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玄幻 武侠 都市 历史 科幻 灵异 游戏 书库 排行 完本 用户中心 作者专区
小米阅读 > 其他 > 大明商途:重生之商业帝国 > 第233集:《数字藏品商业热潮》

数字藏品商业热潮

林墨指尖划过手机屏幕,玻璃映出她微蹙的眉头。屏幕上,“青竹引”数字画卷的拍卖倒计时正跳着最后十秒,当前价格已经飙到了三十万——那不过是一组用算法生成、储存在区块链上的虚拟像素。

“又没抢到。”她把手机扔到沙发上,真皮表面发出沉闷的声响。对面的陈阳正对着电脑屏幕敲击键盘,屏幕上密密麻麻的代码流里,夹杂着几个色彩斑斓的NFt头像。

“早跟你说过,‘青竹引’是国风系列的头茬,苏教授团队做的链上确权,稀缺度摆在那儿。”陈阳头也不抬,指尖在机械键盘上敲出清脆的节奏,“上周我帮客户抢‘敦煌飞天’的时候,服务器直接崩了三次。”

林墨抓起抱枕砸过去,却被陈阳侧身躲开。她和陈阳是大学同窗,如今一个在广告公司做数字营销,一个成了区块链技术顾问。半年前,当陈阳第一次跟她提起“数字藏品”时,林墨还以为是某种加密货币的变种。直到她亲眼看见公司客户——一家百年老字号茶叶品牌,把祖传的制茶图谱做成数字藏品,首发当天就创造了千万级的线上交易额。

“我们总监让我跟进数字藏品的营销方案,”林墨揉着额角,“说是要把下个月新品发布会做成元宇宙展,每个到场的VIp都送一枚数字勋章。可我连那玩意儿怎么‘送’都搞不懂。”

陈阳终于转过椅子,推了推鼻梁上的眼镜:“原理不难,核心是区块链的不可篡改和唯一性。就像你手里那枚‘惊蛰’节气徽章——”他指了指林墨手机壁纸上那个会随时间变换光影的虚拟徽章,“你买的时候,其实是买了区块链上的一串代码,这串代码证明你是唯一拥有者。品牌要送数字勋章,无非是在链上生成新的token,绑定用户钱包地址。”

“钱包地址?”林墨皱起眉,“听起来就很复杂。我们客户那群五十岁往上的经销商,能搞懂这个?”

“所以才需要简化流程。”陈阳打开一个网页,屏幕上跳出一个卡通风格的数字藏品平台界面,“你看‘元界集藏’这个平台,他们开发了‘一键铸造’功能,品牌方上传图片、设置稀缺度,用户用手机号就能领取,系统自动生成专属数字资产。上个月‘老字号数字博物馆’项目,就是用的这套系统,七十岁的非遗传承人都能玩明白。”

林墨凑近屏幕,那些在她看来只是虚拟图片的数字藏品,此刻在陈阳的讲解下,突然有了清晰的商业逻辑。她想起上周在行业峰会上,那位资本大佬挥舞着手臂说的话:“数字藏品不是虚拟泡沫,是商业逻辑的重构!当一件商品同时拥有物理属性和数字身份,它的价值维度就被彻底打开了。”

“对了,”陈阳突然想起什么,点开一个聊天记录,“你还记得大学时咱们系那个‘怪才’赵远吗?他现在在做数字藏品的底层技术,前几天还跟我吐槽,说市面上90%的平台都在炒概念,真正做合规和技术落地的没几家。”

林墨的记忆瞬间被拉回七年前。赵远总是穿着洗得发白的卫衣,抱着笔记本缩在教室最后一排,嘴里念叨着“去中心化”“共识机制”。那时没人懂他在说什么,直到比特币价格暴涨,人们才惊觉这个沉默的男生可能早就窥见了未来。

“他现在在哪儿?”林墨好奇地问。

“自己搞了个小团队,在做联盟链的数字藏品系统,主打合规和实体赋能。”陈阳滑动着聊天记录,“你看他发我的案例:一家连锁书店把限量版图书做成‘数字 实体’套装,买实体书送同款数字藏品,数字藏品可以在他们的会员系统里兑换线下活动名额。上个月他们做了场作家签售会,数字藏品持有者能优先选座,还能拿到链上存证的签名图片。”

林墨的眼睛亮了。这不就是她苦苦寻找的营销突破口吗?公司客户的新品是一款古法酿造的黄酒,历史可以追溯到明清时期。如果把酿酒的老作坊、陈年的酒窖图纸做成数字藏品,再把数字权益和线下品鉴会、定制酒坛服务绑定,既能吸引年轻的数字原住民,又能让传统经销商看到实实在在的商业价值。

“陈阳,你帮我联系赵远,”林墨腾地站起来,语气里带着兴奋,“我需要做一个‘数字藏品 实体商品’的完整方案。对了,还要算上税务和法律风险,上次我们法务部还专门发了内部提示,说虚拟资产交易可能涉及合规问题。”

“放心,赵远他们团队有专门的合规顾问,”陈阳拿起手机,“他们最近刚帮一家博物馆做完数字文物项目,从版权登记到智能合约设计,全流程都通过了监管评估。”

