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澜的触须绳缠在潮汐石珠上,绳尾的银铃随着孤脉星的浪涛轻响。潮间带的滩涂泛着靛蓝色的光,那是星藻在月光下特有的荧光——就像潮爷爷日志里画的那样,每片藻叶的边缘都镶着圈银边,像被浪花吻过的痕迹。
“阿澜,记着采藻得顺潮头走,”触须绳突然传来段模糊的声波,是潮爷爷的声音,藏在石珠的记忆晶里,“藻叶得带着露水珠才够鲜,老周那麦饼缺了这口腥气,就像少了海的魂。”
长澜蹲下身,指尖划过星藻的叶片。叶片上的绒毛蹭着她的皮肤,传来细微的震颤——那是潮间带的能量脉冲,频率和破雾船的光脉带完美同步。她的触须绳突然绷紧,绳端的银铃“叮”地撞在块礁石上,礁石缝里露出半截褪色的木牌,上面刻着个歪歪扭扭的“家”字,是地球的简体字,笔画里还嵌着点星藻的碎屑。
“是老周爷爷刻的。”长澜的眼眶发烫,潮爷爷的日志里写过,二十年前“归燕号”停靠孤脉星时,老周爷爷总蹲在这礁石旁,说“得让麦饼知道海的方向”。木牌背面的海藻胶还没干透,粘着力道正好能托住片最大的星藻——就像特意为今天留的。
触须绳上的潮汐石珠突然滴下颗水珠,落在滩涂的沙粒上,沙粒竟自动排列成串符号:“南纬37°,潮生后三刻,藻棚藏着‘信’。”是潮爷爷的笔迹,用孤脉星特有的“潮纹字”写的,只有在月光与潮汐共振时才会显现。采藻棚的木柱上爬满了星藻的藤蔓,棚顶的破帆布被浪涛打得噼啪响。长澜推开吱呀作响的木门,潮爷爷的旧藤筐就挂在门后,筐沿还沾着半片干藻叶,叶片上用炭笔写着“给老周”三个字,笔画被海风蚀得发浅,却能看清旁边画的小笑脸——嘴角翘得老高,像偷喝了地球的米酒。
藤筐里垫着本牛皮封面的日志,封面用银线绣着艘船,船帆上飘着片藻叶。长澜翻开第一页,潮爷爷的字迹带着海水的咸涩:“星历37年春,老周带了袋新麦粉来,说要给阿棘他爹烙饼。我采了筐星藻,老周说‘这藻叶韧得能挡星尘’,非要夹在饼里当‘护身符’。”
日志里夹着片压平的星藻,藻叶上的脉络清晰可见,竟与破雾船光脉带的蓝丝纹路重合。长澜把藻叶凑近潮汐石珠,石珠突然亮起,藻叶的脉络里浮出段影像:老周正把藻叶碎撒进麦粉里,潮爷爷举着木铲在旁喊“多搁点”,铁棘爹蹲在灶台边,手里的星盐罐倾斜着,盐粒落在面团上,像撒了把星星。
“阿澜,记着藻粉得磨成银粉状,”潮爷爷的声音从石珠里钻出来,带着笑,“老周说这样混在面里,咬起来才有‘仨星球在嘴里开会’的味。”
日志的最后一页夹着张叠成藻叶形的纸条,是铁棘爹写的:“潮叔,等这趟任务回来,教我儿子认星藻吧,他总说想知道‘海的味道长啥样’。”纸条边缘的折痕里,还卡着颗小小的麦种,是地球的冬麦品种,被海水泡得发胀,却仍保持着饱满的弧度。长澜把磨好的藻粉装进潮爷爷的旧布袋时,触须绳突然发出急促的蜂鸣。袋口的星藻碎屑无风自动,在空中拼出群鱼的形状——是孤脉星的“引路鱼”,传说中会为迷路的船指引方向,此刻正围着布袋盘旋,鱼鳍上的荧光与石珠的蓝光连成片。
“是潮爷爷的‘唤鱼诀’起效了。”长澜轻声念起触须绳传来的口诀:“藻香引鱼,潮声为舵,银鳞护粉,直抵归窝。”每念一句,鱼群就壮大一分,当她背起布袋往停在浅滩的小艇走时,身后已跟着数百条荧光鱼,像拖了条会发光的尾巴。
小艇驶离潮间带时,星际乱流突然卷着暗物质碎片砸过来。鱼群瞬间变阵,首尾相接组成艘船的形状——船身的轮廓、帆的弧度,甚至桅杆上飘的藻叶旗,都和“归燕号”一模一样。乱流砸在“船”身上,荧光鱼纷纷炸开成光点,却在消散前把藻粉布袋往安全区域推了推。
“就像当年的船员们。”长澜的触须绳缠着布袋,想起日志里的记载:风暴中,老周抱着麦粉袋躲在舱底,铁棘爹用身体挡住砸向锅灶的碎石,潮爷爷则死死攥着藻粉罐,三人在摇晃的船舱里喊着“别让食材洒了”,声音盖过了浪涛的咆哮。
当最后一群荧光鱼炸开时,长澜看见它们的光点在空中拼出个“安”字。布袋里的藻粉突然发烫,她伸手摸了摸,袋底的防潮纸上竟多出行字,是老周的笔迹:“阿澜,藻粉够不?不够让你潮爷爷再采点,老规矩,留最大的那片给麦饼当‘盖头’。”小艇靠上破雾船时,老周正把发酵好的面团往铁锅里贴,铁棘蹲在灶膛前添星核炭,火光映得两人的脸泛着暖红。长澜的触须绳刚把藻粉袋递过去,老周就抓了把往面团上撒,藻粉遇热腾起的蓝雾里,竟飘出潮爷爷的笑声:“多了多了,老周你总跟海过不去!”
铁棘突然从怀里掏出片藻叶,是他在“归燕号”救生舱找到的,叶片边缘的齿痕和长澜带来的星藻一模一样。“我爹说,这是潮叔当年咬过的,说‘得留个印才叫仨星球的饼’。”他把藻叶贴在铁锅沿上,叶片瞬间与锅沿的划痕融为一体。
本小章还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