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玄幻 武侠 都市 历史 科幻 灵异 游戏 书库 排行 完本 用户中心 作者专区
小米阅读 > 游戏 > 医道蒙尘,小中医道心未泯 > 暑湿酿痰蒙清窍

医道蒙尘,小中医道心未泯 暑湿酿痰蒙清窍

作者:作者李涌辉 分类:游戏 更新时间:2025-07-02 17:20:41

《岐黄天宝·小暑卷:》

节气楔子

“小暑六月节,温风至,蟋蟀居壁,鹰始挚。此时暑湿交蒸,如釜中酿糜,津液凝而为痰,上蒙清窍则神昏,下阻三焦则痞满,治当清热涤痰,开窍化浊,忌滋腻滞气。”

——《温病条辨·暑病》

第一章 暑湿酿痰·清窍蒙蔽的病机探微

一、梅雨季的黏腻:痰从何来?

小暑前五日,江南连降暴雨,医馆檐下的蛛网挂满水珠,如缀满水晶。岐黄蹲在药圃边,见白术叶片上凝着一层白膜,用指尖一抹,竟呈黏液状——这是湿热熏蒸下,植物自我防御的多糖类物质,恰如人体湿热酿痰的微观映射。

“阿远,你闻这空气,”岐黄起身轻嗅,“潮得能拧出水来,人在其中,如泡酸浆。”他翻开《丹溪心法》,指节敲在“痰因湿而生”五字上,“暑为阳邪,湿为阴邪,暑湿相搏,如油入面,脾失健运,水谷精微不归正化,反成痰浊。”

阿远望着药圃中积水的洼地,水面漂着腐叶,正泛着青白色泡沫,恍悟:“这不就像人体内的痰湿?停滞不化,久则生浊。”岐黄点头:“痰浊随气升降,无处不到:上犯清窍则头痛、神昏;中阻脾胃则痞满、呕吐;下注三焦则水肿、淋浊。”

忽闻街角传来争吵声,见一老汉揪着茶摊老板理论,言语混乱,词不达意,口角流涎,舌红苔白腻如水滑,脉濡滑——此乃暑湿酿痰,蒙蔽心包之象。

二、医理玄机:痰浊的“三焦地图”

申时初刻,医馆后堂飘着菖蒲香,岐黄正在调配温胆汤。他取法半夏、竹茹、枳实、陈皮、茯苓、甘草,逐一讲解:“半夏燥脾湿,竹茹清胆热,二药相伍,治中焦痰热;枳实破气,陈皮化痰,气行则痰消;茯苓渗湿,甘草和中,防燥伤阴。”

阿远见方中加了石菖蒲、郁金,疑惑道:“这不是菖蒲郁金汤的配伍?”岐黄捻动菖蒲根茎:“小暑痰浊,多兼热象,且易上蒙清窍。石菖蒲芳香开窍,郁金活血解郁,二药合用,如舟楫引药入脑,正合‘治痰先治气,治上先治下’之理。”

他取出《灵枢·百病始生》竹简,指读“积之始生,得寒乃生,厥乃成积”句:“今人多谓痰浊属阴,却不知暑湿之痰,性如稠浊热浆,黏滞难化。去年治一商人,夏日贪凉饮冷,致胸脘痞闷,苔黄腻如霉斑,用礞石滚痰丸峻下,竟泻出黄绿黏痰半盆,此乃‘热痰’实证。”

第二章 痰蒙急症·从神昏到痞满的辨证论治

一、书童迷症:竹帘后的痰影

酉时正,县学教谕的书童被架入医馆。少年双目呆滞,喃喃自语,如与无形人对话,问之不答,舌体胖大边有齿痕,苔白厚腻如豆腐渣,脉滑数。

“晨起收拾书房,见他对着竹帘作揖,”教谕面色青白,“说有绿衣女子在帘后绣花,还递给他蜜饯……”

岐黄以手电筒照其瞳孔,反应灵敏,再查颈部无抵抗,排除脑炎。他取姜汁调服苏合香丸,同时针刺丰隆、阴陵泉、内关,强刺激祛痰开窍。“此为暑湿痰浊蒙蔽心包,”他解释,“《证治准绳》云‘痰迷心窍,神不守舍’,苏合香丸芳香化浊,姜汁豁痰止呕,针药并用,如拨云见日。”

