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玄幻 武侠 都市 历史 科幻 灵异 游戏 书库 排行 完本 用户中心 作者专区
小米阅读 > 游戏 > 医道蒙尘,小中医道心未泯 > 粤海洋脂记:明清番药传医韵(下卷)

下卷一:湿热浸肤生湿疹,骨脂外治辅青黛

广州的梅雨季来得早,连绵的雨一下就是半月,靖海街的石板路始终湿漉漉的,连空气里都浸着潮气。船家阿牛最近愁眉不展——他常年在船上,裤脚总沾着海水,左腿小腿上长了一片湿疹,红得像火烧,还渗着黄水,痒得钻心,夜里抓得皮破血流,连掌舵时都忍不住分心。他找沈砚堂看病时,裤腿挽起来,露出的湿疹足有巴掌大,边缘还起了些小水泡,看着触目惊心。

“阿牛哥这是‘湿热下注型湿疹’,”沈砚堂仔细观察患处,“岭南雨季湿热重,你裤脚常湿,湿热浸在皮肤里,排不出去,就成了湿疹。光内服不行,得再加外治,内外一起攻,才能把湿热赶出去。”他本想像治李氏那样,开洋骨脂内服的方子,可阿牛摇头:“先生,我晕船,喝药总吐,能不能用外敷的法子?”

沈砚堂想起同和洋药行的伍掌柜说过,南洋船家治皮肤湿热,常用洋骨脂研末外敷。他赶紧去药行请教,伍世昌笑着说:“是有这法子!洋骨脂研成细粉,加些青黛,用麻油调成糊,敷在湿疹上,又止痒又燥湿。青黛是清热的,麻油能润肤,正好配洋骨脂的烈气,不烧皮肤。”他还教沈砚堂选青黛:“要选色蓝、粉细的,别买掺了石粉的,不然没效果。”

沈砚堂按法子配药:取洋骨脂二两,放在石臼里研成细粉,过了三次细筛,确保没有粗粒;再加青黛五钱,搅拌均匀;然后取适量麻油,慢慢倒进药粉里,调成糊状——稠度以能挂在竹片上不滴落为准。他还特意叮嘱阿牛:“敷药前先用温水把湿疹洗干净,用软布擦干,再把药糊均匀涂在患处,厚约一分,用纱布轻轻包好,每天换一次药,别抓挠,抓了会留疤。”

阿牛按法子用药,第一日敷完,就觉得瘙痒轻了些,夜里没再抓醒;第二日,湿疹的渗液少了,水泡也瘪了;第三日,红色淡了些,不再像之前那样灼热。沈砚堂每周都来复诊,见阿牛的湿疹在好转,便在药糊里加了少许黄柏粉——黄柏能增强清热之力,让湿疹好得更快。

连敷十日,阿牛小腿上的湿疹完全消退,只留下淡淡的粉色痕迹,再也不用抓挠。他特意给沈砚堂送了一筐刚捕的海虾:“先生,这虾新鲜,白灼着吃最鲜,您尝尝!”沈砚堂接过海虾,在笔记本上认真记录:“阿牛,38岁,船家,湿热下注型湿疹(左小腿),伴渗液、瘙痒,苔黄腻,脉滑数。外用洋骨脂粉(二两研细) 青黛五钱 麻油调糊,每日换药,中期加黄柏粉三钱。十日痊愈,无疤痕。注:洋骨脂外用需研细,防刺激皮肤;配青黛、麻油,清热润肤,缓和烈气。”他还画了湿疹消退的示意图,标注每日的变化,连渗液的多少都一一记录——这些外用细节,是南洋船家的口传经验,如今成了可复制的治法。

下卷二:阴虚带下慎用药,洋脂加味护阴津

梅雨季过后,广州的天气愈发炎热,靖海街的陈阿婆却愁坏了——她年过六旬,最近得了湿热带下,带下黄稠,还带着腥气,可吃了两副清热的汤药,却添了潮热盗汗,口干得夜里要喝好几杯水。她来找沈砚堂时,手里还攥着个陶碗,碗里是没喝完的汤药:“先生,这药喝了带下没好,倒把我身子喝虚了,您快救救我!”

沈砚堂搭她的脉,脉象细数,不像李氏那样滑数;看她的舌苔,苔黄腻却偏干,舌尖红得发亮;又问:“夜里出汗吗?手脚心热不热?”陈阿婆点头:“汗出得能把枕巾打湿,手脚心热得像揣着炭火,口干得连粥都咽不下。”

“您这是‘湿热带下兼阴虚’,”沈砚堂轻声解释,“您年纪大了,阴津本就不足,之前的汤药里,苦参、黄柏都是苦寒药,洋骨脂也偏辛烈,吃多了会耗阴,所以才会潮热盗汗。得调整方子,在清热燥湿的同时,加些滋阴的药,护住阴津。”

他重新开方:洋骨脂二钱(减量,比李氏少一钱)、黄柏一钱(减量)、麦冬三钱、玉竹二钱、车前子二钱。“洋骨脂和黄柏减量,减少辛烈苦寒之性;麦冬、玉竹能滋阴润燥,补您耗掉的阴津;车前子还是利尿,把湿热排出去,”沈砚堂解释,“煎药时,先把洋骨脂、麦冬、玉竹用温水泡半个时辰,再下其他药,大火烧开后转小火煎两刻钟,温服,早晚各一次,别放凉了喝,凉了伤脾。”

陈阿婆按法子服药,第一日喝了,就觉得口干轻了些,夜里没喝那么多水;第二日,潮热的次数少了,带下也稠得轻了;第三日,盗汗没了,手脚心也不那么热了。沈砚堂复诊时,见她的舌苔从黄腻干变成了薄黄润,脉象从细数变得平缓,便把黄柏减为五分,加了一钱当归——当归能补血,老年人血虚,补血能更好地养阴。

连服七日,陈阿婆的带下恢复正常,潮热盗汗的毛病也全没了,她特意做了些广式糕点,送给沈砚堂:“先生,这是我自己做的杏仁酥,您尝尝,不甜,适合您吃。”沈砚堂接过糕点,在笔记本上补充:“陈阿婆,62岁,湿热带下兼阴虚,伴潮热盗汗、口干,苔黄腻干,脉细数。洋骨脂二钱(减量) 黄柏一钱(减量) 麦冬三钱 玉竹二钱 车前子二钱,水煎服,中期减黄柏加当归。七日痊愈,阴虚症状改善。注:阴虚体质用洋骨脂,需减量并配伍滋阴药,防辛烈耗阴。”他还标注“麦冬选浙麦冬,粒大、色白者佳;玉竹选湘玉竹,条粗、味甜者效优”——这些滋阴药材的选择,是中医“顾护正气”的体现,如今也成了病案里的关键细节。

小主,这个章节后面还有哦,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更精彩!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