他们倒酒,谦虚地说:“方兄过誉了,我不过有幸得一群兄弟相助,才有今日局面。”

方腊道:“贤弟不必过谦,梁山众首领个个勇猛,你若无真才实学,怎能让众人信服?”

徐悟锋哈哈一笑:“我们先不谈这个,还是说正事吧。”

方腊点点头,直言道:“此番前来,一是为了小妹婚事,二是加强彼此合作。”

“梁山如今声势浩大,威名远播山东、河北,而我摩尼教在江南也是赫赫有名。

若能联手,对我们双方都有益处。”

徐悟锋点头回应:“关于贵教的事,百花已向我提及。

花石纲祸及江南,贵教早已有所动作,意图解救黎民。”

听闻方兄此次前来,意在购置一批兵器甲胄,小弟冒昧相问,贵教是否已有行动之意?

方腊与娄敏中同时一怔,娄敏中答道:“敝教目前并无此意。”

徐悟锋微微点头,未作声。

方腊开口道:“我教多年来积蓄力量,只待良机。

如今并非最佳时日,但机会来临时,必定席卷江南。”

徐悟锋沉思片刻,问道:“不知方兄认为,何时才是良机?”

方腊略一思索,反问徐悟锋:“愚兄粗人一个,仅识得些许文字,贤弟以为如何?”

徐悟锋含笑回应:“常言道,得道多助,失道寡助。

当今赵氏天子荒淫无度,朝廷内尽是奸邪之辈,天下百姓怨声载道。”

“如今大宋如同置身火炉却不自知,只需有人振臂高呼,便会群起响应,这难道不是绝佳时机吗?”

方腊心中微动,追问:“贤弟可是已有行动之意?”

徐悟锋笑意加深:“实不相瞒,我确有此打算。

方兄想必也注意到,我梁山的兵马日渐增多。”

“梁山再大,终究有限。

我终须走出这片水域。

这两年与官军交战,我对那些所谓的禁军实力了如指掌。”

“若以梁山精锐之力攻占胶东,二位觉得需要多久?”

此言令方腊和娄敏中颇为震惊,未曾想到徐悟锋早已筹划此事,超出了他们的预期。

细细思量后,方腊意识到以梁山泊的实力,确实具备这样的能力,心中既震撼又生出几分艳羡。

方腊说道:“贤弟真要行动了吗?若是如此,以京东之地的庸兵弱将,梁山大军拿下胶东不过一年之期。”

徐悟锋道:“方兄既然有意合作,眼下我梁山即将举事,贵教何不顺势而为?你我南北呼应,赵宋必难兼顾,大事可成!”

方腊听罢,心中颇为心动,但随即皱眉说道:“贤弟的提议甚好,与我所思不谋而合。

只是我教当前的规划是三五年内暂不行动。”

这话背后的意思是,要看看梁山起事后的成效再做定夺。

若梁山能顺利拿下胶东,摩尼教看到如此良机,必定会有所行动。

如今大宋的军队,越往南战斗力越弱,摩尼教虽不及梁山兵强马壮,但胜在人数众多,对付那些庸兵并非难事。

如果梁山起事后遭遇阻碍,迟迟未能取得突破,那么摩尼教也只能继续等待时机。

简而言之,摩尼教希望梁山先行试探,摸清大宋的实力深浅后再决定是否行动。

徐悟锋对此心知肚明,即便没有摩尼教的支持,梁山也早已准备动手。

徐悟锋笑道:“无妨!既然贵教目前无意起事,那我们先讨论装备之事如何?”

方腊闻言松了口气,却又略感失落。

他刚才差点就答应了徐悟锋的提议,只因他性格颇为自负。

徐悟锋不过是个江湖晚辈,竟敢率先揭竿而起,而他方腊身为江南名号响亮的人物,却连一个江湖年轻人的挑战都接不下,传扬出去实在令人难以接受。

然而方腊也有自己的顾虑,作为摩尼教教主,尽管他威望很高,但这种大事并非一人能定夺。

此事关乎摩尼教众多成员的生死存亡,方腊无法独断专行,即便内心再渴望合作,也只能暂时拒绝徐悟锋的请求。

方腊接着问道:“贤弟先前攻克大名府,又重创五万官军,想必手中有不少装备。

不知贤弟能否转让一部分给我?”

