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玄幻 武侠 都市 历史 科幻 灵异 游戏 书库 排行 完本 用户中心 作者专区
小米阅读 > 游戏 > 医道蒙尘,小中医道心未泯 > 雨盛湿困脾阳衰

医道蒙尘,小中医道心未泯 雨盛湿困脾阳衰

作者:作者李涌辉 分类:游戏 更新时间:2025-07-02 17:20:41

《岐黄天宝·清明卷:》

节气楔子

“清明三月节,桐始华,田鼠化为鴽,虹始见。此时天地气交,雨盛湿蒸,土德卑弱,脾阳易为湿困。湿浊中阻则脘痞纳呆,上蒙清阳则头重如裹,下注下焦则便溏水肿,外渍肌表则湿疹流注。治当温中健脾以振阳,芳化淡渗以祛湿,忌滋腻碍脾、苦寒伤阳。”

——《脾胃论·脏气法时论》《临证指南医案·湿证》

第一章 雨湿困脾·脾阳衰微的多维病机

一、天工开物:湿邪困脾的自然法理

清明前三日,卯时初刻,岐黄立于医馆天井,见檐下雨珠串成帘幕,落地溅起泥腥。药圃中白术苗倒伏于积水,叶片泛黄如脾虚之容,茎秆软腐似阳衰之态。他以木勺舀起泥浆,见泥沙沉底而清水上浮,喟叹:“《素问·阴阳应象大论》云‘湿胜则濡泄’,脾主运化水湿,湿盛则脾阳如烛遇水,轻则光焰摇曳,重则奄奄将熄。今观白术遇涝而腐,恰似脾阳不振则水湿泛溢。”

阿远蹲身观察腐苗,见根部生有白色霉斑,恍悟:“此霉斑如湿浊内蕴,根腐如脾土崩解,正所谓‘脾伤则湿自生,湿盛则脾愈伤’。”岐黄点头:“湿邪有阴阳之分,清明之湿多兼寒,如《医宗金鉴》所言‘寒湿之邪,同类相召,故病多从寒化’,需与夏日湿热严格辨别。”

忽闻邻童嬉戏声戛然而止,见一孩童跌坐泥坑,半日不起,面色萎黄,舌淡苔白腻——此为湿困脾阳,清阳不升之象。

二、医理探赜:脾阳与湿浊的动态博弈

辰时初刻,医馆后堂蒸腾着茯苓的清香,岐黄正在调配理中汤。他取干姜、党参、白术、甘草,逐一枚举道:“干姜辛热,直入中焦,破阴霾而振脾阳,为君药;党参甘温,补脾益气,助干姜温中,为臣药;白术苦温燥湿,健脾运而利水湿,为佐药;甘草调和诸药,兼防辛烈伤正,为使药。四药合璧,如离照当空,阴霾自散。”

阿远见方中加了砂仁、白豆蔻,疑惑道:“为何增入香燥之品?”岐黄捻动砂仁:“湿困脾阳,每致气机阻滞,砂仁、白豆蔻芳香醒脾,化湿行气,仿《太平惠民和剂局方》‘正脾散’之意,此乃‘治湿需调气’之理。”

他展开《薛氏医案》竹简,指读“脾虚湿盛”篇:“薛立斋云‘脾喜温而恶寒,喜燥而恶湿’,故治湿必温阳,温阳必健脾。去年治一塾师,清明后泄泻月余,舌淡苔白,脉沉细,用理中汤加附子、肉豆蔻,七剂而愈,此乃‘脾阳复则湿自化’之验。”

第二章 湿困急症·从痞满到眩晕的阶梯辨证

一、孩童湿困:春泥中的脾阳下陷

辰时正,孩童被抱入医馆,精神萎靡,嗜睡懒言,四肢困重,泄泻清水样便,每日十余次,舌淡苔白滑,脉沉弱。岐黄触诊其腹部,柔软喜温,无压痛,辨证为脾阳衰微,寒湿内盛,以理中汤合附子理中汤加减:干姜9g、制附子6g(先煎)、党参12g、白术15g、肉豆蔻9g,“加附子增强温阳之力,肉豆蔻温肾涩肠,此乃‘脾肾双补’之法。”

