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玄幻 武侠 都市 历史 科幻 灵异 游戏 书库 排行 完本 用户中心 作者专区
小米阅读 > 游戏 > 医道蒙尘,小中医道心未泯 > 第二回 雨水·春寒料峭话肾元

一、天街小雨润如酥,却带冬寒锁玉壶

立春后的第十五日,太行山脉被一层灰蒙蒙的雨帘笼罩。蘅芜立于分水崖之巅,观那雨丝虽细若游丝,落地却凝结成冰晶,在青石板上碎成万点寒星。她轻抬衣袖拂过石栏,袖口缝着的无花果叶标本突然发出微光,叶片上的先天八卦纹路竟渗出露珠,颗颗滚落在地,化作 tiny 青螺状气旋——此乃“木气遇寒则凝”的异象。

“《六元正纪大论》云:‘凡木运太过,金气来复,民病寒疝。’”蘅芜喃喃自语,指尖抚过腰间的鸿蒙玉牌残片,牌面“五气调和”四字已模糊难辨,“今岁丁巳,木运亢盛,青女误以金气伐之,却不知金气过寒反伤肾水……”她望向天际,见太白星(金星)异常明亮,却逆着岁星(木星)运行轨迹,形成“金克木”的凶象。

山下传来断断续续的啼哭声。她极目远眺,见桃花渡的巷道里,三四个村民抬着竹床踉跄而行,竹床上少年的衣袍在风中翻飞,如断线纸鸢。抬床者的脚步虚浮,每步必踩水洼,溅起的水花竟呈青黑色——此为“土虚不能制水”之兆,预示寒邪已深入下焦。蘅芜留意到少年发间系着的红绳已褪成浅粉,绳结处缠着一片枯叶,正是去年立冬时的梧桐叶,暗合“冬不藏精,春必病温”之理。

“阿爹,疼……疼得像有冰刀在绞!”少年的惨叫刺破雨幕。蘅芜快步下山,途中顺手折下一支柳条,以“青龙摆尾”手法拧成草绳,草绳竟自动结成“坎”卦形状——坎为水,中有真阳,正合肾经病机。她触碰到路边的蒲公英,其花盘竟已结籽,却因寒雨凝滞无法飘散,此乃“气不得升”的肾寒之象。

二、紫髯郎遇寒疝疾,青女袖撒玉尘霜

草房内弥漫着陈年老醋的酸辛味,夹杂着少年紫髯的冷汗腥气。紫髯蜷缩在铺着稻草的床上,牙齿将下唇咬得鲜血淋漓,双目翻白,唯有眼尾一丝青气未散,如蛛网状蔓延至太阳穴。蘅芜解开他衣襟,掌贴其腹,触感竟似冰窖,关元穴处更是硬如铁石,按之痛剧——此为“寒邪凝结,气血痹阻”之象,且病已入肾,累及肝脾。

“苏翁,可有陈年吴茱萸?”蘅芜问。苏翁从药篓底层翻出一个蜡封纸包,手颤得几乎捏不住纸角:“这是老朽祖父传下的‘吴萸王’,采自太行山阴面崖壁,得土气最厚,曾治好过三十年前的‘阴疝’大疫……”纸包打开,一股辛辣之气扑面而来,竟将室内雾气凝成细冰,在窗纸上画出枝枝桠桠的冰花,形似肾蕨叶片。

忽闻窗外狂风呼啸,鹅毛大雪夹杂着冰晶砸在窗纸上。蘅芜抬头,见青女立于云端,广袖翻涌如浪,袖口处垂下的冰棱竟有手臂粗细,每道冰棱上都刻着“金”字符文。“蘅芜,你护着这木运余孽,莫非要与天道为敌?”青女指尖轻点,一片冰晶化作寒鸦形态,啄向紫髯眉心。

蘅芜急取银针,在紫髯涌泉穴刺入三分,行“烧山火”手法,针柄上瞬间缠绕起红色雾气:“涌泉为肾经井穴,直通命门之火!肾开窍于耳,”她又在其耳穴“肾区”埋入王不留行籽,“此乃‘耳针疗法’,可引火归元。”又以吴茱萸粉调热醋,敷满其足心,用桑皮纸包裹,再以艾条悬灸神阙穴,艾烟与醋雾相和,在紫髯腹上形成青色云气,云气中隐约可见“水火既济”卦象,卦象中心有光点如烛火明灭。

紫髯突然剧烈抽搐,吐出半碗清稀痰涎,痰中竟有冰晶碎片,每片冰晶上都映着他痛苦的面容。蘅芜摸其脉,尺部沉紧稍缓,关脉弦滑,知寒邪已动,波及肝经,急命村民煮“当归生姜羊肉汤”,并特别交代:“羊肉需用羯羊之肾脂,生姜连皮,当归酒洗,共破下焦沉寒。”

