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玄幻 武侠 都市 历史 科幻 灵异 游戏 书库 排行 完本 用户中心 作者专区
小米阅读 > 游戏 > 历史的回响:那些震撼人心的话语 > 第217章 感悟太宰问子贡:孔子多能的真谛

太宰问于子贡曰:“夫子圣者与,何其多能也?”子贡曰:“固天纵之将圣,又多能也。”子闻之,曰:“太宰知我乎?吾少也贱,故多能鄙事。君子多乎哉?不多也。”

“太宰问于子贡曰:‘夫子圣者与,何其多能也?’子贡曰:‘固天纵之将圣,又多能也。’子闻之,曰:‘太宰知我乎?吾少也贱,故多能鄙事。君子多乎哉?不多也。’”《论语?子罕》中的这段对话,看似简单平常,却藏着对 “圣人”“多能”“君子” 的深刻探讨。每当品读这段文字,眼前总会浮现出两个鲜明的形象:子贡对老师的崇敬与推崇,将孔子的 “多能” 归为天赋与圣明;而孔子本人却淡然回望过往,将 “多能” 归因于年少时的贫贱经历,还轻轻叩问 “君子多乎哉?不多也”。这一推一辩之间,不仅勾勒出孔子谦逊务实的品格,更让我们对 “能力” 的来源、“君子” 的标准有了跨越千年的思考。

一、对话溯源:春秋语境下的 “多能” 之问

(一)人物与背景:对话背后的时代图景

要读懂这段对话,首先要走进它所处的春秋时代,看清对话中的每一个角色。太宰,是当时诸侯国中掌管宫廷事务的高官,地位尊贵,见识广博。能让太宰主动向子贡发问,足见孔子在当时已拥有相当高的社会声望,其 “多能” 的形象已广泛传播,甚至引发了高位者的好奇与探究。子贡,即端木赐,是孔子最得意的弟子之一,他不仅口才出众、善于经商,更对孔子怀有极深的敬仰,常常在他人面前维护老师的形象、宣扬老师的思想。当太宰抛出 “夫子圣者与,何其多能也” 的疑问时,子贡的回答 “固天纵之将圣,又多能也”,既是出于对老师的尊崇,也是当时人们对 “圣人” 的普遍认知 —— 在春秋时期,人们往往将超凡的能力与 “天赋”“圣明” 绑定,认为只有天生的圣人,才能拥有超越常人的才能。

而孔子所处的时代,是一个 “礼崩乐坏” 却又思想激荡的时代。周王室衰微,诸侯争霸,旧有的社会秩序逐渐瓦解,新的观念与思想正在萌芽。在这样的背景下,“圣人” 的形象不再仅仅是上古时期遥不可及的圣王,而是开始与现实中的 “君子”“士人” 产生关联。人们既期待有 “圣人” 能站出来重建秩序,又对身边那些拥有出众能力、高尚品德的人充满好奇 —— 孔子正是这样一个被众人关注的对象。他不仅能讲授诗书礼乐,还懂农耕、会驾车、善算术,甚至能辨别草木鸟兽,这些 “多能” 的表现,与当时士大夫阶层 “四体不勤,五谷不分” 的普遍形象形成鲜明对比,也难怪太宰会发出 “圣者与” 的疑问。

(二)对话的核心:“多能” 与 “圣人” 的关联

太宰的提问,看似是对孔子 “多能” 的好奇,实则暗含着一个核心认知:“圣者” 必然 “多能”,“多能” 者或许就是 “圣者”。在春秋时期的观念里,“圣人” 是智慧与能力的化身,他们不仅能洞察天地之道,更能掌握各种技艺,以应对世间的各种需求。比如上古的伏羲氏,发明八卦以辨天地万物;神农氏尝百草、教农耕,解决民众的温饱;黄帝制衣冠、建舟车,推动社会进步 —— 这些 “圣人” 的形象,都与 “多能” 紧密相连。因此,当太宰看到孔子既懂礼仪、又通技艺,既能教书育人、又能应对生活中的各种事务时,自然而然地将他与 “圣人” 联系起来,认为他的 “多能” 是 “圣者” 身份的证明。

