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玄幻 武侠 都市 历史 科幻 灵异 游戏 书库 排行 完本 用户中心 作者专区
小米阅读 > 游戏 > 历史的回响:那些震撼人心的话语 > 第212章 慎言三境:孔子罕言利命仁的智慧

子罕言利与命与仁。

子曰:“子罕言利与命与仁。”《论语?子罕》中的这句记载,看似简单,却蕴含着孔子对人生核心命题的深刻思考。“罕言” 并非 “不言”,而是 “不轻易言说”—— 对 “利”(利益),他克制言说,避免世人陷入功利迷障;对 “命”(天命),他审慎言说,引导众人敬畏却不盲从;对 “仁”(仁德),他深沉言说,将其作为毕生践行的信仰而非空谈的口号。春秋时期,社会动荡,功利主义盛行,人们或追逐私利而背弃道德,或盲从天命而放弃努力,或空谈仁德而缺乏实践。孔子的 “罕言”,正是对这些乱象的清醒回应,为后世划定了对待利益、天命与仁德的理性边界。在当代社会,利益诱惑、命运困惑、道德滑坡等问题依然存在,重新审视 “子罕言利与命与仁”,对构建健康价值观、实现个人与社会的和谐发展具有重要现实意义。

一、溯源:春秋社会背景下的 “利”“命”“仁” 困境

要理解孔子 “罕言利与命与仁” 的深意,需先回到春秋时期的社会语境,看清当时人们在 “利”“命”“仁” 三个维度面临的普遍困境 —— 正是这些困境,让孔子选择以 “罕言” 的方式,传递审慎与理性的态度。

(一)“利” 的泛滥:功利至上,道德滑坡

春秋时期,周王室衰微,“礼崩乐坏”,原有的 “以义为上” 的价值观逐渐被 “以利为先” 取代。诸侯为争夺土地、人口与财富,频繁发动战争,如齐桓公 “九合诸侯,不以兵车” 的表象下,实则是为了齐国的霸权与利益;卿大夫为谋取私利,相互倾轧,甚至弑君夺权,如鲁国的季孙氏 “三分公室”,将国家权力与利益据为己有;普通民众也受此影响,为追求眼前利益,背弃道德规范,出现 “父子相残”“兄弟反目” 的现象。

《左传》中记载的 “郑伯克段于鄢”,便是功利至上的典型案例:郑庄公为巩固权力,纵容弟弟共叔段扩张势力,待其叛乱后再一举铲除,表面是 “维护国法”,实则是为了个人权位,完全不顾兄弟亲情;共叔段则为争夺王位,不惜背叛兄长,最终落得逃亡的下场。这种 “为利弃义” 的行为,在春秋时期屡见不鲜,导致社会道德滑坡,人际关系紧张。孔子目睹此景,深知过度言说 “利” 会加剧功利主义泛滥,因此选择 “罕言利”,引导世人关注 “义” 而非 “利”,重建道德秩序。

(二)“命” 的迷思:盲从天命,放弃进取

春秋时期,人们对 “天命” 的认知存在严重误区 —— 或将 “天命” 视为不可抗拒的神秘力量,遇到困境便归咎于 “天命”,放弃主观努力;或借 “天命” 之名行不义之事,将自己的贪婪与暴虐归咎于 “天意”,如商纣王曾称 “我生不有命在天”,认为自己的统治由天命注定,从而肆意暴虐。

这种对 “天命” 的迷思,导致社会缺乏进取精神:诸侯面对强国入侵,不思考如何富国强兵,反而认为 “天命如此,不可抗拒”;士人面对仕途不顺,不反思自身能力与品德,反而感叹 “命途多舛,天意难违”;百姓面对生活困苦,不努力耕作与改变,反而信奉 “生死有命,富贵在天”。孔子认为,过度言说 “命” 会让人陷入宿命论,丧失奋斗的动力,因此选择 “罕言命”,既承认天命的存在,又强调 “尽人事” 的重要性,引导世人在敬畏天命的同时,积极进取。

(三)“仁” 的空谈:口说仁德,行不符言

春秋时期,“仁” 成为许多人标榜的道德口号,但真正践行 “仁” 的人却寥寥无几。诸侯表面标榜 “仁政”,实则推行暴政;卿大夫表面宣扬 “仁爱”,实则欺压百姓;士人表面谈论 “仁德”,实则为谋取官职而不择手段。这种 “口说仁而身不行” 的空谈,让 “仁” 沦为虚伪的外衣,失去了其原本的道德价值。