他以隔盐灸神阙穴,置大艾炷三壮,“神阙为先天之本,隔盐灸可直达命门,激发脾阳。”灸毕,孩童腹中鸣响,泻势稍减。岐黄又以拇指按揉足三里、脾俞穴,“按揉足三里可健脾和胃,脾俞穴温阳化湿,此乃‘针灸药并施’之妙。”

二、绣娘眩晕:绣绷上的清阳不升

巳时三刻,林姑娘扶额踉跄入院,诉头晕如蒙,视物旋转,起身则加剧,伴脘痞纳呆、舌苔白腻,脉濡缓。其绣绷上的山水图案晕染模糊,恰似湿蒙清阳之象。岐黄辨证为湿浊中阻,清阳不升,以半夏白术天麻汤合苓桂术甘汤加减:法半夏12g、白术18g、天麻9g、茯苓30g、桂枝6g,“半夏白术天麻汤化痰熄风,苓桂术甘汤温阳化饮,此乃‘降浊升清’之法。”

他以温针灸风池、百会穴,“风池清头目之风,百会升清阳之气,温针灸可驱湿浊而升清阳。”五日后,林姑娘眩晕大减,改以六君子汤善后,“健脾化痰,杜生湿之源。”

三、孕妇水肿:胎前湿困的棘手之治

未时初,李秀才第二十次扶妻入院。妇人妊娠七月,全身水肿,皮薄光亮,按之凹陷不起,伴胸腹胀满、舌淡苔白滑,脉沉缓。“内子素体脾虚,孕后胎阻气机,湿浊愈盛,”李秀才焦虑道,“前医投以五苓散,尿量反减……”

岐黄辨证为脾虚湿盛,胎气壅阻,以白术散合五皮饮加减:白术24g、茯苓18g、大腹皮12g、桑白皮15g、砂仁6g(后下),“白术散健脾安胎,五皮饮利水消肿,砂仁后下防燥伤胎,此乃‘安胎不伤胎’之法。”

妇人服药后,小便增多,水肿渐消。岐黄嘱其每日食鲫鱼赤小豆汤,“鲫鱼补脾利水,赤小豆除湿消肿,此乃‘以食代药’之智。”

第三章 湿困论治·温化通利的立体策略

一、核心治则:三阶疗法与五行思辨

申时正,岐黄在医案中绘制“脾阳振复图”,标注“温阳—运脾—化湿”三阶路径,案头摆着三组药阵:

1. 温阳阵:干姜、附子、肉桂,如离火照临,破阴寒而振脾阳;

2. 运脾阵:白术、茯苓、山药,如土旺四季,健运化而利水湿;

3. 化湿阵:陈皮、砂仁、藿香,如清风拂尘,行气滞而化浊阴。

“治湿首重温阳,然不可独用辛热,”他以朱笔圈注《格致余论》段落,“朱丹溪云‘阳盛则湿自燥’,故温阳需佐健脾,健脾需佐化湿,如理中汤配平胃散,刚柔相济。”

阿远见方中常配生姜、大枣,疑惑道:“此非营卫之药?”岐黄笑道:“脾胃为营卫之源,生姜温胃散寒,大枣补脾养血,二者合用,仿桂枝汤调和脾胃之意,此乃‘治脾胃即治营卫’之妙。”

二、经典方剂的时空变易

酉时三刻,岐黄在《伤寒论》中夹入“清明治湿方谱”,重点批注三方变易:

1. 理中汤变方:

- 寒湿甚者:加附子、肉豆蔻,名“附子理中汤”,增强温肾之力;

- 湿浊甚者:加陈皮、厚朴,名“理苓汤”,化湿行气;

- 虚甚者:加黄芪、当归,名“归芪理中汤”,气血双补。

2. 五苓散变方:

