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玄幻 武侠 都市 历史 科幻 灵异 游戏 书库 排行 完本 用户中心 作者专区
小米阅读 > 游戏 > 医道蒙尘,小中医道心未泯 > 吴萸振阳祛寒浊 生姜温中散阴霾

第十七卷 秋寒格热

第十七章 五月仲秋·寒露通格

回目:

楔子·黄蘖秋肃

(鹧鸪天)

露冷寒生雁字斜,

上焦火炽下焦洼。

黄连泻热清金郁,

吴萸振阳散浊邪。

辛开苦,气交加,

生姜调鼎煮云霞。

要知阴阳相济理,

且看炉中透紫霞。

第一节 寒露至·上热下寒阴阳格

戊巳年九月初五日,寒露交节之时,黄连岭的“脾胃台”突然裂为两半:左半台冒赤焰,刻着“嘈杂”“吞酸”;右半台结寒冰,刻着“便溏”“肢冷”。黄连仙子望着台上的“中土鼎”,鼎中代表胃气的黄土竟与心火的赤焰、肾寒的白水相互格拒,形成“火不暖土,水反侮火”之象。

守台仙童阿萸捧着《格致余论》跑来,书页上“寒露者,阴盛阳衰,上热下寒”几字被霜气冻得脆裂。“仙子快看!”他指着药田,只见吴茱萸的果实竟半边焦黑、半边青瘪,焦黑处渗出酸液,青瘪处结着白霜;生姜的根茎拱出地面,表面布满如冰裂纹般的“寒凝”——正是“肝胃不和,上热下寒”的征兆。

时至“菊有黄华”之候,菊花却半边金黄、半边灰白,金黄处刻着“肝火”,灰白处刻着“脾寒”。黄连仙子腕间的“苦火铃”发出冰炭相击的“锵”声,铃身刻着的“脾胃升降”四字竟裂为“升”“降”两半,分别飘向寒热两极——此乃阴阳格拒的危急之象。

“速召吴茱萸仙子、生姜仙子,”她取出“左金丸”雏形,以黄连、吴茱萸、生姜为基,“主气阳明燥金,客气太阴湿土,金土相搏则气逆,需以‘辛开苦降,寒热并用’之法,破阴阳格拒。”

第二节 吴萸烈·辛温振阳散肝寒

少顷,两位仙子踏霜而至:吴茱萸仙子身着赭黄袍,袍角绣着“温中散寒”的古篆,手持“震阳鞭”,鞭梢缠绕着辛烈的阳气;生姜仙子身披姜黄色氅衣,氅下露出的根茎纹理竟能融化冰霜,正是“温中散寒”的灵物。

“黄连妹妹,”吴茱萸仙子挥动震阳鞭,寒霜中竟浮现出肝经的暗绿色轮廓,“此萸辛热,能入肝经(木),散肝寒,降逆气,最宜肝寒犯胃之证。”生姜仙子则取出“温中釜”,釜中燃烧的竟是陈年姜炭,“生姜辛温,入脾胃经(土),温中散寒,和胃止呕,与吴茱萸相伍,正是‘木火生土’。”

黄连仙子将三药同置“阴阳鼎”,鼎中腾起赤黄二气:黄连之赤(火)化雾泻热,吴茱萸之黄(土)成霞振阳,生姜之橙(金)为云通降,三气交融竟在鼎中凝成“通格”二字,字中隐约可见“肝—胃—脾”的气机图。

“妙哉!”生姜仙子赞叹,“黄连苦寒(火)泻肝火,吴茱萸辛热(木)散肝寒,生姜辛温(金)和胃气,此乃‘火克金、金克木、木生火’的相克链,又暗合‘木生火、火生土’的相生理,使寒散热清,气机条达。”

第三节 战格拒·左金丸破阴阳阵

正当三药合炼之际,瘟神座下“寒火使”驾着“冰火车”杀至。此车左半冒火、右半结冰,车身上刻着“上热下寒”的邪咒,所过之处,药田化作火山与冰川交错的死地,竟在地面烧出“呕吐酸水”“腹痛便溏”的脏腑图。

黄连仙子不慌不忙,取出“通格旗”,旗面绣着“辛开苦降,寒热并用”八字,以黄连为君(泻火),吴茱萸为臣(散寒),生姜为佐(和中)。她挥旗引动三药之气,黄连雾化作凉雨,扑灭上焦虚火;吴茱萸霞化为暖阳,融化下焦寒冰;生姜云凝成金桥,贯通寒热两极。

寒火使见状,掷出“格拒弹”,弹中裹着“脘腹痞闷”“舌红苔白”等黑字。黄连仙子则以“左金饮”迎击,饮中三药之气化作“苦”“辛”“温”三字,如利剑般穿透弹体,露出其中裹着的“格拒核”——那是被魔化的肝胃之气,气中刻着“甲乙”“戊己”等邪纹。

