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玄幻 武侠 都市 历史 科幻 灵异 游戏 书库 排行 完本 用户中心 作者专区
小米阅读 > 游戏 > 日常养生常识 > 第28章 中医养生夏季养生有"道":中医千年智慧,助你安然度夏

天人相应:解码中医夏季养生智慧,于长夏时光滋养身心

当蝉鸣攀上枝头,荷花初绽池塘,天地间蒸腾的暑气宣告着夏季的盛临。古人以\"夏三月,此谓蕃秀\"形容这个万物繁茂生长的季节,此时阳气外发,气血趋向体表,人体与自然的联系更为紧密。中医\"天人相应\"的养生理念认为,顺应天时方能调和阴阳,《黄帝内经》提出的\"春夏养阳\"法则,正是打开夏季养生之门的金钥匙。如何将千年中医智慧融入日常生活?让我们从作息、饮食、运动、情志等多个维度,探寻夏日养生的完整图景。

一、作息之道:顺天时而养阳气,调昼夜以和阴阳

夏季太阳直射点北移,白昼渐长黑夜渐短,人体的阴阳气血运行也随之变化。《黄帝内经》\"夏三月...夜卧早起,无厌于日\"的记载,揭示了夏季作息的核心要义。这里的\"夜卧\"并非提倡熬夜,而是相较于冬季早睡,可将入睡时间适当延迟至23点前。在中医理论体系中,子时(23点至1点)是胆经当令之时,此时天地间阳气最为微弱,犹如黎明前的至暗时刻。若能在此时进入深度睡眠,便能顺应胆气升发之势,帮助阳气潜藏于肾,为次日的精力充沛奠定基础。就像自然界的种子在土壤中积蓄力量,人体的阳气也在深度睡眠中得以涵养。

晨起时间宜与日出同步,在清晨5 - 7点间苏醒。此时正值卯时,大肠经当令,犹如大自然的清洁工开始工作。适当活动不仅能促进肠道蠕动,帮助排出一夜代谢产生的浊物,更能借助初升的阳气,唤醒沉睡的脏腑机能。想象自己是一株向日葵,迎着朝阳舒展枝叶,通过简单的拉伸、叩齿吞津等动作,让身体的每一个细胞都沐浴在晨光之中,开启充满活力的一天。

午休作为夏季养生的重要环节,蕴含着深厚的中医智慧。午时(11点至13点)心经当令,此时天地阳气达到顶峰,转而开始收敛。小憩20分钟左右,犹如为身心按下\"重启键\"。唐代医家孙思邈在《千金要方》中强调\"能息心,自暝目\",短暂的午休不仅能缓解上午的疲劳,更能滋养心气。这就好比夏日午后的一场及时雨,让燥热的心田得到滋润,使下午的工作学习事半功倍。值得注意的是,午休时间不宜过长,避免打乱夜间正常的睡眠节律,否则就像过度浇灌的植物,反而会影响其生长。

阳光作为天然的阳气来源,在夏季养生中扮演着重要角色。然而面对炽热的骄阳,需要掌握科学的日晒方法。清晨7 - 9点,太阳初升,阳光温和不燥,此时进行15 - 20分钟的户外活动,让阳光照射督脉与膀胱经循行的背部,既能促进维生素d合成,又有助于激发体内阳气。可以选择在公园的林间小道漫步,让阳光透过树叶的缝隙洒在身上,感受大自然的温暖与活力。但需避开正午11点至15点的烈日,这段时间阳气浮盛于外,过度暴晒易导致暑气入侵,引发中暑等不适。就像过度燃烧的火焰会耗尽燃料,过度暴晒也会耗伤人体的津液与阳气。

规律作息是维护健康的基石。建议制定固定的作息时间表,每日保持相近的入睡与起床时间,帮助身体形成稳定的生物钟。人体就像一台精密的仪器,只有遵循固定的节奏运行,才能发挥最佳性能。营造舒适的睡眠环境同样关键,可通过使用遮光窗帘、佩戴耳塞等方式,减少外界干扰;睡前避免使用电子设备,改用温水泡脚、阅读纸质书籍等方式放松身心。想象自己在睡前用温水泡脚,就像给双脚做了一场温暖的SpA,随着水温的浸润,一天的疲惫也渐渐消散,为一夜好眠创造条件。

二、饮食之要:清热祛湿健脾胃,应季而食养身心

夏季气候炎热多雨,人体易受暑热与湿邪侵扰,因此饮食调理应以清热解暑、健脾利湿为核心。元代饮膳太医忽思慧在《饮膳正要》中提出\"夏气热,宜食菽\",指出夏季宜食用豆类食物。其中黄豆尤为适宜,其味甘性平,既能补脾益气,又可清热解毒,是夏季食疗的佳品。黄豆就像一位默默奉献的守护者,在炎炎夏日里为脾胃撑起一把保护伞。

