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玄幻 武侠 都市 历史 科幻 灵异 游戏 书库 排行 完本 用户中心 作者专区
小米阅读 > 游戏 > 历史的回响:那些震撼人心的话语 > 第214章 守变之道:孔子择礼的智慧

子曰:“麻冕,礼也;今也纯,俭,吾从众。拜下,礼也;今拜乎上,泰也;虽违众,吾从下。”

子曰:“麻冕,礼也;今也纯,俭,吾从众。拜下,礼也;今拜乎上,泰也;虽违众,吾从下。”《论语?子罕》中的这段论述,生动展现了孔子在礼制变革中的 “守变智慧”—— 面对 “麻冕改纯” 的礼制简化,他因 “俭” 而 “从众”,认可符合实际需求的变革;面对 “拜礼从下改上” 的礼制异化,他因 “泰”(傲慢)而 “违众”,坚守礼仪背后的道德内核。春秋时期,礼崩乐坏,礼制或被简化失序,或被异化失本,孔子的选择并非固执守旧,也非盲目跟风,而是以 “礼的本质” 为标尺,区分 “形式之变” 与 “核心之守”。在当代社会,传统文化面临传承与创新的双重命题,重新审视孔子的择礼智慧,对我们理性对待传统、平衡守正与创新具有重要现实意义。

一、溯源:春秋时期的礼制变革与孔子的礼学背景

要理解孔子对 “麻冕” 与 “拜礼” 的不同选择,需先回到春秋时期的礼制变革语境,看清当时礼制的 “形式异化” 与 “核心流失”,以及孔子 “以仁释礼” 的礼学思想基础 —— 正是这样的时代与思想背景,让他的择礼智慧更具针对性与深度。

(一)春秋礼制变革:形式简化与核心流失并存

西周时期,“礼” 是社会秩序的核心,涵盖祭祀、朝聘、宴饮、婚丧等方方面面,既有严格的形式规范(如服饰、礼仪动作、器物规格),又有明确的道德内核(如敬、诚、谦、和)。但到了春秋时期,随着周王室衰微,礼制开始出现 “形式简化” 与 “核心流失” 的双重变革:

1. 形式简化:因实用需求的必要调整

春秋时期,社会动荡加剧,生产力水平有限,一些过于繁琐、耗费资源的礼制形式,因不符合实际需求而被简化。例如,祭祀用的礼器,西周时需严格按照等级使用青铜鼎(天子九鼎、诸侯七鼎),但春秋后期,部分诸侯因资源不足,改用陶鼎替代;礼仪服饰的制作工艺,西周时复杂精细(如麻冕需 “三十升布”,制作耗时耗力),春秋时期则出现简化版本(如用丝织品 “纯” 替代麻)。这种 “形式简化” 多源于实用需求,本身并非对礼的否定,而是礼适应社会变化的体现。

2. 核心流失:因傲慢功利的本质异化

与 “形式简化” 不同,另一种礼制变革则是 “核心流失”—— 礼仪形式虽在,但其背后的道德内核(如敬、谦)却被傲慢、功利取代。例如,朝聘礼中,西周时诸侯见天子需 “拜于堂下”,以体现 “谦敬” 之心;但春秋时期,部分诸侯因势力增强,傲慢之心滋生,改为 “拜于堂上”,将礼仪形式沦为彰显地位的工具,完全背离了 “敬” 的核心。又如,宴饮礼中,西周时 “宾主相敬”,注重礼仪交流;春秋时期则出现 “酒过三巡便无礼” 的现象,宴饮沦为权力交易、炫耀财富的场合,失去了 “和” 的内核。这种 “核心流失” 的变革,正是孔子极力反对的,因为它让 “礼” 从 “社会秩序的纽带” 沦为 “功利傲慢的外衣”。

(二)孔子的礼学思想:以仁释礼,重质轻形

面对春秋礼制的变革,孔子并非全盘否定,而是提出 “以仁释礼” 的礼学思想,将 “礼” 的核心从 “形式规范” 转向 “道德内核”。他在《论语?八佾》中说:“人而不仁,如礼何?人而不仁,如乐何?” 明确指出,若没有 “仁”(核心是敬、诚、爱)的支撑,礼仪形式便毫无意义。在他看来,“礼” 有两层内涵:

