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玄幻 武侠 都市 历史 科幻 灵异 游戏 书库 排行 完本 用户中心 作者专区
小米阅读 > 游戏 > 医道蒙尘,小中医道心未泯 > 雷始收声平肝阳 蛰虫坯户补脾阴

《黄芩仙踪:二十四节气医道传奇》

第十五回 秋分·

第一折·雷始收声肝阳亢

秋分前三日,中原山地笼罩在铅灰色的云层下。本该轰鸣的雷声竟如被棉花捂住,只偶尔传来沉闷的“嗡嗡”声,恰似有人在天际擂鼓。五十八岁的山民老周蹲在石阶上揉着太阳穴,忽然眼前一黑,踉跄着扶住石墙——他感到天旋地转,仿佛整个山体都在脚下晃动,耳朵里响起持续的蝉鸣,如丝线般缠绕不去。

“爹,您又头晕了?”女儿小兰慌忙扶住他,却见老周左眼角不自主地抽搐,嘴角歪斜,舌尖伸出时偏向左侧——此乃“肝风内动”之象,《黄帝内经》所言“诸风掉眩,皆属于肝”。更奇的是,他手背的“太冲穴”周围血管怒张如蚯蚓,触之烫手,恰似有火蛇在皮下游走。

村东头的私塾里,夫子正给学童们授课,突然手中的毛笔掉落,右半身麻木不仁,口角流涎。他想喊却发不出声,眼球向上翻白, pupils大小不等——这是“中风”急症,因肝阳暴亢,气血上逆,蒙蔽清窍所致。窗外的古柏在风中沙沙作响,树枝竟呈现出扭曲的形态,如无数小手在空中抓挠,正是“风胜则动”的外显。

芩儿与梨娘、贝母姑娘沿着石阶而上,鞋底碾过枯黄的柏叶,竟发出“噼啪”的脆响,如炒豆爆裂。芩儿鬓边的黄芩花此刻呈青紫色,花瓣边缘卷曲如波浪,她伸手轻触古柏,树皮上竟浮现出细密的裂纹,如人体脉络怒张。“阳明燥金主气,厥阴风木客气,燥风相搏,如刀刮竹。”她取出通灵根,根须上的青色纹路与白色纹路缠绕成螺旋状,“肝属木,主风主动;脾属土,主静主运。今燥伤肝阴,风木无制,脾虚生湿,痰湿化风,致‘上实下虚,本虚标实’,正如《临证指南医案》所言‘肝阳化风,痰浊内阻’。”

贝母姑娘的金铃发出尖锐的“叮叮”声,竟与远处山涧的流水声形成共振。她取出青铜镜照向老周,镜中映出的脉象弦滑而数,关脉尤甚:“关脉属肝脾,弦主肝旺,滑主痰湿。此乃‘肝阳上亢,脾虚生风’之证,需‘平肝熄风,健脾化痰’双管齐下,非介类潜阳与草木疏土之品不可救。”

第二折·蛰虫坯户遇麻翁

暮色中,一位身着青衫的老者负手从古柏林中走出,他的衣袂上绣着天麻的叶片纹样,每片叶的边缘都呈波浪状,如风起云涌;头戴竹冠,冠上插着三根天麻茎,茎秆上的节状纹路如人体脊柱;腰间悬挂的葫芦雕刻着“平肝补脾”四字,葫芦口露出的白术块茎形如如意,表面布满细密的朱砂点。

“诸位可是来解风痰之困?”老者开口,声音清越如古琴泛音,“我乃‘天麻翁’,世居嵩山少室,专司肝脾之职。今岁秋分,‘雷始收声,蛰虫坯户’,本是阳入阴藏之象,却因燥风扰动,致‘肝不藏魂,脾不藏意’,如门扉不闭,贼邪内生。”他轻拂衣袖,冠上的天麻茎纷纷颤动,茎梢竟分出细小的分支,如手指点穴,远处老周的太冲穴疼痛竟暂时缓解。

梨娘凑近细看,见天麻的块茎呈长椭圆形,表面黄白色,有断续的纵皱纹和多数点状须根痕,恰似人体的脑髓纹路。“天麻甘平,入肝经,《本草纲目》言其‘主诸风湿痹,四肢拘挛,小儿风痫惊气’,能平肝熄风,通络止痛,为治风之圣药。”她捻起一片白术,其质地坚硬如木,断面黄白色,有棕黄色油点,“白术苦甘温,入脾胃经,《本经》言其‘主风寒湿痹,死肌,痉,疸’,与天麻相须为用,可健脾燥湿,化痰熄风,二药合用,如将相合,共息内风。”

第三折·水始涸时辨风痰

天麻翁话音未落,古柏林中突然腾起青灰色烟雾,聚成“风痰神”的身形。他身着苍绿色甲胄,手持蛇形长鞭,鞭身缠绕着风与痰的虚影,每挥动一次,便有细小的风刃与痰箭射出,将柏叶切割成碎片,又粘成糊状。“尔等以草木制我风痰,是欲让天地无风,江河停滞乎?”风痰神声如裂帛,“风者,天之使也;痰者,地之湿也,风痰相搏,天经地义,尔等安敢犯我?”

