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玄幻 武侠 都市 历史 科幻 灵异 游戏 书库 排行 完本 用户中心 作者专区
小米阅读 > 游戏 > 黄帝内经爆笑讲解版 > 六元正纪大论第七十一(一)

黄帝笑呵呵地问道:“哎呀,这六气的变化,还有它们之间的胜复关系,以及天地间淫雨干旱的治理之道,还有食物中甘、苦、辛、咸、酸、淡六味对人体影响的先后顺序,这些我都算是门儿清了。但说到五运的转化,有时候它们跟着天气的节奏走,有时候又偏偏反着来;或者呢,既顺应了天气又违背了地气,又或者逆了天气却合了地气;它们之间有的相处融洽,有的却格格不入。这其中的奥妙,我还真是有点迷糊。我就想啊,要是能把这天上的规矩、地上的道理都给摸透了,让五运的运行和变化都和谐起来,就像上下级关系和睦,不抢功也不越界,天地间的升降有序,各自干好各自的活儿,五运之气顺畅无阻,不偏离正轨。再用对了五味来调和,不管是顺应还是逆着来,这其中的门道,你可得给我好好说道说道!”

岐伯一听,赶紧恭敬地行了个大礼,连声道:“陛下这问题问得深邃又高明啊!这简直就是探讨天地运行的根本法则,是变化万千的源头活水,不是咱们这种凡夫俗子能轻易参透的,得是您这样的圣明之君才能穷其究竟啊!我虽然不算太聪明,但既然您问了,我就斗胆给您细细道来,保证让您听了之后,这道理就像刻在石头上一样,历久弥新,永不褪色。”

黄帝一听,来了兴致,示意岐伯继续说。

岐伯清了清嗓子,开始了他的“脱口秀”:“咱们先聊聊这天和地的那点事儿吧。您想啊,天有四季更替,春生夏长秋收冬藏,这就是天的节奏;地呢,有五行相生相克,金木水火土,循环不息,这就是地的旋律。当天上的风调雨顺,地上的五谷就丰登;当天上的气候变化无常,地上的生灵就得遭殃。这就是为啥有时候咱们觉得‘天人合一’,有时候又觉得‘天有不测风云’了。”

“说到五运,那可是个大学问。它就像个调皮的孩子,时而跟着天的步伐蹦蹦跳跳,时而反其道而行之,搞点叛逆。有时候呢,它还想两边讨好,既想当天上的小明星,又不想放弃地上的小伙伴,结果就可能两头不讨好,弄得自己里外不是人。但有时候,它又能找到那个完美的平衡点,让天地之间和谐共生,万物欣欣向荣。”

“至于五味嘛,那就更有趣了。您知道吗?这甘、苦、辛、咸、酸、淡,可不仅仅是餐桌上的调味品那么简单。它们啊,就像是身体里的‘和事佬’,能调和五运带来的各种‘小情绪’。比如说,夏天热得你上火了,来点苦味清清火;冬天冻得你手脚冰凉,来点甘味补补气血。这五味啊,用对了,就是身体的超级英雄;用错了,可能就是捣蛋鬼了。”

“那么,怎么才能让五运和五味都乖乖听话呢?关键就在于一个‘和’字。就像咱们做菜一样,酸甜苦辣咸,得搭配得刚刚好,才能做出美味佳肴。对于身体来说也是一样,得根据季节、气候、体质的不同,灵活调整饮食和作息,让身体内部的各种力量保持平衡。”

“当然了,这个过程也不是一帆风顺的。有时候啊,咱们还得学会‘逆来顺受’。比如说,天气突然变冷了,你本来想吃冰淇淋的,但这时候就得忍住诱惑,喝点热汤暖暖身子。这就是一种逆着性子来的养生之道。但记住哦,逆不是乱来,而是有目的的、有智慧的调整。”

“还有啊,我想说的是,养生就像是一场马拉松比赛。不是看你一时跑得有多快多猛,而是看你能不能坚持到最后还不累垮。所以啊,咱们得慢慢来,一步一个脚印地按照自然规律去生活去调养。这样一来啊,不仅能活到九十九还能走遍天下都不怕呢!”

黄帝对岐伯说:“嘿,岐伯兄,你能不能给咱详细捋捋,把天地间的那些个自然规律、人体的小秘密,还有那些个看不见摸不着的气啊、数啊的,都给分分类,排排队,让它们各就各位,就像给穴位找对家,给药方配调料一样,既清晰又明了。这样,咱们老百姓也能跟着沾沾光,学学怎么顺应自然,调养身心,你说咋样?”

