秋夜无眠?这5个“助眠邪术”正在偷走你的健康!
凌晨三点,城市一片寂静,43岁的教师王丽却再次睁着眼睛等待天亮。自从入秋以来,她尝试了朋友圈所有的“助眠妙招”——睡前喝红酒、白天强制不睡觉、夜间运动让自己疲惫……结果失眠反而变本加厉。
中国睡眠研究会发布的数据显示,超过3亿中国人存在睡眠障碍,其中秋季失眠就诊人数较夏季增加30%以上。更令人担忧的是,近六成失眠患者曾尝试过不科学的“自我疗法”,导致问题雪上加霜。
这些被广泛传播的“助眠偏方”看似有效,实则可能扰乱你的睡眠节律,让短暂的睡眠问题演变为慢性失眠。这个秋天,是时候识破这些“睡眠邪修”,找回真正的安眠之道了。
01 现象观察,秋季失眠背后的科学真相
秋风送爽,本该是一年中最宜人的季节,为何却成了失眠的高发期?
北京协和医院睡眠医学中心主任医师高和解释说:“秋季日照时间缩短,阳光强度减弱,这会影响人体内褪黑素的正常分泌,从而打乱睡眠节律。”
同时,秋季“燥邪”当令,易伤津液。中医认为“阳入于阴则寐”,当人体阴液不足时,会导致阳浮于外,难以入阴,从而引发入睡困难、睡眠浅等问题。
现代生活节奏加快,工作压力增大,也是导致秋季失眠高发的重要因素。某三甲医院精神科门诊数据显示,每年9-11月,因睡眠问题就诊的患者比其他月份平均多出25%。
令人担忧的是,面对失眠问题,大多数人不是寻求专业帮助,而是轻信网络上流传的各种“快速入眠法”,这些方法往往缺乏科学依据,甚至适得其反。
02 五大失眠“邪修”,看似有效实则伤身的误区
邪修一:睡前饮酒助眠
“睡前一杯红酒,睡得像个婴儿”——这种说法在朋友圈广为流传,事实上却是最大的睡眠误区之一。
酒精确实能让人快速入睡,但它会严重破坏后半夜的睡眠质量。研究表明,酒精会使快速眼动睡眠(REM)减少,这是梦境发生的阶段,对记忆巩固和情绪调节至关重要。
长期依赖酒精助眠,不仅会导致睡眠结构紊乱,还可能引发酒精依赖。北京安定医院睡眠科主任医师贾福军指出:“酒精助眠如同借高利贷,短期内看似解决问题,长期却要付出更大代价。”
邪修二
是一个非常特别的,有着与众不同的睡眠习惯。与大多数人不同的是,他白天会强制自己不睡觉,而是努力积攒困意。
许多失眠者都有这样的想法:白天坚持不睡,晚上就能睡得更好。他们相信通过这种“睡眠储蓄”的方式,可以让自己在夜晚更容易入睡。然而,这种观念实际上是一种误解。
睡眠医学专家指出,人体并不是一个简单的“睡眠银行”。当我们过度保持清醒时,体内的压力激素皮质醇水平会升高。皮质醇是一种能够让人保持警觉的激素,它的升高反而会使人更加难以入睡。
正确的做法是,当我们在白天感到困倦时,可以适当地小憩一会儿,时间控制在15-20分钟左右。这样既能缓解白天的疲劳,又不会影响到夜间的睡眠。但需要注意的是,小憩时间不宜过长,最好不要超过30分钟,否则可能会导致夜间入睡困难。
邪修三:夜间剧烈运动让自己疲惫
不少人认为晚上运动让自己疲惫不堪就能自然入睡,结果往往适得其反。
夜间高强度运动会使核心体温升高,交感神经兴奋,释放肾上腺素等刺激激素,这种状态需要2-3小时才能平复。上海市体育科学研究所研究员王道建议:“晚上7点后应避免剧烈运动,可选择温和的伸展或冥想练习。”
邪修四:周末疯狂补觉
对于许多忙碌的上班族来说,“平时睡不够,周末一起补”似乎成了一种常见的选择。毕竟,工作日的繁忙使得他们难以保证充足的睡眠时间,而周末则被视为弥补睡眠不足的好时机。
然而,这种看似合理的睡眠模式实际上可能会给身体带来一些负面影响。研究表明,这种不规律的睡眠习惯会进一步扰乱我们的生物钟,导致所谓的“社交时差”。
斯坦福大学睡眠研究中心的一项研究发现,那些在周末补觉超过2小时的人,在周一早上往往会表现出类似跨时区飞行后的疲劳感。这是因为突然改变睡眠时间会干扰我们的生物钟,使其难以适应新的节奏。
事实上,规律的起床时间对于维持良好的生物钟比睡眠时长更为重要。即使是在周末,我们也应该尽量保持与平时相似的起床时间,最好不要超过1小时的差异。这样可以帮助我们的身体更好地适应日常生活的节奏,减少“社交时差”带来的不适感。
因此,尽管周末补觉可能会让人感觉暂时恢复了一些精力,但从长远来看,保持规律的作息时间对于我们的健康和生活质量更为有益。
本小章还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