子贡的回答,正是顺应了这种普遍认知。他说 “天纵之将圣,又多能也”,将孔子的 “多能” 分为两层:一是 “天纵之将圣”,即孔子的 “圣明” 是上天赋予的,这是本质;二是 “又多能也”,即 “多能” 是 “圣明” 的外在表现,是上天在赋予他 “圣” 的本质后,额外赐予的能力。这种回答,既维护了孔子的崇高地位,也符合当时人们对 “圣人” 与 “能力” 关系的理解。但孔子听到这番话后,却给出了截然不同的解读 —— 他没有否认自己的 “多能”,却彻底打破了 “多能” 与 “天赋圣明” 的绑定,将 “多能” 拉回了现实的土壤,归因于 “吾少也贱,故多能鄙事”。这一回答,不仅颠覆了太宰与子贡的认知,更让 “多能” 有了全新的内涵。

二、孔子的 “多能”:贫贱经历里长出的能力之树

(一)“吾少也贱”:一段被忽略的成长岁月

“吾少也贱”,这四个字从孔子口中说出时,轻描淡写,却藏着一段鲜为人知的艰辛过往。孔子的祖上是宋国的贵族,先祖微子启是商纣王的庶兄,后来因不满纣王的暴政,投奔周王朝,被封于宋。但到了孔子的父亲叔梁纥这一代,家族已经衰落,叔梁纥只是鲁国陬邑的一个小武官。更不幸的是,孔子三岁时,父亲就去世了,母亲颜徵在带着他离开陬邑,迁居到鲁国都城曲阜的阙里,独自抚养他长大。

在春秋时期,“贱” 不仅指家境贫寒,更指社会地位低下。失去父亲的庇护,又远离家族的支持,孔子母子的生活过得十分艰难。为了生存,年幼的孔子不得不早早承担起生活的重担,做那些当时被贵族视为 “鄙事” 的工作 —— 所谓 “鄙事”,就是底层民众为了谋生而从事的技艺与劳作,比如农耕、放牧、烹饪、驾车、管理仓库等。《史记?孔子世家》中记载,孔子年轻时曾 “为季氏史,料量平;尝为司职吏而畜蕃息”,意思是他曾在季氏家族做过管理仓库的小吏,把账目算得清清楚楚;还做过管理牲畜的官吏,让牲畜长得肥壮繁盛。这些工作,在当时的贵族看来,都是 “低贱” 的 “鄙事”,但对孔子而言,却是生存的必需,也是他 “多能” 的起点。

这段 “贱” 的经历,没有让孔子变得自卑或怨天尤人,反而成了他成长的养分。因为要谋生,他不得不学习各种技艺;因为接触底层民众,他得以看清民间的疾苦,理解生活的真实;因为在不同的岗位上劳作,他学会了细致、严谨、务实 —— 这些品质,不仅让他掌握了众多 “鄙事” 的技能,更塑造了他后来 “仁者爱人”“务实入世” 的思想根基。多年后,当孔子回望这段岁月,没有丝毫避讳或羞愧,反而坦然承认 “吾少也贱,故多能鄙事”,这份坦诚与从容,正是源于他对这段经历的深刻认知:那些看似 “低贱” 的劳作,不是耻辱,而是让他拥有 “多能” 的真正原因。

(二)“多能鄙事”:从生存技能到人生智慧

孔子的 “多能”,不是空泛的 “样样都会”,而是每一项能力都扎根于现实的需求,都带着生活的温度。他会农耕,知道 “春种、夏耕、秋收、冬藏” 的规律,能分辨五谷的好坏,这让他后来在讲授 “富民” 思想时,不是空谈理论,而是能结合农业生产的实际;他会驾车,熟悉马车的构造与驾驭技巧,甚至能在危难时刻驾车避险 —— 在周游列国时,孔子师徒曾多次陷入险境,驾车的技能多次帮助他们脱离困境;他懂烹饪,知道不同食材的特性与搭配,后来在谈论 “礼” 时,能细致地讲解祭祀时食物的准备与摆放,让 “礼” 不再是抽象的条文,而是可感可知的生活细节;他会管理仓库与牲畜,懂得如何记账、如何照料牲畜,这些 “管理” 的经验,也为他后来提出 “为政以德”“富民教民” 的政治主张提供了现实依据。