形式层面:包括服饰、动作、器物等外在规范,这一层面可根据实际需求适当调整,只要不违背核心道德,简化并非不可;

核心层面:包括敬、诚、谦、和等道德理念,这一层面是 “礼” 的灵魂,一旦流失,“礼” 便沦为空壳,必须坚决坚守。

这种 “重质轻形” 的礼学思想,为孔子对待 “麻冕” 与 “拜礼” 的不同态度奠定了基础:“麻冕改纯” 是形式简化,且符合 “俭” 的美德,不违背核心;“拜礼从下改上” 是核心流失,体现 “泰” 的傲慢,违背礼的本质,因此需分别对待。

二、解析 “麻冕,礼也;今也纯,俭,吾从众”:形式之变,合道则从

“麻冕,礼也;今也纯,俭,吾从众”,是孔子对礼制形式简化的理性选择。“麻冕” 是西周礼制规定的祭祀礼帽,制作繁琐;“纯”(丝织品)是春秋时期出现的简化版本,制作简便且节省资源。孔子选择 “从众”,并非盲目跟风,而是基于 “形式服务于核心”“变革符合美德” 的判断,体现了他对礼制变革的灵活性。

(一)麻冕与纯冕:礼制形式的古今差异

要理解孔子的选择,需先厘清 “麻冕” 与 “纯冕” 的具体差异,以及这种差异背后的 “形式成本” 与 “实用需求”:

1. 麻冕:西周礼制的繁琐形式

据《礼记?郊特牲》记载,西周时期的麻冕 “三十升布,易之,为三百度”——“升” 是布的粗细单位,“三十升布” 指非常精细的麻布,制作时需将经线反复织三百次,工艺极为繁琐。这种麻冕主要用于祭祀场合,是天子、诸侯、大夫等贵族的必备礼帽,其 “繁琐形式” 原本是为了体现对祭祀的 “郑重”,但随着时间推移,这种繁琐逐渐成为一种负担:一方面,制作麻冕需耗费大量人力物力,普通贵族难以承担;另一方面,春秋时期祭祀频率降低,过于精细的麻冕也不符合 “实用” 需求。

2. 纯冕:春秋时期的简化变革

春秋时期,随着丝织技术的发展,出现了用丝织品 “纯” 制作的礼帽 —— 纯冕。与麻冕相比,纯冕有两大优势:一是制作简便,丝织品的纺织工艺比精细麻布更高效,节省人力物力;二是成本更低,丝织品虽也贵重,但制作周期短,整体成本低于麻冕。更重要的是,纯冕虽形式简化,却未违背祭祀 “敬” 的核心 —— 佩戴纯冕参加祭祀,依然能体现对神灵、先祖的敬意,只是去除了不必要的繁琐形式。这种 “简化而不失核心” 的变革,正是孔子认可的。

(二)“俭,吾从众”:选择背后的三重逻辑

孔子选择 “从众” 接受纯冕,并非简单的 “随大流”,而是基于 “实用理性”“美德契合”“核心坚守” 的三重逻辑,体现了他对礼制形式变革的深度思考:

1. 实用理性:形式服务于需求

孔子认为,礼制形式应服务于实际需求,而非成为束缚。麻冕的繁琐制作,在西周资源充沛、祭祀频繁的背景下,能体现 “郑重”;但到了春秋时期,资源有限、祭祀需求变化,继续坚持麻冕的繁琐形式,便会陷入 “形式大于内容” 的误区。纯冕的出现,既满足了祭祀对礼帽的基本需求,又适应了春秋时期的实用条件,这种 “形式服务于需求” 的变革,符合孔子的实用理性。他曾说:“礼,与其奢也,宁俭”(《论语?八佾》),明确表示礼仪与其奢侈繁琐,不如节俭实用,这正是他选择纯冕的重要依据。

2. 美德契合:简化符合 “俭” 德

“俭” 是孔子推崇的重要美德,他在《论语?学而》中说:“道千乘之国,敬事而信,节用而爱人”,将 “节用”(节俭)作为治理国家的重要原则。纯冕相比麻冕,制作更节省资源,符合 “俭” 的美德;而继续使用麻冕,则会因 “耗费过多” 违背 “俭” 德。在孔子看来,礼制形式的变革若能与美德契合,便是值得认可的 —— 纯冕不仅简化了形式,更传递了 “俭” 的美德,这种 “形式变革与美德统一” 的情况,自然值得 “从众”。

