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月二十八日,约定的第二次谈判日。
会议尚未开始,会场内的气氛就已凝重得能滴出水来。
与两日前相比,空气里弥漫的不再仅仅是外交辞令的虚伪,更增添了几分硝烟未散的灼热和各方难以掩饰的惊疑。
过去的两天里,“哈城光复”的消息如同平地惊雷,在全球范围内引发了剧烈震荡。
国际各大报纸的头版头条都被这条战报所占据,电台里反复播报着相关新闻,评论员们分析得口干舌燥。
日本政府气急败坏,其外务省连续发表声明,在各种国际场合跳脚指责中国“背信弃义”、“公然破坏停战谈判期间的非正式停火默契”、“是对和平进程的严重破坏”,要求国际社会予以“严厉制裁和谴责”。
而欧美等国的反应则复杂得多。
官方表态无一不是“深表关切”、“呼吁各方保持克制”、“避免局势进一步升级”,但其背后,更多的是对救**所展现出的恐怖攻击力的震惊与难以置信。
哈城并非普通城镇,而是东北的核心重镇,日军经营多年,防御坚固。
救**竟能在谈判间隙,以如此短促猛烈的方式一举攻克,其战术执行能力、火力强度和部队士气,都远远超出了西方军事观察家的预料。
一种隐忧开始在他们心中滋生:这支力量,未来是否可控?
在华国国内,消息传来,万民欢腾!各大城市自发组织了庆祝活动,鞭炮声此起彼伏,报纸被抢购一空。
哈城的光复,极大地振奋了全**民的抗战信心。
民众们直观地感受到,胜利并非遥不可及的幻想,而是可以通过英勇战斗夺回的现实。
随之而来的,是对那场正在重庆进行的停战谈判的看法悄然改变——既然我们的军队能不断收复失地,那么依靠战场打出来的和平,远比在谈判桌上看外人脸色乞求来的更可靠、更硬气!
民间舆论的转向,使得重庆政府腰杆更硬,在谈判桌上掌握了前所未有的心理和道义主动权。
九点整,谈判重启。
日方代表几乎是踩着点冲进会场的,他脸色铁青,双目赤红,之前的伪装和矜持荡然无存。
刚一落座,甚至不等主持人开口,他就猛地站起身,指着华国代表团,尤其是楚天铭的方向,声音因极致的愤怒而颤抖:
“无耻!野蛮!暴行!贵**队,在谈判期间,公然违背国际信义,发动突然袭击,占领帝国哈城!这是**裸的挑衅!是对帝国尊严的践踏!是对此次和平谈判最恶毒的破坏!”
他挥舞着拳头,唾沫横飞:“我方对此提出最强烈、最严正的抗议!并郑重警告,帝国绝不会忍受此等侮辱,必将采取一切必要措施,包括严厉的军事报复,让肇事者付出惨重的代价!”
这番咆哮,充满了色厉内荏的绝望和歇斯底里。
所有目光都看向了华国代表团,看向了楚天铭。
楚天铭缓缓抬起头,脸上没有任何表情,只有一种冰冷的平静。
他甚至没有站起来,只是微微侧身,对着麦克风,声音清晰而沉稳,却像一把冰冷的刀子,精准地剖开了日方的虚伪:
“代表先生,你的记忆力似乎不太好。”
他语气平淡,却带着刺骨的嘲讽,“首先,提出停战谈判的是贵国,声称‘渴望和平’的也是贵国。然而,在上一次会谈中,也是贵方代表,在谈判陷入僵局时,公然威胁‘如果谈不拢,那就战场上见’。”
他顿了顿,目光扫过全场,最后定格在日方代表那张扭曲的脸上:“我方,只是本着最大的诚意,尊重并满足了贵方提出的‘谈判桌上解决不了,就战场上见’的建议和要求而已。”
“怎么?贵方自己提出的方案,自己却无法接受吗?还是说,贵方的所谓‘诚意’,只允许你们的军队在战场上取胜,而不允许失败?”
“你……强词夺理!那只是……那只是一种外交表达!”日方代表气得语无伦次。
“哦?外交表达?”楚天铭眉毛一挑,“那我方军队的行动,也可以理解为一种更为直接和有效的‘军事表达’。毕竟,是贵方先选择了这种表达方式。”
“八嘎!”日方代表几乎要吐血。
谈判还没进入任何实质性的议程,就因为哈城问题再次陷入了激烈的争吵漩涡。
日方死死咬住“破坏停火”不放,指责华国“毫无信用”。
华方则紧扣“日方威胁在先”、“抗战收复失地天经地义”,反击日方“毫无诚意”、“拖延谈判、居心叵测”。
双方代表唇枪舌剑,吵得面红耳赤。
一方是恼羞成怒,气急败坏;一方是据理力争,步步紧逼。
整个谈判会议室乱成一团,毫无秩序可言,活脱脱像一个喧闹的菜市场。
那些原本打算主导进程的欧美“调停人”们,面面相觑,根本插不上话,脸色一个比一个难看。
到了中午,会议根本无法继续进行。
本小章还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