更重要的是,这些 “鄙事” 带来的 “多能”,没有让孔子沉溺于技艺本身,而是让他从技艺中提炼出了人生智慧。比如,管理仓库时 “料量平”,让他懂得了 “公平” 的重要性,后来他强调 “不患寡而患不均”,正是这种经历的升华;照料牲畜时 “畜蕃息”,让他明白 “用心” 的价值,后来他主张 “因材施教”,对每一个弟子都倾注心血,也是这种理念的延伸;甚至连驾车的技艺,都让他领悟到 “中庸” 的道理 —— 驾车时既要用力,又不能过猛;既要掌控方向,又要顺应道路,这与做人做事 “不偏不倚、恰到好处” 的 “中庸” 之道,有着异曲同工之妙。

孔子曾说 “吾不试,故艺”,意思是自己没有被国家重用,所以才有时间学习各种技艺。但如果没有 “少也贱” 的生存压力,没有早年对 “鄙事” 的亲身实践,即便有再多的时间,他也未必能真正掌握这些技艺,更谈不上从技艺中领悟智慧。可以说,孔子的 “多能”,不是天赋的馈赠,而是生活的磨砺;不是 “圣人” 的光环,而是 “凡人” 在困境中努力生存、不断学习的结果。这种 “多能”,没有丝毫的炫耀与傲慢,反而充满了对生活的敬畏与对现实的关怀。

三、“君子多乎哉?不多也”:孔子眼中的 “能” 与 “君子”

(一)打破认知:“多能” 不是君子的核心标准

当孔子说出 “君子多乎哉?不多也” 时,无疑是对当时普遍观念的一次颠覆。在春秋时期,很多人认为,君子作为社会的精英阶层,应当拥有广博的知识与出众的技艺,“多能” 是君子的重要标志。但孔子却明确提出 “君子不多能”,这里的 “不多能”,不是说君子没有能力,而是说 “多能” 并非君子的核心追求与评判标准。

在孔子的思想里,君子的核心是 “德”,是 “仁”,是 “礼”。君子首先要具备高尚的品德,能 “克己复礼”,能 “仁者爱人”,能 “见贤思齐,见不贤而内自省”;其次要拥有正确的价值观,能 “义以为上”,能 “谋道不谋食,忧道不忧贫”;最后要承担起自己的社会责任,能 “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能为他人、为社会贡献自己的力量。而 “能”,无论是技艺之能,还是知识之能,都只是君子实现 “德” 与 “义” 的工具,而非目的。如果一个人只追求 “多能”,却忽视了品德的修养、价值观的塑造,那即便拥有再多的能力,也不能称之为君子;反之,一个君子即便没有那么多 “鄙事” 的技能,只要他坚守 “德” 与 “义”,践行 “仁” 与 “礼”,就是真正的君子。

比如,孔子的弟子颜回,“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颜回没有孔子那样的 “多能”,他不擅经商,不懂农耕,甚至连日常的生计都需要孔子的接济,但孔子却多次称赞他 “贤哉,回也”,认为他是君子的典范。为什么?因为颜回拥有高尚的品德,能 “三月不违仁”,能深刻理解孔子的 “仁” 道,并用一生去践行。在孔子看来,颜回的 “德”,远比那些外在的 “能” 更重要,更符合君子的标准。

再比如,孔子曾批评弟子樊迟 “请学稼”“请学为圃”,认为这些是 “小人之事”。很多人据此认为孔子轻视农耕技艺,但实际上,孔子并非否定农耕的价值,而是希望樊迟能把更多的精力放在 “修身”“学道” 上 —— 作为君子,更重要的是学习如何治国理政、如何教化民众,如何用 “仁政” 让百姓安居乐业,而不是把目光局限在个人的农耕技艺上。这并非轻视 “能”,而是强调 “能” 要服务于 “道”,君子的 “能”,应当是与 “德”“义” 相匹配的 “大能”,而非局限于生活琐事的 “小能”。