“你等不知‘寒者热之,热者寒之’之理,”她结“肝胃调和印”,引导药气入肝胃经,“今以黄连之苦(火)泻热,吴茱萸之辛(木)散寒,生姜之温(土)和中,三药相须,如‘破冰融焰’。”

第四节 七情妙用·相畏相使展奇功

寒火使见势不妙,竟释放出“格拒虫”,虫身半赤半青,翅脉刻着“阴阳格拒”字样。黄连仙子急取甘草二钱投入阵中,甘草之甘(土)竟与黄连之苦(火)、吴茱萸之辛(木)形成“火生土、土疏木”之势,“甘草甘平,能调和寒热,防药物偏性,此乃‘土旺四季’之法。”

吴茱萸仙子则以震阳鞭震击虫群,鞭中的“温”字与生姜的“和”字相和,竟将虫身化作和气,渗入吴茱萸果实,竟使吴茱萸表面浮现出“肝”“胃”“脾”的经络图。

黄连仙子趁机以“灵飞针”刺入寒火使眉心,针上刻着“辛开苦降,以通为和”,但见寒火使体内喷出寒热二气,气中竟裹着无数“通”字,被黄连的苦雾与吴茱萸的辛烟逐一调和。

第五节 气交变·五运六气细推详

战后,生姜仙子展开“寒露气交图”:“寒露主气阳明燥金,客气太阴湿土,金土相搏,气逆于中,故见上热下寒。”她指尖划过“诸逆冲上,皆属于火”句,图中浮现出黄连、吴茱萸的配伍图示,“治之需‘泻肝火,散胃寒’,此乃‘木郁达之’的活法。”

黄连仙子取出五运六气盘,盘中显示:戊巳年太宫土运,司天太阴湿土,在泉太阳寒水,土旺克水,水寒反侮火。“故以黄连(火)泻土中之火,吴茱萸(木)疏土中之郁,生姜(土)健土之虚,”她在《黄蘖验案》中写道,“三药合而用之,使‘火不刑金,金能生水’,此乃‘五运相胜’的治则活用。”

阿萸望着重新饱满的吴茱萸果实,忽然问道:“为何黄连用量多于吴茱萸?”黄连仙子解释:“此证上热为主,故重用黄连泻火,少佐吴茱萸散寒,此乃‘以寒为主,以热为使’之法,亦合‘左金丸’‘黄连六两,吴茱萸一两’之经典配伍。”

第六节 验奇功·上热下寒一朝和

恰在此时,有山民扶着呕吐酸水的妇人前来,其症见呕吐酸水(肝热)、胃脘灼痛(胃热)、喜温喜按(脾寒)、舌红苔白(上热下寒)、脉弦数(肝旺)。黄连仙子以左金散少许吹鼻(通窍),再以黄连五钱、吴茱萸一钱、生姜三钱、甘草二钱,煎“通格饮”服之。

药汁入喉,妇人腹中传来“咕噜”的气行声,少顷呕吐止,胃脘灼痛减轻,喜温感渐消,舌红转淡,苔白渐化。阿萸观察药渣,发现黄连与吴茱萸竟自然分开,黄连居上(泻火),吴茱萸居下(散寒),生姜与甘草缠绕中间(和中)——此乃药性相使的微观印证。

“为何生姜用量多于吴茱萸?”阿萸不解。黄连仙子解释:“生姜既能助吴茱萸散寒,又能防黄连苦寒伤胃,且其辛散之力可通调气机,此乃‘一药三用’之妙。”

第七节 尾记·节气悟理

是岁寒露,黄连仙子合四药以通格之事,被刻入药王谷“寒热治要碑”。其文曰:“寒露者,上热下寒也。治之当辛开苦降,寒热并用。黄连苦寒,泻肝胃之热;吴茱萸辛热,散肝胃之寒;生姜辛温,和中降逆;甘草甘平,调和诸药。四药相伍,如‘寒温共济’,共成‘通格’之功。此乃‘寒者热之,热者寒之’之正治,亦五运六气‘承乃制’的生动演绎。”

(第十七章完·下章预告:霜降节气,黄连将合附子、肉桂演绎“温阳降火”之法,深入“虚阳上浮”之境,更将揭开黄连与秋金神坛的终极渊源……)

注:本回深化中医理论——

1. 格拒病机:系统阐释“金土相搏,上热下寒”的机制,及“辛开苦降”治则

2. 经典活化:化用《丹溪心法》左金丸,赋予方剂神话场景,强化“泻火疏肝”理念

3. 药物配伍:解析黄连(苦)、吴茱萸(辛)、生姜(温)的“苦辛温”配伍,体现“相畏相使”

4. 五行生克:以“火克金、金克木”解析配伍逻辑,展示肝胃不和的治疗路径

5. 剂量奥秘:强调黄连与吴茱萸的剂量比例,体现“主从有序”的配伍原则

下章将围绕“霜降·气肃而凝”,展开“虚阳上浮”的故事,通过黄连与温阳药的配伍,深入阐释“真寒假热”病机,及“引火归元”治则在神话场景中的巅峰应用。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