岐伯一听,哈哈一笑,那笑容里仿佛藏着千年的智慧:“黄帝陛下,您这主意可真够新潮的!得嘞,咱们就来一场古今结合的科普秀吧!首先,咱们得定个基调,那就是时间轴——年份,它就像是大自然的闹钟,每年一响,金木水火土这五行就开始它们的巡回演出。金代表收敛,木象征生长,水主润下,火则炎上,土居中调和,它们轮流坐庄,影响着四季的寒暑、空气的燥湿,还有时不时来串门的风火二兄弟,它们一闹腾,天气就变脸。掌握了这些,咱们就能窥见天道的奥秘,调整百姓的生活节奏,让阴阳二气在咱们体内自由舒展,就像做瑜伽一样,身心和谐,烦恼自消。”

“至于怎么数这些气数嘛,咱们得用科学的态度,但又不失趣味。比如说,咱们可以把五行对应到身体的五脏六腑上,金对应肺,木对应肝,水对应肾,火对应心,土对应脾胃。这就像给身体里的每个部门都安了个GpS,定位精准,管理有序。然后,咱们再聊聊怎么‘明其正化’,其实就是怎么让身体顺应自然,保持最佳状态。比如春天养肝,多吃绿叶蔬菜,让心情像嫩芽一样生机勃勃;夏天养心,来点西瓜绿豆汤,清凉解暑,心静自然凉;秋天润肺,炖点雪梨百合羹,润肺止咳,整个人都滋润了;冬天补肾,羊肉汤走起,暖身又补肾气。”

黄帝又问:“老岐,你跟我详细说说跟太阳相关的有那些门道?”

岐伯悠悠然地说:“嘿,你们知道吗?当时间走到辰年和戌年的时候,那可就是太阳、太角和太阴这三位大佬联手搞事情的年份啦!具体来说,就是壬辰年和壬戌年。这两年啊,风可是主角,吹得那叫一个欢腾,万物都被它唤醒,树木摇曳生姿,仿佛在说:‘嘿,醒醒,春天来了!’但要是风大发了脾气,那就是一场灾难,树木被连根拔起,房子被吹得摇摇欲坠,人走在路上都得担心被卷上天。所以啊,这时候人们最容易得的病就是头晕目眩、手脚不自主地抖动,还有眼睛突然看不清东西,就像是被风迷了眼。”

接下来,咱们说说这“太角”是怎么影响咱们身体的。太角,就像是音乐的第一个音符,响亮而清新,它带着木的力量,对应着咱们的五脏六腑,就是肝啦。肝主疏泄,喜欢条达,就像春天的树木一样。但别忘了,过犹不及,如果肝气太过,就会像那狂风一样,让人心神不宁。这时候,咱们的五音疗法就派上用场了,虽然不能直接按穴位或开药方,但你可以想象自己听着一曲悠扬的笛声,让心灵回归平静,仿佛置身于春风和煦的田野之中,那不就是最好的解药吗?

再来说说“太阳、太徵、太阴”的戊辰年和戊戌年。这两年,火元素可是大火特火,热得跟蒸笼似的,空气里都弥漫着一种闷热潮湿的气息,就像是在南方的梅雨季,衣服晾出去都能拧出水来。这样的天气,人容易烦躁,心情就像这天气一样,动不动就“爆炸”。所以啊,这时候的病啊,多是热郁在体内,排不出去,人就容易发烧、口渴、心烦意乱。

这时候,咱们中医的“清热泻火”**就该上场了。不过,为了增加点趣味性,咱们不妨想象一下,如果你是一位古代的中医大夫,你会怎么给病人开方子呢?你可能会说:“来,小伙子,看你这一脸的火气,我给你开个‘夏日清凉特饮’吧!首先,咱们取金银花一两(约30克),清热解毒;再加点莲子心二钱(约6克),清心除烦;还有啊,别忘了来点绿茶,清热解毒又提神。把这些宝贝放在一起,用开水一泡,嘿,那味道,既解暑又养生,保证你喝完之后,整个人都清爽了!”