半炷香工夫,少年忽然惊醒,抹汗道:“方才梦见个痰盂精,缠着我说话……”岐黄命阿远取炒莱菔子30g煎水,频服以消导痰积:“莱菔子能‘冲墙倒壁’,善治顽痰胶结,此乃‘以通为补’之法。”

二、船工痞满:腹中有物的怪病

戌时三刻,运河船工陈三被同伴抬来,双手按腹呼痛,言腹中如有车轮滚动,脘腹胀满不食,舌苔黄厚腻,根部黑褐,脉滑实有力。

“每日在船上吃腌菜窝头,喝生水,”同伴解释,“入夏后更觉腹胀,昨日用土方‘生吞活泥鳅’泻肚,谁知更胀了……”

岐黄触诊其腹部,有振水音,叩之如鼓,结合b超示“胃潴留”,辨证为痰食互结,阻滞中焦。“此为‘痰癖’重症,”他开出处方:礞石15g(先煎)、沉香6g、大黄9g(后下)、黄芩12g,“礞石滚痰丸直达病所,荡涤实痰。切记一泻即止,不可过剂。”

陈三服药后泻下黑黏便数次,夹有未消化的腌菜碎屑,气味恶臭。岐黄改以香砂六君子汤调理脾胃,嘱其每日嚼服炒谷芽、炒麦芽,“脾健则痰不生,此乃治痰之本。”

三、孕妇险象:胎前痰饮的棘手之治

子时初,李秀才第三次扶妻入院。妇人妊娠八月,面浮肢肿,胸膈痞闷,咳嗽痰多,痰白质黏,舌苔白腻,脉滑而缓。

“内子素体痰湿,自入夏来愈发严重,”李秀才苦笑,“前日误服清热药,致腹泻三次,痰反而更多了……”

岐黄轻抚妇人腹部,胎儿胎位正常,但按之有振水感,此乃妊娠合并痰饮。“《妇人良方》云‘妊娠痰饮,当调脾胃,不可妄用攻伐’,”他以白术散合二陈汤加减:白术15g、茯苓12g、陈皮9g、砂仁6g(后下)、生姜3片,“白术、茯苓健脾渗湿,陈皮、砂仁理气化痰,生姜温中和胃,此为‘治病与安胎并举’之法。”

妇人连服五剂,水肿渐消,痰量减少。岐黄叮嘱:“每日以山药、莲子、薏苡仁煮粥,忌生冷甜腻,此‘食疗胜药疗’之理也。”

第三章 痰浊论治·清热涤痰的三维疗法

一、核心治则:通三焦,开清窍,调气机

卯时正,岐黄在医案中写下“治痰先治水,治水先治气”十字,案头摆着三组药对:瓜蒌配薤白,宽胸涤痰;胆南星配天竺黄,清热豁痰;海藻配昆布,消痰软坚。

“三焦为水液通道,三焦通畅则痰无由聚。”他以竹筷指点药对,“瓜蒌薤白半夏汤治胸痹痰浊,胆星天竺黄散治热痰惊风,海藻玉壶汤治瘿瘤痰核,虽病位不同,皆遵‘调畅气机,清热涤痰’之旨。”

阿远见方中常配桔梗、牛膝,疑惑道:“桔梗载药上行,牛膝引药下行,这是为何?”岐黄笑道:“痰浊随气升降,故需通调上下:桔梗开宣肺气,如提壶揭盖;牛膝导痰下行,如通渠排水,此乃‘治痰需通三焦’之妙。”

二、经典方剂的时令化裁

辰时三刻,岐黄在《千金要方》中夹入新抄的医方,重点圈注温胆汤、茯苓丸、苍附导痰丸三方。

1. 温胆汤(暑湿痰热,胆胃不和)

