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玄幻 武侠 都市 历史 科幻 灵异 游戏 书库 排行 完本 用户中心 作者专区
小米阅读 > 游戏 > 医道蒙尘,小中医道心未泯 > 第三卷 秋金肃降

医道蒙尘,小中医道心未泯 第三卷 秋金肃降

作者:作者李涌辉 分类:游戏 更新时间:2025-07-02 17:20:41

第七章 立秋·处暑:白帝挥霜凋枯叶,枯芩砺节抗燥邪

诗曰:

白帝横秋剑气寒,疏林渐染碎金斑。

枯茎不逐炎蒸去,留得清芬润肺肝。

话说立秋之日,白帝少昊驾白虎车巡行西方,手中霜剑挥处,千山落叶如金蝶翻飞,太行岩壁上的苔藓亦凝白如盐。黄芩立於崖顶,见自己茎叶忽生变化:新叶仍青碧如洗,老茎却渐转枯槁,表面起细密纹路如龟甲,敲之有金石之声。正诧异间,云端传来广成子之音:“秋气通於肺,肺属金,金性收敛。汝老茎经夏火淬炼,得秋金之气,已具润肺燥、利气结之能,可名‘枯芩’;新茎清泄肝胆,仍称‘条芩’,当分而用之。”

却说处暑时节,暑气未消,燥气先至,中原百姓多患干咳无痰,喉中如含碎玻璃,晨起咯痰带血丝,甚至胸痛发热。黄芩行至长安,见坊市中多有卖梨膏者,然服之多无效。她登大雁塔望气,见城中浮着淡淡白气,如薄纱蒙镜,触之则干咳更甚,知是温燥伤肺,肺津被灼,非苦寒直折所能治,须辛凉甘润以润肺。

遂至终南山,采立秋前三日之露,以陶罐封存,至处暑日取枯芩老茎,用童女发簪剖为薄片——但见枯芩内部金黄如蜜,中心却有蜂窝状小孔,隐隐透出松烟之气。她以露水煎枯芩,加北沙参、麦冬同煮,汤成时雾气中竟现白虎衔珠之象。分与患者服之,须臾便觉喉间润泽,咳出胶痰如琥珀,三日而咳止。

看官须知,此中暗合医理:枯芩经秋霜凋敝,质轻而燥,专入肺经,清泻肺火而不伤阴;秋露得金气之清,能润肺燥;北沙参、麦冬甘寒生津,与枯芩相须为用,此乃“燥者润之”“辛以润之”之法。更妙在以童女发簪剖药,发属血余,能引药入血分,润肺络之燥。

却说长安西市有胡商,善制香料,立秋后忽患鼻衄,血色鲜红如朱砂,点滴不止,兼见咽干唇焦,胸痛彻背。黄芩视其鼻窍,见黏膜干燥如裂帛,脉来浮数而芤,叹曰:“肺开窍於鼻,燥邪伤肺,灼伤阳络,故血上溢。”遂取枯芩研末,用石榴花汁调敷鼻翼,兼以茅根煎汤送服。但见药末遇血,竟化作透明凝胶,如蛛网游丝,缠裹血络,少时衄止,口中生出清凉之气,如含薄荷。

胡商奇之,问曰:“吾常服**没药,何以反致鼻衄?”黄芩答曰:“香燥之品,最易耗伤肺津。今用枯芩清肺燥,石榴花酸收敛肺,茅根导血下行,此乃‘上病下取’,兼以酸苦涌泄。”言毕,取胡商所藏**,与枯芩同置於香炉,燃之则烟色青白,香气清冽不燥,竟成后世润肺香方之祖。

又有一老尼,居终南石洞中,每日寅时必咳醒,痰中带紫血,肩胛疼痛如负重。黄芩至其洞,见四壁渗着白霜,地上堆满杏仁壳,知是燥邪久恋肺络,兼感寒邪。她取枯芩与生姜同炒,至姜黄芩黑,加紫菀、款冬花煎服,兼以艾灸肺俞穴。三剂后,老尼咳出黑痰半碗,痰中竟有细如毛发的霜晶,此后寅时咳止,肩胛轻如卸甲。

“寅时属肺,金旺之时,”黄芩指点艾灸穴位,“枯芩炒姜,一寒一热,可散肺中燥寒之结;紫菀、款冬花温润止咳,为佐使。此乃‘寒者热之,热者寒之’,合阴阳调和之理。”说罢,取洞中白霜撒於枯芩残茎,茎上竟生出细小鳞片,后世称“黄芩瓣”,专入肺经治顽咳。