当然啦,除了吃药喝茶,咱们还可以借助穴位的力量来降火。比如,你可以按一按脚背上的“太冲穴”,这个穴位可是肝经的原穴,就像是肝气的总开关,一按下去,肝火就能得到释放。还有啊,手上的“合谷穴”,也是清热解表的好帮手,两边一起按,就像是给身体开了两个散热的小风扇,嗖嗖地就把热气给吹散了。

说到这里,不得不提一下中医的脉象。中医看病,讲究望闻问切,其中“切”就是切脉。想象一下,如果这时候你给一个热郁的病人切脉,那脉象肯定是又急又快,就像是夏天小溪里的水流,被太阳晒得滚烫滚烫的,急着要找个地方凉快凉快。而咱们中医大夫呢,就像是一位经验丰富的渔夫,通过这脉象的“水流”,就能判断出鱼儿(也就是病邪)藏在哪个位置,然后一网打尽!

咱们得弄明白,“太阳”嘛,自然是咱们天天见的太阳公公,温暖而光明,给大地带来生机与活力。但在中医里,它还象征着阳气的极致,是万物生长的根本动力。而“太宫”和“太阴”,听起来就像是宫廷里的两位大佬,其实它们分别是五行中“土”和“水”的极致表现。太宫(土)代表着稳重、滋养,就像是大地的母亲,给予万物生长的基础;太阴(水)则象征着深邃、寒冷,是生命循环中不可或缺的润泽与变化。

说到“甲辰岁会(同天符)”和“甲戌岁会(同天符)”,这可是天文与医学的跨界合作。在古代,人们相信星辰的运行会影响地球上的万物,包括人类的健康。甲辰、甲戌这两年,天上的星辰排列出了一种特殊的模式,与地上的五行之气相呼应,形成了一种叫做“岁会”的特殊年份。更有趣的是,它们还被冠以“同天符”的称号,意味着这一年里,天地之气高度和谐统一,对自然界和人类的影响尤为显着。

在这两年里,“其运阴埃,其化柔润重泽”,说的是自然界的运气变化偏向于阴湿,空气中弥漫着湿润的气息,仿佛连空气都变得更加柔软和滋养。但可别小看这湿润,它既能滋养万物,也可能带来“其变震惊飘骤”的突变,比如突如其来的暴雨、狂风,让人措手不及。在人体上,这样的变化则可能导致“其病湿、下重”,就是湿气过重,容易出现下半身沉重、水肿、腹泻等问题。

接下来这段“太宫、少商、太羽(终)、太角(初)、少徵”,可不是什么音乐会的节目单,而是中医里独特的五音疗法理论。在古代,人们认为五音(宫、商、角、徵、羽)与五脏(脾、肺、肝、心、肾)有着密切的对应关系。这里提到的音阶变化,其实是在暗示我们,在这两年里,可以通过调整音乐疗法,或是调整心态情绪,来平衡五脏的功能,特别是要注意健脾祛湿,保护肺肾,防止湿气过重导致的疾病。

现在,咱们来点儿接地气的。面对这样的年份,咱们现代人该怎么做呢?首先,饮食上要清淡为主,多吃薏米、红豆、冬瓜等祛湿食物,少吃油腻辛辣。其次,适当运动,出出汗,也是祛湿的好方法。当然,保持良好的心情也很重要,听听舒缓的音乐,或者学习一些冥想、瑜伽,都是不错的选择。

咱们得把“太阳、太商、太阴”这些听起来像外星词汇的东西拉回地球。想象一下,这三个词就像是中医界的三位老大哥,各自掌管着不同的天气和人体变化。“太阳”,就像是那热情似火的夏日阳光,但在这里,它可能更偏向于一种强烈、正面的能量;“太商”,听起来像是个商人,但其实它代表了秋天那种收获又略带萧瑟的气息,就像是秋天凉爽的风中带着点商业的精明与冷静;“太阴”,那就是冬日的阴冷与深沉,万物收藏,静待来春。

接着,说到“庚辰、庚戌”,这就像是两位时间使者,每隔几年就携手而来,给大地带来特定的气候变化。当它们与“太阳、太商”相遇时,天地间就弥漫着一种“运凉”的氛围,就像是开了空调的自然界,雾气蒙蒙,凉风习习,但也可能变得过于清冷,让树叶凋零,仿佛大自然在说:“大家伙儿,该休息了!”这时候,人们就容易得些“燥病”,比如皮肤干燥、喉咙不舒服,还可能觉得背后发紧,胸口闷得慌,就像是被秋天的凉意给“冻”住了。

在中医里,穴位就像是人体的秘密开关,按对了就能调节身体的小宇宙。比如,“背瞀”这个症状,可能跟背部的风门穴、肺俞穴有关,想象一下,如果这两个穴位被秋天的凉风“堵”住了,那背部能不难受嘛!咱们可以轻轻拍打或按摩这些穴位,就像给身体做SpA,让气血畅通无阻。