三、五气调和施妙手,三焦通达化冰泉

蘅芜推开窗,见桃花渡的溪水已冻成三尺厚的冰层,冰面倒映着青女冷若冰霜的面容,她的发丝竟由雪白转为青灰,此乃“金气伐木过甚,反伤肺金”之兆。蘅芜咬破中指,在窗棂上画“戊己土”符,鲜血竟化作黄土簌簌飘落,在冰面堆成五层土台,每层土台对应五行方位,中央埋入无花果叶,东置枸杞,南放吴茱萸,西摆茯苓,北放生姜。

“青女可知,土为万物之母,木运太过当培土固本,而非以金克木?金气过寒,反伤肾水,必致‘土败木贼’!”蘅芜话音未落,青女挥手掷出三支冰棱,直取土台中央。千钧一发之际,紫髯足心的吴茱萸敷剂突然爆燃,化作三条赤龙虚影,分别缠住冰棱,龙身缠绕处,冰棱竟化作温泉水。

“肾中真火未灭!”蘅芜顿悟,急命村民取来百年灶心土(伏龙肝),在溪边堆成八卦形状,每卦嵌入一味药材:乾卦放人参(补气),坤卦放熟地(补血),震卦放柴胡(疏肝),巽卦放薄荷(散热),坎卦放附子(温肾),离卦放黄连(清热),艮卦放白术(健脾),兑卦放杏仁(润肺)。苏翁手持药锄,绕阵疾走七七四十九圈,每走一圈便吟诵《黄庭经》“脾长一尺掩太仓,中部老君治明堂”章句。

奇迹突现:土台顶端渗出清泉,泉水遇冰即化,形成螺旋状暖流,所过之处,冰层如沸汤泼雪般消融,露出底下的鹅卵石,竟天然排列成“太一生水”图案。蘅芜以陶碗接取泉水,见水中悬浮着五色微粒——青为木,赤为火,黄为土,白为金,黑为水,正是“五气调和”之兆,碗底隐约映出“三焦通利”四字。

四、道童踏雾传仙语,灵叶承露现真形

申时三刻,风雪骤停,天空裂开一道金缝,阳光如金丝般洒落草房。蘅芜刚为紫髯换好热敷的吴茱萸糊,忽见东南方腾起七彩祥云,祥云化作莲花座,一童子骑着白鹿踏云而至。童子身着月白道袍,道袍上绣着二十四节气图案,腰间二十四节竹筒泛着温润光泽,第一节竹筒上的无花果图案竟在蠕动,似要破竹而出,竹筒缝隙间渗出淡淡药香,如檀如麝。

“见过蘅芜仙子。”童子稽首,竹筒相撞发出清脆声响,恰似《黄帝内经》中的五音共鸣,“小仙乃太初宫典药童子,奉药正仙官之命,特来指引:二十四药灵乃鸿蒙灵根所化,无花果为‘春木化气之灵’,需以‘化气诀’收服,不可强取。今岁木运太过,金气来复,唯有集齐‘木火土金水’五方药灵,方能重铸灵根,逆转天道。”

蘅芜凝视竹筒,见第二节刻着“人参”二字,却蒙着一层灰雾:“为何长夏土灵蒙尘?”童子叹息:“汉末战乱,神农尝百草遗址遭毁,土灵失其根本,加之今岁脾土受木气克伐,寒湿困脾,土灵更难觉醒……”说话间,紫髯枕边的无花果叶突然竖起,叶尖露珠坠落,在床头砖面画出“肾”字水痕,砖缝中竟长出一株三寸高的幼苗,叶片形似肾脏,叶脉间流淌着淡金色汁液。

童子惊道:“此乃‘肾叶灵苗’,遇寒疝而现,正应《本草图经》‘无花果叶主下焦’之论!此苗得鸿蒙余气,可炼‘肾水固元膏’,但需以童子晨尿为引,取‘童男属阳,引火归元’之意。”蘅芜取苗入药罐,罐中顿时传出潺潺水声,如肾水流动,与紫髯的呼吸形成共振。

五、夜探龙泉寻药引,晓汲寒潭炼玉浆

子时,蘅芜提着玉壶登上龙泉山。山间雾气如墨,弥漫着一股腥甜之气,正是“寒水瘀滞,久而化毒”之象。行至潭边,见一块巨岩形似老龟,龟背上的苔藓竟天然长成“水”字,岩下寒潭深不可测,水面浮着一层冰花,每朵冰花都呈六角形——此为“水得金气”之象,却因寒凝太过,成“死水”之局。