(二)君子之 “能”:服务于 “道” 的 “必要之能”

孔子说 “君子多乎哉?不多也”,并非否定君子需要能力,而是强调君子的 “能” 要 “精” 而非 “多”,要 “专” 而非 “杂”,要服务于 “道” 而非满足于个人的技艺炫耀。君子不需要掌握所有的 “鄙事” 技能,但必须拥有践行 “仁”“礼”、实现 “道” 的 “必要之能”。

这种 “必要之能”,首先是 “学道” 之能 —— 能学习、理解、领悟 “仁”“礼” 之道。孔子说 “吾十有五而志于学”,这里的 “学”,核心就是学 “道”。君子要通过学习诗书礼乐,理解天地万物的规律,懂得做人做事的准则,从而树立正确的价值观。比如,通过学习《诗》,君子能 “迩之事父,远之事君”,能培养自己的仁爱之心;通过学习《礼》,君子能懂得分寸与秩序,能在社会交往中践行 “礼” 的要求。这种 “学道” 之能,是君子所有能力的基础。

其次是 “行道” 之能 —— 能将 “道” 运用到现实生活中,转化为具体的行动。孔子说 “君子欲讷于言而敏于行”,强调君子要少说空话,多做实事。这种 “行道” 之能,体现在修身中,是 “吾日三省吾身”,不断反思自己的言行,修正自己的不足;体现在处世中,是 “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用善意与尊重对待他人;体现在为政中,是 “为政以德,譬如北辰,居其所而众星共之”,用道德的力量治理国家,让百姓信服。比如,孔子在鲁国担任大司寇时,仅用三个月就让鲁国 “路不拾遗,夜不闭户”,这不是因为他有什么特殊的 “技艺”,而是因为他将 “德政” 的理念落到了实处,用 “礼” 规范社会秩序,用 “仁” 关怀百姓生活 —— 这就是君子 “行道” 之能的体现。

最后是 “传道” 之能 —— 能将 “道” 传递给他人,让更多的人理解并践行 “仁”“礼”。孔子一生 “有教无类”,弟子三千,贤者七十二,他的 “传道” 之能,不是靠华丽的言辞,而是靠 “因材施教” 的智慧与 “以身作则” 的示范。对于子路这样勇猛直率的弟子,他常常提醒他 “三思而后行”;对于冉有这样谨慎内向的弟子,他常常鼓励他 “闻斯行诸”;对于子贡这样善于经商的弟子,他引导他 “富而好礼”。通过这种个性化的教导,孔子将 “道” 的种子播撒在每个弟子心中,再由弟子们传播到天下 —— 这种 “传道” 之能,远比任何 “鄙事” 的技能都更有价值,也更符合君子的使命。

在孔子看来,君子的 “能”,从来不是越多越好,而是要 “恰到好处”—— 够用来 “学道”“行道”“传道” 即可。多余的、与 “道” 无关的 “能”,不仅不是君子的加分项,反而可能成为负担,让人沉溺于技艺而忽视了品德的修养。这就是 “君子多乎哉?不多也” 的深层含义:君子追求的不是 “多能”,而是 “德能兼备”,是让 “能” 服务于 “德”,让 “行” 践行于 “道”。

四、跨越千年:孔子 “多能观” 的当代回响

(一)对 “能力” 的再思考:从 “技” 到 “人” 的回归

在当今社会,我们常常陷入 “能力焦虑”:为了职场竞争,拼命学习各种技能,考无数的证书;为了跟上潮流,跟风学习编程、设计、短视频制作,生怕自己 “技不如人”。我们追求 “多能”,却常常忘记了 “多能” 的目的是什么 —— 是为了更好地生活,还是为了在他人面前炫耀?是为了实现自我价值,还是为了迎合外界的标准?孔子的 “多能观”,恰好给了我们一剂清醒剂:能力的价值,不在于 “多”,而在于 “实”;不在于 “炫”,而在于 “用”。