接下来,讲到“太阳、太羽、太阴”与“丙辰天符、丙戌天符”的组合,这简直就是自然界的超级大事件!就像是天上的神仙们商量好了,要在某个特定的年份给地球来个“深度冷冻”。这时候,天气寒冷到极致,雪花飘飘,冰凌挂枝,简直是自然界的冰雕艺术展。人体呢,也得时刻准备着应对这大寒之气,稍有不慎,寒气就可能悄悄溜进身体的“溪谷”——其实就是我们的关节、穴位这些气血流通的要道,引发各种疼痛不适。

至于治疗嘛,中医讲究的是“治未病”,提前预防总比事后补救好。这时候,一碗热腾腾的姜汤或是艾灸几个关键的穴位,比如足三里、关元穴,就像是给身体送去了温暖的小太阳,让寒气无处遁形。当然,如果你对中医方剂感兴趣,那么“当归生姜羊肉汤”绝对是个不错的选择,当归补血活血,生姜驱寒暖身,羊肉则是温补佳品,三者合一,简直就是冬日里的小暖炉,既美味又养生。

再来说说脉象,中医把脉就像是跟身体对话,能感受到气血的流动和脏腑的状态。在这种寒冷天气下,脉象可能会变得沉迟而紧,就像是河流在冬天结冰了一样,流动不畅。这时候,中医大夫就会通过调整药物、饮食、作息等多方面来帮助身体“解冻”,让气血重新活跃起来。

这太阳司天之政啊,简直就是自然界的年度大戏,咱们得搬个小板凳,嗑着瓜子儿,慢慢道来。想象一下,这天空就像是个老导演,手里握着剧本,让四季轮回、气候变化都按他的节奏来。今年呢,太阳这位大佬坐镇中央,整个气场的运行啊,比剧本上写的还快那么一拍,就像是电影开了快进模式。

这天儿,一下子就变得严肃起来,不再是嘻嘻哈哈的春日暖阳,而是秋风扫落叶般的肃杀。地面呢,也安静得像个沉思的老者,不动声色地积蓄着力量。寒气,这家伙,悄无声息地就从天而降,把阳气都给挤到了一边,让人感觉像是冬天提前来串门儿了。不过,这水土倒是挺和谐的,俩哥们儿手拉手,共同演绎着自然界的和谐篇章,这景象,天上对应的星星就是辰星和镇星,它们俩一闪一闪,仿佛在给我们打暗号:“看,这就是和谐的力量!”

说到吃的,这时候的谷物啊,黑色的玄米和黄色的黅米成了主角,它们不仅颜色应景,还富含营养,仿佛是大自然特意为这寒冷季节准备的能量包。政令嘛,也变得严肃起来,不再像春天那样温柔,而是有条不紊,慢条斯理地推进着。这寒气啊,简直是放大招,连湖面上的阳光都照不出暖意来,仿佛在说:“别急,火还在路上呢,等时候到了,自然热乎。”

就在这时,少阳这位中场休息的替补队员上场了,它一来,雨就跟着来了,而且啊,这雨下得那叫一个恰到好处,既解了旱情,又不至于泛滥成灾。等到雨停了,云儿们就朝着北极星的方向慢悠悠地飘去,好像是在参加什么神秘的聚会。然后啊,湿气就开始在大地间弥漫开来,滋润着万物,让一切都充满了生机。不过呢,这上面还是冷飕飕的,下面却偶尔能听到雷声隆隆,就像是天地间的交响乐,寒湿之气就在这个气交之处缠绵悱恻,不肯离去。

老百姓们呢,可就得遭点罪了。这寒湿之气啊,一旦侵入人体,那可就不得了了。肌肉开始萎缩,像是被时间偷走了水分;腿脚也变得不利索,走起路来软绵绵的,好像随时都会倒下;拉肚子更是成了家常便饭,吃啥拉啥,简直就是个“直肠子”;更严重的,还会出现血溢的情况,让人心惊胆战。

不过啊,咱们中医可是有办法对付这些个“小妖精”的。首先啊,得从饮食上调理,多吃点温补的食物,比如羊肉、生姜、红枣之类的,给身体加点“小火炉”。再来说说穴位吧,我可以给你推荐几个对付寒湿的“秘密武器”。比如“足三里”,这可是个养生大穴,经常按按,能健脾和胃,增强身体抵抗力;还有“关元穴”,位于肚脐下三寸,是温阳散寒的好地方,用艾灸灸一灸,寒气立马就跑了。