徐悟锋回答道:“自然可以,不知方兄需要多少?以你我交情,我愿意给你优惠。”

经过这两年的发展,尤其是攻下大名府后,梁山的装备已不成问题。

不计算士兵日常穿戴的,仅仓库里的各类盔甲便有十万件以上。

梁山清理完自身无法使用的装备后,又剔除了备用物资,最终仍有三四万套甲胄剩余。

这批甲胄品质参差不齐,有的制作粗糙,有的损坏严重难以修复,对梁山来说确实不算上等,但对于他人而言,却是难得的宝物,即便有钱也未必能购得。

摩尼教若拥有这批装备,便足以组建一支精锐武装。

届时 ** 时,信徒们无需赤膊上阵,仅靠农具与官兵对抗的窘境也将成为过去。

方腊伸出三指道:“我需五百副铁甲、千副皮甲、千五百副纸甲,总计三千副盔甲。”徐悟锋听罢立刻应允:“自然可以,兄台既将爱女许配于我,另赠你两千副盔甲作为聘礼。”方腊闻言欣喜,原以为三千副已属奢求,不曾想对方如此痛快,额外的两千副更是令他惊喜。

方腊心中微动,试探性问道:“贤弟豪爽,不知还能否再加三千副?”徐悟锋含笑答道:“有何不可?但须知价格不菲,只要你备足款项即可。

只是眼下并无起事计划,大量采购是否会引起官府警觉呢?”

娄敏中在一旁提醒:“教主,五千副盔甲数量已颇为可观,运输至江南还需应对官府盘查。

未来机会尚多,不妨分批购买。”他以眼色示意方腊。

方腊本因激动脱口而出,此刻经娄敏中提醒,意识到问题不仅关乎官府,更涉及巨额资金。

摩尼教虽规模庞大,却尚未发难,缺乏充足财源。

经粗略估算,单三千副甲胄便需五六万贯,相当于蔡京寿礼的一半,看似寻常,实则巨额开销。

即便富裕的地主,拥有这般家底亦属罕见。

若是要再添三千副盔甲,金额便要超过十万贯。

当下摩尼教并非无力支付此笔款项,只是若真支出,必然导致资金吃紧。

因此,方腊只能作罢。

徐悟锋目光敏锐,怎会看 ** 方腊的困境?他随即说道:“方兄,这三千副盔甲,我愿意无偿赠送,但希望你能助我一臂之力。”

方腊听闻,稍显惊讶,连忙追问:“贤弟如此慷慨,不知需我帮忙何事?但说无妨。”

徐悟锋道:“我需要你替我招募人才。”

“招募人才?”

方腊立刻明白过来,说道:“贤弟的意思,是像之前一样,在江南召集失意的书生或账房之类的人才?”

徐悟锋点头道:“正是!江南文人众多,仅凭这五千副盔甲,方兄替我招募千人应非难事。”

梁山并不缺钱,而这五千副盔甲与其换钱,不如交给摩尼教帮忙招募人才更有价值。

先前摩尼教招来的书生和账房,经过培训后已在各重要岗位任职,确保了梁山的正常运作。

有人疑惑,书生、账房这类人怎会甘愿投身草莽?有一句话说得好,饥寒催生盗心,人若生存艰难,确实会做出许多常人难以想象之事。

花石纲在江南横行,受害的不仅是平民百姓,不少读书人也深受其害,而这正是徐悟锋所看重的人才。

“此事可行!”方腊点头称是,以摩尼教的人脉资源,此任务轻而易举。

当然,招募所需费用自然由摩尼教承担。

徐悟锋送出五千副盔甲,无疑是一份厚礼,方腊自当有所回馈,否则只占便宜难免引来江湖上的闲话。

道理很简单,别人请你吃饭,你不请别人,日后还有谁能与你往来?

方腊接着说:“贤弟,你我如今已成一家,摩尼教与梁山从此结为盟友。

至于你说的起事之事,我回江南后必与教中兄弟商议。”

“若教中兄弟同意,待梁山起事后,我摩尼教定当追随响应。”

有了这五千副铠甲,方腊的信心大增。

若梁山泊举事成功,他自不会甘于人后。

多年来,摩尼教精心筹备,不正是为了这一刻?

徐悟锋微微一笑,说道:“方兄言重了,此事非同小可,贵教理应谨慎行事。”

方腊无意充当先锋,这一点徐悟锋心知肚明。

按照原作,他是在田虎、王庆被平定之后才率军起事。

尽管短短半年即被 ** ,但仍攻占了六州五十二县。

若有盟友相助,结局或许不同。

目前方腊暂无起事之意,这并无妨碍。

必要之时,徐悟锋自会助他一臂之力。

这天下逐鹿之局,怎能缺少方腊?