推荐两款经典夏季食疗方:

苦瓜黄豆排骨汤:精选新鲜苦瓜、黄豆与排骨,将黄豆提前浸泡8小时,使其充分吸收水分,就像让种子在水中苏醒。锅中加水煮沸后,放入所有食材,大火烧开转小火慢炖1小时。苦瓜苦寒清热,犹如夏日里的一股清泉,能带走体内的燥热;黄豆健脾利湿,如同勤劳的园丁,默默守护着脾胃的健康;排骨滋补气血,为身体补充因出汗流失的营养。三者搭配,既能清热解暑,又能调和脾胃,是夏季餐桌上的养生佳肴。

绿豆百合汤:选用优质绿豆与百合,将绿豆冷水下锅煮沸后转小火,待豆子即将煮烂时加入百合,继续炖煮至食材软烂,最后调入适量冰糖。绿豆善清暑热,是夏季消暑的明星食材;百合润肺安神,能滋养心肺,让燥热的身心得到安抚。这道汤就像一首清凉的夏日乐章,不仅能有效缓解夏日燥热,更能滋养身心,使人身心舒畅。

夏季应季蔬果同样是养生佳品。西瓜被誉为\"天然白虎汤\",其味甘性寒,能清热解暑、除烦止渴,就像夏日里的一座移动的清凉站;黄瓜含水量高达96%,既能补充水分,又能清热利水,如同天然的补水剂;冬瓜富含维生素与膳食纤维,具有清热利水、消肿解毒的功效,是夏季祛湿的好帮手;荷叶清香升散,可清暑利湿、生发清阳,用荷叶煮粥或泡茶,仿佛把整个夏天的清凉都装进了碗里。将这些食材合理搭配,既能满足味蕾,又能达到养生目的。

夏季阳气外浮,脾胃功能相对减弱,饮食需遵循\"清淡易消化\"的原则。减少肥甘厚味、辛辣刺激性食物的摄入,以免加重脾胃负担。可以想象脾胃是一个勤劳的小蜜蜂,在炎热的夏季已经很辛苦了,我们就不要再给它增加过多的负担。可适当增加小米粥、山药粥等五谷杂粮的比例,这些食物既能补益脾胃,又易于消化吸收。同时要特别注意饮食卫生,夏季食物易变质,应选择新鲜食材,烹饪过程做到烧熟煮透,避免食用生冷不洁食物,防止病从口入。就像守护一座城池,要把好食物安全的大门,不让任何有害的\"敌人\"进入我们的身体。

夏季出汗较多,除了及时补充水分,还应注意电解质平衡。建议多饮用白开水、淡茶水,少喝含糖饮料与碳酸饮料。绿茶富含茶多酚,既能清热解暑,又有抗氧化作用,就像一位忠诚的卫士,守护着身体的健康;菊花茶清肝明目,适合长时间用眼人群,是办公族的贴心伴侣;酸梅汤生津止渴,是传统的夏季饮品,酸甜的滋味让人回味无穷。根据个人体质选择适宜的饮品,既能补充水分,又能达到养生效果。

三、运动之法:动静结合强体魄,适时适度养元气

夏季是运动锻炼的好时节,但需根据季节特点选择合适的运动方式。建议以散步、慢跑、八段锦、太极拳等中低强度运动为主,这类运动注重气息调和与肢体舒展,既能活动筋骨,又不会过度消耗体力。就像微风拂过湖面,既能泛起涟漪,又不会打破湖水的平静。

八段锦作为传统养生功法,动作简单易学,功效显着。其第一式\"两手托天理三焦\",通过双手上举拉伸,可调节全身气机,促进气血运行,仿佛将身体的每一个管道都疏通了一遍;第三式\"调理脾胃须单举\",一手上托一手下按,能有效增强脾胃功能,如同给脾胃做了一场温柔的按摩;第五式\"摇头摆尾去心火\",通过脊柱的旋转摆动,有助于清心泻火,让烦躁的情绪随着动作烟消云散。每日练习1 - 2次,每次15 - 20分钟,长期坚持可达到强身健体的效果。想象自己在练习八段锦时,就像一棵随风摇曳的竹子,柔韧而有力。

太极拳以掤、捋、挤、按等十三势为基本方法,动作行云流水,连绵不断。练习时要求\"用意不用力\",通过意识引导动作,配合均匀深长的呼吸,使身心高度放松。太极拳不仅能锻炼肌肉骨骼,更能调节神经系统,对改善睡眠、缓解压力有显着效果。可以将练习太极拳比作在心中绘制一幅山水画,每一个动作都是一笔优美的线条,在动静结合中达到身心的和谐。建议每周练习3 - 5次,每次30分钟左右。