3. 核心坚守:简化不丢 “敬” 的本质

最关键的是,纯冕的简化并未丢失祭祀 “敬” 的核心。无论是麻冕还是纯冕,其本质功能都是作为祭祀礼帽,体现对神灵、先祖的敬意。只要佩戴者心怀敬意,礼帽的材质是麻是丝,形式繁简如何,都不影响礼的本质。孔子曾批评 “祭如在,祭神如神在”(《论语?八佾》)的虚伪祭祀 —— 若心中无敬,即便用最繁琐的礼制,也毫无意义;若心中有敬,即便形式简化,也符合礼的本质。纯冕的使用,正是 “心中有敬,形式简化无妨” 的体现,因此孔子选择 “从众”。

(三)“从众” 的当代启示:理性对待传统形式的创新

孔子对纯冕的 “从众”,为当代人理性对待传统文化形式的创新提供了启示 —— 在传承传统文化时,不必固守繁琐的形式,若创新能符合实用需求、契合美德、坚守核心,便是值得认可的。

例如,传统节日的庆祝形式:春节原本需要 “守岁、祭祖、拜年” 等一系列繁琐流程,当代人根据生活节奏简化为 “家庭团聚、贴春联、发红包”,形式虽简化,却依然坚守 “团圆、祝福” 的核心;端午节原本需要 “包粽子、赛龙舟、挂艾草”,当代人虽可能不亲自包粽子、赛龙舟,却通过 “吃粽子、纪念屈原” 传递 “爱国、纪念” 的核心。这些创新简化,符合当代人的生活需求,也未丢失传统节日的核心内涵,正是对孔子 “从众” 智慧的传承。

相反,若传统文化形式的创新违背了核心内涵,则不可取。例如,一些地方将传统庙会变成 “商业展销会”,过度商业化,丢失了 “祈福、民俗传承” 的核心;一些人将传统婚礼变成 “炫富攀比会”,丢失了 “婚姻庄重、家庭责任” 的核心,这些创新便不符合孔子 “从众” 的原则,因为它们虽简化或改变了形式,却丢失了传统的灵魂。

三、解析 “拜下,礼也;今拜乎上,泰也;虽违众,吾从下”:核心之守,违众不辞

“拜下,礼也;今拜乎上,泰也;虽违众,吾从下”,是孔子对礼制核心流失的坚决抵制。“拜下” 是西周礼制规定的朝聘礼仪 —— 诸侯见天子、大夫见诸侯时,需在堂下跪拜,再上堂行礼,体现 “谦敬”;“拜乎上” 是春秋时期的变革 —— 直接在堂上跪拜,省略堂下环节,体现 “傲慢”。孔子选择 “违众” 坚守 “拜下”,并非固执于形式,而是为了守护 “谦敬” 的核心道德,体现了他对礼制本质的坚定扞卫。

(一)拜下与拜上:礼制核心的古今异化

要理解孔子的选择,需先厘清 “拜下” 与 “拜上” 的礼仪差异,以及这种差异背后 “谦敬” 与 “傲慢” 的核心对立:

1. 拜下:西周礼制的谦敬核心

西周时期的朝聘礼中,“拜下” 是核心环节:诸侯朝见天子时,需先在朝堂之下行跪拜礼,表达 “不敢直接面见天子” 的谦敬;然后由史官引导上堂,再行跪拜礼,完成朝聘流程。这一环节的本质,并非形式上的繁琐,而是通过 “先下后上” 的动作,传递 “谦敬” 的道德理念 —— 无论诸侯地位多高,在天子面前都需保持谦逊,不傲慢自大。这种 “动作传递道德” 的设计,让礼仪成为 “道德的外在体现”,是西周礼制的精髓。

除了朝聘礼,“拜下” 的谦敬核心还体现在其他礼仪中:如大夫见诸侯需 “拜于庭下”,弟子见老师需 “拜于阶下”,都是通过 “位置的低下” 体现 “态度的谦逊”,确保道德理念通过礼仪形式落地。

