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玄幻 武侠 都市 历史 科幻 灵异 游戏 书库 排行 完本 用户中心 作者专区
小米阅读 > 都市 > 重生后,带领华夏走向星辰大海 > 第128章 北上的引擎

庐州清晨的空气带着一丝燥热,梧桐叶尖挂着昨夜的露水。陈羽墨将简单的行李放入车后备箱,回身时,田夕薇已经抱着康康站在了小院门口。她怀里显得异常温顺,金色的猫眼半眯着,似乎还沉浸在晨间的慵懒里。

“喵~”康康拖长了调子叫了一声,像是在道别。

小田穿着橘粉色睡衣,晨光勾勒着她柔和的侧脸。她将康康轻轻放在地上,走到陈羽墨面前,伸手替他理了理衬衫的领口,动作自然得像做过千百遍。

“沈阳那边比庐州凉些,带厚衣服了吗?”她的声音带着刚睡醒的微哑,关切却清晰。

“带了。”陈羽墨点头,目光落在她眼底,“去那边跟导师处理些项目上的事,顺利的话,一周左右就回来。”

他没有说“项目”是什么,她也没有追问。彼此之间有一种无需言明的默契。她知道的,是他肩负着旁人难以想象的重担,她能给予的,是这扇家门后,永远温暖的守候。

“嗯,”田夕薇轻轻应了一声,指尖无意识地摩挲着他领口下方,那里贴身藏着的海浪纹手链轮廓隐约可见,“路上小心。到了报个平安。”她顿了顿,又补充道,“别太累着自己。”

“好。”陈羽墨的声音低沉而温和。他俯身,在她光洁的额头上印下一个轻吻,带着承诺的分量,“照顾好自己和康康。”

车子启动,缓缓驶离。后视镜里,小田抱着重新回到她怀里的康康,站在院门口,身影渐渐变小,最终消失在梧桐树影的拐角。心口处,海浪纹的微凉触感异常清晰,像一颗定心的锚石。

当飞机平稳地爬升至云层之上,舷窗外是连绵无尽的云海,在朝阳下镀上一层耀眼的金边。陈羽墨靠窗坐着,闭目养神。就在此时,意识深处,那熟悉的幽蓝色界面无声浮现,冰冷的文字流淌:

【核心关联个体‘田夕薇’状态确认:空间坐标锁定(庐州住宅)。生理体征:平稳。情绪波动:轻微低落(短暂分离适应期)。威胁等级:极低。】

信息流如同冰冷的溪水滑过,不带任何情绪。陈羽墨睁开眼,眼底最后一丝属于庐州晨光的温存彻底敛去,只剩下深潭般的沉静与专注。

飞机在沈阳桃仙机场降落时,北方的干燥空气扑面而来,带着与南方截然不同的硬朗气息。陈羽墨没有片刻耽搁,上了黑色的轿车

车子驶出机场,融入这座重工业城市特有的、带着金属质感的车流之中。道路两旁,高大的厂房轮廓在秋日的阳光下投下厚重的影子,空气里似乎都弥漫着机油、钢铁和焊接火花混合的气息。一种无形的、属于大国重器的脉搏,在这片土地上沉稳地跳动着。

一个多小时后,车子稳稳停在沈飞集团戒备森严的大门前。哨兵验证了陈羽墨提前报备的特殊通行证件,目光锐利而郑重地敬了个礼,电动闸门无声滑开。

门内,杨维和几位技术骨干正在等待他的到来。看到陈羽墨下车,杨维立刻大步迎了上来,布满岁月痕迹的脸上是毫不掩饰的激动和急切,一把握住陈羽墨的手,力道很大。

“羽墨,你可算来了!”杨维的声音洪亮,带着东北口音特有的爽利,“邮件里提到的那些…那些想法,我们连夜组织了骨干讨论,简直…简直是醍醐灌顶!但也有一箩筐的问题憋着,就等你来解惑了!”

他身后的几位骨干工程师也纷纷上前,眼神热切地看着陈羽墨。他们早已从绝密渠道知晓眼前这个年轻人不可思议的贡献和能力,那份关于“玄鸟”的初步构想邮件,其技术前瞻性和突破性,已经彻底点燃了这些沉浸航空事业数十年的老将心中的火焰。

“杨总工,各位,辛苦了。”陈羽墨微微颔首,“我们直接去会议室?”

