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玄幻 武侠 都市 历史 科幻 灵异 游戏 书库 排行 完本 用户中心 作者专区
小米阅读 > 其他 > 大明商途:重生之商业帝国 > 第268集:市场竞争加剧

大明商途:重生之商业帝国 第268集:市场竞争加剧

作者:竹晴园 分类:其他 更新时间:2025-07-24 10:49:26

山语间的破局之道

莫干山的晨雾还未散尽时,陈默已经站在“山语间”民宿的露台上,指尖划过微凉的栏杆。手机屏幕上跳出的新闻标题像根细刺扎进眼里——“环球酒店集团宣布斥资五十亿布局民宿市场,首批百店计划启动”。他低头看向庭院里正在修剪花枝的老园丁,去年这个时候,他们还在为客房预订量突破八成而欢欣鼓舞。

一、寒流初至

“陈总,这是这个月的报表。”运营总监林薇的声音带着不易察觉的疲惫。报表上的数字像退潮后的礁石般触目惊心,入住率较旺季下滑了三十七个百分点,而同期莫干山区域的整体预订量只降了五个点。

陈默捏着报表走进茶室时,营销主管周明正在对着电脑唉声叹气。屏幕上是某连锁民宿品牌的推广页面,标准化的原木风装修配上“全国百店通用”的广告语,价格比山语间低了近三成。

“他们用酒店的管理模式做民宿,”周明敲着桌子,“中央预订系统、统一采购渠道,我们单店采购的成本根本没法比。上周有个回头客说,虽然觉得我们的院子更有味道,但对方App上能直接预约接送机,他最终选了那边。”

窗外传来汽车引擎声,一辆印着某酒店集团标志的商务车停在对面的空地上。几个穿着西装的人举着测量仪四处张望,那是村里王木匠家的老宅子,上个月刚挂出转让告示。

陈默端起茶杯的手顿了顿,去年改造山语间时,王木匠还送来了亲手雕的木窗棂。他忽然想起考察时见过的那些民宿,丽江古城里挂着同个招牌的纳西小院,阳朔江边装修如出一辙的临江套房。

“标准化能复制成功,却复制不了灵魂。”陈默放下茶杯,茶渍在白瓷杯底晕开,像幅写意山水,“我们的根在莫干山,在这些老木头里,在王木匠的手艺里。”

二、破局之思

当晚的团队会议持续到深夜。林薇带来了更坏的消息,银行对民宿行业的贷款政策收紧,原本计划用于扩建的资金可能要泡汤。设计师小张翻着手机里的照片,那是他为新客房设计的草图,现在看来暂时用不上了。

“要不我们也降价?”周明试探着说,“先把客人拉回来再说。”

“降价就像饮鸩止渴。”陈默指着墙上的民宿照片,那是改造前的老宅院,“我们花了八个月加固地基,保留每一块老砖,光是让屋顶的青苔自然生长就等了三个雨季。这些成本,不是那些三个月就能复制一家的连锁店能比的。”

他忽然想起考察时遇到的老茶农,那位老人说最好的白茶要等春雨过后,带着露水采摘。商业或许快节奏,但好的体验需要慢下来沉淀。

第二天清晨,陈默没去办公室,而是带着笔记本走进了竹林。他沿着当年发现这座老宅院的山路慢慢走,露水打湿了裤脚。路过山腰的清泉时,看到几位住客正在打水,他们是上周来的摄影师,已经连续住了十多天。

“陈老板,你们家的井水烧茶特别甜。”戴眼镜的摄影师举着相机,镜头对着晨光中的竹叶,“我跑过全国二十多个民宿,就你们这儿允许客人自己去后山采茶,还请茶农来教炒茶。”

陈默的心猛地一跳。他看着摄影师镜头里的画面,不是精心布置的客房,而是客人蹲在茶树下的笑脸。那些被团队视为“额外成本”的体验活动,恰恰是连锁店最难复制的东西。

回到民宿,他在白板上写下三个词:在地性、参与感、温度。阳光透过木窗棂照在字上,仿佛为这些词语镀上了金边。

三、生根计划

“生根计划”的提出在团队内部引发了争议。小张觉得把客房改造预算砍掉一半,用来建手工作坊是疯了;周明担心投入大量精力做体验活动,会影响客房服务质量。

陈默带着大家去拜访王木匠。老木匠的院子里堆着刚解好的木料,他正在雕刻一块银杏木,说要做套茶具。“现在年轻人都喜欢机器做的东西,快是快,但没魂。”老人用粗糙的手掌摩挲着木料,“你看这纹路,每棵树都不一样,就像每个人的经历。”