例如,齐桓公曾以 “尊王攘夷” 为口号,标榜自己 “仁政爱民”,却在葵丘会盟时 “挟天子以令诸侯”,强迫诸侯承认自己的霸权;晋文公重耳流亡期间,曾受楚国恩惠,承诺 “退避三舍”,但在城濮之战中,却利用楚军的信任击败对方,虽成就霸业,却违背了 “仁” 的承诺。这种 “空谈仁而实弃仁” 的行为,让孔子深感痛心,他认为过度言说 “仁” 而不践行,会让 “仁” 变得廉价,因此选择 “罕言仁”,强调 “行仁” 而非 “言仁”,将 “仁” 转化为实际行动而非空洞口号。

二、解析 “罕言利”:克制言利,重义轻利的价值导向

孔子 “罕言利”,并非否定 “利” 的存在,而是反对 “唯利是图”,倡导 “重义轻利”—— 将 “义” 作为判断利益的准则,在 “义” 与 “利” 冲突时,优先选择 “义”。这种态度,既是对春秋功利乱象的批判,也是对个人道德修养与社会秩序的守护。

(一)“罕言利” 的本质:不否定利,却反对唯利

孔子并非完全否定 “利” 的合理性,他承认 “利” 是人类生存的基本需求,如《论语?里仁》中记载,孔子说 “富与贵,是人之所欲也”,明确肯定人们对富贵的追求是正常**。但他强调,追求 “利” 必须以 “义” 为前提,不能 “见利忘义”。“罕言利” 的本质,是避免过度强调 “利” 而忽视 “义”,防止人们陷入 “唯利是图” 的误区。

1. 义为利先:利益追求的道德边界

孔子认为,“义” 是利益追求的道德边界,只有符合 “义” 的 “利” 才是正当的。他在《论语?里仁》中说:“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意思是君子懂得以义为准则,小人则只知道追求利益。这里的 “君子” 与 “小人”,并非指身份高低,而是指道德境界 —— 君子在追求利益时,会先判断是否符合道义;小人则为了利益,不惜违背道义。

例如,孔子的弟子子贡,是春秋时期着名的商人,善于经商获利,但他始终以 “义” 为准则,不做欺诈、垄断等不义之事,而是通过诚信经营、公平交易获取利润。子贡的经商行为,得到了孔子的认可,因为他的 “利” 符合 “义” 的要求。相反,春秋时期的一些商人,为了谋取暴利,囤积居奇、哄抬物价,甚至贩卖假冒伪劣商品,这些 “唯利是图” 的行为,便遭到孔子的批判。

2. 罕言的目的:引导世人关注精神价值

孔子 “罕言利”,还有一个重要目的 —— 引导世人从对物质利益的过度追求中解脱,关注精神价值的提升。在他看来,物质利益只能满足人的基本生存需求,而精神价值(如道德、学问、理想)才能让人实现真正的幸福与价值。

《论语?学而》中,孔子的弟子颜回 “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颜回之所以能在贫困中保持快乐,正是因为他注重精神价值的追求,将 “仁” 与 “学” 作为人生的核心目标,而非物质利益。孔子对颜回的赞赏,传递出 “精神价值高于物质利益” 的理念,而 “罕言利” 正是为了让世人意识到这一点,避免陷入 “物质丰富而精神空虚” 的困境。

(二)“罕言利” 的当代启示:平衡利义,拒绝功利

在当代社会,功利主义盛行,许多人将 “利” 作为衡量人生价值的唯一标准,为了金钱、权力、地位,不惜违背道德与法律,如商业领域的偷税漏税、制假售假,职场中的勾心斗角、不择手段,社交中的利益交换、虚伪奉承。孔子的 “罕言利”,为当代人提供了重要启示 —— 应平衡 “利” 与 “义” 的关系,拒绝功利至上,守护道德底线。

1. 个人层面:以义制利,坚守道德

当代人在追求利益时,应像孔子倡导的那样,以 “义” 为准则,坚守道德底线。例如,企业家在经营企业时,不应只追求利润最大化,而应兼顾员工权益、消费者利益与社会责任,如华为公司在追求经济效益的同时,注重员工福利,投入大量资金研发核心技术,推动国家科技进步;科研工作者在开展研究时,不应为了职称与奖金而学术造假,而应坚守 “追求真理” 的初心,如 “大国工匠” 徐立平,为了航天事业,在危险的岗位上默默奉献,不追求名利,只专注于技术提升。

