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玄幻 武侠 都市 历史 科幻 灵异 游戏 书库 排行 完本 用户中心 作者专区
小米阅读 > 都市 > 重生后,带领华夏走向星辰大海 > 第241章 菁英考纲与一剑定音

燕京的晨光透过西山大院会议室的百叶窗,在地板上切割出明暗相间的条纹。空气里弥漫着新泡龙井的清香,却掩盖不住即将讨论议题的严肃与重量。

长条会议桌旁,教育部部长杨明哲、科技部部长徐道叶、华科院院长李唐清、江南科学院院长陈羽墨,以及几位分管高教、基教和科研规划的核心司局长悉数在座。每个人的面前都摊开着厚厚的《“菁英计划”初步实施方案(草案)》。

“诸位,教材改革的雷声已经响了,”

杨明哲部长推了推眼镜,率先开口,声音沉稳,“接下来,‘菁英计划’这把火怎么点,具体怎么选人,是今天的重中之重。全国高校的顶尖苗子都盯着,社会关注度极高,容不得半点马虎。”

科技部部长徐道叶接口,手指在草案上点了点:

“杨部说的是。初步预估,第一轮报名人数会非常庞大,覆盖所有顶尖高校的尖子生,甚至很多普通高校的顶尖天才也会尝试。

我的意见是,考核必须分阶段进行,层层筛选。比如,先进行全国统一的初试笔试,筛掉大部分;然后分学科领域进行复试,考察专业深度和动手能力;最后再进行综合面试和心理评估,优中选优。这样选拔更全面,也能最大限度减少遗珠之憾。” 他的目光扫过众人,带着征询。

几位司局长纷纷点头,表示认同徐部长的思路。多轮考核,层层把关,是国家大型选拔的常规操作,显得稳妥。

华科院李院长沉吟道:“多轮考核确实更稳妥,但周期会拉得很长,投入的人力物力也巨大。而且,对于真正顶尖的天才来说,他们的能力往往在第一轮就能充分展现出来,后续轮次更多是确认和排除风险。”

所有人的目光,最终都聚焦在一直沉默翻看草案的陈羽墨身上。这位年轻的江南科学院院长,才是“菁英计划”真正的灵魂和最终拍板者之一。

陈羽墨合上草案,抬起头,目光平静却带着一种不容置疑的穿透力,看向徐道叶和杨明哲:

“徐部长,多轮考核的初衷是好的。但‘菁英计划’的目的,不是海选,是精准定位未来能够引领科技前沿的顶尖种子。多次考核,对大部分被筛掉的学生是时间精力的浪费,对组织方也是资源冗余。”

他顿了顿,声音清晰有力:

“我的建议是,两轮,足矣。”

“第一轮,全国统一命题笔试。核心考核目标就四个:逻辑思维能力、空间想象能力、复杂问题解决能力、对基础学科(数学、物理、生物工程等)的深度理解能力。”

“题目要难,要活,要跳出课本框架,要能真正区分出谁是靠死记硬背,谁拥有触类旁通的顶级天赋。这一轮,目标就是筛掉百分之九十以上的报名者!留下的,必须是真正的璞玉。”

会议室里一片寂静。筛掉百分之九十!这淘汰率堪称残酷。但陈羽墨的语气没有丝毫动摇。

“第二轮,”他继续说道,

“针对第一轮筛选出的顶尖苗子,进行综合评估。形式可以是专家组面试、开放式课题研究答辩、或者特定情境下的团队协作与问题解决实战。重点考察他们的创新思维、批判精神、抗压能力、沟通表达以及对未知领域的探索**。这一轮,是精雕细琢,确认其是否具备成为未来‘战略科学家’的潜质。”

他环视众人:“我们需要的,是能在未来看懂并发展前沿科学知识、能独立开辟新领域的天才。他们最核心的特质,在基础逻辑、思维方式和解决问题的底层能力上,第一轮笔试足以将其甄别出来。后续的‘专业深度’,进了科学院,有的是时间和资源去培养和深挖。反复的考核,只会消磨他们的锐气和时间。”

李院长眼中露出赞同的光芒:“羽墨说的切中要害。顶级科研,思维方式和底层能力比现有的知识储备更重要。两轮制,简洁高效,直指核心。”

徐道叶部长思考片刻,也缓缓点头:“陈院长的思路…确实更符合‘菁英计划’选拔顶尖战略人才的定位。是我考虑得有些常规化了。同意,就按两轮制执行。”

杨明哲部长见科技部这边点了头,也立刻跟进:“好!两轮制方案原则通过。那么,当务之急,就是尽快确定第一轮笔试的考纲范围和命题原则!”

他看向陈羽墨和李院长,“陈院士,李院长,这核心的命题工作,恐怕非江南科学院和华科院的顶尖专家团队莫属了。题目既要达到您说的‘难、活、深’,又要确保公平公正,经得起推敲。”

“这是自然。”陈羽墨点头,

“考纲范围和核心能力考核方向,我会亲自牵头组织相关领域的院士和顶尖教授,在一周内拿出详细方案,并附上样题说明。”

杨明哲松了口气,补充道:“方案确定后,教育部会第一时间通过官方渠道向社会公布,给学生们留出足够的复习准备时间。虽然题目会超纲、会难,但考核的方向和需要具备的核心能力必须明确告知,不能让学生们摸黑乱撞。”

“杨部长考虑周全。”陈羽墨表示赞同,“公布考纲和样题,也能引导学生们从死记硬背转向对思维能力的重视和训练,这本身就是一种积极的引导。”

“好!”杨明哲一锤定音,“那就这么定了!徐部长,教育部这边负责协调全国考场、考务组织和安全保密;科技部这边在专家资源上给予江南科学院和华科院全力支持;陈院长、李老,核心的命题和考纲制定,就辛苦你们了!争取在正月内,把考纲和样题公布出去!”

“没问题!”

“保证完成任务!”

“全力配合!”

简洁高效的会议在明确的分工和共识中结束。没有冗长的争论,没有繁复的程序,在陈羽墨清晰的目标导向和一针见血的思路下,关于“菁英计划”选拔方式的决策,如同出鞘的利剑,干脆利落地斩开了纷繁的枝节,直指核心。一张考卷,即将成为衡量华夏未来科技菁英天赋与潜力的第一道,也是最重要的一道门槛。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