方腊不知徐悟锋心中所思,满心欢喜地说:“多谢贤弟理解。”

……

且说晁盖收到伪造书信后,与吴用直接返回东溪村,将信交给戴宗。

戴宗见已有回信,拱手道:“既有书信在手,我这就赶往江州,以免拖延太久,让黄文炳察觉。”

晁盖点头道:“那就麻烦戴宗兄弟了。

你先出发,我随后带些人马赶来。

只等宋公明出城,我们便动手营救。”

戴宗随即告辞,离开东溪村直奔江州。

沿官道疾驰数日,抵达江州府衙。

黄文炳正于书房饮茶,闻听戴宗归返,立刻命人请入。

“府尊大人,这是蔡太师的亲笔信函。”戴宗入内,先行呈上书信。

黄文炳接过一看,封面上那闻名天下的蔡京笔迹令他欣喜不已。

蔡京掌控相位十余年,朝廷内外遍布其门生,又深得圣上信任,权势显赫。

要提拔他为知州,实属易事。

他也没料到,偶然登临浔阳楼,竟获此意外之喜。

江州城中竟隐匿着一位宋江,此人因结识梁山盗匪而遭流放至此。

不知济州知州为何放弃巴结蔡京的机会,反让他捡了这个大便宜。

只要攀附上蔡京,日后仕途定会顺畅许多。

黄文炳极力抑制内心的喜悦,刻意表现得镇定,说道:“戴院长果然不负神行太保之名,短短十余日往返东京一趟。

不知蔡太师身体如何?”

戴宗答道:“我到蔡相府时,只是一名门卫接待,并未见到蔡太师。”

黄文炳一心想要探清蔡京的态度,追问道:“那你何时收到回信?”

自从做了知州,黄文炳变得傲慢自负,对同僚不以为意,更别说像戴宗这样的小官。

若非戴宗行事迅捷,恐怕连黄文炳的书房都进不去。

戴宗原以为交差后便无事,却没料到黄文炳会如此认真地与他交谈。

稍作思量,戴宗才说道:“抵达东京递交书信已是黄昏,门卫接过信件后,叫我次日再去听回音。”

“我在城中随便找了家客栈住了一晚,次日清晨就赶到蔡相府等候,直到午 ** 卫才拿出回信。

我拿到回信后,不敢耽误,立刻赶回来。”

黄文炳未获更多情报,挥了挥手示意他退下。

戴宗身为两院节级,常为州内官员跑腿,每次总能得到些许赏钱。

然而,黄文炳升任知州后,却变得吝啬起来。

不过,戴宗如今只求救出宋公明,其他事情倒也不甚关心。

离开衙门后,戴宗径直前往死牢探望宋江。

死牢之中,宋江独占一间囚室,但气味难闻,角落堆满了 ** ,散发着刺鼻的臭味,令人作呕。

周围的囚犯纷纷避开宋江所在的牢房。

赫赫有名的及时雨宋江,此刻神情沮丧,衣物肮脏,回想当时情景,不禁感到羞愧愤怒。

当初黄文炳发现他在浔阳楼上题写的反诗,派手下捉拿他时,戴宗建议他假装疯癫,将 ** 泼洒在身上,以此蒙骗。

宋江一时慌乱,别无他法,只能听从戴宗的建议,以为能蒙混过关。

黄文炳阴险狡猾,心思缜密。

当他将宋江押至堂前,见其举止失常,竟故意令其进食 ** ,欲试探是真疯还是假疯。

不吃便是伪装,吃了或许还能蒙混过关。

为求生存,宋江只得强忍厌恶,将 ** 吞下。

647 黄文炳早有预料,能作那般诗句之人绝非疯癫之辈。

他又从狱卒处得知更多细节,更加确定宋江是在伪装疯癫,不过是戏耍于他。

待宋江吃完后,黄文炳下令杖责。

宋江挨打不过,只好认罪,声称是酒醉误写反诗,恳请黄文炳宽恕。

黄文炳见其服软,将其关入死囚牢,最后还吩咐手下,既然宋江喜好污秽之事,就任由他自己处理排泄问题,以防逃脱。

狱中马桶设在外间,犯人需向狱卒请求开门,方能外出解决生理需求。

此举给了狱卒勒索的机会,若平时未予贿赂,关键时刻他们总会找借口拖延,待犯人无需外出时才归位。

幸好戴宗临行前暗中嘱咐两名小狱卒每日送些饮食给宋江,否则他可能真的要靠 ** 维持生命了。

自此,“孝义黑三郎”的美名尽毁,狱中人人称他为“屎壳郎”,讥讽他整日与 ** 为伴。

好汉不吃眼前亏,宋江虽心有不甘,也只能暂时忍受这屈辱。

正如那诗句所言,日后若有机会 ** 雪恨,定会让嘲笑自己的人付出代价。

若宋江得知此事早已成为江州衙门差役间的笑谈,不知他还是否能鼓起勇气继续生活。

戴宗进入牢房,立刻嗅到一股刺鼻恶臭,胃部顿时翻涌,几乎呕吐。

但他强忍不适,走向宋江牢前,低声呼唤:“公明哥哥。”

宋江坐在那里发呆,听见戴宗的声音,立刻振作起来,顾不上地上的污秽,快步跑到戴宗面前问道:“晁盖兄长何时带人来救我?”