那天下午,团队决定保留老宅院的原有格局,把原本要扩建的三间客房改成:一间竹编工坊,请村里的老手艺人每周来授课;一间茶事书房,陈列莫干山茶文化的书籍;一间星空画室,晚上能看到山巅的银河。

林薇算了笔账,虽然客房数量减少导致理论最大收入下降,但体验活动可以带来额外收益,更重要的是能延长客人的停留时间。“现在住客平均停留1.5天,要是能增加到2.5天,餐饮和体验项目的收入能补上客房的损失。”

改造工程启动那天,王木匠送来一副亲手雕的门匾,上面刻着“山语间·共生”。他说这名字比原来多了层意思,人和山,人和人,都要像老宅院的梁柱一样,互相支撑才能立得住。

第一个体验活动推出时,周明捏着一把汗。他们请了山下的老茶农带客人采茶,每人收费两百元,比市场价高了五十。没想到消息放出去,三天就报满了。参加活动的李女士是家互联网公司的高管,她在朋友圈发了自己炒的茶叶,配文:“在莫干山,时间会发芽。”那条朋友圈带来了七个预订电话。

四、风雨同行

连锁品牌的反击来得很快。他们推出了“999元三天两晚套餐”,包含接送服务和标准化体验课。周明在暗访时发现,所谓的采茶体验就是在酒店后花园摘几片叶子,炒茶环节用的是电炒锅。

“客人不傻,他们分得清真假。”陈默指着留言本上的一段话,是位教师写的:“当老茶农说起他爷爷种的第一棵茶树时,我知道这不是剧本里的台词。”

但市场的挤压依然明显。有段时间连续五天入住率不到五成,林薇不得不开始裁员。客房大姐抹着眼泪收拾东西时说:“陈老板,我知道你们难,要是以后好了,还能来给你们帮忙吗?”

那天晚上,陈默在竹林里坐了很久。手机收到条短信,是那位摄影师发来的,他说把在山语间拍的照片做成了摄影集,想寄一本过来。短信最后说:“好的民宿是有生命的,会呼吸,会生长。”

转机出现在一个雨天。几位住客被困在民宿,陈默请大家到茶事书房喝茶。其中一位是做文旅投资的,他听着客人讲述采茶时的趣事,看着墙上客人和村民的合影,忽然说:“你们在做的不是生意,是在编织一张关系网,把客人和这片山、这里的人连在一起。”

这位投资人没有直接给钱,而是介绍了一个纪录片团队。他们拍摄的《山语间的二十四节气》在网络平台播出后,带来了意想不到的关注。霜降那天,有客人专门带着孩子来体验挖冬笋,说想让孩子知道食物不是从超市来的。

五、新叶

第二年春天,当连锁品牌开始模仿“体验式民宿”时,山语间已经有了新的探索。他们和村里的七户人家签订了协议,客人可以预约到村民家吃家常菜,跟着农户去田里种水稻。

王木匠的手工作坊成了网红打卡点,他收了两个年轻徒弟,都是城里来的大学生。老茶农的儿子放弃了城里的工作,回来开起了有机茶园,专供山语间的客人采摘。

周明的营销方案里,再也没有“高端”“奢华”这样的词。最新的宣传册上,是位老奶奶教客人包粽子的照片,配文:“在山语间,你不是过客,是归人。”

陈默站在露台上,看着新抽芽的竹林。手机上弹出环球酒店集团关闭部分民宿门店的新闻,他忽然想起刚接手这座老宅院时,设计师说老房子的梁木虽然旧了,但只要用心维护,还能再撑几十年。

山风吹过竹林,发出沙沙的声响,像谁在轻声说话。他知道商业的竞争永远不会停止,但就像这座老宅院,只要把根扎在土里,向着阳光生长,就总有新叶萌发的时候。

客房大姐后来回来了,带着村里两个待业的姐妹。她们现在不仅做客房服务,还会教客人做笋干。那天陈默看到她们在院子里教几个外国客人包清明粿,笑声穿过木窗棂,落在刚发芽的茶树上,仿佛能听见生长的声音。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