松脂济世:岭南仙子医缘记
下卷 第一回 中原医官疑珀效 痢疾验方显真章
唐贞观年间,岭南商人林三郎带着一筐琥珀,乘船北上中原,想将这“济世神物”介绍给更多人。行至江南时,恰逢当地爆发湿热痢疾——百姓们腹泻不止,粪便带血,腹痛如绞,有的甚至高热昏迷,江南的医官们用了黄连、黄柏等清热药,效果却参差不齐,尤其是老人和孩童,体质虚弱,耐不住苦寒药的刺激,病情反而加重。
林三郎落脚的客栈里,掌柜的小孙子小石头就患了痢疾,拉得小脸蜡黄,连米汤都喝不下,眼看就要不行了。“林客官,您这琥珀在岭南能治疫,能不能救救小石头?”掌柜的抱着孙子,跪地哀求。林三郎想起岭南老辈人的话,取来一块琥珀,刮下一钱粉,又找客栈伙计要了些黄连(江南常见的清热药),研成细粉,与琥珀粉混合,用温米汤调成糊状,喂给小石头。
“琥珀性平,能活血散瘀,防痢疾损伤肠道;黄连苦寒,能清热燥湿,杀灭痢疾杆菌,二者结合,既能治病,又能护肠。”林三郎解释道。小石头服下第一剂药后,腹泻次数就从一日十几次减到了五次;第三日,粪便中的血色消失,腹痛也轻了;第七日,竟能下地跑跳,连吃了两碗米粥。
消息传到江南医署,医官刘仲文带着疑虑赶来。他行医三十年,从未听说琥珀能治痢疾,直言:“这不过是巧合!痢疾乃湿热所致,需苦寒药清热,琥珀性平,怎会有如此神效?”林三郎不恼,邀请刘仲文一同救治客栈里的痢疾患者——他们选了十位重症患者,五位用刘仲文的黄连汤,五位用琥珀黄连粉,结果用琥珀黄连粉的患者,平均三日见效,且无一人因药苦寒引发呕吐;用黄连汤的患者,虽五日也能见效,却有三位老人因不耐苦寒,出现了恶心、乏力的症状。
刘仲文亲自为患者诊脉,发现用琥珀黄连粉的患者,脉象虽仍偏数,却已无“虚浮”之象,而用黄连汤的患者,脉象多带“细弱”,显然是苦寒伤了正气。“琥珀不仅能活血,还能缓和黄连的苦寒之性!”刘仲文恍然大悟,“中医讲究‘扶正祛邪’,琥珀性平护正,黄连苦寒祛邪,二者配伍,才是治湿热痢疾的妙方!”
他当即跟着林三郎学习琥珀的用法,还根据江南湿热的气候,调整了配方:“若患者湿热偏重,可加少量滑石(利湿);若体虚偏重,可加少量黄芪(补气)。”刘仲文将这一验方记录在《江南医案》中,特别注明:“琥珀治湿热痢疾方,源于岭南民间,琥珀粉一钱 黄连粉一钱,温米汤调服,每日两次,江南湿热重者加滑石五分,体虚者加黄芪五分。实践验证,性平护正,疗效优于单用黄连。”
林三郎看着刘仲文认真记录的样子,想起罗浮山的松脂仙子,心中感慨:琥珀的济世之力,终于跨越了岭南的边界,在中原的土地上生根发芽。而这一切,都源于民间的实践——从岭南的燥疫到江南的湿热痢疾,琥珀的用法在实践中不断调整,恰是“因地制宜、辨证施治”的中医智慧体现。
下卷 第二回 农妇产后瘀阻痛 珀归益母化滞忧
唐永徽年间,岭南的旱情早已缓解,稻田里又长满了青翠的禾苗,可农妇阿珠却遭遇了产后的难题——她诞下儿子后,恶露持续二十余日仍未干净,色暗有血块,小腹坠胀疼痛,连喂孩子吃奶都需人搀扶。村里的老郎中用了生化汤,恶露虽减少,腹痛却丝毫未减,阿珠的丈夫急得团团转,想起母亲曾说过“琥珀能活血”,便抱着试试看的心态,去山里采了块琥珀,找村里的老妪周婆婆请教。
周婆婆是岭南有名的“稳婆”,接生几十年,见过不少产后瘀阻的妇人。她接过琥珀,用石臼研成细粉,又取来当归三钱(补血活血)、益母草五钱(活血调经)、红糖少许(补血,缓和药性),一同放入陶罐,加水两碗,文火煎至一碗,制成“琥珀当归益母汤”。“阿珠,你每日服一剂,服后用热水袋热敷小腹,助瘀血排出。”周婆婆叮嘱道,“这方子是我婆婆传下来的,当年她产后瘀阻,就是用琥珀配当归治好的,只是以前琥珀少,舍不得多用。”
阿珠按周婆婆的方法服药,第一日便觉小腹有温热感,坠胀感减轻了许多;第三日,恶露中的血块明显减少,腹痛也轻了;第七日,恶露完全干净,腹痛消失,她已能抱着儿子下床走动,脸上也恢复了往日的红润。“这琥珀真是宝贝!不仅能治疫,还能治产后的病!”阿珠笑着对周婆婆说。
周婆婆又教阿珠用琥珀粉制作“产后护腹膏”:取琥珀粉一钱,猪油五钱(滋润肌肤,助药力渗透),当归粉二钱,混合调成糊状,敷在小腹上,每日一次,能促进子宫恢复,防止产后腹痛复发。阿珠用了半个月,不仅小腹恢复平坦,连之前因怀孕长的妊娠纹都淡了些,引得村里的产妇们纷纷来请教。
本小章还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