孔子的 “多能”,是源于生存需求的 “实用之能”—— 每一项能力都能解决现实问题,都能服务于生活与他人。比如,他会驾车,是为了出行方便,能带着弟子周游列国;他会管理,是为了谋生,也为了后来能更好地理解为政之道。而我们今天追求的 “多能”,很多时候却脱离了 “实用” 的本质:有人为了 “显得有能力”,盲目学习各种技能,却从来没有真正运用过;有人为了 “内卷”,跟风考证,却不知道这些证书对自己的人生规划有什么意义。这种 “为了多能而多能” 的做法,不仅浪费了时间与精力,还容易让人迷失在 “技能堆砌” 的陷阱中,忘记了能力的本质是为了提升生活质量、实现自我价值。孔子的 “多能观” 提醒我们,在培养能力时,要先想清楚 “为什么学”,再去思考 “学什么”“怎么学”。如果一项技能能帮助我们更好地解决生活中的问题,能让我们更好地服务他人、贡献社会,那它就值得学习;如果一项技能只是为了 “跟风”“炫耀”,那即便学会了,也无法真正为我们的人生增添价值。

比如,在教育领域,很多家长盲目地给孩子报各种兴趣班,钢琴、舞蹈、绘画、编程…… 从早到晚排得满满当当,却从未问过孩子是否真正感兴趣,也从未思考过这些技能对孩子的成长有什么实际意义。结果,孩子不仅学得痛苦,还可能因为压力过大而产生厌学情绪,甚至对学习失去兴趣。如果家长能借鉴孔子的 “多能观”,根据孩子的兴趣和需求,选择真正对孩子成长有帮助的技能去培养,比如培养孩子的阅读能力、表达能力、人际交往能力等,这些 “能” 虽然不像钢琴、绘画那样 “显眼”,却能让孩子受益终身。

在职业发展中,很多人也陷入了 “多能” 的误区,认为掌握的技能越多,职场竞争力就越强。于是,他们一边工作,一边拼命考取各种证书,却忽视了对核心能力的培养。比如,一个从事市场营销的人,不专注于提升自己的市场分析能力、品牌策划能力、客户沟通能力,反而去考取与工作无关的会计证、教师资格证,结果不仅浪费了时间和精力,还影响了本职工作的发展。实际上,在职场中,真正有竞争力的不是 “技能数量”,而是 “技能质量”—— 是那些与职业需求高度匹配、能帮助我们更好地完成工作任务的核心能力。孔子的 “多能观” 告诉我们,职场中的 “能”,应当是服务于职业目标、能为企业创造价值的 “实用之能”,而非盲目堆砌的 “证书之能”。

(二)对 “君子” 的再认知:在当代践行 “德能兼备”

孔子的 “多能观”,本质上是与 “君子” 标准紧密相连的 —— 君子不追求 “多能”,但必须 “德能兼备”。在当今社会,我们虽然不再用 “君子” 来定义一个人,但 “德能兼备” 依然是我们评判一个人价值的重要标准,也是我们每个人应当追求的人生目标。

在个人层面,“德能兼备” 意味着我们既要注重品德的修养,又要注重能力的提升。品德是一个人的立身之本,是我们与他人交往、在社会立足的基础。一个人即便能力再强,如果品德败坏,自私自利、弄虚作假,也无法得到他人的信任和尊重,最终也会被社会所淘汰;反之,一个人即便能力有限,但品德高尚,诚实守信、乐于助人,也能在社会中找到自己的位置,赢得他人的认可。比如,在日常生活中,我们要遵守社会公德,不随地吐痰、不乱扔垃圾、不破坏公共设施;在人际交往中,我们要坚守职业道德,诚实守信、尊重他人、团结协作;在家庭生活中,我们要弘扬家庭美德,孝敬父母、关爱家人、和睦相处。这些 “德” 的践行,看似平凡,却是我们成为 “大写的人” 的基础。

能力是我们实现人生价值、服务社会的工具。在注重品德修养的同时,我们也要不断提升自己的能力,让自己拥有为他人、为社会贡献力量的 “资本”。这种能力,既包括专业技能,也包括通用能力。专业技能是我们立足职场、实现职业目标的核心,比如医生的诊疗能力、教师的教学能力、工程师的设计能力等;通用能力是我们在生活和工作中都需要的能力,比如沟通能力、学习能力、解决问题的能力、创新能力等。我们要根据自己的人生目标和职业需求,有针对性地提升自己的能力,让 “能” 服务于 “德”,让 “德” 指引 “能” 的方向。