2. 拜上:春秋礼制的傲慢异化

春秋时期,随着诸侯势力增强,周天子权威衰落,一些诸侯开始轻视 “拜下” 礼仪,改为 “拜乎上”—— 朝见天子时,直接上堂跪拜,省略堂下环节。这种变革看似只是简化了一个动作,实则是 “谦敬” 核心的丢失:诸侯通过 “不拜下”,传递出 “与天子地位平等” 甚至 “高于天子” 的傲慢态度,将朝聘礼从 “体现谦敬的仪式” 异化为 “彰显地位的工具”。

例如,齐桓公称霸后,朝见周天子时便曾 “拜于堂上”,虽名义上仍尊周天子,实则通过礼仪变革彰显自己的霸权地位;晋文公在城濮之战后,也以 “有功于周” 为由,要求周天子 “命之隧”(享受天子葬礼规格),虽未直接改变拜礼,却与 “拜上” 的傲慢逻辑一致 —— 都是通过礼制异化,追求超越等级的地位认同。这种 “核心异化” 的变革,正是孔子坚决反对的,因为它让 “礼” 从 “道德的载体” 变成了 “傲慢的遮羞布”。

(二)“虽违众,吾从下”:坚守背后的三重底线

孔子选择 “违众” 坚守 “拜下”,并非顽固守旧,而是基于 “道德底线”“秩序底线”“礼的本质底线” 的三重坚守,体现了他对礼制核心的绝不妥协:

1. 道德底线:抵制傲慢,守护谦敬

孔子认为,“谦敬” 是人际交往与社会秩序的核心道德,一旦丢失,便会引发混乱。“拜上” 的本质是 “傲慢”,诸侯通过省略 “拜下”,传递出对天子的不尊重,这种傲慢若蔓延,会导致 “上下失序”—— 诸侯不尊重天子,大夫不尊重诸侯,百姓不尊重官员,最终引发社会动荡。他曾说:“君子务本,本立而道生。孝弟也者,其为仁之本与!”(《论语?学而》)“孝弟” 的核心是 “敬”,与 “拜下” 的 “谦敬” 本质一致,都是 “仁” 的基础。坚守 “拜下”,就是坚守 “敬” 的道德底线,防止傲慢侵蚀社会道德。

2. 秩序底线:维护等级,稳定社会

西周礼制的核心功能之一是 “维护等级秩序”—— 通过礼仪形式的差异(如服饰、礼仪动作、器物规格),明确天子、诸侯、大夫、士、庶民的等级,确保 “各安其位,各守其分”。“拜下” 与 “拜上” 的差异,本质是等级秩序的体现:“拜下” 承认天子的最高等级,“拜上” 则模糊甚至否定等级。春秋时期,等级秩序本已因周王室衰微而动摇,若再通过 “拜上” 进一步破坏等级秩序,会加速 “礼崩乐坏”,导致 “诸侯争霸、大夫夺权” 的混乱局面。孔子坚守 “拜下”,并非维护周天子的个人权威,而是维护 “等级秩序” 这一社会稳定的底线 —— 只有等级明确,才能避免 “上下相侵”,实现社会和谐。

3. 礼的本质底线:形式服务于核心,而非相反

孔子始终强调,礼的本质是 “道德内核”,形式只是服务于核心的工具。“拜下” 的形式虽繁琐,却承载着 “谦敬” 的核心;“拜上” 虽简化了形式,却丢失了核心。若为了简化形式而丢失核心,便是 “舍本逐末”,让礼沦为空壳。他曾批评子贡 “欲去告朔之饩羊”(《论语?八佾》)—— 子贡认为告朔礼仪已名存实亡,想去掉祭祀用的羊,孔子却认为 “饩羊” 是礼仪的象征,保留羊至少能让人记得礼仪的存在,若连形式象征都去掉,礼仪的核心会彻底被遗忘。同样,“拜下” 的形式虽在春秋时期 “违众”,但坚守这一形式,至少能让人记得 “谦敬” 的核心,防止礼的本质彻底异化。

(三)“违众” 的当代启示:坚定守护传统的核心价值

孔子对 “拜下” 的 “违众” 坚守,为当代人守护传统文化核心价值提供了启示 —— 在传承传统文化时,若遇到 “形式异化导致核心流失” 的情况,即便多数人认同,也应坚决抵制,守护传统的灵魂。