“晚辈求借寒潭水,以炼温肾之剂。”蘅芜话音未落,潭水翻涌,一只磨盘大的巨鳖探出头来,背甲上的纹路竟与人体肾经腧穴一一对应,每处穴位都嵌着一枚珍珠,闪烁着微弱光芒:“寒潭水乃先天癸水,需以‘后天戊土’为引,否则水冷伤脾,反成隐患。然取水土相和之法,需过三关:一曰‘踏雪寻梅’,二曰‘火里栽莲’,三曰‘水底捞月’。”

蘅芜点头,第一步“踏雪寻梅”:她赤足踏入潭边积雪,每步必踩生有苔藓之处,因苔藓属阴,避之则不伤阳气,雪地下竟藏着成片的“雪地梅”,花色如血,此花得雪水之气,可制寒潭之凝。第二步“火里栽莲”:她以枯枝生火,将雪地梅投入火中,梅花遇火不燃,反化作青烟,在火中凝成莲花形状,此乃“以火暖水,以木疏土”之象。第三步“水底捞月”:她将玉壶浸入潭中,壶中预先放入灶心土,土遇水而化,竟在壶底沉淀出一轮土黄色明月倒影。

巨鳖见状,口吐人言:“善哉!此乃‘戊土镇水,己土和中’之法。”遂潜入潭底,衔出一个玉壶,壶中泉水透着冰晶,却不结冰,水面漂着七颗黑色颗粒——竟是千年芡实,得土气之厚,可制水之寒,每颗芡实上都有一个“土”字胎记。

归途中,蘅芜见北斗七星的“枢星”(天枢,属土)格外明亮,星光落入玉壶,化作金色细砂,与芡实上的“土”字共鸣,形成“金土相生”之局。她忽然领悟《太始天元册》中“肾为水火之宅,土为封疆之臣”之意,遂将金沙与芡实同煮,金土相生,共培肾元。

丑时三刻,炼药正式开始。蘅芜以桑枝为柴(木),陶罐为器(土),先煮寒潭水(水),待水沸后投入枸杞(火)、吴茱萸(金),最后放入无花果叶(木)。五种药材在罐中形成五色漩涡,对应“木生火,火生土,土生金,金生水,水生木”的五行循环。她口诵《灵宝经》中的“五行咒”,每诵一句,便有一道流光注入陶罐,依次为青、赤、黄、白、黑五色。

“肾主藏精,非五行共养不能复其元。”蘅芜默念,“无花果叶化气消滞,枸杞补精养血,吴茱萸散寒止痛,芡实固肾健脾,寒潭水引药入肾,此‘五行归根丹’当能逆转肾寒。”丹成之时,窗外雄鸡报晓,第一缕阳光穿透陶罐,在丹面上投射出“坎”卦纹样,卦象中心的阳爻竟如跳动的火苗。

六、白鹿衔芝呈瑞草,青牛负图现玄关

卯时,天际泛起鱼肚白,草房外忽然传来鹿鸣,声如洪钟,震得檐下冰棱簌簌坠落。只见白鹿口衔一株灵芝踏雾而来,灵芝伞盖呈紫黑色,边缘有白色云纹,云纹形如肾经循行路线,正是“寒潭灵芝”,得肾水之精,禀北方玄气,伞盖下生着四十九片菌褶,每片菌褶上都刻着“寿”字古篆。

“此芝生于寒潭底,三百年一开花,遇肾寒之症方现形。”童子伸手轻拂灵芝,伞盖上凝结的露珠竟化作四十九颗“肾”字,“以之入药,可助仙子成就‘水火既济’之功。然需以‘鹿血’为引,取‘鹿为仙兽,得阳气最旺’之意。”说罢,白鹿温顺地低下头颅,童子以玉簪取其额间精血,滴入陶罐。

灵芝入罐瞬间,丹液沸腾,化作一条寸许长的青龙,龙身缠绕着赤色凤凰,在罐中盘旋三匝后潜入丹中,形成“龙虎交媾”之象。蘅芜取丹观之,见丹药晶莹剔透,内中隐约可见“坎离交媾”之象,肾水与心火在丹中交融,形成旋转的阴阳鱼图案,知是肾中真阳与真阴已得调和。

此时,山下传来青牛的低鸣,声音厚重如鼓,应和着东方的春雷。一老者骑牛而至,牛背驮着青色卷轴,正是太初宫守藏史。老者银发垂肩,目若朗星,腰间挂着一枚“太初宫”玉牌,牌面刻着“守藏”二字,以蝌蚪文写成。“听闻仙子在悟肾水之道,老朽特送《水经》真本。”老者展开卷轴,内中绘着人体水液代谢图,肾如“水官”,脾如“治水之堤”,肺如“水之上源”,三者协同,方能“水精四布,五经并行”。