在社会层面,“德能兼备” 的理念也对社会发展具有重要意义。一个社会,如果大多数人都能做到 “德能兼备”,那么这个社会就会充满正能量,人际关系会更加和谐,社会秩序会更加稳定,发展也会更加健康。比如,在企业中,如果员工都能 “德能兼备”,既遵守职业道德,又具备较强的工作能力,那么企业的凝聚力和竞争力就会大大提升,发展也会更加可持续;在政府部门,如果公职人员都能 “德能兼备”,既廉洁奉公、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又具备较强的执政能力,那么政府的公信力就会大大增强,社会治理水平也会不断提升。

孔子的 “多能观”,虽然已经跨越了两千多年的时光,但对当今社会依然具有深刻的指导意义。它提醒我们,在追求 “多能” 的同时,不要忘记 “德” 的重要性;在提升能力的同时,不要忘记能力的本质是 “实用”“服务”。只有做到 “德能兼备”,我们才能在当今社会中找到自己的人生方向,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也才能为社会的发展贡献自己的力量。

五、传承与践行:让孔子 “多能观” 照亮人生之路

(一)在教育中融入 “多能观”:培养 “实用”“有德” 的人才

教育是传承文化、培养人才的重要途径,要让孔子的 “多能观” 在当代发挥作用,首先要在教育中融入 “多能观” 的理念,改变传统的教育模式,培养 “实用”“有德” 的人才。

在教育目标上,要从 “知识传授” 转向 “德能并重”。传统的教育模式过于注重知识的传授,忽视了品德的培养和能力的提升,导致很多学生 “高分低能”,甚至 “有才无德”。我们要借鉴孔子的 “多能观”,将品德培养和能力提升纳入教育目标,让学生在学习知识的同时,也能培养良好的品德,提升实用的能力。比如,在学校教育中,要开设专门的品德教育课程,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要增加实践教学环节,让学生在实践中提升自己的动手能力、解决问题的能力、人际交往能力等。

在教育内容上,要从 “单一学科” 转向 “实用导向”。传统的教育内容过于注重学科知识的系统性,忽视了知识的实用性和与生活的联系,导致很多学生学了知识却不知道如何运用。我们要借鉴孔子的 “多能观”,根据学生的兴趣和需求,选择实用的教育内容,让学生学到的知识能与生活、与未来的职业需求相结合。比如,在中小学教育中,可以增加生活技能课程,教学生如何做饭、如何理财、如何应对突发情况等;在高等教育中,可以根据行业需求调整专业课程设置,增加与职业需求相关的实践课程,让学生毕业后能快速适应工作岗位。

在教育方法上,要从 “填鸭式教学” 转向 “因材施教”。孔子提倡 “因材施教”,根据每个学生的特点和需求,采用不同的教育方法,这与他的 “多能观” 是一致的 —— 每个学生的 “德” 和 “能” 都不同,需要根据学生的具体情况进行培养。我们要借鉴孔子的 “因材施教” 理念,改变传统的 “填鸭式教学” 方法,采用多样化的教育方法,比如小组合作学习、项目式学习、个性化辅导等,让每个学生都能在适合自己的教育方法中,提升自己的品德和能力。

(二)在生活中践行 “多能观”:做 “务实”“有德” 的普通人

孔子的 “多能观” 不仅适用于教育和职业发展,也适用于我们的日常生活。在生活中践行 “多能观”,意味着我们要做一个 “务实”“有德” 的普通人,不追求 “多能”,但要让自己的 “能” 服务于生活、服务于他人。

在生活中,我们要培养 “实用” 的能力。这些能力不需要多么 “高大上”,但要能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比如,学会做饭,能让自己和家人吃得健康、吃得开心;学会理财,能让自己的生活更加稳定、更加有保障;学会沟通,能让自己与家人、朋友、同事的关系更加和谐;学会解决问题,能让自己在面对生活中的困难时更加从容。这些 “能” 虽然平凡,但能让我们的生活更加美好,也能让我们更好地服务于家人和他人。