“嗯,图纸和模型都准备好了!”杨维连声应道,亲自引路,脚步快得带风。一行人穿过巨大的厂区,巨大的厂房里隐约传来机器运行的轰鸣,如同巨兽的心跳。

会议室里,投影幕布上定格着“玄鸟”战机的概念渲染图,流线型的身躯充满了未来战机的凌厉美感。长条会议桌上,堆满了厚厚的图纸、技术参数文件和各种比例的局部模型,尤其是发动机和机翼部分。

没有多余的寒暄,陈羽墨径直走到主屏幕前,目光扫过图纸上几个被特意圈出的技术难点区域。他拿起激光笔,红点精准地落在变循环引擎的喷管结构图上。

“杨总工,邮件里提到的‘炽翎’材料合成路径,沈飞材料实验室跟进得如何?”陈羽墨开门见山。

“已经按您提供的分子式和工艺参数启动了原型制备!”一位负责材料的中年工程师立刻回答,语速很快,“高温炉已经预热,特种粉末正在按比例混合,预计明天凌晨可以进行第一次熔融铸造!陈工,您确定这碳纳米管增强的陶瓷基复合材料,能扛住变循环引擎模态转换时那瞬间的极端热应力冲击?”

“理论模型和超算模拟结果,通过率超过98%。”陈羽墨的声音沉稳有力,他手指在图纸上一划,“关键在于喷管内部主动冷却流道的拓扑结构优化,以及梯度复合层之间的应力匹配。这里,”红点移动到喷管内部一个极其复杂的多孔结构区域,“需要严格按照我邮件附件三的cAd模型加工,公差必须控制在微米级,盘古一号的精度可以满足。”

他一边说,一边拿起旁边一张空白图纸,用笔迅速勾勒出几个关键的流体动力学模型和温度分布云图。会议室里一片寂静,只有笔尖划过纸张的沙沙声和陈羽墨冷静清晰的讲解。杨维和几位核心工程师的眼睛紧紧盯着图纸,呼吸都不自觉地屏住了,生怕错过任何一个细节。

“其次是等离子体隐身涂层。”陈羽墨的激光笔移向机翼和机身表面标注的难点区域,“多层梯度结构的设计是为了应对不同波段雷达波的吸收和散射,同时兼顾极端热力环境下的结构稳定性。核心是中间那层具有自修复功能的微胶囊掺杂层……”

他详细阐述了每一层材料的成分比例、喷涂工艺的温度窗口、以及如何利用特殊工艺将具有修复功能的微胶囊均匀嵌入涂层基体。技术细节之精妙,让在场的材料专家都忍不住连连点头,眼中异彩连连。

“陈工,”负责隐身技术的工程师孙苗忍不住开口,带着惊叹,“您这多层梯度方案,简直是为‘玄鸟’量身定做!但实验室环境模拟毕竟有限,我们担心这涂层的实际服役寿命,尤其是在长时间高超音速(ma>5)飞行产生的极端气动热环境下……”

“所以需要同步进行地面模拟风洞的极端热循环测试。”陈羽墨接话道,没有丝毫停顿,“测试方案我已经拟好,重点监测涂层在经历1000次以上从常温到1800c瞬时升温再骤冷的循环后,其介电常数变化率和结构完整性。数据会实时反馈回来,供我们进行配方微调。”

他条理清晰地将一个庞大复杂的技术体系拆解成可执行、可验证的具体步骤,每一个难点都给出了明确的解决路径和验证方法。会议室里的气氛从最初的激动和急切,逐渐沉淀为一种高度专注的肃穆。杨维看着眼前这个年轻得过分却渊渟岳峙的身影,心中翻涌着难以言喻的震撼。他仿佛看到了一扇通往全新领域的大门,正在这个年轻人的手中,被坚定而沉稳地推开。

窗外的阳光,透过巨大的玻璃窗,将会议室里弥漫的、属于尖端科技与沉重使命的紧张气息,切割成一道道光束。光束里,悬浮着无数微小的尘埃,如同那些亟待被攻克的技术难题,在陈羽墨冷静如恒河沙数的思维推演下,正被逐一锁定、解析、击破。北方工业重镇的空气里,属于“玄鸟”的炽热初啼,已在无声中酝酿。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