例如,传统孝道文化的传承:西周孝道的核心是 “敬养结合”—— 不仅要在物质上赡养父母,更要在精神上尊敬父母。但当代社会,一些人将孝道简化为 “给钱给物”,认为只要满足父母的物质需求就是尽孝,却忽视了 “敬” 的核心 —— 很少陪伴父母、与父母沟通,甚至对父母态度冷淡、不耐烦。这种 “只养不敬” 的行为,如同春秋时期的 “拜上”,虽保留了 “赡养” 的形式,却丢失了 “敬” 的核心,不符合传统孝道的本质。因此,我们应像孔子坚守 “拜下” 那样,坚决守护 “敬养结合” 的核心,通过 “常回家看看”“耐心倾听父母心声”“尊重父母意愿” 等行动,让孝道回归本质。

又如,传统诚信文化的传承:诚信的核心是 “言行一致、信守承诺”,但当代社会,一些人将诚信异化为 “表面客套”,嘴上说着 “守信”,行动上却频繁违约、弄虚作假,如商业合作中的 “违约赖账”、人际交往中的 “言而无信”。这种 “形式诚信” 如同 “拜上”,丢失了诚信的核心,我们应坚守 “言行一致” 的本质,通过实际行动维护诚信,让传统诚信文化真正落地。

四、“守变之道” 的当代延伸:平衡传统传承与创新的实践路径

孔子在 “麻冕” 与 “拜礼” 上的选择,构建了 “守变之道” 的核心逻辑 ——“守核心,变形式”,即坚守传统文化的道德内核与精神本质,灵活调整不符合当代需求的外在形式。这种逻辑,为当代人平衡传统传承与创新提供了清晰的实践路径,可从 “辨核心”“活形式”“融当代” 三个维度展开。

(一)辨核心:精准定位传统文化的精神本质

传承传统文化的前提,是精准辨别其 “核心内涵” 与 “外在形式”,避免将二者混淆。传统文化的核心,是蕴含其中的道德理念、价值追求与思维方式,如 “仁”“义”“礼”“智”“信” 的道德体系,“天人合一” 的生态理念,“和而不同” 的交往智慧;而外在形式,则是承载核心的具体载体,如传统服饰、礼仪动作、节日习俗、典籍文本等。

1. 从经典文本中提炼核心

要辨别核心,需深入研读传统文化经典,从文本中提炼精神本质。例如,从《论语》中 “仁者爱人”“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等论述,提炼出 “仁爱” 的核心;从《道德经》“道法自然”“上善若水” 等观点,提炼出 “顺应自然”“谦逊包容” 的核心;从《礼记?大同篇》“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 的描述,提炼出 “公平正义”“共同富裕” 的核心。这些核心内涵,是传统文化的灵魂,无论形式如何变化,都应坚决守护。

2. 区分 “必要形式” 与 “冗余形式”

在辨别核心的同时,还需区分形式的 “必要性”—— 有些形式是核心的重要载体,若去除会影响核心传递,属于 “必要形式”;有些形式则是特定历史条件下的产物,不符合当代需求,属于 “冗余形式”。例如,传统婚礼中的 “拜天地、拜高堂、夫妻对拜”,是 “婚姻庄重”“尊重长辈”“夫妻平等” 核心的必要载体,可保留并简化;而传统婚礼中 “三书六礼” 的繁琐流程(如纳采、问名、纳吉等),则属于冗余形式,可根据当代生活节奏调整或简化。

(二)活形式:用当代载体激活传统核心

“变形式” 并非否定形式,而是用当代人易于接受的载体,让传统核心 “活” 起来,避免传统文化因形式陈旧而被遗忘。当代载体丰富多样,可通过 “艺术创新”“科技赋能”“日常融入” 等方式,让传统核心以更鲜活的形式贴近生活。

1. 艺术创新:让传统核心融入当代艺术

将传统文化核心融入音乐、舞蹈、影视、动漫等当代艺术形式,既能传递核心内涵,又能吸引年轻人关注。例如,河南卫视 “中国节日” 系列节目,将 “端午祭屈原”“中秋赏月” 的传统节日核心,通过舞蹈《洛神水赋》、晚会《中秋奇妙游》等艺术形式呈现,用现代舞美、镜头语言展现传统美学与精神,引发广泛关注;动画电影《哪吒之魔童降世》,融入 “逆天改命”“自强不息” 的传统精神,用动漫形式让传统核心被年轻观众接受与喜爱。