2. 社会层面:倡导义利兼顾,营造健康氛围

社会应通过教育、宣传、制度等方式,倡导 “义利兼顾” 的价值观,营造健康的社会氛围。例如,学校教育应加强道德教育,让学生明白 “义” 的重要性,避免过度强调分数与升学率;媒体应多宣传 “义利兼顾” 的榜样,如 “感动中国” 人物中的企业家曹德旺,致富后积极投身公益事业,捐资助学、扶贫济困,用实际行动诠释 “义利兼顾”;政府应完善制度,对 “见利忘义” 的行为进行惩罚,对 “义利兼顾” 的行为进行奖励,引导社会形成 “重义轻利” 的良好风气。

三、解析 “罕言命”:审慎言命,敬命而不宿命的进取态度

孔子 “罕言命”,并非否定 “命” 的存在,而是反对对 “命” 的盲目迷信与过度依赖 —— 他承认 “天命” 有其规律性与局限性,但更强调 “尽人事” 的重要性,主张 “敬命而不宿命”,在敬畏天命的同时,积极发挥主观能动性。

(一)“罕言命” 的本质:承认天命,更重人事

孔子并非完全不谈 “命”,他在《论语》中多次提及 “命”,如 “五十而知天命”(《论语?为政》)、“不知命,无以为君子也”(《论语?尧曰》),但他对 “命” 的言说始终保持审慎,避免让人陷入宿命论。“罕言命” 的本质,是承认天命的存在,但反对将一切归咎于天命,强调个人的努力与选择对人生的影响。

1. 知命:认识规律,敬畏局限

孔子所说的 “天命”,并非神秘不可测的力量,而是指宇宙规律、社会发展趋势与个人能力的局限性。“知命”,就是认识这些规律与局限,对不可改变的事物保持敬畏,不盲目抗争。

例如,孔子周游列国,希望推行 “仁政”,却始终未能如愿,他曾感叹 “凤鸟不至,河不出图,吾已矣夫”(《论语?子罕》),承认自己的理想难以实现,这便是 “知命” 的体现 —— 他认识到,在春秋礼崩乐坏的社会背景下,“仁政” 的推行面临巨大阻力,这是当时的社会发展趋势所限,非个人之力能完全改变。但他并未因此放弃,而是选择 “知其不可而为之”,继续通过教育弟子、传播思想,为 “仁政” 的实现播下种子。

2. 尽人事:积极进取,不怨天命

孔子强调 “知命” 的同时,更注重 “尽人事”—— 在认识规律与局限的基础上,积极发挥主观能动性,努力实现自己的理想与价值,不将失败归咎于天命,不放弃努力。

《论语?宪问》中记载,孔子的弟子子路问孔子:“君子亦有穷乎?” 孔子回答:“君子固穷,小人穷斯滥矣。” 意思是君子在困境中能坚守道德与理想,小人在困境中则会放纵自己。孔子自己便是 “尽人事” 的典范:他周游列国十四年,历经艰险,如在陈国被困 “绝粮七日”,在卫国遭遇迫害,但他始终没有放弃 “推行仁政” 的理想,而是积极向诸侯宣传自己的思想,培养了三千弟子,其中七十二贤士,为儒家思想的传播与后世 “仁政” 的实现奠定了基础。他的经历证明,“天命” 虽有局限,但个人的努力依然能产生深远影响。

(二)“罕言命” 的当代启示:敬畏规律,积极作为

在当代社会,一些人对 “命运” 存在两种极端认知:或过度迷信 “命运”,将人生的成败归咎于 “运气”“星座”“风水”,放弃努力,如一些年轻人不努力学习与工作,却寄希望于 “一夜暴富”“锦鲤附体”;或完全否定 “命运”,认为人可以无限突破规律与局限,盲目蛮干,如一些企业不顾生态环境与市场规律,过度扩张,最终导致破产。孔子的 “罕言命”,为当代人提供了理性的态度 —— 敬畏规律,积极作为,在 “知命” 与 “尽人事” 之间找到平衡。

1. 敬畏规律:不盲目蛮干,尊重客观事实

当代人应像孔子那样,认识并敬畏客观规律,不盲目蛮干。例如,在生态保护方面,应尊重自然规律,不随意破坏森林、河流、湿地,如我国推行 “长江十年禁渔”,正是因为认识到长江流域的生态规律 —— 过度捕捞会导致鱼类资源枯竭,影响生态平衡,因此通过禁渔让生态得以恢复;在经济发展方面,应尊重市场规律,不盲目干预市场,如政府在调控经济时,会根据市场供求关系、价值规律等制定政策,避免 “一刀切” 的行政干预,确保经济健康发展。