至处暑夜,黄芩登华山观星,见太白金星光芒锐利,如霜剑指东,心知金气过旺,当防木郁。她取枯芩与柴胡同捣,制成药枕,分送山下樵夫。樵夫枕之,夜梦青牛踏霜而行,晨起则头目清明,胁肋不痛——此乃枯芩清肺,柴胡疏肝,金不克木,肝肺调和之故。

正是:秋霜凋尽凡草木,枯芩留得寸心丹。欲知白露秋分如何化燥痰,且看下回分解。

第八章 白露·秋分:露结为霜凝肺络,枯润分治化燥痰

诗曰:

白露横江夜气清,肺伤燥结咳频生。

枯芩破滞润芩养,妙手调金奏玉声。

话说白露时节,渭水之滨夜气如雾,凝结成珠,沾於草叶则化为晶霜。黄芩行至咸阳,见道旁多有老人扶杖咳喘,痰声如拽锯,咳出痰沫皆如米粥样,黏喉难出,兼见皮毛憔悴,鼻塞不闻香臭。她取路边霜花尝之,味辛而凉,知是凉燥袭肺,肺失宣降,津液凝而为痰。

“白露属金,金气收涩,今燥邪与寒邪相兼,非辛温不能散其表,非苦润不能化其燥。”她遂至河边,采来白露日未曦之露,以温火熬至稠厚如蜜,取枯芩用蜜水炒至微焦,条芩则用梨汁浸蒸,一润一燥,分而置之。遇表实无汗、痰多胸闷者,以枯芩配紫苏、杏仁;遇干咳少痰、咽痒者,以条芩配川贝、阿胶。

却说咸阳有酒商,素嗜辛辣,秋分后忽患燥痰,每至酉时则咳喘大作,痰中带血,胸痛彻背,舌红少津如镜面。黄芩视其酒窖,见酒坛皆覆厚灰,空气中浮着辣雾,知是酒热伤肺,兼感秋燥,致肺络灼伤。她取条芩用童便浸七日,晒至色如琥珀,与天花粉、阿胶珠同煎,汤成时酒香中夹着梨香,竟将酒商二十年酒瘾化去三分。

“条芩得土气而润,能养肺阴,”黄芩以竹筷搅药,“童便咸寒,引药入肾,金水相生;天花粉生津止渴,阿胶养血止血。此乃‘壮水制火’,兼以润下之法。”说话间,竹筷上粘的药汁滴入酒坛,坛中陈酒竟化为琼浆,色清如水,饮之甘润不燥,后世“芩芍酒”即脱胎于此。

又有一织锦女,久坐机房,秋分后觉喉中如有丝线缠绕,欲咳不能,欲咽不下,晨起咯出白痰如絮,黏着难出。黄芩诊其脉,弦细而涩,视其咽喉,黏膜淡红而干,叹曰:“此乃燥痰结於肺系,《金匮》所谓‘梅核气’也。肺属金,主声息,今金燥则肺叶焦举,气结痰凝。”遂取枯芩与厚朴花、代代花同蒸,制成噙化丸,含之则喉间清凉,丝丝痰涎随津液化开。

织锦女含丸三日,忽于痰中咳出细如发丝的锦线——原是常年吸入织锦飞絮,与燥痰相结所致。黄芩取锦线浸於药汁,线竟化作透明丝缕,飘至机杼上,织出的锦缎竟自带云纹,且闻之有清香气,此乃后世“清气化痰丸”之兆。

至秋分日,黄芩登渭水之楼,见两岸草木皆披金装,唯河边芦苇枯槁如白发,茎中流出黏液如胶。她取芦苇茎与枯芩同煮,汤成后分赠舟子,舟子服之,秋冬不患咳嗽。“芦苇茎入肺经,能清络中余热,”黄芩指点芦苇根须,“枯芩泻肺火,二药相须,如金刀断芦苇,可破肺中滞气。”言毕,以袖拂过芦苇荡,枯苇竟抽出新芽,芽中裹着药香,此乃后世“苇茎汤”渊源。

正行间,忽见一孩童抱病而来,面色青白,咳声如犬吠,喉间痰鸣如哨。黄芩视之,见其颈间淋巴结肿大如杏,推之不动,知是燥痰结於少阳经。她取枯芩与夏枯草、牡蛎同煅,研末后以醋调敷,兼用条芩煎水服之。三日后,肿大处变软消散,孩童颈间竟留下淡淡金印,如黄芩茎叶之形。

正是:露结为霜肺络凝,枯润相济化琼瑛。欲知寒露霜降如何制燥烈,且看下回分解。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