楔子
黄河故道的秋,总带着一股子麦秸的暖香,风里裹着田埂的泥土气,也裹着药农们口耳相传的“药诫”。在河南商丘的“麦香村”,每到立冬后采怀骨脂的时节,老人们都会坐在火塘边,对着后生们念叨:“吃脂别沾羊血红,沾了药气一场空。”这话里的“脂”,是村里赖以治腰痛的怀骨脂;“羊血红”,是冬日里最馋人的羊血汤。老辈人说,曾有药农服补骨脂见好,偷喝了一碗羊血汤,当夜腰痛就复发,疼得直打滚,最后加倍吃药才缓过来。可这“羊血破气”的道理,为啥偏是羊血不是猪血、鸭血?服药期间还得忌些啥?这些细节,只在火塘的火星子和粗瓷碗的热气里流转,没半行字落进医书。直到民国二十八年,一位背着皮质药箱、揣着线装笔记本的中医民俗研究者,踏着黄河的残汛走进了这片麦田,他便是后来参与编撰《河南民间医药辑要》的沈砚儒。彼时他刚从开封中医馆动身,长衫上还沾着当归的药香,眼里却盛着对“药食禁忌”的探知光,仿佛早已知晓,这麦浪翻滚的村落里,正等着他揭开“补骨脂忌羊血”的奥秘,将这份“药-食-俗”的共生智慧,从口传的碎语,凝入典籍的篇章。
上卷一:栓柱贪嘴,羊血破气复腰痛
沈砚儒落脚麦香村的第三日,就遇上了村里的农夫王栓柱——三十出头的汉子,膀大腰圆,却扶着腰杆,一步一挪地往村头的药铺挪。“栓柱,你不是上周刚喝了李老爹的药,腰不疼了吗?”沈砚儒拦住他,见他额上渗着冷汗,脸色比麦秸还黄。栓柱咧嘴苦笑,声音发颤:“沈先生,别提了!昨天俺媳妇炖了羊血汤,香得俺没忍住,喝了两大碗,夜里腰就跟被钉了钉子似的,疼得俺直哼哼,比没吃药前还厉害!”
沈砚儒引栓柱坐在药铺的竹椅上,先问病情:“之前腰痛是啥样?现在又啥感觉?”栓柱揉着腰眼:“之前是弯腰拔麦就疼,夜里起夜两三次;吃了李老爹的怀骨脂药,五天就敢挑半桶水,夜里也能睡整觉了。现在倒好,直着腰走都疼,小便也黄得像浓茶,浑身发紧,跟裹了层冰似的。”沈砚儒伸手搭脉,脉象沉迟无力,像黄河枯水期的浅滩;再看舌苔,苔白腻得像铺了层薄霜,舌尖还泛着点青——这正是“肾阳虚腰痛”复发的典型证型,和他初诊时的舌脉几乎一模一样。
药铺的李老爹——七十岁的老药农,头发花白却精神矍铄,听见动静从里屋出来,手里还拿着刚碾好的怀骨脂粉。“栓柱,俺没跟你说过?服脂期间忌羊血!”李老爹放下药碾,语气又急又疼,“你这孩子,咋就记不住!俺爹当年就是服脂时喝了羊血,腰痛复发,多吃了半个月药才好,你咋还犯一样的错!”栓柱红着脸低头:“李老爹,俺知道错了,那羊血汤太香了,俺没忍住……您再给俺开点药吧,俺再也不敢了。”
李老爹叹了口气,转身抓药:“怀骨脂四钱(比上次多一钱)、杜仲三钱、生姜三片,加三碗黄河水,砂锅慢煎,早晚各一碗,这次再敢沾羊血,神仙也救不了你!”沈砚儒站在一旁,看着李老爹熟练地称药,忽然问:“老爹,为啥偏偏是羊血?猪血、鸭血不行吗?”李老爹愣了愣,坐在火塘边添了块炭:“老辈人说,羊血‘性烈破气’,补骨脂是‘温气养肾’的,俩的性子犯冲;猪血、鸭血温软,不碍事儿。俺年轻时候也试过,给隔壁张婶服脂时,她喝了猪血羹,腰痛没复发,就是喝羊血的,准出事。”
沈砚儒掏出笔记本,认真记下:“麦香村王栓柱,32岁,肾阳虚腰痛,初服怀骨脂三钱 杜仲三钱,五日症减;因服羊血汤,当日复发,舌脉如初诊。复诊予怀骨脂四钱(加量) 原方,嘱忌羊血、生冷。”他还画了栓柱初诊与复发时的舌象对比图,白腻苔的厚度、舌尖颜色的差异,都标注得清清楚楚——这鲜活的案例,正是“羊血破气”最直接的证明。
上卷二:砚儒探因,民俗医理寻关联
接下来的几日,沈砚儒天天往李老爹的药铺跑,也常去村里的农户家串门,想弄清“羊血破气”的深层道理。他发现,村里服补骨脂的患者,不止忌羊血,还忌生冷、油腻,饮食多以小米粥、蒸山药为主,这些细节,既没写进《本草纲目》,也没载于《河南通志》,全是老辈人口传的“药食规矩”。
“李老爹,您说的‘破气’,按中医的理,是啥意思?”这天午后,沈砚儒坐在火塘边,看着李老爹碾怀骨脂,忍不住追问。李老爹放下药碾,拿起一块怀骨脂籽:“俺不懂啥大道理,就知道怀骨脂是‘暖肾的’,像给肾里添了把小火;羊血是‘凉性的’,还带着股‘破劲儿’,喝了就像往火里浇了瓢冷水,火灭了,腰能不疼吗?”沈砚儒眼前一亮——这正是中医“性味相悖”的通俗表达:补骨脂性温,归肾、脾经,能温肾助阳、强筋止痛;而羊血在民间认知中“性凉”,且有“活血破瘀”之效,温性的补骨脂遇上凉性且破气的羊血,温肾的“阳气”被扰动,自然药效尽失。
这章没有结束,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