- 兼表寒:加桂枝、防风,名“桂枝防风五苓散”,表里双解;

- 兼湿热:加茵陈、黄柏,名“茵陈五苓散”,清热利湿;

- 兼阴虚:加熟地、阿胶,名“滋阴五苓散”,滋阴化湿。

3. 胃苓汤变方:

- 暑湿并重:加香薷、扁豆,名“香薷胃苓汤”,祛暑化湿;

- 痰饮内停:加半夏、细辛,名“温化胃苓汤”,温化痰饮;

- 气滞明显:加木香、槟榔,名“行气化湿胃苓汤”,理气导滞。

“胃苓汤为治湿之通剂,”岐黄敲击书页,“如清明湿盛,可倍用白术至30g,增强健脾之力,此乃‘治湿需崇土’之法。”

三、针灸奇术:四维疗法与时空配穴

戌时初,岐黄在针灸铜人上标注“湿困四维穴”:

- 天枢(腹):胃经募穴,通调腑气,化湿消胀;

- 阴陵泉(膝):脾经合穴,健脾利湿,通利三焦;

- 丰隆(胫):胃经络穴,化痰祛湿,降浊止眩;

- 百会(巅):督脉穴,升提清阳,止眩醒神。

“辰时(7-9点)针天枢,未时(13-15点)灸阴陵泉,”他演示烧山火针法,“辰时胃经旺,针天枢可助胃气降浊;未时脾经旺,灸阴陵泉可助脾气升清,此乃‘天时配穴’之理。”

对于寒湿重症,他推荐“铺棉灸”疗法:在脾俞、胃俞铺薄棉,洒酒精点燃,“铺棉灸可大面积温通脾阳,配合刺络拔罐,效如桴鼓。”

第四章 清明养生·四维护脾的生活范式

一、饮食养生:三正膳与五味调摄

亥时正,阿远在厨房烹制“清明三正膳”:

1. 温正膳:干姜羊肉汤(干姜6g、羊肉250g、当归10g),温脾阳,祛寒湿;

2. 运正膳:茯苓山药粥(茯苓30g、山药50g、粳米100g),健脾运,利水湿;

3. 化正膳:陈皮砂仁鲫鱼汤(陈皮9g、砂仁6g、鲫鱼1尾),行气滞,化湿浊。

岐黄展示“五味调脾法”:

- 辛:适量生姜、胡椒,助阳化湿,忌过燥伤阴;

- 甘:多服山药、大枣,补脾益气,忌过甜助湿;

- 苦:少用黄连、黄柏,清热燥湿,防苦寒败胃;

- 酸:可服乌梅、山楂,收敛脾气,防湿浊上泛;

- 咸:少食咸味,防肾水克脾土,宜淡食利湿。

“清明宜食‘柔肝养脾’之品,”他强调,“如菠菜猪肝汤,既养肝血,又助脾运,忌多食酸梅、山楂,以免伐脾土。”

二、起居调摄:五防原则与环境医学

子时三刻,岐黄指导阿远布置“清明防湿五法”:

1. 防雾:晨雾未散时紧闭门窗,避免湿邪入体;

2. 防渍:衣物被褥及时晾晒,避免久穿湿衣;

3. 防寒:早晚添衣护腹,避免脾阳受寒;

4. 防坐:避免久坐湿地,每小时起身活动;

5. 防郁:多至田野踏青,升发阳气,防湿困生郁。

医馆墙角置放生石灰缸,床底铺设花椒袋,“生石灰吸湿,花椒辟邪,此乃‘物理除湿’之古法。”床头悬挂艾绒香囊,含艾叶、苍术、藿香,“芳香辟秽,醒脾化湿。”

三、运动养生:六气导引与节气瑜伽

丑时初,岐黄演示“清明导引六式”:

1. 龙登式:直立踮脚,双手托天,引脾气上升,仿“李东垣升阳法”;