运动时间的选择至关重要。清晨5 - 7点,气温相对凉爽,空气清新,此时进行户外活动,既能避免中暑,又能借助自然界的阳气激发人体活力。运动强度以微微汗出为宜,过度出汗会导致阳气外泄、津液耗伤。就像燃烧的蜡烛,过度消耗会缩短寿命。若运动中出汗较多,应及时补充淡盐水或运动饮料,维持电解质平衡。

运动前后的准备与放松同样不容忽视。运动前进行5 - 10分钟的热身活动,包括关节活动、肌肉拉伸等,可有效预防运动损伤;运动后进行慢走、深呼吸、按摩等放松活动,有助于缓解肌肉疲劳,促进身体恢复。此外,夏季运动要避免在风口处进行,运动后不要立即吹空调、洗冷水澡,应待汗液自然消退后再进行降温,防止寒邪入侵。这就像给身体一个缓冲的时间,让它慢慢适应环境的变化。

四、情志之调:宁心安神戒躁怒,豁达开朗养心神

夏季阳气浮越于外,人体情绪容易受到影响,出现烦躁易怒等情况。中医认为\"心主神明\",夏季与心气相通,情绪的剧烈波动会直接影响心脏功能。《黄帝内经》提出的\"使志无怒,使气得泄\",为夏季情志养生指明了方向。就像在炎热的夏天需要给情绪降降温,保持内心的平静。

日常生活中,可通过多种方式调节情绪。听音乐是很好的放松途径,选择古典音乐中的《高山流水》《渔舟唱晚》等曲目,其舒缓的旋律能帮助平复烦躁情绪,仿佛置身于宁静的山水之间;阅读不仅能增长知识,更能让人沉浸其中,忘却烦恼,就像在知识的海洋中找到了一片宁静的港湾;绘画、书法等艺术活动则有助于培养专注力,使人内心平静,每一笔的勾勒都是对心灵的一次洗礼。此外,与家人朋友聊天交流,分享生活点滴,也能释放压力,保持心情愉悦,就像给心灵打开一扇窗户,让阳光照进来。

亲近自然也是调节情志的有效方法。夏季可选择清晨或傍晚进行户外活动,如登山、郊游、湖边漫步等。在大自然中呼吸新鲜空气,欣赏秀丽景色,能让人忘却城市的喧嚣,舒缓身心。想象自己漫步在湖边,听着蝉鸣,看着夕阳,所有的烦恼都随着湖水的波纹渐渐散去。适当的社交活动同样重要,参加兴趣小组、社区活动等,既能丰富生活,又能增进人际关系,使人保持积极乐观的心态。

五、多维养生:防暑祛湿护阳气,细节之处见真章

防暑降温:夏季气温高,防暑工作尤为重要。高温时段尽量减少外出,如需外出,应做好防护措施,如佩戴遮阳帽、太阳镜,涂抹防晒霜等。随身携带藿香正气水、清凉油等防暑药品,以备不时之需。若出现头晕、乏力、口渴等中暑症状,应立即转移至阴凉通风处,解开衣物散热,用湿毛巾擦拭身体降温,并及时补充水分和盐分。可以将防暑降温比作一场与炎热的战斗,我们要做好充分的准备,保护好自己的身体。

防湿祛湿:夏季多雨潮湿,人体易受湿邪侵袭。保持居住环境干燥通风,避免长时间待在潮湿阴冷的地方。饮食上多食用薏米、赤小豆、芡实、茯苓等祛湿食材,可煮粥或煲汤食用。中医外治法如艾灸、拔罐等也有很好的祛湿效果,艾灸足三里、阴陵泉等穴位,能温阳健脾、利水渗湿;拔罐可促进局部气血运行,帮助排出体内湿气。想象湿邪是身体里的一团乌云,我们要通过各种方法把它驱散,让阳光重新照耀身体。

保护阳气:夏季虽然炎热,但不可过度贪凉。空调温度不宜过低,建议设置在26c左右,避免长时间待在空调房中,防止寒邪入侵。冷饮、生冷食物要适量食用,以免损伤脾胃阳气。可适当食用生姜、红枣等温热性食物,既能温中散寒,又有助于保护阳气。晨起饮用一杯温开水,也能起到温暖脾胃、促进阳气升发的作用。就像在炎热的夏天给身体穿上一件薄薄的保暖衣,保护好体内的阳气。

\"夏三月,此谓蕃秀\",夏季不仅是万物生长的季节,更是调养身心的关键时期。通过顺应天时调整作息,选择适宜的饮食与运动,注重情志调节,做好防暑祛湿等细节,我们便能将中医养生智慧融入日常生活。当我们学会与自然和谐共处,遵循古老的养生法则,便能在炎炎夏日中保持身心舒畅,为全年的健康打下坚实基础,真正实现\"春夏养阳\"的养生目标。让我们在这个夏天,与自然同频,滋养身心,收获健康与活力。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