2. 科技赋能:让传统核心借助科技传播

利用互联网、大数据、虚拟现实(VR)等科技手段,为传统文化核心搭建新的传播载体。例如,故宫博物院推出 “数字故宫” 项目,通过线上展厅、VR 体验等方式,让观众足不出户就能欣赏故宫文物,感受 “文物背后的历史与匠心”;“学习强国” 平台开设 “传统文化” 专栏,用短视频、音频、图文等形式,解读《论语》《孟子》等经典,传递传统道德理念,让传统文化借助科技走进大众生活。

3. 日常融入:让传统核心成为生活习惯

将传统文化核心融入日常饮食、服饰、礼仪等生活场景,让传统不再是 “博物馆里的展品”,而是 “生活中的常态”。例如,在饮食中,保留 “节气饮食” 传统,如立春吃春饼、冬至吃饺子,传递 “顺应时令” 的养生核心;在服饰中,将传统纹样(如祥云、龙纹)融入现代服装设计,传递 “吉祥美好” 的审美核心;在礼仪中,将 “拱手礼” 作为日常问候方式,传递 “谦逊礼貌” 的交往核心。

(三)融当代:让传统文化服务现实需求

传统文化传承的最终目的,是让其核心内涵服务当代社会需求,解决现实问题,避免 “为传承而传承” 的形式主义。当代社会面临生态危机、道德滑坡、人际疏离等问题,传统文化中的 “天人合一”“仁爱诚信”“和而不同” 等核心,恰好能提供解决思路。

1. 用传统生态理念应对环境问题

传统文化 “天人合一”“道法自然” 的核心,强调人与自然和谐共生,可为当代生态治理提供启示。例如,在城市建设中,借鉴 “因地制宜” 的传统理念,避免过度开发,保留绿地与湿地;在农业发展中,推广 “精耕细作”“轮作休耕” 的传统方式,减少化肥农药使用,实现生态农业;在日常生活中,倡导 “勤俭节约”“物尽其用” 的传统美德,减少资源浪费,践行低碳生活。

2. 用传统道德理念改善社会风气

传统文化 “仁爱”“诚信”“孝悌” 的核心,可用于改善当代社会道德滑坡问题。例如,在家庭教育中,融入 “孝悌” 理念,培养孩子尊重长辈、关爱家人的品质;在学校教育中,讲授 “诚信” 故事(如 “曾子杀猪”),引导学生言行一致;在社会治理中,宣传 “仁爱” 精神,鼓励志愿服务、公益慈善,营造 “互帮互助” 的社会氛围。

3. 用传统交往智慧促进人际和谐

传统文化 “和而不同”“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的核心,可为缓解当代人际疏离、矛盾冲突提供思路。例如,在人际交往中,秉持 “和而不同” 的智慧,尊重他人差异,不强行要求他人认同自己;在团队合作中,践行 “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的原则,换位思考,体谅他人难处;在国际交往中,倡导 “天下大同” 的理念,坚持合作共赢,避免冲突对抗。

五、结语:以孔子 “守变之道” 照亮传统文化未来

孔子在 “麻冕” 与 “拜礼” 上的选择,看似是对两件具体礼制的态度,实则勾勒出传统文化传承的永恒智慧 ——“守核心,变形式”。这种智慧,穿越两千多年的时光,依然能为当代人解答 “如何传承传统文化” 的时代命题:不盲目守旧,也不肆意创新;不丢失灵魂,也不固守外壳。

在当代社会,传统文化既面临 “被遗忘” 的危机,也迎来 “被激活” 的机遇。我们应像孔子那样,以 “核心内涵” 为标尺,辨别哪些该守、哪些该变:守 “仁爱诚信” 的道德内核,变 “繁琐冗余” 的礼仪形式;守 “天人合一” 的生态智慧,变 “不合时宜” 的生活习惯;守 “和而不同” 的交往理念,变 “封闭保守” 的传播方式。

愿我们都能掌握 “守变之道”,让传统文化在坚守核心中保持灵魂,在创新形式中焕发活力,成为滋养当代人精神、解决社会问题、推动文明进步的重要力量,让古老的中华文明在新时代绽放出更加耀眼的光芒!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