- 基础方:法半夏9g、竹茹9g、枳实9g、陈皮12g、茯苓6g、甘草3g

- 小暑化裁:加西瓜翠衣15g、荷叶9g,清热解暑;心烦加黄连3g、栀子6g,清心除烦

2. 茯苓丸(痰停中脘,臂痛难举)

- 基础方:茯苓12g、枳壳9g、半夏15g、风化硝3g(冲服)

- 小暑化裁:加防己9g、茵陈12g,清利湿热;关节痛加威灵仙9g、秦艽9g,祛风除湿

3. 苍附导痰丸(痰湿阻滞,经闭不孕)

- 基础方:苍术9g、香附9g、陈皮9g、茯苓12g、南星6g

- 小暑化裁:加黄柏6g、知母9g,清热降火;带下多加芡实15g、白果9g,固肾止带

“苍附导痰丸本治寒痰,”岐黄敲了敲书页,“小暑用之需加清热之品,如黄柏、知母,否则易助暑热。此乃‘因时制宜’之关键。”

三、针灸奇术:祛痰要穴的时空密码

巳时初,岐黄在针灸铜人上标注“祛痰四关”:丰隆、中脘、阴陵泉、内关。阿远举着沙漏,见师父特意在“辰时”“未时”两个时辰画圈。

“辰时胃经当令,未时脾经当令,”岐黄以银针模拟进针,“丰隆为胃经络穴,化痰之要穴,辰时泻之,效如桴鼓;中脘为胃之募穴,未时灸之,可健脾化湿。若痰蒙清窍,加百会、水沟,强刺激醒神开窍。”

他又取出艾灸盒,在铜人“脾俞穴”处模拟温灸:“小暑湿热盛,脾阳易困,隔姜灸脾俞、胃俞,可振奋脾阳,助其运化水湿。此非‘以热治热’,乃‘火能生土’之理。”

第四章 小暑养生·辟浊祛痰的生活智慧

一、饮食妙法:三仁汤与化痰糕

未时正,阿远在厨房熬制改良版三仁汤:杏仁、白蔻仁、薏苡仁之外,加了冬瓜皮、西瓜翠衣。岐黄端来一碟陈皮糖,另配一小碗茯苓糊:“三仁汤宣化三焦湿浊,陈皮糖理气化痰,茯苓糊健脾渗湿,三者合用,如给脾胃做‘清道夫’。”

他又展示自制的“祛痰糕”:山药、莲子、茯苓、炒白芥子打粉蒸制,点缀桂花。“白芥子能‘搜皮里膜外之痰’,但性烈,需配山药、莲子固护脾胃。小暑可常食,忌用蜂蜜、糖浆,以免助湿生痰。”

说起禁忌,岐黄郑重道:“雪糕、冰啤酒、甜饮料堪称‘痰湿三件套’,小暑食之,如泼油救火。昨日陈三之病,便因暑天暴饮冰啤所致。”

二、起居调摄:防潮除湿与午睡护脾

申时三刻,岐黄带着阿远在医馆地面铺生石灰,墙角放置电子除湿机,衣物挂在通风处。“湿邪重浊黏滞,需‘以动制静’,”他指了指天井中的日光,“每日巳时、未时将被褥暴晒,借太阳真火除湿,胜过百剂燥湿药。”

说到睡眠,他拍了拍藤制凉枕:“小暑宜睡‘回笼觉’,但需在午间(11-13时)进行,此时心经当令,睡卧可养心阴,避免‘痰火扰心’。若夜间失眠,可在睡前按揉内关、神门,祛痰安神。”

阿远见墙上挂着个竹制香囊,内装藿香、佩兰、白芷,便问其故。岐黄道:“此香囊挂于车内或床头,可芳香化浊,预防暑湿感冒。若鼻塞痰多,可将辛夷花、苍耳子研末,吹鼻取嚏,此乃‘鼻窍通,痰浊降’之理。”

三、运动养生:微汗排浊与导引吐纳

酉时初,暑气稍减,岐黄带阿远到运河边做“祛痰导引术”。双脚分开与肩同宽,双手抱球于腹前,先向左转腰,再向右转腰,想象将腹中痰浊从后腰排出。

“小暑运动宜‘微汗即止’,如八段锦‘调理脾胃须单举’,可升清降浊;太极拳‘云手’动作,可疏肝理气,助脾运化。”他示范“呵字诀”吐纳:开口发“呵”音,双手从小腹缓缓举至胸前,再向外翻掌推出,“呵字对应心经,常练可清心火,化热痰。”