芩儿不慌不忙,取来陶瓮,放入天麻、白术,再加入钩藤、茯苓。她轻吹一口气,瓮中竟升起两股气流:一股青色(风),一股黄色(痰),在瓮口碰撞出无数火星,最终化作白色烟雾(金)。“风痰神明察,此乃‘天麻钩藤饮’之意,天麻、钩藤平肝熄风(木),白术、茯苓健脾化痰(土),合而用之,如金刀断木,土堤防水。”她指着烟雾中的“金克木,土制水”之象,“肝风需金气制之,脾痰需土气化之,此乃‘抑木扶土’之法。”

天麻翁取出天平,左盘放天麻三钱,右盘放白术五钱、钩藤四钱,天平指针竟微微偏向白术一侧,却有一缕天麻的清阳之气缠绕住钩藤,形成环状。“此乃‘三平五健四清’之制。天麻平肝(三),白术健脾(五),钩藤清热(四)。七情中‘相须’‘相使’并存,天麻、钩藤如先锋破风,白术、茯苓如后勤化湿,共成平风化痰之局。”

第四折·寒暑平验七情

风痰神凝视陶瓮,忽然挥手招来一阵狂风与痰湿,狂风如刀,痰湿如胶,同时涌入瓮中。奇妙的是,狂风与痰湿在瓮中相遇,竟化作无数细小的蝌蚪状虚影,落入茯苓粉中凝结成“风痰”二字。天麻翁轻笑,从葫芦中倒出“定风酒”,酒液呈青黄色,散发着天麻的清香与白术的甘味。酒液滴在“风痰”二字上,字迹竟逐渐软化,化作一滩清水,水中漂浮着天麻与钩藤的碎屑,如舟泛江湖。

“风痰者,如风中挟雨,雨中带泥,需以风药散之,湿药化之。”天麻翁以手指蘸酒,在瓮壁画出“平”字,字迹竟化作太极图旋转,“天麻定风之性,白术奠土之基,此乃‘定风奠土’之法。”

贝母姑娘轻摇金铃,发出“角音”(木音)与“宫音”(土音)交替的节奏,瓮中的青色与黄色烟雾竟随着节奏分层,青色在上(风),黄色在下(痰),中间以白色(金)隔开。风痰神见状,从袖中取出一枚“风痰珠”,投入瓮中。瓮中顿时腾起紫灰色烟雾,却见天麻如定海神针,将风气得定住,白术如女娲补天,将痰湿得填入缝隙,最终烟雾化作一缕青气,散出“风平痰消”四字。

“风痰珠得木土之气,需以金气制之,土气化之。”芩儿解释道,“通灵根得庚金之味、戊土之性,可沟通金土,引风痰入肺脾,再以天麻、钩藤平肝,白术、茯苓健脾,此乃‘金土相生’的循环制化。”

第五折·祭月享秋施妙剂

未时初刻,天麻翁带着众人来到“定风坡”。这里的坡地按“抑木扶土”方位种植着天麻(东,木)、白术(中,土)、钩藤(南,火),中央的石台上摆放着太极图,图中阴阳鱼的眼睛分别嵌着天麻与白术。他摘下三颗天麻、五块白术,放入石磨中,加入钩藤、茯苓,以山泉水研磨成膏。磨盘转动时,竟发出“呼呼”的风声与“汩汩”的水声,恰似人体肝脾的调和之音。

老周服下膏方,片刻后感觉有一股清凉之气从头顶“百会穴”渗入,如春风拂去乌云,同时有一股温热之气从胃脘“中脘穴”升起,如土堤筑牢,水湿得化。他的头晕目眩逐渐减轻,嘴角歪斜也有所改善,手背的血管怒张竟如退潮般平复。夫子服下“天麻白术饮”,三日后便能开口说话,右侧肢体的麻木感明显减轻,眼球转动也恢复正常。

李郎中摸着夫子的脉,惊喜道:“弦滑脉转缓,数脉转平,此乃‘肝风得熄,脾湿得化’之象。《医学心悟》言‘治风先治血,血行风自灭’,今用天麻、钩藤熄风,白术、茯苓治血,真乃‘标本兼治’的妙法。”

天麻翁取出柏树枝,蘸取膏方在古柏上绘制“定风符”,符咒遇风即化,化作无数细小的天麻虚影,在树枝间形成结界,散发出持久的清阳之气。“此符借古柏之灵,合药物之性,可使风痰不得侵,肝脾得平和。”他解释道。