2. 虎顾式:左顾右盼,摇头摆尾,散湿浊于四末,仿“华佗五禽戏”;

3. 熊晃式:熊步扭腰,摩运脘腹,助脾运化,仿“脾胃导引法”;

4. 猿摘式:攀援摘果,伸展胁肋,疏肝健脾,仿“明目护肝法”;

5. 鸟飞式:展翅提肛,升清降浊,仿“清气上升法”;

6. 鹿抵式:鹿角前抵,强健腰肾,仿“肾脾同治法”。

“每式练习9次,以微汗为度,”他强调,“避免大汗伤阳,反助湿浊。”

第五章 病案奇闻·湿困三焦的跨界诊疗

一、书生湿痹:书卷间的脾肾阳虚

寅时正,县学钱秀才扶腰入院,腰部冷痛重着,转侧不利,遇阴雨加重,舌淡苔白腻,脉沉缓。“每日苦读至丑时,久坐湿地,”秀才蹙眉道,“前医投以独活寄生汤,痛势反增。”

岐黄辨证为寒湿痹阻,脾肾阳虚,以肾着汤合阳和汤加减:茯苓30g、白术18g、干姜9g、熟地15g、鹿角胶9g(烊化),“肾着汤温脾化湿,阳和汤补肾散寒,此乃‘脾肾双补’之法。”

他以火针围刺肾俞、大肠俞,配合隔姜灸,“火针散寒,隔姜灸温阳,此乃‘以热治寒’之典。”一周后,秀才腰痛大减,改以青娥丸善后。

二、老妇痰饮:春雨中的脾肺同病

卯时三刻,邻县吴婆婆由家人背来,咳嗽痰多,色白清稀,背冷,舌淡苔白滑,脉弦紧。“每逢清明必发,”家人愁容满面,“西医说是‘慢性阻塞性肺疾病’。”

岐黄辨证为脾肺阳虚,寒饮内停,以苓甘五味姜辛汤合六君子汤加减:茯苓18g、甘草6g、干姜6g、细辛3g、党参12g、白术15g,“苓甘五味姜辛汤温肺化饮,六君子汤健脾化痰,此乃‘培土生金’之妙。”

他在肺俞、脾俞、肾俞穴行“化脓灸”,每穴七壮,“化脓灸可激发阳气,配合西医吸氧,此乃‘内外协同’之法。”半月后,婆婆痰量减少,咳喘缓解。

第六章 章回赞诗·清明医道的土德哲思

回目诗

清明雨盛湿弥漫,脾土衰微气化难。

理中汤煎温土德,胃苓散服化水澜。

雷火灸神升清浊,三正膳煮保安澜。

且看稻花翻浪处,一轮红日映脾肝。

结语

当最后一炷化脓灸的艾灰落于脾俞穴,岐黄立于药圃,见白术苗在新阳中挺直茎秆,叶片上的雨珠折射出七彩光芒。他忽然领悟:清明湿困之治,恰似疏浚黄河——需固堤以防水泛,引流以导水行,培土以固根本。医者之道,如土德载物,需在湿浊弥漫时温中振阳,于脾土衰微处厚植生机,此乃“治湿不治水,治脾不治湿”的至深哲思。

“阿远,”岐黄拂去药锄上的春泥,“明日谷雨,记得采收嫩艾叶。清明虽过,却藏着‘土旺生金’的玄机。医道如农耕,需在泥泞中播撒阳和,于困厄中守望生机。”

(注:文中涉及方剂、针灸操作及食疗方法,需在专业医师指导下使用,清明养生需根据个体体质调整,寒湿者宜温阳,湿热者需清热利湿,切勿一概而论。)

【清明卷终】

下卷预告:《岐黄天宝·谷雨卷:湿毒渐盛伤脾肾》——谷雨时节,湿毒渐盛,脾肾易伤,致湿热泄泻、热毒疮疡等证,且看岐黄如何以清热利湿、解毒健脾之法,清湿毒于谷雨,护脾肾于季春。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