宋江刚开口,戴宗就闻到了一股异味,差点呕吐,忙假装观察四周,侧身避开这股难闻的气息。

戴宗答道:“兄长莫忧,晁天王已经前往梁山,找萧让、金大坚伪造了一封蔡京的回信,让黄文炳押解你进京。

出了城后,晁天王自会带人救你。”

宋江对萧让、金大坚有所耳闻,听罢欢喜地说:“这样便好!我就知道晁盖兄长绝不会见死不救。”

“戴宗兄弟,待我脱困后,你便随我去济州吧。”

“此事只能做一次。

我若遭劫,黄文炳那奸贼怕是会写信向蔡京告状,再伪造书信便不妥了。”

“你留在此处,恐会被那奸贼加害。”

戴宗听后点头:“事已至此,我也只好陪你去济州了。

况且我无家室牵绊。”

“这几日,我托的两个小 ** ,有按时给你送饭吗?”

宋江点头回应:“嗯,他们都记得嘱咐。

不知晁盖兄长的队伍会在何处动手?”

两人正说着,忽然听到外面传来一个公差的声音:“戴院长,知州大人召见。”

二人一听,脸色骤变。

宋江急切地说:“黄文炳狡猾多端,恐怕还有刁难。

兄弟要冷静,你我性命都在你手上。”

“公明兄长放心。”戴宗点点头,整理心情向外走去。

原来戴宗走后,黄文炳打开那封伪造的书信,发现信中要求将宋江押解至东京,自己的功劳也会被上报天子,随后必有晋升。

黄文炳仔细查看了书信上的印记,确实是常见的‘翰林蔡京’字样,与之前见过的书帖文字相符。

近来,黄文炳也得知,朝廷派往梁山的五万大军全军覆没,梁山现已成为朝廷心头大患。

宋江在山东一带,颇负盛名,却因黄文炳的构陷,被视为梁山贼寇,将其押送至东京,定是一大功劳。

黄文炳读完信后,见蔡京果真有意提拔他,不禁满心欢喜。

“我不该如此低声下气巴结蔡九,如今攀上了蔡太师,总算时来运转了。”黄文炳心中喜悦,绕着书房踱步,忽觉事情似乎有隐忧。

他在心底细细思索,宋江充其量只是与梁山有牵连,并非真正意义上的贼寇。

即便污蔑宋江为梁山强盗,他也并非徐悟锋那样关键的人物,蔡京未必会太过在意。

除非能擒获徐悟锋等人,或许蔡京才会在泄愤之余给予重赏。

然而,若黄文炳有此能力,又怎会屈尊去巴结蔡九?朝廷出动十余万大军尚不能剿灭梁山,他又如何能与之抗衡?

宋江与梁山的关系有限,蔡京绝不会因为一个人而轻易重用他。

黄文炳的真实意图,是借此事与蔡京建立联系,日后每逢佳节多加奉承,时间久了自然会被记住,到时谋求晋升也容易许多。

此外,蔡京身为当朝太宰,历经沉浮的老臣,即便有意重用黄文炳,也绝不会在书信中明说。

如此行事,岂不是授人以柄?

蔡京绝不会做这般愚蠢之事!

意识到这两点问题,黄文炳心中疑虑丛生,立刻派人召戴宗前来。

戴宗随着传唤的公差到达府衙大厅,黄文炳正在喝茶。

公差示意戴宗留在厅中,自己则靠近黄文炳耳边轻声说了几句。

戴宗见黄文炳眉间微动,顿时警觉起来。

黄文炳让公差退下,随后笑着对戴宗说:“戴院长尽职尽责,刚回来就去查看牢房。”

戴宗作为两院押牢节级,职责本就在狱中,听闻此话忙道:“我外出数日,担心小牢子 ** ,放走犯人,特来巡查一番。”

黄文炳闻言笑道:“那死囚宋江没逃走吧?这是太师亲自下令抓捕的重要犯人。”

戴宗神色如常地说:“小的办事勤勉,囚犯们都安守本分。”

他故意避开提及宋江,免得黄文炳追问,稍有不慎便会露出破绽。

黄文炳点点头:“如此甚好。

太师吩咐,让我将宋江押解进京,此事万不可出纰漏。

刚才我正忙公务,未能详查。”

“我问你,你去蔡相府时,接待你的门子是什么模样?”

戴宗察觉黄文炳起了疑心,心中暗惊,硬着头皮答道:“约莫三四十岁,中等身材,留着胡须。”

戴宗从未去过东京,不知蔡相府门子的真实情况,只能模糊描述,希望糊弄过去。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