行至“摇头摆尾去心火”时,岐黄强调:“摆尾时需提肛收腹,引痰浊下行,此动作最利三焦通畅。若久坐办公,可常做‘拍痰操’:手握空拳,从腋下至腹股沟,沿胆经循行路线拍打,每日三次,每次五分钟。”

第五章 病案奇闻·痰浊怪证的古今碰撞

一、画家幻视:宣纸上的痰影魔障

戌时正,镇上画家郑先生被弟子搀扶入院,称自己近日每蘸墨作画,便见宣纸上有无数小虫蠕动,爬满画卷,甚至沾到笔尖,令其无法落墨。舌红苔黄腻,脉滑数。

岐黄查看其画室,见潮湿闷热,画纸堆叠处有霉斑,空气中弥漫着陈墨与潮湿混合的气味。“此乃暑湿痰热,上蒙清窍,”他以温胆汤合黄连解毒汤加减,加石菖蒲、郁金开窍,同时命弟子将画作全部晾晒,画室放置除湿机。

三日后,郑先生复诊,称小虫影渐淡,能勉强作画。岐黄改以温胆汤合定志丸,加远志、茯神,“痰浊渐化,需兼补心气,以防虚火扰神。”

弟子惊叹:“原以为是师父中了‘笔仙’,谁知是痰湿作怪!”岐黄笑道:“世间本无怪力乱神,不过是气血阴阳失调而已。”

二、老妇奇症:喉咙里的“梅核舟”

亥时三刻,邻县周婆婆由家人陪同前来,主诉咽中如有梅核梗阻,咯之不出,咽之不下,饮食无碍,但自觉呼吸不畅,舌苔白腻,脉弦滑。

“西医说我这是‘神经官能症’,”周婆婆苦笑,“可我明明觉得有东西堵着……”

岐黄以半夏厚朴汤加减:法半夏9g、厚朴6g、茯苓12g、生姜3片、苏叶6g,加桔梗6g、射干6g,“此乃《金匮要略》‘梅核气’证,痰气互结于咽喉。桔梗开喉痹,射干消痰结,如舟楫疏通河道。”

周婆婆连服七剂,咽中梗阻感大减。岐黄嘱其每日用玫瑰花、陈皮、厚朴花泡服,“三花合用,理气解郁,化痰散结,此乃‘花类轻扬,善治上焦’之理。”

第六章 章回赞诗·小暑医道的痰湿哲思

回目诗

小暑溽蒸似蜜浆,暑湿酿痰迷清阳。

菖蒲开窍通心窍,胆星豁痰破浊障。

雷火灸脾驱湿毒,竹茹和胃荡痰仓。

且看稻花翻浪处,清凉世界在方塘。

结语

当最后一匙温胆汤灌入药罐,岐黄站在药圃中,见冬瓜藤上挂着水珠,如串串晶莹的痰核。他忽然领悟:小暑的痰浊之证,正如这暑湿中的瓜果——看似丰美,实则暗藏黏滞,需以锋利之刀(如礞石、胆星)剖开,以清凉之风(如竹茹、荷叶)吹干。

“阿远,”岐黄望着天边的火烧云,“明日大暑,记得采挖新鲜藿香。暑湿最盛之时,恰是草木化浊之力最强之日。医道如自然,需在黏腻处见通透,在滞塞处寻生机。”

(注:文中涉及方剂、针灸操作及食疗方法,需在专业医师指导下使用,痰湿体质者建议先辨明寒热虚实,切勿盲目跟风。)

【小暑卷终】

下卷预告:《岐黄天宝·大暑卷:暑毒炽盛伤津气》——大暑时节,暑毒炎炎,直伤津气,兼夹湿浊,致气阴两虚、暑厥、暑风等证,且看岐黄如何以清热解暑、益气养阴之法,挽津气于将竭,拯生命于危亡。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