至于方剂嘛,咱们可以来个“温阳化湿汤”。配方嘛,我简单给你说说:干姜10克,肉桂5克,茯苓15克,白术12克,薏苡仁20克,炙甘草6克。这干姜和肉桂啊,就是暖身子的好手;茯苓和白术呢,则是健脾祛湿的专家;薏苡仁更是利湿的好东西;炙甘草嘛,就是来调和药性的,让整个方子更加温和。把这些药材放在一起煮水喝,喝上几天,保证你身体里的寒湿之气跑得无影无踪。

说到脉象啊,寒湿入侵的人,脉象往往偏沉迟,就像是冬天的河流,流动得特别缓慢。这时候啊,咱们中医大夫就会用他那双神奇的手指,在你的手腕上轻轻一搭,然后眉头一皱,心里就有了数:“嗯,你这是寒湿太重了,得好好调理调理。”

初之气:春天的暖阳与草的“早恋”

想象一下,春节刚过,万物复苏,大地母亲悄悄换上了春装。这时候啊,地气开始蠢蠢欲动,气温嗖的一下子就窜上来了,暖得让人想脱秋裤。草儿们呢,也按捺不住寂寞,提前开启了“春心荡漾”模式,早早地披上了绿装,那叫一个生机勃勃!但别忘了,春天也是病菌悄悄滋长的季节,于是呢,“温病”这位不速之客就登门造访了。人们开始感觉身体发热,像是被小火炉烤着;头也疼得厉害,好像被谁偷偷敲了一闷棍;有的人还会吐得昏天黑地,身上还冒出些莫名其妙的疮疡,就像是大地母亲给的不太友好的“见面礼”。

这时候,咱们得学学古人智慧,来点“清热解毒”的妙招。比如,泡上一壶金银花茶,那金黄金黄的花朵,就像是春天的使者,能帮你驱散体内的热邪。再或者,来碗绿豆汤,绿豆那绿油油的小身板,可是清热解毒的好手哦!

二之气:大凉突至,冰火两重天

正当你享受着春天的温暖,准备来个说走就走的踏青时,嘿,天有不测风云!一股冷空气突然杀到,大有一种“春天里的一把火,瞬间变成冰窖”的既视感。草儿们也被冻得瑟瑟发抖,仿佛在说:“这剧本不对呀!”人们呢,心情也跟着这天气一起“凉凉”,气郁中满,就像吃了顿不消化的年夜饭,肚子里胀得难受。寒气还趁机入侵,让人冷不丁打个寒颤。

这时候,艾灸就派上用场了!特别是灸一灸“关元穴”(就在肚脐下三寸,那可是身体的暖宝宝),再配上几片老姜,简直是暖身又暖心。或者,来一碗热腾腾的姜汤,姜那辛辣的味道,就像是身体里的小火炉,瞬间驱散寒意。

三之气:雨纷纷,寒热交织的考验

转眼到了春末夏初,天空开始变得善变起来,时而晴空万里,时而大雨倾盆。这天政一布,寒气与雨水交织,让人分不清是冷是热。于是,有人感冒了,有人却莫名发热;有人得了痈疽,有人则拉肚子拉到怀疑人生;还有人心里像有团火在烧,却又感觉脑袋昏昏沉沉。这简直就是一场身体与自然的“极限挑战”!

对付这种复杂的局面,咱们得来个“中和之道”。试试“小柴胡颗粒”吧,它就像是一位和事佬,既能疏散体内的热邪,又能调和脾胃,让身体恢复平衡。当然,别忘了多喝水,保持体内水分充足,就像给身体加满油,才能应对接下来的挑战。

四之气:风湿共舞,大自然的“桑拿房”

到了这个时候,风与湿就像是约好了似的,开始在大地上跳起了双人舞。它们化作细雨绵绵,滋润着万物生长,但也给人体带来了不少困扰。人们开始感到大热难耐,像是被放进了桑拿房;气短乏力,肌肉也好像被抽走了水分,变得萎缩无力;腿脚也开始不听使唤,走起路来软绵绵的;还有那让人头疼的拉肚子问题,简直是“苦不堪言”。

这时候,咱们得来个“祛湿清热”的大招。薏米红豆汤就是不错的选择,薏米那滑滑的口感就像是身体的清洁工,能帮你清除体内的湿气;红豆则像是甜蜜的使者,为你补充流失的能量。再或者,试试拔罐疗法吧,那一个个红色的印记就像是身体的“信号灯”,告诉你湿气已经被赶跑了!