窗外的天色渐渐暗下来,城市的霓虹灯次第亮起。林墨看着手机里那些色彩斑斓的数字藏品,突然意识到,这场商业热潮的本质,不是炒作虚拟图片的价格,而是重新定义“所有权”和“价值”的边界。当一瓶黄酒的数字身份能在区块链上流转,当一张演唱会门票的数字凭证可以衍生出专属的虚拟周边,商业世界正在经历一场悄无声息的范式革命。

三天后,林墨坐在赵远的工作室里,看着大屏幕上演示的“黄酒数字藏品系统”。屏幕上,那坛虚拟的黄酒随着鼠标移动,瓶身上的木纹和酒液的光泽都细腻得惊人。赵远穿着依旧是那件灰色卫衣,只是袖口多了些咖啡渍。

“我们采用了三维建模 区块链存证的方式,”赵远指着屏幕上的代码,“每个数字藏品都对应唯一的实体酒坛,瓶身上有物理编号和区块链哈希值的双重认证。用户购买数字藏品后,可以选择提货实体酒,也可以把数字藏品放在我们的合规平台上进行有限流转——当然,流转所得的10%会自动进入品牌的知识产权保护基金。”

林墨注意到屏幕角落有个不起眼的按钮:“这个‘时光胶囊’功能是?”

“这是我们给品牌方设计的增值服务,”赵远笑了笑,露出当年在课堂上讲解代码时的神采,“用户可以把想保存的文字、图片甚至视频‘封装’到数字藏品里,生成一个不可篡改的时间戳。比如一位父亲买了这坛酒作为女儿的成年礼,他可以把女儿从小到大的照片存进去,等女儿十八岁时,用她的数字身份解锁。这种情感价值的注入,是单纯的虚拟商品无法比拟的。”

林墨的心猛地一跳。这不就是品牌最需要的“情感连接”吗?比起生硬的广告,这种融入生活场景的数字藏品,更能打动消费者。她想起自己收藏的那枚“惊蛰”徽章,之所以一直没舍得转卖,正是因为它记录着她第一次独立完成大项目的纪念日期。

“那线下的经销商怎么参与?”林墨追问,这是客户最关心的问题。

“我们设计了经销商专属的数字权益卡,”赵远切换到另一个界面,“每个经销商根据年度销量获得不同等级的权益卡,卡上会显示他们的销售数据和区域授权范围。权益卡可以解锁对应的数字藏品空投资格,比如销量前三的经销商,能获得‘明清酿酒工艺’数字手札的优先认购权,这些手札未来可以在品牌的元宇宙展厅里作为‘展品’展示,提升经销商的荣誉感。”

阳光透过工作室的落地窗,洒在赵远身后的白板上。那上面用马克笔写满了公式和架构图,其中“合规”“实体赋能”“用户体验”几个词被画了醒目的圆圈。林墨突然明白,为什么赵远的团队能在喧嚣的数字藏品热潮中站稳脚跟——当别人都在追逐炒作风口时,他们在夯实技术底座和商业闭环。

离开工作室时,林墨的手机收到陈阳发来的消息,附带一张截图:某知名潮牌的数字运动鞋在二级市场溢价300%,但随即被监管部门约谈,平台紧急下架了相关流转功能。

“看到没?这就是盲目跟风的下场,”陈阳的消息紧随其后,“赵远他们上周刚通过了国家区块链创新应用试点的审核,合规性这块儿绝对稳。”

林墨回复了一个“放心”的表情,然后打开自己的数字藏品钱包。除了那枚“惊蛰”徽章,又多了一枚赵远赠送的“数字青竹”——那是用他团队自研的环保型区块链铸造的,每铸造一枚,就会在现实中种下一棵真竹。虚拟与现实,在这一刻以一种奇妙的方式达成了平衡。

一个月后,客户的新品发布会在元宇宙展厅如期举行。当那位白发苍苍的老酿酒师戴着VR眼镜,在虚拟空间里向全球观众展示古法酿酒工艺,同时链上同步生成限量版数字藏品时,后台数据显示,直播间的在线人数突破了五百万,数字藏品在三分钟内全部售罄,连带实体黄酒的预售量也创下了品牌近五年的新高。

林墨站在广告公司的监控室里,看着屏幕上滚动的订单数据和用户评论。一条来自年轻用户的留言让她停下了滑动的手指:“第一次觉得老祖宗的东西这么酷,数字藏品里的酒坛纹路,和我爷爷家那个老黄酒坛子一模一样!”

陈阳递过来一杯咖啡,杯子上印着“元界集藏”的卡通LoGo。“赵远他们团队接了个新活儿,”他指了指屏幕上某个正在抢购数字藏品的弹窗,“给非遗传承人做个人数字Ip,以后老百姓能买到大师亲授的‘数字技艺课’,还能收藏他们亲手绘制的数字手稿。”

窗外的城市华灯初上,林墨看着手机里那枚静静躺着的“数字青竹”,它的叶片正在随着现实中的晚风轻轻摇曳——那是赵远团队开发的“虚实联动”功能,通过物联网设备,将现实中的天气数据同步到数字藏品上。

这场数字藏品的商业热潮,终究不是一场零和博弈的资本游戏。当技术真正服务于实体,当虚拟价值能反哺现实世界,那些曾经被视为“泡沫”的数字符号,正在成为连接传统与未来的桥梁。而林墨知道,她和陈阳、赵远们,才刚刚站在这场商业变革的起点。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