枣心虫的红光在定枣树林梢闪了三闪,像三颗跳动的星子。这是它今年第108次显形,比去年多了12次——老人们说,红光变勤,是因为林子里的“日子气”越来越厚了。
此刻,虎娃正坐在百年定枣树下,手里摩挲着块枣木牌。牌上刻着“光绪二十三年”,是她太婆婆那辈传下来的,背面密密麻麻记着:“三月初二,枣心虫第一次亮红光,照得半树花全开了”“十月十五,红光裹着针脚灵的丝线,在柴房织出‘丰收’二字”。
“阿太,枣心虫又亮了!”十岁的小枣举着竹篮跑过来,篮里是刚摘的青枣,沾着晨露。她是小石头的孙女,梳着双丫髻,发绳是针脚灵的丝线编的,红得像枣心虫的光。
虎娃抬头,红光恰好落在小枣脸上,把她的笑映得透亮:“这虫儿啊,比钟表还准。”她指着树身的爪印,“你爷爷像你这么大时,红光只敢在树底下晃,哪像现在,敢爬到最高的枝桠上去。”
针脚灵的丝线顺着枝头垂下来,比去年又长了三尺。丝线末端缠着朵刚飘落的枣花,风一吹,竟慢悠悠织起字来。小枣凑过去数:“‘岁’——‘月’——‘回’——‘甘’!阿太,是‘岁月回甘’!”
“对喽。”虎娃摘下片枣叶,擦了擦小枣鼻尖的泥,“这四个字,是虫儿和线儿在说:日子苦过甜过,最后都会变成好味道。”针脚灵的丝线有个秘密:每缠上一朵枣花,就会记下一段日子。此刻它正缠着第365朵花,丝线里浮出画面——
那是三十年前,枣枣刚嫁过来,学绣定枣花,针脚歪歪扭扭,把花瓣绣成了爪子。针脚灵的丝线突然自己动起来,牵着她的手补了几针,竟把“爪子”改成了只探头的小枣虫,逗得枣枣笑出了泪。那天枣心虫的红光也特别亮,在丝线周围绕了三圈,像在鼓掌。
“这线啊,比人还懂人心。”虎娃把丝线绕在小枣手腕上,“你娘当年生你时,它连夜织了块肚兜,上面的枣子全是圆滚滚的,说‘这样孩子好养活’。”
小枣摸着腕上的丝线,突然问:“那枣心虫的红光,是不是也在记事儿?”
虎娃往火堆里添了块枣木柴,火苗“噼啪”跳了跳:“可不是。你太爷爷年轻时,跟人争枣林边界,气得摔了锄头,红光就暗得快看不见了;后来两家和好了,一起修水渠,红光亮得能照见水里的鱼。”她指着最高的树枝,“你看,红光总在最粗的枝桠上亮,那是在说:根扎得深,日子才能长得高。”火堆旁围了八个人,正好四代。小石头的儿子——也就是小枣的爹,正往火里丢焦枣,每丢一颗就说件事:“今年开春,枣心虫红光引着咱们找到了被雪埋的树苗,救回来三十棵,这是‘险中甜’。”
枣枣接着说:“针脚灵的丝线帮绣坊接了个大活,给镇上绣‘百枣图’,赚的钱够买新的灌溉机,这是‘忙中甜’。”
轮到年兽,他从怀里掏出个布包,打开是块烤得焦黑的枣糕:“五十年前,我跟你阿太抢这块糕,咬了她手一口,她哭着说再也不理我——可当晚就把糕偷偷塞回我兜里。这是‘吵出来的甜’。”
火光映着每个人的脸,枣心虫的红光在树梢上忽明忽暗,像在应和。针脚灵的丝线垂得更低了,把众人的话织成串,挂在火堆上方:“险中甜”“忙中甜”“吵出来的甜”……最后织出个大大的“家”字。
小枣突然指着红光喊:“它在点头!”众人抬头,果然见红光闪了五下,像在数“五代人”。针脚灵的丝线也跟着动,把“岁月回甘”四个字织得更亮了。深夜,虎娃把小枣拉到枣心虫最常亮的那棵树下,指着树干上的爪印:“你看,这是太爷爷的爪印,深且大,因为他总扛着锄头干活;这是你爷爷的,旁边带着个小爪印,是你姑婆小时候非要跟他一起按的;这是你爹的,旁边有个针眼,是针脚灵的丝线扎的——他当年为了给你娘绣定情帕,被线扎了手。”
小枣伸手摸爪印,突然感觉指尖一暖——枣心虫的红光落在她手背上,竟烫出个浅浅的印记,像颗小枣。针脚灵的丝线立刻缠上来,在印记周围绣了圈枣花:“这是‘认亲’了。”虎娃笑着说,“以后啊,你就是红光和丝线的新主人,要记得:红光亮时,是日子在跟你打招呼;丝线动时,是在催你把新日子织进去。”
小枣握紧拳头,红光在她掌心跳了跳,丝线轻轻扫过她的脸颊,像在说“加油”。十年后的枣林比当年密了三倍,最老的那棵定枣树已长得需两人合抱,树干上的爪印链像串起的铜铃,被岁月磨得发亮。小枣——如今该叫枣姨了,正踩着木梯往树顶爬,怀里揣着新绣的“日子谱”,针脚灵的丝线在她袖口缠了三圈,像串活的红绳。
“姨,慢点!”树下传来小枣女儿的声音,小姑娘扎着双丫髻,发绳是当年那根针脚灵丝线续的新线,红得像枣心虫的光,“红光又亮了!五星!”
本小章还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