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也是为什么会有人说,江浙沪的孩子不太愿意去外省上大学。
确实是这样。
经济条件摆在那里。
大部分地区的基础建设是比不上江浙沪的。
逼乎上不是有很多的帖子吗?
说的就是江浙沪的孩子去外省上学旅游后的种种不适应。
这当中,不排除是有些人矫情。
但确实,江浙沪孩子,从小的物质条件是真不错的。
当然了,山河学院不存在这种情况。
山河学院的硬件设施。
管你苏南还是中海。
你就是住汤臣一品的,来了也挑不出太大的毛病来。
最终山河学院作训部开始对10多万的新生进行分批次的管理。
反正按照计划,会有一大批的学生到时候直接跑步接受检阅。
如果是身体确实跟不上军训强度的,也不做强求。
那你们到时候就划归到跑步检阅的序列。
小跑步绕场一周就行了。
这个要求不高。
这一改革获得了不少新生,尤其是女学生的青睐。
于是乎军训不再全部按照班级为单位了。
如果你们实在想轻松的话,没关系。
那就练练军姿,同时在练练跑步。
到时候能在小跑步的时候保证队形不乱就算成功。
其他学生,继续保持一定强度的训练!
以方队形式接受检阅。
通过军训这件事儿,也算是给李墨白上了一课。
事实证明,想让自己所有的学生都按照自己的设想去发展是不现实的。
虽然说自己的本意是好的,出发点也是好的,希望能好好的锻炼一下这些学生。
但现实是,不少年轻气盛的学生是听不进你的话的。
尤其是家庭条件比较好的学生。
人家搞不好连自己父母的话都不怎么听。
你一个校长算老几?
还是没有行政级别的民办大学的校长。
一声令下让无数人对你马首是瞻。
把你的话奉为圣旨,看到你又哭又跳,还鼓掌。
那是北边三将军才有的能力。
因为在那边。
你不这么干的话,是真的要吃紫蛋的!
李墨白还没有那个道行。
山河四省的学生可能对他有一种特殊的情感。
但是其他省份的学生其实也就那样。
也许等到学生们毕业之后,走向社会之后,才会后知后觉的发现,当初没听李校长的话。实在是一大错误!
但现在,不行!
现在,正是年轻气盛的时候。
不气盛,那能叫年轻人吗?
看清形势的李墨白也想开了。
放下助人情节,尊重他人命运。
反正自己作为过来人,该说的都说了。
学生们如果愿意听,那少走弯路。
如果不愿意听,走向社会后,会有人用更加粗暴的方式教他们。
作为校长,尽人事,安天命就是了!
对于李墨白的这番转变,张伯令其实是最欣慰的。
他知道这才是李墨白向一个教育大师靠拢的重要转折点。
以前的李校长太理想主义化了。
有点过于浪漫。
把自己想的太无所不能,把学生也想的太好。
心里盘算的是。
自己对学生们倾囊相授。
学生们好好的学习。好好的锻炼。
毕业之后,走向社会,都能成为国家需要的人才。
事实证明,现实不会这么发展的。
治大国如烹小鲜。
李墨白以前的一些教育思想,如果说山河学院始终维持在大几千人或者一两万人的规模的话,或许还能行得通。
但是现在学生越来越多。
恨不得一年的新生就10多万。
那原有的思路肯定是要转变的。
管1万人的学校跟管10万人的学校,压根儿就不是一个概念,也不是一回事儿。
就好像休克疗法对一些小国管用。
但是对熊国这样的大国只能是灾难一样。
教育行业可不存在一招鲜吃遍天的情况。
你得根据学校的规模,时代的发展,与时俱进,不断的学习。不断的进步。
否则的话,固步自封不光害了自己,也害了学校的学生和老师。
张伯令建议李墨白,心态放平。
尊重学生们的选择。
大家都是从年轻时候过来的。
年轻人,最反感的就是那些,对自己各种说教的中年人了。
当下,李墨白不再好为人师了。
让手底下的人看着办就行了。
这么多的学生。
他也没法跟过去那样,全面关注了。
李墨白手上还有一件重要的事儿。
就是成立山河商会。
这是老岳父给自己提出的目标跟要求。
当然这个建议也确实是没毛病!
一个好汉三个帮。
团结才能干成更大的事儿。
对李墨白来说。
如果能找到一帮志同道合的伙伴,大家一起投资,一起赚钱。
往小了说能让大家伙儿收益最大化。
往大了说,可以为国家做更大的贡献。
小主,这个章节后面还有哦,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更精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