卷轴中还夹着一张“五运六气推步表”,详细标注了丁巳年各节气的气候特征与对应的病症:“雨水节气,寒水当令,若金气过旺,必致肾寒脾湿,治宜温肾化湿,佐以疏肝……”蘅芜对照紫髯之症,恍然大悟:“寒疝虽因肾寒,却与脾不运化、肺失通调有关。若脾能升清,肺能降浊,肾中寒邪便无滞留之机。”守藏史抚掌:“善哉!医道如天道,不可偏执一端,需五气调和,五脏共养。”

七、东风解带藏真意,夜雨敲窗待凤鸣

巳时,紫髯服下“五行归根丹”,少时便觉腹中温热,如一团小火缓缓游走,从丹田蔓延至四肢百骸。他遵蘅芜之嘱,饮下一碗当归生姜羊肉汤,汤汁入口,先是辛辣直击胃脘,继而温热下行,直达下焦,腹中顿时响起雷鸣般的肠鸣声,连泻三次黑便,便中竟有块状寒痰,触之冰凉,痰块表面结着细密的冰纹,如肾经脉络。

蘅芜以无花果叶煎水为他洗浴,叶片在水中舒展开来,叶脉竟如人体经络图,叶面上的“离”卦纹路微微发烫,驱走最后一丝寒邪。紫髯起身时,面色已转为淡红,如桃花初绽,腰间的青色脉络消退大半,眼神也不再涣散,双目中隐约有精光流转,此乃“肾精渐复”之象。

“切记,”蘅芜将缝制好的护腰交给他,“此护腰以雪地麻、吴茱萸、无花果叶为料,辰时(7-9点,胃经当令)佩戴可温脾,酉时(17-19点,肾经当令)佩戴可固肾。护腰中央绣着‘水火既济’图案,内藏七粒金砂,对应北斗七星,可镇肾中寒邪。”紫髯接过护腰,发现内衬绣着十二地支,针脚间隐约有药香渗出,每到整点便会散发温热。

临行前,蘅芜在桃花渡溪水边种下三株无花果苗,以龙鳞草汁和寒潭水浇灌。幼苗瞬间抽枝长叶,枝头结出青色果实,一枚果实上有“肾”字,一枚有“脾”字,一枚有“肺”字。她对苏翁道:“此树名曰‘三水同根’,可镇一方水湿。肾果可补肾元,脾果可健脾运,肺果可理肺气,待谷雨时果实成熟,分食村民,可预健脾利湿。切记,采摘时需在卯时(5-7点),取‘卯属木,木旺于春’之意。”

子夜,蘅芜宿于山神庙,庙中供奉着神农氏雕像,雕像手中握着一束无花果叶。忽闻窗外风雨大作,雷声隐隐,似有万千兵马奔腾。她起身推窗,一道闪电划破夜空,照亮远处山峰,竟似一只展翅凤凰,凤尾处隐约可见“雷泽谷”三字。枕边的无花果叶沙沙作响,叶面浮现出“雷动风行,木气舒发”八字——这是预示着下一个节气惊蛰,她将在雷泽谷迎来“春木之灵”的觉醒,而青女的金气之罚,也将随着春雷再度降临。

赞曰:

寒雨连江夜入吴,肾元受损痛难呼。

五行妙手调龙虎,一片灵叶化冰图。

下回预告:

第三回《惊蛰·雷泽古柏化青龙》,且说蘅芜携太初宫卷轴与苏翁同赴雷泽谷,恰逢千年古柏遭九天雷火淬炼,化身为青龙,龙目怒睁,口吐火珠,鳞片脱落处生“龙鳞草”,其形类肝,其气属风。蘅芜需以“角音疏肝”之法平息龙怒,借东海青童君的紫竹箫吹奏《角音疏肝曲》,更以上古雷药鼎炼制“雷龙泻肝散”。其间将揭开“二十四节气药灵”与鸿蒙灵根的渊源,而青女亦将携“玉尘霜”前来干涉,一场木金之争在所难免,蘅芜能否以“动而健”的卦理唤醒龙灵,且看惊蛰雷动,龙战于野……

结语:

肾水调和,肝木待发,二十四节气的轮回中,每一味药草都是天地的馈赠。蘅芜以“和”字化解寒水之厄,却不知惊蛰的雷霆万钧,正等待她以“动”字唤醒沉睡的木气精魂。医道如天道,需刚柔并济,方能生生不息。欲知后事如何,且听下回分解。

赞诗:

雨水寒凝百草哀,灵根化气破冰来。

五行炼就回春药,留得生机孕劫灰。

青牛负图传妙道,白鹿衔芝显圣裁。

待到惊蛰雷动日,龙鳞草畔起云台。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