2. 积极作为:不怨天尤人,主动创造价值

当代人更应学习孔子 “尽人事” 的精神,在敬畏规律的同时,积极作为,不怨天尤人。例如,面对就业压力,年轻人不应抱怨 “命运不公”“竞争激烈”,而应努力提升自己的能力与素质,通过学习专业知识、参加实践活动、积累工作经验,增强自己的竞争力;面对人生挫折,如失败、疾病、贫困,不应归咎于 “命运不好”,而应积极寻找解决办法,如一些残疾人不抱怨身体的缺陷,而是通过学习技能、创业创新,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如 “感动中国” 人物刘伟,失去双臂却用双脚弹奏钢琴,成为着名钢琴家,用实际行动诠释了 “尽人事” 的力量。

四、解析 “罕言仁”:深沉言仁,重行轻言的实践精神

孔子 “罕言仁”,并非不重视 “仁”,而是反对将 “仁” 空谈化、廉价化 ——“仁” 是孔子思想的核心,是他毕生追求的道德理想,但他认为 “仁” 不是靠言说就能实现的,而是需要通过实际行动践行。“罕言仁” 的本质,是强调 “行仁” 而非 “言仁”,将 “仁” 转化为日常的言行举止,而非空洞的道德口号。

(一)“罕言仁” 的本质:仁为核心,重行轻言

在孔子的思想体系中,“仁” 是最高的道德标准,涵盖了 “孝”“悌”“信”“义”“礼” 等诸多道德规范,如 “仁者爱人”(《论语?颜渊》)、“克己复礼为仁”(《论语?颜渊》)。但孔子很少轻易用 “仁” 评价一个人,也很少长篇大论地谈论 “仁”,因为他认为 “仁” 是一种极高的道德境界,需要通过长期的实践才能达到,不是靠言说就能实现的。

1. 不轻许仁:严格的道德标准

孔子对 “仁” 的标准极为严格,很少将 “仁” 许给他人。《论语?公冶长》中记载,子贡问孔子:“令尹子文三仕为令尹,无喜色;三已之,无愠色。旧令尹之政,必以告新令尹。何如?” 孔子回答:“忠矣。” 子贡又问:“仁矣乎?” 孔子回答:“未知,焉得仁?” 令尹子文三次担任令尹,不显露高兴的神色;三次被罢免,不显露怨恨的神色,还将自己的政务全部告知新令尹,孔子认为他做到了 “忠”,但还未达到 “仁” 的境界。

又如,孔子评价管仲:“管仲相桓公,霸诸侯,一匡天下,民到于今受其赐。微管仲,吾其被发左衽矣。”(《论语?宪问》)承认管仲对齐国称霸与华夏文化传承的贡献,但他并未称管仲为 “仁者”,因为管仲在个人品德上存在不足,如 “有三归,官事不摄”(《论语?八佾》),生活奢华,用人不节俭。孔子的严格标准,并非苛求,而是为了让 “仁” 保持其崇高性与严肃性,避免 “仁” 因轻易许诺而沦为空洞的道德标签。

2. 重行轻言:以行动践行仁德

孔子强调,“仁” 的实现不在于言说,而在于行动。他在《论语?学而》中说:“巧言令色,鲜矣仁”,批评那些花言巧语、表面和善的人,认为他们很少有仁德;在《论语?子路》中说:“君子欲讷于言而敏于行”,主张君子说话要谨慎,行动要敏捷。这些言论都体现了孔子 “重行轻言” 的实践精神 ——“仁” 不是靠嘴说出来的,而是靠行动做出来的。

孔子自身便是 “行仁” 的典范:他周游列国,虽未实现 “推行仁政” 的理想,却始终以 “仁” 的标准要求自己,对待弟子 “有教无类”,无论出身贵贱,都悉心教导;对待百姓 “仁者爱人”,在陈国绝粮时,仍关心弟子的安危与情绪,不抱怨、不放弃;对待反对者 “君子和而不同”,即便观点相悖,也尊重他人的意见,不强行争辩。他的行动,比任何言说都更能体现 “仁” 的内涵,也让弟子们深刻理解到 “行仁” 的重要性。

孔子的弟子们也继承了 “重行轻言” 的精神:颜回 “居陋巷而不改其乐”,以安贫乐道的行动践行 “仁”;子路 “愿车马衣轻裘与朋友共,敝之而无憾”,以慷慨助人的行动践行 “仁”;子贡 “存鲁、乱齐、破吴、强晋”,以维护国家利益的行动践行 “仁”。这些弟子的实践,证明了 “仁” 不是抽象的道德概念,而是可以融入日常生活的具体行动。