第六折·秋分祭月话医理

申时三刻,村落响起“秋分祭月”的铜锣声。百姓们在古柏树下摆设祭坛,坛上供奉着用天麻、白术制成的“平风糕”,糕体上用钩藤汁书写着“平肝补脾”四字。天麻翁趁机向众人传授“秋分养生诀”:“秋分时节,宜‘平肝熄风,健脾和胃’——晨起饮天麻钩藤茶,午间用白术饼贴肝俞,黄昏食茯苓粥,可保秋气平和。”

他指着祭坛上的“平风糕”:“糕体需以柏火蒸制,正如人体需以清阳之气(肝)与厚土之气(脾)相蒸化。然蒸制需文武火交替,正如平肝需柔,补脾需刚,不可偏废。”

梨娘望着坡地上补种的桑葚苗,苗叶上的露珠折射出七彩光芒:“桑葚与天麻同属甘平,可作秋日食疗。此乃‘以食熄风’,亦合‘肝肾同源’之理,养肝即所以熄风。”

第七折·阴阳相半话玄机

酉时初刻,夕阳将古柏染成青铜色,树影与坡地上的药苗影交织,形成天然的“平肝补脾”图。天麻翁望着西方天际的金星与木星,此时两星呈“金克木”之象,却有土星居中调和,形成“金克木,木克土,土生金”的循环。

“秋分者,‘阴阳相半,昼夜均长’,如肝脾调和,刚柔并济。”天麻翁轻抚通灵根,根须上的青色与黄色纹路此刻如棋盘经纬,“肝需平,脾需健,今用天麻平肝之亢,白术健脾之虚,正是‘平其亢盛,补其不足’,如秋分之昼夜,各守其度。”

芩儿点头附和:“《黄帝内经》云‘秋气通于肺,肺气清则肝木宁’,今治肝而兼顾脾肺,乃‘五行生克’之要。脾土健则痰湿不生,肝木平则风阳不亢,此乃‘治未病’的上工之术。”

贝母姑娘指着星空中的“氐星”(主东方):“氐星明,则木气盛。此乃提示我们,平肝需兼疏肝,当以辛散之品佐之,如天麻配柴胡,正合‘木郁达之’的治则。”

正说着,丹顶鹤衔着青帝玉简飞来,玉简上刻着:“秋分治风痰,需知‘风非皆实,痰非皆湿,平肝非伐肝,补脾非壅脾’。”天麻翁微笑道:“青帝此谕,道破‘治风痰需辨虚实’的玄机。正如这古柏,看似刚直,却能随风摇曳,全在一个‘柔’字。”

结语·秋分客尚在

秋分者,阴阳相半,如秤杆平衡,不可偏倚。芩儿与天麻翁以“平肝熄风、健脾化痰”之法,抑肝阳之亢,补脾土之虚,正是“谨察阴阳所在而调之”的医道演绎。看官须知,治风痰如理琴弦,需松紧适度,刚柔并济,此回不过初调肝脾之弦,更精彩处,且看下回分解——

赞诗

《秋分·咏天麻》

秋分雷隐蛰虫藏,天麻翁来古道长。

青茎定得三秋风,白术培成九域疆。

七制琼浆消眩仆,五行生克化风狂。

最宜对弈松荫下,一枕清霜一枕凉。

预告·第十六回 寒露·鸿雁来宾补肾阳 雀入大水滋肺阴

且说芩儿等别过中原山民,行至齐鲁大地,忽见鸿雁过早南飞,雀鸟潜入深海化为蛤蚌,百姓们畏寒肢冷,咳嗽气喘,更有妇人患“宫寒不孕”,经血暗黑夹血块。细查之下,方知今岁寒露节气,太阳寒水主气,太阴湿土客气,寒湿相搏,致“肾阳不足,肺失宣降”。正忧虑间,忽闻泰山脚下传来钟声,一位身着红衣的老者负手而来,鬓边插着鹿茸,腰间悬挂的葫芦里装着蛤蚧、紫菀,衣袂上绣着“温肾纳气”四字……

(第十五回完)

注:本回紧扣秋分“燥风伤肝”的特性,融入五运六气(燥金风木相搏、肝脾同病)、脏腑理论(肝阳上亢、脾虚生风)、药物配伍(天麻与白术相须、钩藤相使),通过风痰神考验、定风坡等神话场景,阐释“平肝熄风、健脾化痰”的中医思想。天麻翁的形象对应天麻的“平肝熄风”特性,古柏、太极图等元素强化其“入肝经、通经络”的药性。后续章节将围绕寒露“寒湿伤肾”的特点,结合温肾纳气药物(如鹿茸、蛤蚧),展开“温肾化湿、肺肾同治”的医道传奇。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