五之气:阳光再现,草长莺飞的欢乐时光

终于,阳光再次普照大地,万物迎来了真正的生长旺季。草儿更绿了,花儿更艳了,人们的心情也跟着舒展开来。这就像是大自然给的一剂强心针,让人们重新找回了活力与希望。

终之气:湿冷交加,年末的考验

然而,好景不长,随着年末的临近,湿冷之气再次来袭。地气变得沉重而阴冷,就像是大自然在提醒我们:冬天还未真正离去。寒风刺骨,连带着空气中的尘埃都仿佛凝固了一般。人们的心情也变得沉重起来,而那些期待新生命的家庭更是提心吊胆生怕有什么闪失。

这时候啊,咱们得加倍注意保暖了!多穿点衣服别要风度不要温度;晚上泡泡脚驱驱寒;再来点枸杞红枣茶补补。

这“必折其郁气”,说白了,就是得给心里的那点儿小郁闷找个出口。现代人嘛,压力大得跟山似的,心情郁闷起来,整个儿人都不好了。怎么办呢?跑步、瑜伽、找个知心朋友聊聊,甚至去KtV吼两嗓子,都是“折郁气”的好法子。记住,别让负面情绪憋成内伤,那可是“自找苦吃”啊!

接下来,“先资其化源”,讲的是要先养好身体的根本,让生命之树根深叶茂。这化源嘛,就像手机的电量,得随时充满才行。怎么充?吃好喝好睡好,三餐规律,营养均衡,别熬夜,让身体有足够的能量去应对日常的“战斗”。哦对了,别忘了适量运动,那可是提升身体“续航能力”的绝招!

再来说说“抑其运气,扶其不胜”。运气这词儿,咱们平时老说,但在这儿,它指的是自然界的变化对人体的影响。中医讲究天人合一,意思是要顺应自然规律。比如冬天来了,你就得多穿点,别跟大自然对着干,那就是“抑其运气”。而“扶其不胜”,则是说,身体哪里弱了,就得给它加点油,比如脾胃虚弱,就多喝点小米粥,暖暖胃,补补气。

“无使暴过而生其疾”,这话告诫咱们,别啥都往极端了整,吃太撑、玩太累、熬太晚,都容易招病。人生嘛,还是悠着点儿好,细水长流才是王道。

“食岁谷以全其真”,岁谷就是应季的食物,比如春天吃菠菜、夏天吃瓜果,顺应时令,吃最自然、最新鲜的,这样身体才能吸收到最纯粹的营养,保持最本真的状态。咱们现代人啊,总是追求那些稀奇古怪、反季节的东西,殊不知,大自然早就把最好的安排在每个季节里了。

“避虚邪以安其正”,虚邪嘛,就是那些看不见的、容易让人生病的邪气,比如寒风、雾霾啥的。要想身体好,就得学会躲,戴口罩、穿暖和、少去人多的地方凑热闹,这都是“避虚邪”的小妙招。正气足了,身体自然就安泰了。

“故岁宜苦以燥之温之”,这句说的是根据不同的季节和气候特点,用相应的药物或食物来调理身体。比如秋天干燥,就可以吃点梨、百合这些润燥的食物;冬天寒冷,就可以喝点姜茶、羊肉汤来温补身体。当然啦,这里的“苦”不是让你去吃苦头,而是指那些有苦味的药材或食物,它们往往有清热燥湿的功效。

至于“适气同异,多少制之”,那就更讲究了。得根据每个人的体质和病情来调整用药的量和种类。就像做菜一样,咸了加点水,淡了加点盐,得恰到好处才行。中医治病啊,就像是在调一锅美味的汤,各种药材、食材都要按照一定的比例和火候来炖煮,才能煮出最佳的味道和效果。

再来说说“用寒远寒,用凉远凉,用温远温,用热远热”,这可是中医养生的金科玉律。夏天再热也别贪凉过度,冬天再冷也别暖气开得太足。饮食要温凉适中,别让自己的身体成了冰火两重天的战场。

最后那句“有假者反常”,意思是有时候病情会表现得跟常人不一样,这时候就得靠医生的火眼金睛和丰富经验来辨别真伪了。至于“反是者病”,那就是说如果违背了这些养生原则,那病可就找上门来了。所以啊,咱们还是得听老祖宗的话,好好养生才是王道!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