秋分刚过,清晨的公园里已经有了几分凉意。退休教师周老师像往常一样在晨练,他的动作舒缓而沉稳,与秋日的宁静相得益彰。这时,他看到老邻居王叔穿着单薄的汗衫在跑步,满头大汗,气喘吁吁。
"王叔,这天儿转凉了,您怎么还穿这么少?"周老师关切地问,顺手递过一条毛巾。
"没事儿,我这一跑就热乎了!"王叔不以为然地摆摆手,"再说,不是说要'秋冻'吗?"
周老师摇摇头:"'秋冻'可不是这么理解的......"
谁知第二天,王叔就因为突发心绞痛被送进了医院。主治医生检查后直摇头:"秋季温差大,血管容易收缩,老人家运动不能太急,要循序渐进啊!这已经不是第一个因为秋季养生不当送医的患者了。"
周老师站在病床前,心疼地说:"早就提醒你要注意秋季养生,这下可好,吃苦头了吧?"
王叔虚弱地叹气道:"现在才知道,原来秋天养生还有这么多讲究......"
一、两不急:给身体一个适应的过程
1. 不急着"秋冻":添衣要循序渐进
"春捂秋冻"这句古训很多人都理解错了。市中医院张主任在查房时解释说:"最近我们接诊了不少因为错误'秋冻'导致生病的患者。'秋冻'不是让人挨冻,而是指不要天气稍凉就急着穿得太厚,要让身体有个适应过程。"
科学添衣法:
· 分层穿衣:早晚加件薄外套,中午热了可脱下。推荐选择透气性好的纯棉或真丝材质,既保暖又不闷热。建议选择开衫式外套,方便穿脱。
· 重点保护:腹部、脚部和背部要特别注意保暖。腹部受凉易导致腹泻,脚部受寒会影响全身血液循环,背部则是阳气之海。老年人可在清晨出门时戴条薄围巾,保护大椎穴。
· 看天穿衣:气温低于15℃或温差超过8℃时,要及时添衣。建议下载天气APP,随时关注温度变化。
真实案例:45岁的赵先生坚持"秋冻"却感冒了,原来是早晚骑电动车时穿得太单薄。后来他改成在办公室放件外套,路上穿防风风衣,感冒再没犯过。"现在我明白了,'秋冻'是要让身体慢慢适应,而不是硬抗。"
专家建议:秋季穿衣要像剥洋葱,一层一层,方便随时调节。特别是老年人,要随身带件薄外套,随时应对温度变化。建议选择颜色较深的衣物,更容易吸收阳光热量。
2. 不急着"贴秋膘":进补要适可而止
过去物质匮乏,人们需要"贴秋膘"储存脂肪过冬。但现在人普遍营养过剩,盲目进补反而伤身。营养科李医生说:"每年秋天,我们都会接诊不少因为过度进补导致消化不良、血脂升高的患者。"
科学进补原则:
· 先调脾胃:秋季进补前,要先调理好脾胃功能。可以先用小米粥、山药等温和食材调理一周。
· 平补为主:选择山药、百合、银耳等平补食材,避免过于温补的羊肉、人参等。
· 循序渐进:从少量开始,观察身体反应。如无不适,再逐渐增加。
"我以前一到秋天就大鱼大肉地补,"王叔感慨地说,"结果血脂、血糖都上去了。现在才知道,进补也要讲究科学。"
推荐食谱:山药百合粥
新鲜山药100克,百合30克,大米50克,共同煮粥。此粥性味平和,适合秋季平补。山药健脾益肺,百合清心安神,特别适合秋季食用。
二、三不要:远离养生误区
1. 不要过度运动:顺应秋季收敛之气
秋天是收获的季节,人体阳气也开始收敛。此时运动要适度,不可像夏天那样大汗淋漓。运动医学专家指出:"秋季运动过量,反而会损伤人体津液,导致阴虚火旺。"
秋季运动指南:
· 选择温和运动:散步、太极拳、八段锦等最为适宜。这些运动能够活动筋骨,又不会过度消耗。
· 控制运动强度:以微微出汗为宜,避免大汗伤阴。可以佩戴心率监测设备,将心率控制在(170-年龄)次/分钟以内。
· 选对运动时间:最好在太阳出来后运动,避开清晨寒露。建议在上午9-10点或下午3-4点进行锻炼。
真实案例:45岁的刘女士为了减肥,秋季仍坚持高强度健身,结果出现心慌、失眠。中医诊断是运动过度耗伤阴液,调整运动方案后才好转。"现在我每天散步半小时,配合太极拳,体重反而更容易控制。"
运动小贴士:运动时随身带件外套,出汗后立即擦干,避免着凉。运动后要及时补充温水,小口慢饮。
2. 不要熬夜:早睡早起身体好
《黄帝内经》明确指出:"秋三月,早卧早起,与鸡俱兴。"这是符合自然规律的作息方式。睡眠专家表示:"秋季日照时间缩短,人体褪黑素分泌会提前,早睡更符合生理规律。"
这章没有结束,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