(二)“罕言仁” 的当代启示:少说多做,以行践德

在当代社会,“道德空谈” 现象依然存在:一些人嘴上说着 “关爱他人”“诚实守信”,行动上却自私自利、弄虚作假;一些企业标榜 “社会责任”,却在生产中偷工减料、污染环境;一些官员宣扬 “为人民服务”,却在工作中敷衍了事、以权谋私。孔子的 “罕言仁”,为当代人提供了重要启示 —— 应 “少说多做,以行践德”,将道德理念转化为实际行动,避免道德空谈。

1. 个人层面:从身边小事践行道德

当代人践行 “仁”,无需惊天动地的壮举,只需从身边小事做起。例如,在家庭中,践行 “孝” 的道德,关心父母的生活与健康,常回家看看,帮父母做家务;在工作中,践行 “诚” 的道德,认真负责,不推诿责任,不弄虚作假;在社会中,践行 “爱” 的道德,帮助需要帮助的人,如给老人让座、为灾区捐款、参与志愿服务。这些小事虽平凡,却能体现 “仁” 的内涵,让道德理念落地生根。

2. 组织层面:以实际行动承担责任

企业、政府等组织践行 “仁”,应将道德理念转化为实际行动,承担起相应的社会责任。例如,企业应坚守 “诚信经营” 的道德,不生产假冒伪劣产品,不欺骗消费者,保障员工的合法权益;政府应践行 “为人民服务” 的道德,关注民生疾苦,解决百姓关心的教育、医疗、就业等问题,不搞形式主义、官僚主义。只有通过实际行动,组织才能赢得社会的信任与支持,也才能真正推动社会道德水平的提升。

五、“罕言利命仁” 的整体智慧:慎言背后的理性与担当

孔子 “罕言利与命与仁”,并非孤立地对待这三个命题,而是将它们作为一个整体,传递出 “理性对待利益、积极面对命运、实践践行道德” 的综合智慧。这种智慧,既是对春秋社会乱象的回应,也是对人类永恒困境的解答,在当代社会依然具有强大的生命力。

(一)慎言的理性:避免极端,寻求平衡

孔子的 “罕言”,本质上是一种理性的态度 —— 对 “利”,不否定也不纵容,寻求 “义” 与 “利” 的平衡;对 “命”,不迷信也不忽视,寻求 “知命” 与 “尽人事” 的平衡;对 “仁”,不空谈也不放弃,寻求 “言” 与 “行” 的平衡。这种理性,避免了走向任何一个极端,为个人与社会的发展提供了稳健的路径。

在当代社会,极端化思维依然存在:或 “唯利是图”,忽视道德与责任;或 “宿命悲观”,放弃努力与进取;或 “道德空谈”,缺乏实际行动。孔子的 “罕言” 智慧,提醒我们要摒弃极端化思维,以理性的态度对待利益、命运与道德,在平衡中实现个人价值与社会和谐。

(二)慎言的担当:言行一致,以身作则

孔子的 “罕言”,并非逃避责任,而是一种 “言行一致” 的担当 —— 他不轻易言说 “利”,是为了避免误导世人陷入功利;不轻易言说 “命”,是为了鼓励世人积极进取;不轻易言说 “仁”,是为了以身作则践行仁德。这种担当,体现在他的一言一行中,也成为后世儒家 “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 的精神源头。

在当代社会,担当精神尤为重要:个人应担当起道德责任,以实际行动践行价值观;组织应担当起社会责任,以实际行动推动社会进步;国家应担当起历史责任,以实际行动实现民族复兴。孔子的 “罕言” 智慧,为我们提供了担当的范本 —— 少说多做,言行一致,以自身的行动影响他人,推动社会发展。

六、结语:以慎言智慧照亮当代人生

孔子 “子罕言利与命与仁” 的智慧,穿越两千多年的时光,依然闪耀着理性与实践的光芒。它提醒我们:面对利益诱惑,要坚守道德底线,寻求义利平衡;面对命运困惑,要敬畏规律却不宿命,积极进取;面对道德追求,要少说多做,以行践德。

在当代社会,我们虽身处不同的时代背景,却面临着与春秋时期相似的困境 —— 功利主义的泛滥、宿命思想的迷思、道德空谈的盛行。孔子的慎言智慧,如同一盏明灯,为我们照亮了前行的道路:以理性对待利益,不迷失;以进取面对命运,不沉沦;以行动践行道德,不空洞。

愿我们都能以孔子的慎言智慧为指引,在个人修身上,做到 “义利兼顾、敬命进取、行胜于言”;在社会建设中,推动 “道德回归、理性发展、责任担当”,共同构建一个物质丰富、精神充实、道德高尚的当代社会,让慎言背后的理性与担当,成为我们人生道路上的永恒力量!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