在生活中,我们要坚守 “有德” 的底线。品德是一个人的立身之本,无论在什么情况下,我们都要坚守品德的底线,不做违背道德、违背良心的事情。比如,在与人交往中,要诚实守信,不欺骗他人;在公共生活中,要遵守社会公德,不损害公共利益;在家庭生活中,要孝敬父母、关爱家人,不做伤害家人的事情。这些 “德” 的践行,虽然简单,但能让我们赢得他人的信任和尊重,也能让我们的内心更加充实、更加安宁。

(三)在社会中弘扬 “多能观”:营造 “德能并重” 的社会氛围

要让孔子的 “多能观” 在当代社会发挥更大的作用,还需要在社会中弘扬 “多能观” 的理念,营造 “德能并重” 的社会氛围。

政府要发挥引导作用,通过政策制定、宣传教育等方式,弘扬 “德能并重” 的理念。比如,在人才评价体系中,要改变 “唯学历”“唯证书” 的评价标准,将品德和能力纳入评价体系,让 “德能兼备” 的人才得到更多的认可和机会;在社会宣传中,要大力宣传 “德能兼备” 的先进典型,比如那些品德高尚、能力出众、为社会做出贡献的人,让他们成为社会的榜样,引导更多的人向他们学习。

媒体要发挥传播作用,通过各种媒体平台,宣传孔子的 “多能观” 和 “德能并重” 的理念。比如,在电视、报纸、网络等媒体上,开设专门的栏目,解读孔子的 “多能观”,分享 “德能兼备” 的故事,让更多的人了解 “多能观” 的内涵和意义;在社交媒体上,发起相关的话题讨论,鼓励人们分享自己践行 “多能观” 的经历和感悟,形成良好的舆论氛围。

企业和社会组织要发挥实践作用,将 “德能并重” 的理念融入到日常运营和活动中。比如,企业在招聘和培养员工时,要注重员工的品德和能力,不只是看重员工的学历和技能;社会组织在开展活动时,要注重引导参与者培养良好的品德和实用的能力,比如开展志愿服务活动,让参与者在服务他人的过程中,提升自己的品德和能力。

六、结语:以 “多能观” 为镜,做 “德能兼备” 的现代人

孔子与太宰、子贡的对话,虽然发生在两千多年前的春秋时期,但其中蕴含的 “多能观”,却穿越了时空的阻隔,依然闪耀着智慧的光芒。孔子用自己的经历告诉我们,“多能” 不是天赋的馈赠,而是生活的磨砺;不是 “圣人” 的光环,而是 “凡人” 在困境中努力生存、不断学习的结果。更重要的是,孔子还告诉我们,“多能” 并非 “君子” 的核心追求,“君子” 真正追求的是 “德能兼备”—— 是让 “能” 服务于 “德”,让 “行” 践行于 “道”。

在当今社会,我们面临着前所未有的机遇和挑战,也面临着 “能力焦虑” 的困扰。孔子的 “多能观”,就像一面镜子,让我们看清了 “能力” 的本质,也让我们明确了人生的方向。它提醒我们,在追求 “多能” 的同时,不要忘记 “德” 的重要性;在提升能力的同时,不要忘记能力的本质是 “实用”“服务”。

愿我们都能以孔子的 “多能观” 为镜,在教育中培养 “德能兼备” 的人才,在生活中做 “务实”“有德” 的普通人,在社会中营造 “德能并重” 的氛围。让我们在 “德” 的指引下提升 “能”,在 “能” 的支撑下践行 “德”,做一个 “德能兼备” 的现代人,用自己的 “德” 和 “能”,为自己创造美好的人生,为社会的发展贡献自己的力量。

孔子的 “多能观”,是中华文化的宝贵财富,也是我们每个人人生路上的重要指引。让我们传承这份智慧,践行这份理念,在新时代的征程中,走出属于自己的 “德能兼备” 之路,让孔子的智慧在当代焕发出更加璀璨的光彩。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