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玄幻 武侠 都市 历史 科幻 灵异 游戏 书库 排行 完本 用户中心 作者专区
小米阅读 > 科幻 > 大反派也有春天2 > 1.1386 为什么要在如此艰难的时刻耗费巨资拍摄一部毫无用处的电影?

“对,我是《国家荣耀:大战役》片场第二选角助理安娜·莫菲特。”听筒内响起既亲切又陌生的女声:“我们常驻阿德龙酒店的工作人员(星探)对您过目难忘。所以冒昧的询问了您预订的房间号,于是就有了这通电话。”

“啊……原来是你们。”永不凋零的“法兰西玫瑰”拉长的语调并没有松口的意思:“虽然,这么说很冒昧。但考虑到如今的时局,尤其是斯大林格勒战役的惨败以及难分胜负的西西里战役,帝国为什么要在如此艰难的时刻耗费巨资拍摄一部毫无用处的电影?”

事实上,在斯大林格勒战役惨败之后,德国在东线攻势不再;西线也愈发显得力不从心。国内随着制空权逐渐失守,盟军的轰炸机编队开始频繁出现在德国城市上空,第三帝国多个主要城市接连被炸成火海。为了提振士气。宣传部长约瑟夫·戈培尔真就不惜花费巨资,拍摄了一部号称二战德国电影界“最后的盛筵”的史诗大片:《科尔贝格(kolberg)》。

于是,这场发生在第四次反法同盟战争末期,被德国人世代称颂在名将格奈森诺的带领下坚守孤城,对抗法兰西第一帝国皇帝拿破仑亲征的科尔贝格围城战,被宣传部长约瑟夫·戈培尔重新翻了出来。并在现有舞台剧《科尔贝格》的基础上,用最快的速度改编成了电影《科尔贝格》的剧本。

极具讽刺意味的是,纳粹耗费巨资拍摄的《科尔贝格》舞台剧改编剧本,出自诺贝尔文学奖得主,德裔犹太文学家保罗·海泽之手。

纳粹为了拍好这部电影真可谓下足了血本。要知道当时彩色胶片的价格非常昂贵,后世所见很多二战彩色照片其实都是战后上色的。为了拍好这部电影,戈培尔专门联系德国爱克发胶片公司,为这部电影赶制了彩色胶片,为的就是生动形象地展示“德意志民族的光辉时刻”。

戈培尔给《科尔贝格》一路开绿灯,为了营造最真实的战争场面,德国宣传部帮助电影制作组找来了18万群众演员参演本片,创造了“群众演员最多”的世界纪录,每人每天能有5帝国马克的工资,这比一名工人的日薪都高。

还有为群演们准备的19世纪的戏服,单单这笔开支就成了天文数字。毕竟是战争大片,军人群演当然也就不可或缺。在这18万群众演员中有5万名德军现役官兵,相当于3、4个师的兵力。

要知道此时四面树敌的德军各处战线都已岌岌可危,前线指挥官们恨不得把一个师拆成好几个去用,而那些回国休假的官兵,也都被尽量缩短假期,好让他们尽快赶紧回前线。情况如此危急,戈培尔却命令休假的士兵去电影拍摄地报到,穿上19世纪笨重的军服忍受精神和**上的双重折磨,可见纳粹对这部电影有多重视。

也和《国家荣耀:大战役》一样,电影画面感要尽量真实,所以拍摄爆炸场景用的都是真家伙,为此还炸死了两名群众演员,真可谓是用生命在拍戏。

科尔贝格围城战有许多冬季镜头,电影拍摄的时间不凑巧是1944年的夏天,那时候还没有人造雪景,为了赶进度更不能推迟到冬天取景。尽管盟军空袭已经让第三帝国的铁路线大面积瘫痪,国内物资供应日渐紧张,宣传部长约瑟夫·戈培尔竟然命令铁路系统调集了一百多车皮的食盐,洒在地上充当积雪,任凭人马践踏。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